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侧妃

袁淑妃的小产在宫里带来了一股子古怪的气氛——人人说起此事都表现得很伤心,仿佛小产的是她们自己似的,然而一转头就会继续喜笑颜开,据说是为了不让皇帝看见大家愁眉苦脸的模样再引发伤感,要知道伤感太过可是会有损龙体的呢。

皇后的理由就是如此。她大方地赏了钟秀宫好些补身的东西,之后转头就准备寒食节去了,而且要大张旗鼓地准备,为的是替皇帝“散心”。

寒食节虽然要禁烟冷食,但应节的食品却也颇有特色,比如寒食粥、寒食面、青精饭等,另外还有供奉的各类面点。这次皇后决定,不但寒食节那日要在宫里聚会插柳,还要由各宫自制面点,在聚会之时斗盘。

太后宫里当然也有巧手宫人在做面燕、蛇盘兔和巧饼之类,吸引了不少不当值的宫人来看,有人还学着做,场面颇为热闹。

这轻松的气氛只止于外殿,内殿里的太后却没那么高兴:“安郡王和王妃这几日又去了谁家?”

青玉垂手侍立一边,低声道:“今日是去了皇庄……”

皇庄上据说已经制出了第一批痘苗,安郡王妃就是去检查这痘苗的。

太后嘴角一弯,勾出一道讥讽的线条,配上鼻子两边深深的法令纹,说不出的阴沉:“今日去了皇庄……等过几日回来,怕是有更多的人家要去了吧?”

青玉垂下头。前些日子痘苗还没开始制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人往安郡王府上递帖子了。只不过郡王妃自回了京城手头的事就没消停过,后来更是因为去给崔知府医治而离开京城数日,哪里有去做客的空儿呢?

如今宫里袁淑妃已经小产,郡王妃不必再入宫诊脉,崔知府也死了,不需要她出京,就连她的娘家,听说蒋药师也出远门,为了编纂药书往东北去了。于是郡王妃多出了许多时间,开始应那些帖子的约请,频频出门了。

“福州的事,怎样了?”太后沉默了一会儿,又问。

这个问题,青玉回答起来更是有些心惊胆战:“皇上说,这种事也难免有的,陆大将军如今还在海上追捕倭人,应许他戴罪立功。若是改换守将,谁能保证再不出此事……”

“胡闹!”太后恼怒地道,“若照此说法,吃了败仗都不必治罪了,反正换了别人也不敢说百战百胜?”

青玉不敢吭声,太后恼怒了片刻,问道:“朝堂上怎么说?”

“都,都说要问陆家的罪呢……”

这个“都”,指的就是于氏一党了。太后心里也明白,微微皱了皱眉:“别人呢?”

这下青玉迟疑了起来,半晌才道:“也有人不……”譬如说赵尚书啊,再譬如说有些没经过于阁老的路子上来的年轻官员们。

再譬如说,这些日子被安郡王妃拜访过的一些官员。尤其是那些武将们,都反对此事。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毕竟大家都是领兵打仗的人,若是被人偷袭了就要撤职,那人人都有这危险了。更何况这件事还不是陆大将军本人懈怠,而是麾下的人出了问题,就算陆大将军有连带责任,也不致问罪的啊。

然而太后并不这么看:“果然是他们在居中串联!”

青玉嗫嚅半晌,低声道:“都说郡王妃制出的痘苗是最好的,种了绝不会出什么错……”这些日子郡王妃已经对种痘之事做了一些宣扬,众人才知道,原来这痘也不是人人都种得的,若是痘苗不好,或是孩子身子太差,这痘种上也受不住,有极少数说不定还会染病。

