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巡视

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巡视

种诂都是摇头感慨:“可惜了我与巢元修在雄州的布置,不过老子戎马经年,这次也不得不叫一声服!”

这就是眼界上的差别,大家都还盯着局部考虑的时候,章楶却已经看到了全局。

苏油努力找茬:“不对,打了黑汗,边上的塞尔柱肯定要派援军。”

“这叫搂草打兔子!”种诂一瞪眼:“先不说援兵有没有,来了回不回得去,我大军便如霍去病征匈奴那般扫荡一圈再回来又怎样?就问你值不值?”

“这个……还真特么的值……”

癸未,河北四路节度使苏油,四路都经略司种谔秘密上奏,表示完全赞同和支持章楶提出的战略计划,一定在河北大力配合,同时命四路都经略司战略参谋种师道、韦昭快马奔赴京城,和章楶一起劝说朝廷,此乃破败辽国的最佳方案!

庚寅,御史大夫苏元贞弹劾章楶在南海妄开局面,侥幸希功。

章楶上章抗辩,避位待罪。高滔滔命南海都转运使杨曙调查取证,待奏报上来,再处置章楶。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朝廷以尚书左丞韩忠彦知枢密院事,佥书枢密院事晁补之为枢密副使,以御史大夫苏元贞为宁夏四路都转运使,以刘正夫接替苏元贞掌握御史台,限于资历,为御史中丞。

这是一道看上去非常正常的任命。

在朝臣们看来,之前章楶做着枢密使,同时领着军机处的事务,事权过大,本来就该调整。

高滔滔限制了章楶的权力,却不发落,再命自己完全信任的韩忠彦去坐枢密院的位置,然后命在军机处和枢密院都待过的晁补之当副使,应该说是颇有手段。

御史大夫苏元贞这项任命就更加妥帖。

按照朝廷故事,本来御史三年就要升迁或者出外,苏元贞已经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

如今因弹劾章楶事,正好外放。

虽然是夷人出身,但是满宋朝没有一个人把他当做夷人来看。

苏家一门忠勇,姐姐苏弥帮助大宋擒获侬智高,兄长苏烈几乎参与了大宋三十年来所有血战,而且未输过一阵,苏元贞进士高中,以直声闻名天下,赵顼曾经将他的名字写在屏风上面。

学问还极高,理学、佛学、儒学都精通,乃是龙昌期关门弟子,听说当年在眉山学宫,所受到的宠爱更胜苏油。

龙昌期经常打发苏油洗锅刷碗炒菜,稍有怠慢就是呵斥,而苏元贞从来都不用干活,扫帚倒了跨过不扶,龙老头都自当是乖娃娃没看见。

因为是夷人,苏元贞会好几门外语,夷人蕃人的话都会讲。

西夏青唐的佛学,深受二林祖庙的影响,西夏人的祖宗,就是从二林一带迁徙出去的。

对理学儒学的精通,让苏元贞和当地河西诸儒学派交流也不成问题。

出身眉山,理工也不赖。

蕃人重贵种,苏元贞身份也厉害,夏人祖地老头人的儿子。

而且风度姿容都是上上,当年无咎公子的风采,可是引得京中富贵人家女眷躲马车里追着看的。

还有两支西北的决定性武力,囤安控鹤两军,苏无咎的影响力也巨大。

应当说朝廷将苏元贞安排在宁夏,堪称最佳人选。

而刘正夫的任命,也是众望所归。

作为曾经的太学领袖,刘正夫有“小范仲淹”之称,慷慨激昂,以天下为己任。

还是学生就经常在《时报》发表重量级社论,针砭时弊,士林民间,当时已经呼其为“白衣御史”。

这道任命没有任何人反对,除了当事人自己。

韩忠彦弟弟韩纯彦娶孙固的女儿为妻,孙固还挂着同知枢密院事的职衔,也是高滔滔请来坐镇把关的老人。

于是韩忠彦和孙固各以亲嫌乞罢,高滔滔一个都不许。

韩忠彦曾经和傅尧俞、许将论事不合,高滔滔将韩忠彦请辞定性为同事不和。

于是殿中侍御史上官均“弹劾”韩忠彦:“大臣之任,同国休戚,庙堂之上,当务协谐。若悻悻辩论,不顾事体,何以观视百僚!尧俞、将虽有辩论之失,然事皆缘公,望令就职。”

