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死胎

福州倭寇侵袭事件,惊动了京城。以于阁老为首的官员们普遍是指责陆大将军失职,而称颂身亡的崔知府,说他力战不退,保一城平安,堪为一地官员之楷模云云。

“于家是想把陆大将军拉下来。”沈数做为一个并无实职的郡王,还是被皇帝所“忌惮”着的,理所应当地没有朝堂上站班论事的资格。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知道朝堂上的消息,包括那些官员们说出口和没有说出口的。

这是在城外的一处皇庄上。皇帝专门划出这个庄子,用来饲养挑出的牛,制取痘苗。

这样的事情,桃华当然要亲自动手。因为皇庄离京城略有些远,且为防万一造成传染,她索性收拾东西准备直接住到皇庄里。她手下现在有从惠民药局和太医院挑出来的十二名助手,等到正式开始种痘的时候,还可能再招收和培训一批人。

“于家不会是盯上了陆大将军手里的兵权吧?”桃华拔出最后一根银针,抹了抹额头的汗,给沈数按摩起四白穴来,“陆大将军那里可是抵御倭寇的,他在东南沿海带兵多年,跟倭寇作战经验丰富,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顶替的。”

这就跟定北侯府是西北不可或缺的一样。这么多年于家难道不想把定北侯府拿下来吗?可是与北蛮作战不是什么人都行的,京城里也有武将,可并没跟北蛮打过,万一推上去却指挥不当吃了败仗,北蛮踏破边关,那是可能一路直冲关内甚至打到京城的,谁也不敢冒这个险。

倭寇比北蛮说起来情况略好一些,主要因为他们人少。毕竟中间隔着茫茫大海,能坐船漂洋过海冒着生命危险来劫掠的亡命之徒还是少数。然而也就是因为隔着茫茫大海,所以他们行踪不定,比北蛮骑兵更难以捉摸。跟他们打交道,需要更多的细心、耐心和经验。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桃华不打仗也知道不是人人都能做指挥官的,哪怕你有绝世武功也不行,“万一出了事,倭寇可是杀人不眨眼的!”从古至今,倭人都是这个样儿,一脉相承,从未改变过。

沈数冷笑:“于家眼里又何曾有百姓了。”于阁老年轻的时候不知是头脑还清醒抑或是更需要个好名声,为官还是不错的,到了年老之后争权夺利之心渐盛,已经盖过了为国为民的公心,行事也越发的不择手段了。

“陆大将军上了个折子,那日倭寇上岸,疑似沿海的一个千户所有所懈怠。那个所里的千户,与于家来往甚密啊。”

桃华悚然:“他不会是有意放倭寇登岸的吧?”

沈数笑得更冷:“这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这意思就是说,绝对是有故意的嫌疑。桃华不由得愤怒起来:“他怎敢如此草菅人命!”倭寇上岸就意味着死更多的人,“于家如此,别说做官了,就连人都不配做!”

“山东之事,难道他们就配做人吗?”沈数冷冷地道,“于阁老已经有些丧心病狂了。这半年,他将于铤送去了东南卫所,只怕打的就是陆大将军的主意。当初陆大将军婉拒了与于家联姻,只怕于家早就记恨上他了。”

党同伐异,这是政客很喜欢做的事,至于百姓要为此付出的代价,他们并不考虑。

“这些年来他们都没这么干,怎么现在突然对兵权如此急切?”桃华想了想,还是问道,“他们难道是想……”拥兵作乱?