各家的孩子都是珍贵的,谁不想着安全地种上痘,以后永远不受天花的威胁呢?既然是郡王妃发明了种痘之法,那毫无疑问她制的痘苗是最好的,由她亲自来接种也是最安全的。

然而郡王妃就只有一个人而已,别说这天下千千万万的人,就是京城里头这些人家,郡王妃不变成千手观音也种不过来,自然是谁能请得动郡王妃,谁家孩子就能让她来种痘了。

只可惜郡王妃从前只是个医家女,且远远住在无锡,进京之后没几年又去了西北,京城里竟没几家人家与她熟识,这会儿自然只好临时抱佛脚,上赶着请人了。

“如今她做了郡王妃,这心也大了。”太后深吸了口气,表情又恢复了原本的平静,淡淡地道。

青玉张了张嘴,不知该说什么。原本袁淑妃的事情过去之后,她还松了口气,因为郡王妃并未诊出什么端倪,皇帝至今也仍只是在查袁淑妃被热汤泼中之事,但除了打杀几个宫人之外,并无进展。

谁知道按下葫芦起来瓢,这位郡王妃就没个消停的时候,种痘的事儿尚未正式开始呢,她就已经借着这事儿串联人手,替陆大将军说情了。

“她本就不是个安分的人。”太后半阖着眼睛,仿佛说什么闲话似的,语气平淡,连点儿不悦的意思也没听出来,“当初进宫替陆氏诊肺痨,就可见一斑。”那时候蒋锡还没封药师呢,不过是个秀才,还是被先帝亲口说不配行医的罪人之后,蒋氏的身份就更低微得可怜了。

然而就是如此低微的身份,蒋氏仍旧敢进宫,甚至毫不犹豫地推翻了太医院太医们的诊断,直指陆氏不是肺痨而是梅核气。从那会儿起,她就该看得出来,蒋氏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大家闺秀,身上透着股子野劲儿,难以驯服。

果然后头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都印证了蒋氏这一特质。皇后叫她去治疟疾,她竟然真就去了,还令两县的人为她立了生祠。去西北治不好炭疽,却又搞出个种痘避天花来。还有承恩伯那事儿——太后到现在都忘不了那药里头份量极重的望月砂。她就不信,那望月砂倘若少用些,于思睿的病就治不得!

然而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用处,蒋氏如今说是功成名就也差不多了,且身份也不比从前,已经开始学着用自己的医术去影响朝堂了。虽然这影响现在还很轻微,只是利用了那些武将们兔死狐悲的心情,但毕竟是开始了。若是放任不管,以后谁知道她会做出什么事来?

“可是——”青玉小心翼翼地道,“郡王妃只是在后宅里应酬。”本来各家的夫人们相互来往都是常事,郡王府接到的都是女眷们递来的帖子,不是赏花就是游春,再正经不过。虽然大家都知道,后宅也可以与前朝有关,但至少从表面上,安郡王妃并没给人留下什么口实,她甚至连诊脉的事都没做过一件,就是要说她私自行医都不成。

太后的脾气,青玉十分了解。越是这样说得平淡,其实心里就越是恼怒。只是郡王妃做得颇为周全,青玉想不出有什么把柄可抓。毕竟在这个时候,如果太后轻举妄动,影响了种痘之事,只怕反而会招致天下人的埋怨呢。

太后半阖的眼睛忽然睁开,嗤笑了一声:“在后宅里应酬?也好,后宅的事,自然该由后宅来解决。传旨,崔知府既是为国捐躯,他的家眷理当优抚。寒食那日,请崔夫人并崔二姑娘一起进宫来。”

青玉怔了一下,脱口道:“太后,她们正是重孝之时,进宫也太……”丧夫丧父这样的重孝,论理是不当出门的,更不必说入宫了,实在是不吉。

太后淡淡地道:“为国捐躯,何来不吉?若是将她们母女视为不吉,又如何对得起力战的亡魂?”

青玉刚才只是下意识地说了那么一句,闻言连忙道:“娘娘说的是,是奴婢浅见了,这就去传旨。”

说是她去传旨,其实自有下头的宫人跑腿。青玉也只说了句话,就又回到太后身边伺候,小心地问道:“太后的意思是——”这自然不是为了优抚崔氏母女,她得问清楚了太后的意思,才知道如何对待崔家人不是?