韩忠彦这才不得不同意。

而只有少数人才知道,大宋的对辽攻略,已经从一处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开始了。

……

三月,苏油在视察完钢铁产业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巡查。

柴油小火轮的屁股后边,又拖了三艘平底宽木船,上面堆满了补给。

四路节度使有朝廷安排的五百亲卫,是高滔滔下诏从京中捧日新军里调拨的,苏油正好利用这次机会,尝试一下“水陆并进”的可能性。

沿黄河而下,一路视察翼州、武邑、阜城、乐寿,抵达沧州。

免除丁税,施行雇役之后,田间的农人明显少了,耕牛和驮马明显多了。

这是元祐刷新后的德政,农人拥有耕牛和驮马的数量,不再作为纳税的依据,这一措施,让相州牛马卖到飞起。

鉴于牛马太多管理困难,苏油还上书请求四路效法宁夏,免除杀牛之罪。

土豆有个巨大的好处,三个月一收,在河北可以套麦子轮一茬,或者套油菜轮一茬,这两种作物占冬,正好腾出秋天来种土豆,只看如何安排。

要是在南方,还可以套水稻种一茬。

现在才三月,河北老百姓正在种的,则是玉黍。

种玉黍就得把家里的地分两份,一份种植麦子套土豆,一份就是现在这时候,将玉黍种下去。

不过种它的原因却是为了人畜兼用,等到秋天收了玉黍种上麦子,那边的一份又可以收掉麦子,安排油菜或者来年的玉黍了。

很好,安排得很满,可是地力可就成了大问题,必须上肥。

当粪肥成了紧俏东西,家家就开始挖厕所,牛马猪人的都不能放过,于是河北各大城镇,也开始出现蜀中那种农村来的收买市民粪肥的粪车,和大清早挑粪担的农民。

苏油在号召各路知州搞五小工业,也就是就是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工。

在河北,搞这些东西可谓是得天独厚。

别的都还算进展不错,不过化工一门最多就是肥皂厂、石灰厂,能搞出化肥来的工厂,门槛太高。

好在沧州有一个。

沧州有整个封建时代中国最优良的盐场——长芦盐场。

但是很可悲的是,守着一个好盐场的河北老百姓,在几十年前竟然吃不起盐。

说起来这还是张方平的德政,老张到了河北一调研,发现大宋在盐政从配给制到供给制的转化过程中,官府不再向河北老百姓发盐,让大家自行购买,然而盐菜钱依旧在照收!

老张立刻上书,要求免除这项苛政。

又因为河北本来就是产盐区,老百姓吃私盐乃是常态,因此屡禁不绝。

于是再次上书,河北盐榷完全没必要,交给官府的够数之后,干脆许百姓自行生产买卖吧。

从此之后,河北和四川,成为大宋唯二两处没有盐榷的地区。

成为定制之后,历任河北转运使中,也有不少垂涎这股大利的,无奈河北百姓实在是凶悍,最后都不了了之。

直到苏油在两浙路挂羊头卖狗肉地推行安石相公的“新政”,规定一次贩运三百斤盐以上,才算是“倒卖私盐”之后,大宋的盐榷才算是真正告亡。

说起这个花招来苏油至今都在得意,一次贩运三百斤,特么连马都背不动。

在两浙盐场工艺成型之后,四通也在沧州重建了大盐场。

说起来也可悲,沧州地处“九河下潦”,几十年来被黄河扫荡了几次,盐场也变得破败不堪。

四通到来之后,又因为害怕辽国觊觎,还得苦逼地“限产能”,不敢大搞。

如今大宋的腰杆子终于开始硬挺了,加上赵小童鞋超给司徒面子,大方地借了一千五百万贯,这个大利源苏油当然不会放过。

除了盐场,还有盐化工基地,京师大学堂的科学家们有了专业安静的研究环境,点开了近代盐化工最恐怖的金手指——合成氨工艺。

之前的氨,是通过干馏木材时得到的副产品——粗氨水。

合成氨工艺的恐怖,是利用空气、焦炭、水蒸气就能得到急需的氨气。

第一千七百六十章 马经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狙击手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种鄂的方略第四百九十六章 密会第一千章 冬蔬菜第九百七十九章 后勤第八百零三章 见面礼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旧城改造第六百二十七章 逼婚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台球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起义第九百六十八章 窦仕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七百九十八章 议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东川郡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 设计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微言大义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种师道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谥第三百八十三章 震天雷第三百零一章 夔州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念书第九百二十三章 程氏兄弟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妆第一章 眉山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九十三章 宴席初步第五百九十六章 送行与教育第九百八十五章 普遍公平第三百五十五章 镇戎军第三百三十六章 朝会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复杂成因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忐忑第一百一十三章 女婿上门第九百六十四章 老苏获释第一百七十五章 宝贵的炉渣第四百六十五章 新君举措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危机第八百七十章 老张的有机化学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解祸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惹不起的奏章第四十八章 上表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聚歼第一千七百七十章 大败第一千零二章 热闹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请罪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公然私会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须姓苏第五百一十六章 分析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风气和国格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作相第五章 血旺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公然私会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闻捷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风向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准备第二百六十八章 万姓大集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形势不由人第四百八十四章 谅祚之死第九百九十二章 当家长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回京第一百零三章 鳝鱼第七百一十三章 重会第一百五十八章 东川郡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六百五十六章 建议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连累的朋友第一百六十一章 高兄第五百六十五章 父子佳话第三百一十九章 九斗碗第九十三章 宴席初步第二十八章 玉瓷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打靶第一千零二十章 标准化第二百三十三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七百八十一章 劝说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钊的背景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新眉山第六百三十五章 相迎第七百九十五章 辽国之变第四百一十章 弹劾来了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御屁股长疮第七百七十八章 见老乡第九百二十六章 上香第六百二十四章 禅师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反应第九百三十五章 盛世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大战略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毕观第四百八十五章 诛叛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范镇第九百七十九章 后勤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 诗会第四百二十六章 姐妹第五百四十九章 再见章惇第二百五十一章 病愈第五百一十九章 河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