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诱惑力

鸭绿水和乌骨江的河口,水草相当的丰富,尽管附近依然多山,但是水资源并不缺乏,工部新晋的官吏几近勘察,已经找到了几处非常适合利用水力的地方。

顺着鸭绿水一路南下,至西南入海口,便看到密密麻麻的舟船,或大或小,如阅兵一般,安安静静地伏波栈桥。

其中一艘尤为特殊,是一艘双体巨舰,船上不但有数层高楼,船舷处,还能看到骑马的武官在那里巡视。

每一层的望角,又有身形巨大臂膀极粗的大戟士,手中兵刃只是远远看去,就觉得寒光四射,令人望而却步。

楼船内,李世民拿起银杯随意地饮了一口,然后豪放无比地撕扯着案桌上的螃蟹。

“这白蟹肉不如何,膏黄甚是美味。”

言罢,他笑了笑道,“也难怪南人喜食螃蟹。”

一旁马周有心提醒老板南方人其实吃的不是海蟹,但话到嘴边却变了模样:“南人靠海者多,喜食也是正常。”

马宾王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

与会众人,吃的所谓“白蟹”,其实就是梭子蟹。除梭子蟹之外,还有各色螺蚌鱼虾,可以说相当丰富。

便是“清汤”,也是用开水冲开虾米和紫菜干,饶是老家山东的马周,眼见着密密麻麻的海货,也是食指大动,肚子里顿生馋虫。

这是皇帝请的“便饭”,没什么计较,颇有行军用餐的意思。除带在身边的六部侍郎、主事之流,军官、内侍同样不少。

朝鲜道新设,地位上不如国内十道,否则,与会吃饭的牛进达,就应该是朝鲜道黜置大使,而不是朝鲜道行军总管。

以往要消化边疆,非三五十年不能见效。如今却是大不相同,皇帝在朝鲜道是有大动作的,仿佛是要在朝鲜道置亲王府。

只是还不清楚放什么样的亲王,配置比照国内还是另行点拨,可以说皇帝留给了朝臣无限遐想,又颇有底线。

“到年底,辽东蛮夷中,男丁青壮出多少,这一二月,就要拟个章程出来。”

嘎巴嘎巴嚼着蟹腿,李董似乎吃的不爽快,抖了抖手,在盥洗盆中洗了洗,随意地拿起毛巾擦干,一旁内侍立刻命人赶紧给皇帝剥蟹。

“陛下,室韦、扶余、靺鞨诸部青壮,可是比照中国?”

“比照甚么中国?”

李董横了一眼,余光看到几个奴婢正在卖力地挑肉挖膏,然后大马金刀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环视四周,“胡虏十二岁便要谋生,朕以为,胡虏十二岁算个青壮,也是入乡随俗嘛。”

“入……”

下首牛进达差点情不自禁蹦跶一句“入娘的”的出来,要不是对面马周死死地盯着他,他大概又要被皇帝斥责,一个“君前失仪”是少不了的。

“牛卿是有话要说?”

李董转头看着牛秀。

一个激灵,牛进达赶紧把手里的皮皮虾扔了,然后抱拳道:“陛下,臣以为入乡随俗甚好!”

“……”

一脸便秘的马周顿时不高兴,并且很想向牛进达扔一只锦绣龙虾。

十二岁算青壮?

这特么的……

不少人内心都是崩溃的,皇帝心这么大,天知道有没有防着蛮子们造反?

当然了,造反是肯定要造反的,能不造反吗?男人全去修路,留着女人在后方给村长爽?

要是村长是羊村的,那还好说,可蛮子们的村长那能算羊?

不过老板高兴,那就是最大。

再说了,老板当初给的理由多么亲民多么接地气多么充满人文主义关怀?

东海辣么大,朕想去看看。

嚯,于是修了一条“渤辽高速公路”?

不过要说真的就担心,与会文武还真就不怕什么。高句丽余孽现在也就是在鸭绿水上游南北苟延残喘,大本营平壤城是直接被磨垮的。

整个东北地区的扶余人,其核心人口遭受不可挽救的重创,跟当年的鲜卑人如出一辙。

而这场“结硬寨,打呆仗”,对唐朝腹心有什么影响吗?

毛个影响都没有,朝廷连征“辽饷”都没有,打呆仗的正兵还能拿到“征辽”补贴,是实打实的开元通宝。

这和很多边军不同,大多数的边军想要混到金银财宝,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成为西军,但西军并非人人都在程处弼麾下混;二是成为青海军,高原反应就足够让某些弱鸡当场死亡。

简而言之,边军想要拿到真正的“军饷”,必须拿命换。

北军现在同样没有“军饷”,但北军为什么淡定?因为北军都快变成“安北牧业公司”了。

“陛下,渤辽弛道东辽段已经开工,如今东辽段所征发民夫,多是契丹、奚人及靺鞨诸部,室韦、扶余甚少。”

马周同样把手里的一只螃蟹放下,然后正色道,“臣以为,当迁契丹、奚人进入朝鲜道,尽快开工朝鲜段。”

其中考虑,太直白,甚至有些赤裸裸。但马周是宰辅,不可能不为君主出谋划策。

“那渤海段呢?”