沈数摇摇头:“太后和皇后还在,于家其实不必如此。”只要将来皇后做了太后,将太子掌握在手中,于家就可以将富贵权势延续到第三代帝王,并不必干什么拥兵作乱的事。

但是,不必做,和手中无兵权想做都不能做,那是两回事。尤其是如今于阁老年纪渐大,于家后继无人,而皇帝却渐渐不如从前那么易于掌握的时候。当然,也因为皇后到现在都无子,将来的太子花落谁家,尚未可知。

“于家,是渐渐慌了。慌了,就要出错。”沈数缓缓地说,“皇上花了十余年的工夫,终于要等到这一天了。”

皇上虽然贵为帝王,手里握的却是一副烂到不能再烂的牌。没有母家的支持——皇帝的生母是个宫女,早就死了,家人更不知在哪里,就算知道也没用。没有妻族的支持——他娶的是于家女,于家对他的支持仅限于登基之前,登基之后就成了控制。没有兄弟的支持——成亲王闭门不出,沈数远在西北,何况天家无父子兄弟可言,真要细论起来,还有仇呢。

皇帝所有的,只是耐心和时间。

桃华叹了口气:“这朝堂是要乱了吗?若是乱了,受苦的都是百姓。”

“皇上也不想乱,所以不能用雷霆手段。”沈数也叹了口气,拉住桃华的手,“只是,皇上绝不能容于家再这般把持朝堂了。”

“这我知道。”桃华摇了摇头,政治这种事儿,她真的不懂,“罢了,我也不懂这些事,只是东南沿海那边,可不能轻易换人。”

“皇上自然不会答应。”

“那就好了。”桃华把银针放到一边,等薄荷收走去消毒,“我明儿就要去皇庄住了,到时候,你怕是要天天跑了。”针灸不能停。

沈数拉着她的手不放:“我就说跟着你住过去就是了。反正我现在也不怕会得天花。”

桃华也有些犹豫,如果沈数能住过去当然好,至少不用每天来回跑:“可是这事儿——你若是住过去,少不得有人说闲话。”

“说就说——”沈数刚说了三个字,外头就来了消息,“王妃,袁淑妃小产,皇上召王妃立刻进宫!”

钟秀宫外殿,太后和皇后都坐在那里,听着里头传来的喊叫声。袁淑妃用饭时不小心打翻了一碗汤,热汤溅在身上,袁淑妃被烫得惊跳起来,却绊倒在地,这便动了胎气。

皇后坐得笔直,手指间悠悠地绞着条帕子,脸上没什么表情。

青玉侍立在太后身后,有些心神不定。太后让她趁安郡王妃出京的时候赶紧把袁淑妃这一胎处置了,谁知道郡王妃回来得那么快,而袁淑妃又被皇帝护得太紧,直到今日才有了机会。

外头传来轻轻的击掌声,皇帝大步流星地走进殿里,劈头就问:“淑妃如何了?”

青玉一眼瞥见皇帝身后的人,心里顿时一紧——这可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皇后自然也看见了,手指绞紧了帕子,勉强答道:“太医们都在里头呢。安郡王妃怎么也来了?”

皇帝并未回答她,回头向桃华道:“郡王妃进去瞧瞧。”

皇后干咳了一声:“郡王妃虽通医术,可毕竟自己都未曾有孕过,如何能去给淑妃接生呢?里头自有产婆,皇上还是——”

她还没说完话,桃华已经答应一声,向太后行了一礼,抬脚就进内殿去了。皇后下半句话噎在喉咙里,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还是太后缓声道:“皇上别急,虽说动了胎气,可淑妃也有七个月的胎了,俗话说,七活八不活,太医们都在,自会尽力保住孩子的。”

“母后说的是。”皇帝仿佛听见这样的话得到了几分安慰,情绪略微平静了些,捡了把椅子坐了下来。

青玉心里忐忑不安,只听着里头的喊叫声越发凄惨,也不知过了多久,才有产婆白着脸出来回话:“皇上,太后娘娘,皇后娘娘,淑妃娘娘——淑妃娘娘……”

“到底怎样!”皇帝猛地站起身。

“娘娘怀的是男胎,可——可落地就,就……就没了动静……”

皇后一颗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这会儿猛地放下,几乎觉得有些晕眩:“是死胎?”竟然真是个男胎,若不是她早下手,真让袁氏生下长子,事情可还如何收拾?

皇帝的脸色却极其难看:“是谁布菜端汤的?”

