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讨论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讨论

薛向问道:“多少?”

“手续费不高,五个百分点,一万两千五百贯。”

薛向的白眉毛抖了抖:“多少?”

苏油笑了:“薛公不是老抱怨制币厂是三司的负担吗?我建议将事权移交皇宋银行,三司改行监督之权,薛公却也不愿意。”

“有了这一万两千五百贯的手续费,薛公应该满意了吧?”

薛向摆手:“明润别闹,我们现在说的是国计。”

苏油说道:“这二十五万贯的纸钞,的确会让辽国尝到甜头,但是薛公,自古滥发劣钱带来的灾难,还少吗?”

“汉初行半两钱,即十二铢,但刘邦时的荚钱仅有五分,吕后时八铢,文景时四铢,实际重量与币值严重不符。”

“铸币权不归中枢,铜钱大小轻重又不一致,导致币制非常混乱,给私人铸造劣钱造成了可乘之机。”

“当时的人不知道货币的重要性,比如邓通,更是明目张胆的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可以发行货币。导致国家经济严重混乱。”

“到了王莽时期,因为滥发劣币,物价腾贵,民不聊生,直接导致了新朝崩溃。”

“到了唐代,前期经济状况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生产复苏,经济发展,货币流通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

“那就是货币紧缺,流通领域中货币不足,私铸和劣钱重新泛滥。”

“武德四年,才废用五铢并诸杂色钱,只用开元钱。铸币收归中央,严禁私铸。”

“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供应明显不足,加上对外用兵和财政支出增加,导致货币更加紧缺,私铸不但没有得到抑制,反而更加盛行。”

“为了整顿劣钱,唐自显庆五年开始,以一比五的比例,用好钱换取劣钱,又出粜米粟,想要搭收劣钱。”

“但是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货币融通量不足的前提下,注定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于是唐室又企图采用铸造新钱的办法来整顿。”

“乾封元年铸造了‘乾封泉宝’,钱重比开元钱增加一成,,却要当开元钱十文之用。”

“这本身就是一种虚价劣钱,结果造成旧钱为人们收藏,商贾不通,米帛等物价上涨,只能废除。”

“直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由于重视农业生产,裁汰冗官,抑制食封,强使僧尼还俗,使百姓负担减轻,生产再次增加,物价开始下跌,私铸才得以稍息。”

“然而好日子不长,到了玄宗后期,皇帝不问政事,生活奢侈,而安史之乱后,军费开支巨大,财政更加困难。”

“朝廷不得已,于乾元元年七月,用第五琦之钱法,铸造‘乾元当十’,‘重轮乾元重宝’。”

“重宝钱重为开元钱的三倍,却要当五十倍的开元钱使用,大钱发行后,引起了物价飞涨,‘米斗价七千文,饿死者相枕于道’。”

“同时盗铸严重,长安城中寺庙的钟及佛像都被熔化铸钱,因犯私铸罪而被处死的,一年当中高达八百多人。”

“当时人称这种虚抬作价的钱,为‘虚钱’。这种货币政策,本身是为了弥补财政亏空,而对百姓进行赤裸裸的掠夺。”

“其结果必然是饮鸩止渴,货币流通陷入完全混乱,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直到代宗年间,刘晏为相,停什一税收制,改进榷法,漕运,常平,盐法,使盐税从每年六十万贯,增长到占国家赋税收入之半。”

“同时紧缩朝政开支,减低京官职田,裁撤冗官,淘汰僧尼,去奢崇俭。到代宗末年,终于让物价渐趋平稳,币值回升。”

“可惜刘晏还没有来得及改革币制,就被杨炎所害。之后唐朝再无优秀的经济之才,没有敏锐地把握到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策略。”

“大唐的经济按照政策的惯性继续,结果又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各地划地为政,大唐灭亡。”

“到了南朝各代,那更是军阀天下,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征战,各路军阀大造劣钱,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形式精细,官钱每出,人间即模效之,而大小薄厚皆不及也。无轮廓,不磨,易于仿造,如今之剪凿者,故谓之‘耒子钱’。”

“景和元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

“鹅眼钱还不是更劣的,劣于鹅眼者,谓之‘环钱’。”

“贯之以缕,入水不沉,随手即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

“于是问题就来了,我大宋宝钞,乃是纸制,却有为何能通行天下,毫无阻碍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些旧币,其信用就在其本身所含的铜上,一旦钱不足重,那就会成为虚钱。”