李董不置可否,反而又提一问。

“可迁扶余、靺鞨民夫入辽西。”

人离乡贱,一大帮的力工换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想要造反,也得考虑社会根基在不在。

到了陌生地方,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上哪儿刨食上哪儿跑路,这都是要考虑的事情。

“舟船不够。”

李董并非不懂,直接道,“若是再征发民船商船,东海商路必受重创。”

“北地民船商船不够,再征扬子江民船商船就是。杭州、福州、建州、泉州、广州、交州,沿海诸州府在籍民船商船数量极大,倘使岭南太远,于扶桑诸港,存船亦有千五百之多。”

马周脑子活络,打的主意显然并非是征发民船。

正所谓“闻弦知雅意”,李董自然晓得马周意有所指,不过他前几年就有布局,收买山东几个“落魄”世族,使得这些“耕读传家”行了商贾贱业,民间百姓,多以“皇商”称呼,可谓“一箭双雕”。

变成“皇商”的“王下七武海”想要重新洗白上岸,重新和高门巨宦那般衣冠在身,难度系数不比博陵崔氏卷土重来低多少。

“不必急于一时。”

李世民摆摆手,打消了这个诱惑力极大的念头,从内心出发,他是很乐于这样干的。只是真的就掐住“东海商道”,这些漂泊海上的“豪杰”,还真就不用买他大皇帝李世民的账。

所有东海“豪杰”一起造反,弄死“王下七武海”不敢说不费吹灰之力,但也不会太难。

“且先观望,朕在此地‘以观沧海’,朕就不信高句丽余孽当真是无动于衷。”

话音刚落,就猛地听到一阵号角声。

“有刺客——”

第二十七章 谁算计谁第六十九章 心累第九十章 填人第十九章 再叹娶妻娶贤第七十九章 不归兵部管第七十五章 坦叔的眼神第五十一章 有人好奇第八章 人地论第五十九章 闲云野鹤第三十五章 春耕第五十七章 旅游指南第四十章 让人嗑药第九十六章 清浊难分第三十七章 子又曰第五十章 扩散第四十八章 省内直属第九十五章 令公所谋第八十章 农垦局第七十一章 我只是想做个好官第十六章 倒逼第三十四章 有价无市香辛料第三十章 配合第七章 国朝福利第六十一章 长孙的矛盾第二十六章 混人第九十五章 再议第六十六章 贤王不闲第三十章 深挖第七章 种树第九十三章 新酒第三十四章 大动作第三十六章 是熟人第七十九章 需要思考的钻被窝第四十二章 东南形胜第四十一章 夜杀第九十章 粗人第四十四章 忠心做事第七十三章 预见第三十八章 钱老板故智第六十七章 莫要欺负人第二十八章 边缘第七十五章 因人而兴第六十九章 修通之后第七十五章 因人而兴第八十一章 腥味第五十七章 狗命不同第四十七章 封建和建设第七十章 秉持第八十三章 憋闷第六十七章 曝露第六十八章 钻营之道第三十章 功德取舍第九十八章 贝州第九章 斗智斗勇第六十二章 业务多第一章 挫伤第五十七章 和说好的不一样第八十章 想开点第九十二章 胃口第五十七章 长安来的信(第二更)第四十八章 阴差阳错第三十二章 抉择第十五章 碰瓷第九十九章 圣裁第六十章 超前的想法第六十几章 有远见第五章 大丈夫第二十二章 万万没想到第六十七章 货币变化第十四章 筵席第二十七章 思路广第二章 震荡第二十二章 道理相通第二十二章 非主流殖民第三十章 拉一把吧第五十七章 何来不妥第五十几章 不是我军无能第九章 方向第九十五章 混合双打第三十二章 改变第六十八章 吃肉长生(第五更)第六十五章 后续第四十八章 忠第八章 期望第七十七章 未现之书第七十九章 读书人的事第七十三章 过路费第七十五章 因人而兴第九十九章 宣纸第七十五章 另类孤臣第五十一章 洛阳来人(第二个更)第三十五章 给道士算命第八十一章 黑锅难背第六十七章 “招股”第五十六章 担忧第三十二章 如鱼得水第五章 需求第四十二章 百万贯(求推荐票)第七十三章 群龙无首第九十四章 闹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