杜内监从外头进来:“回皇上,端汤的宫人……已经上吊了。”

皇后听到这里才觉得有点不大对劲儿。依这么说,今日之事——可这不是她安排的呀,她只是叫人下了药,眼瞧着袁氏这一胎就要保不住,为何今日又出了这事?她原还以为是袁氏运气不好呢。

“查!”皇帝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让郡王妃给淑妃好生诊诊脉,仔细调养。”

仔细调养?还想养好了身子再生一胎?皇后暗地里撇了撇嘴,却道:“皇上说的是。养好了身子,以后还能为皇上开枝散叶。来人,去我库里取两根好参来,还有前些日子外头贡上来的白燕也取两斤,叫钟秀宫小厨房日日炖给淑妃吃。”

太后一直稳稳坐着,直到这时才道:“燕窝补身极好。人参虽是好东西,却不可随便用。还是等蒋氏诊过了脉,开出调养方子来再说吧。”

这会儿几名太医已经战战兢兢地出来,院使带头,跪地道:“臣等无能……未能保住龙胎,淑妃娘娘身子伤损,怕是——怕是日后很难有孕了。”

啪地一声,皇帝摔了手边的茶盅,满殿里顿时鸦雀无声。

皇后心中趁愿,脸上却沉下来:“你们一群太医,竟保不住龙胎?依本宫说,都该拉下去打死!”

“罢了。”太后叹了口气,“太医也尽力了。淑妃这一胎本就怀得艰难,又摔了一跤……”

皇帝突然站起身来,抬脚就往内殿进去了。皇后下意识地叫了一声:“皇上,那血房可进不得——”

皇帝对她的话充耳不闻,身影一闪就不见了。皇后的脸顿时拉得老长,转向太后:“母后,这事可不能由着皇上的性子来,进了血房,那是不吉。皇上身关江山社稷……”

“好了。”太后打断了她的话,“皇上定然有分寸。淑妃小产伤身,皇上关切也是常情。我累了,你也还有宫务,都回去罢。”

皇后狠狠盯了一眼内殿的殿门,到底还是没再说什么,起身走了。扔下一群太医跪在地上,等殿内没了人才彼此瞧着松了口气——看样子是不会因为淑妃小产而被治罪了,还是赶紧走吧,至于淑妃,就交给里头的安郡王妃了。

皇帝当然没有进血房,因为袁淑妃已经从产房里挪了出来,移回了自己的寝殿,桃华正在给她诊脉。

“如何?”皇帝在她身后沉沉地问。

桃华放开手:“淑妃这一胎的确伤身,日后……”她知道皇帝想问的是什么,但她刚才看过生下来的死胎,虽然比正常胎儿要小,但头部大致还算正常,跟赵充仪生的畸胎还不一样,并不能做为证据。

旁边的流苏听见这句话,只觉得腿都软了。袁淑妃再得宠,如果日后不能生育,前途也就没了。何况这次本来就小产了一个男胎,若是袁淑妃再伤了元气,她们这些伺候的下人将面对皇帝多大的怒火,小命还保得住么?

皇帝冷冷地看了她一眼,转身走去了偏殿,这才冷冷地道:“朕没想到,她们竟提前动手了。”

“皇后这又是何必……”药都下了,再弄这么一场不是多此一举么?

“不是皇后,是太后。”皇帝淡淡地道,“朕说她为何这般热心,一定要让你去给崔济民诊治。”原来是想把人支开,免得胎儿万一有什么破绽落在蒋氏眼里。这次也算于家运气好,虽然蒋氏提前回来了,可胎儿却没留下什么明显的征兆。

“那皇上——”

“朕有皇后的宫人下药的证据。”皇帝在这片刻之间已经收起了怒气,跟刚才在殿外大发雷霆的模样简直判若两人,“可是只惩罚了皇后并没有什么用。”太后还在,于家还在,只要没有废后,就等于什么都没做,反而跟于家撕破了脸。

“皇后谋害子嗣,难道不能废吗?”普通人家的主母谋害妾室的子嗣尚且是有罪的,更何况皇帝到现在还没儿子。

皇帝笑了一声:“现在谁能证明这一胎小产是因为下药呢?”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服侍的宫人泼了汤才惊到了袁淑妃,与皇后并没关系。

桃华看了看皇帝冷峻的侧脸。连她这个局外人心里都不禁有几分失望,皇帝用自己的骨肉吊了皇后这么久,到了最后却又失败了,皇帝心里又该是个什么滋味呢?