“在座的都知道,大宋宝钞,其实类似盐引,其发行的数额,有皇宋银行金库中的贵金属存量为担保。”

“如今三司每年都在计检大宋的经济体量,流通领域规模,货币的存量,流通量。”

“虽然事务繁累,但是却可以对我朝的经济情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掌握,可以控制货币发行规模,使其与国家经济状况相匹配。”

“辽国见到我朝宝钞使用得力,因此想要效仿。但问题是,两国的经济基础,完全不同。”

“辽国产业单一,经济脆弱,没有独立货币,朝政腐败,君主昏聩,北边和东边,鞑靼与女直开始造乱,经济人才匮乏。”

“这样的国家,其经济背景与史上劣币盛行的那些朝代,何等的相似?!”

“大宋助其发行纸币,那是要求他们用二十五万贯的绢帛为库本的。但是以辽人的经济意识,和纸币发行的巨大好处,他们关注货币的目光,迟早会从流通功能,转移到掠夺功能。”

“一旦其国内出现什么危机,他们必然会饮鸩止渴,哪怕是我大宋明确告诉他们——你们不能那样做!”

阳谋!纯阳谋!

薛向也是经济专家,已经完全领会到了苏油的意图,转头对赵顼躬身:“鱼国公所言,乃是一把双刃之剑,有史以来,教训不绝,望陛下勒石于国家计财重地,为后世子孙垂诫。”

“国与民无信,民于国无心!”

赵顼感觉今日这场议论收获颇丰,颔首道:“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

“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这是《管子》当中的语句,将货币对国家的作用,论述得相当的精彩。

群臣一片赞扬,我们陛下的学问还是可以的!

就听赵顼接着说道:“上位者的贪念,让这称提天下,衡均四海的国器,成为了吞噬百姓生命的猛兽,销磨国家膏血的帮凶。朕甚不取。”

“今日之议,有此一得,也足值了。继续吧。”

章惇其实也是非常赞成苏油此议的,但是他也从另一个方面提出了疑问:“与辽人通榷之后,纠纷必多,这就是给了辽人闹事的借口。他们习惯了无理都要搅三分,以后纠纷起来之后,我朝如何处置?”

苏油说道:“所以我们要定下一个前提,那就是两国互榷,对于政府来说,只是提供了一个贸易的场所而已,至于交易,那是榷市中商贾们的行为,与政府无干。”

“官府只是实行监督,一切以合同文式为准,与国内解决商贾民事纠纷如出一辙。”

“要是觉得麻烦的话,臣还有一策。”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苏轼获释第三百五十一章 渭州第九十二章 模棱公第九百八十五章 普遍公平第一百三十章 惨相第一百九十三章 鸡丁第一千零八章 经济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伐罪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驼口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利弊之争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七患第五百三十一章 打嘴仗第八百六十一章 参观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 两国第五百九十二章 纵横第八十一章 珠串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雅事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泡温泉第五百二十一章 董员外第八百三十五章 杨曙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颂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与饶州第三百五十章 再见苏轼第六百七十八章 金姐儿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局势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步枪舞第九十九章 温度计第一百三十五章 来访第七百二十七章 日本鬼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交锋第五百六十二章 斗争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弥辣第八百六十章 微服第六十四章 早饭第九百零五章 人民战争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战第四百七十四章 论政第一千七百六十章 马经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 武清第一千零五章 岛礁和泡沫第一百一十三章 女婿上门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来钱的路子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万事俱备第二百八十二章 看榜第五百四十章 国有军工企业的福利第六百零一章 求情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小炮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步兵炮第三十六章 仲先公第二百一十七章 桥的题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种鄂的方略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光禄寺的老头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回京第七百三十五章 船坞第二百零八章 心累第七百五十八章 两浙风味第四百三十章 再次通报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为惧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小战第二百八十二章 看榜第四百九十六章 密会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大胜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毕仲游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须姓苏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敲打清醒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臣才天授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 武清第四百一十六章 神迹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集体告状第八百四十五章 南宋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很大宋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宫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学问还没丢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确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 巡视第一百二十八章 灵光第两百零二章 烧白第七百九十一章 吕惠卿贬官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上堤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五泉井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 危机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第十四章 好菜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大爆款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血战第四百七十七章 小妹的男朋友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突兀锏第七百一十二章 诗人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游江第一千零一十章 苏油的不靠谱第一百一十章 对对子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傅贤妃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举措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铁壳船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功罪第二十章 明道致用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潜在产能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兰陂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青冈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