寝殿里传来了隐约的说话声,是袁淑妃醒了。皇帝站在那里,却并没有挪动脚步过去看看的意思,桃华当然也就只能站着不动,侧耳听着那边的语声。

“娘娘,太医说娘娘要好生调养……”流苏当然不敢告诉袁淑妃她不能再生了,只能委婉地劝慰,“娘娘先用点东西吧……”

“我的孩子呢?”袁淑妃声音木然。

流苏的声音就带了点儿哭腔:“娘娘不要太难过,养好了身子,日后……”说到这里她自己也说不下去了,哪还有什么日后呢?

“是啊,日后……”袁淑妃却突兀地笑了一声,“这孩子跟我没缘分,去了也好,去了也好……”

流苏疑心她这是被刺激得太厉害有些疯了,然而仔细观察,袁淑妃虽然面色憔悴苍白,但神色却还是正常的,并不像疯癫的模样,反而比前些日子还冷静些似的。就好像卸下了千斤重担,倒获得了一种难以形容的轻松。

这态度不像疯癫,可也不是正常孕妇小产之后该有的反应,流苏心里吊着,却也不敢再多说什么,生怕再刺激了袁淑妃,连忙转身去端了一碗粥过来:“这是红枣银耳胭脂米粥,娘娘先喝一碗。”

宫里的胭脂米都是御贡的,煮出粥来颜色红润如桃花,配上红枣银耳,才端上来就飘溢出一股子甜香的味道,引人食欲。袁淑妃接到手里,却皱起了眉头:“这是什么东西,怎么瞧着黑糊糊的……”

流苏怔了一下。宫里的粥怎么可能熬得黑糊糊的,岂不是要倒主子的胃口么?而且这粥也根本不黑啊,明明颜色是极好的。

“怎么,这是瞧着我小产了,立刻就来敷衍我了?”袁淑妃却错认了流苏的态度,一抬手就将碗摔了,“打量着我不行了,就不想伺候了?”她是失去了孩子,或许这一辈子她也不会有孩子,可是她也算想明白了,皇帝需要她跟皇后抗衡,只要皇帝还需要她,她就能在宫里生存下去。以后的事情太远,她得把握住眼前才行,如果现在她就倒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流苏连忙蹲下身去收拾,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娘娘,这粥,这粥——”这粥明明是好的啊,“奴婢再换一碗来。”算了,失了孩子心情不好也是有的,这时候有什么可争的,摔了这一碗,再去换别的粥就是了。

她刚收拾了碗要起身,转头却见安郡王妃走了进来:“郡王妃——”

“娘娘醒了?”桃华径直走到袁淑妃面前,伸手将桌上那盅红枣粥端了起来,“娘娘说,这粥是黑的?”

安郡王妃这是要干什么?流苏连忙起身去拦:“郡王妃,我们娘娘刚刚醒过来……”心情不好挑剔个粥而已,安郡王妃总不会连这也要管吧?

桃华抬手把她推开:“娘娘真的觉得,这粥是黑的?”

袁淑妃有些莫名其妙地皱起了眉头。她现在的心情其实很不好——任谁也不会好的,毕竟她也实在是盼着能有个孩子承欢膝下,免得后半生孤零——对桃华,她同样有几分嫉恨,毕竟她跟皇后一样清楚,这位郡王妃的确有些像当年的长皇子妃夏氏,甚至由于对夏氏的了解,她可能比皇后还知道得更多一点呢。

原先对蒋氏尽礼,是盼望着她能帮她保住这一胎,既然现在孩子都没了,她还跟蒋氏客气什么呢?

“这粥黑糊糊的,难道我还说不得不成?”

桃华往盅子里看了一眼。这盅子是雨过天青色的瓷器,衬得里头的粥更是桃花之色,几颗枣子在微黄的银耳中又浮起深红的颜色,无论怎么看,都没有袁淑妃说的“黑糊糊”的感觉。

“娘娘看这帕子是什么颜色的?”

流苏目瞪口呆地看着郡王妃从袖子里抽出一块浅红色的鲛绡帕,一直递到了袁淑妃面前。这是干什么?郡王妃这是要跟淑妃娘娘抬杠不成?这,这也太不像样子了。虽说郡王妃地位尊贵,说起来比淑妃只高不低。但淑妃娘娘毕竟是皇上的嫔妃,郡王妃也要敬重三分才是!

“你拿条灰扑扑的帕子做什么!”袁淑妃不悦地瞥了一眼,“究竟是要说什么?”蒋氏虽然在她面前从不卑躬屈膝地奉承,可也从未做过这样古怪的举动。

桃华捏紧了那条手帕,紧盯着袁淑妃的眼睛:“娘娘没有觉得这殿内有什么不对?”

袁淑妃疑惑地环顾四周:“有什么不对?”殿内的摆设还是原来的样子,并没有挪动过——想也知道,这是她的寝殿,若无吩咐谁敢乱动?不过,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劲,只是她一时说不出来。

桃华也跟着在殿内看了一圈儿。皇后自诩中宫正室,素来爱用红色,整个凤仪宫都是各种深浅不一的红,难怪她的神经越来越敏感。

而袁淑妃则以温婉贤淑示人,宫内的摆设都是有意避开皇后的锋芒,以青碧之色为多,间以极少量的浅淡红色。尤其是春夏之季,更是多用冷淡颜色。此刻正是午后,殿内亦未摆上红烛,所以一时之间竟然找不出件红色的显眼东西来。

不过,这也已经够了,看袁淑妃皱起的眉头就知道,其实这寝殿在她眼里已经有些细微的变化了,只是一时还难以形容罢了。

“你去给娘娘换粥吧。”桃华缓缓地吩咐流苏,“娘娘不爱红枣粥,换山药粥也好,可以略加一点红糖。”

皇帝一直站在偏殿里,直到桃华退出来才道:“出了什么事?”

桃华捏紧手里的帕子:“皇上,或许有线索了……”袁淑妃,这也是有了瞀视之症的迹象啊!

第69章 病症第33章 桥塌教唆父女第124章 新年第22章 拜佛第215章 警觉第184章 成亲第34章 忠心第73章 猜疑第262章 癫狂第116章 无孕第146章 亲迎第164章 过年第133章 秘药第89章 观猎第143章 怪病第222章 脉枕第159章 残酷第35章 心思第172章 私下第170章 医术第74章 风波第128章 发狠第42章 家宴第175章 抢救第197章 自受第91章 赌注第218章 宫宴第197章 自受第255章 将计第153章 西北重症第175章 抢救圈套第136章 相会第94章 治疟第171章 伯乐第30章 审问第81章 心因第199章 逃跑第183章 安排第28章 奉召第206章 自尽第223章 救治第127章 人祸第157章 行动第260章 图穷第231章 结盟第218章 宫宴第43章 反抗第159章 残酷第140章 圣寿第95章 施救第81章 心因第123章 托梦第111章 求亲第257章 大胜第195章 交锋第193章 预警第100章药师第111章 求亲第156章 防痘(下)第243章 反扑第66章 援手第245章 失子第95章 施救第71章 惊喜第176章 支持第85章 成绩第75章 决心第208章 成功第200章 私心第151章 途中第143章 怪病第213章 运道贪心第106章辩药第247章 乱象第106章辩药第255章 将计第132章 救人第201章 拿获第108章决定第123章 托梦第232章 生子第75章 决心第129章 许诺药堂第109章得封第192章 侧妃第21章 后族第188章 受伤第218章 宫宴第102章贺酒第148章 大疫第186章 回门第91章 赌注第20章 小产第181章 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