太后又阖上了眼睛,徐徐道:“安郡王妃既要主持种痘事宜,又要在外应酬,实在是辛苦。但一人毕竟精力有限,想必郡王府里的事难免就要疏忽一些。别的倒也罢了,只怕她无暇照顾安郡王。安郡王这都二十出头了,还未有子息。他虽然不是我亲生的,毕竟也叫我一声母后,少不得我替他操心了。”

青玉瞬间就明白了:“太后是想把崔家女——”

“他本就与崔家长女有婚约,当日长女暴毙,崔家还曾想把次女嫁给他不是?”太后慢悠悠地说着,心里却有点后悔。当时崔家想将这婚约延续下去,还是她不愿意,不想让沈数娶个四品官之女,最后辗转选中了出身低微的蒋氏。

可到了如今,早知道崔济民死得这么早,当初真不该拦着!不然哪有今日蒋氏搅风搅雨的事儿。

“虽说如今崔知府已经不在了,但他是忠烈之臣,女儿做个郡王侧妃还是足够的。”太后微微冷笑了一下,“想来忠烈之家,女儿必定四德俱全,有她给蒋氏分忧,我也就放心了。”

青玉想了一下:“但是崔知府……”

太后依旧阖着眼睛:“崔知府伤重难治,连太医院院使也是束手无策的。虽说郡王妃用的法子有些匪夷所思,可医者父母心,想来也不致因为安郡王曾与崔家长女有过婚约而记恨崔家,更不致因此要害崔知府性命吧。”

青玉默然。太后这些话听起来都是在为郡王妃开脱,可字字句句都有些暗指。

“何况——”太后又淡淡地补了一句,“听说蒋氏跟崔家长子还签了个什么契书,即使崔知府不治身亡,也没有她的错处。毕竟是她聪慧,崔家当日既肯签这契书,如今自然不好再提了。”

青玉把头垂得更低。这聪慧二字用在这里,可不是什么好话,分明是说郡王妃早想到了为自己脱身的法子,如此一来,若说她是无心为崔知府医治,似乎也不是什么子虚乌有的事了。

别看都说宫禁森森,只言片语都难以递出来,但那是指宫中不愿意让你传什么消息。似太后这般地位,只要有心,随便说一句话马上就能传出去,想来过不了多久,该知道的人也就都知道了。

“哦——”太后仿佛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到寒食那日,让蒋氏也进宫来吧。既然是给安郡王纳侧妃,她也该知道了才好回去准备不是?”

寒食节素来都是宫内妃嫔自己的聚会,因这一日全是冷食,并不好设宴,因此是不召外命妇的。如此,崔氏母女应召进宫就格外引人注目,才半天就传遍了京城。

“母亲,太后这是什么意思?”崔幼婉这些日子也憔悴了许多。虽说崔家在京城中无亲无眷,但因为有个捐躯为国的好名声,来吊唁的人也川流不息,崔家一家人这几天都在不停的答礼和守灵之中,没有累倒已经很好。

崔夫人比她更憔悴,失去丈夫让她的眼神都有些木然了:“总是好事吧……”头上的天塌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这时候太后说崔济民是忠烈之臣,不啻是雪中送炭,无论这炭里头包着什么,她都得接过来。毕竟她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若能得了太后的青眼,前程定然比现在更好。

“可父亲才是头七……”这时候实在不该出门的。

“天地君亲师,君在亲之前。”崔夫人抬手抹了抹脸,疲惫地道,“太后有旨,我们岂能违抗。你去好生挑一挑衣裳,虽说是热孝,入宫却不好穿得太扎眼了,选件素净些的就好。”

崔幼婉点了点头,正要回自己房里,去送传旨内监的崔敬便走了进来,眉头紧紧皱着。崔夫人瞧了他一眼:“这副样子做什么,太后也是要优抚咱们家才有这旨意的,你可别在外头露出来。”

说起来,太后这旨意的确下得不怎么合人情。崔知府才是头七,就叫他的妻女入宫,至少也是并不体谅亡者家眷的伤痛心情。然而这又是一种恩宠,崔家只能接受,还要感恩戴德,绝不能露出半点不满来。

“母亲,并不是因为这个——”崔敬不是傻子,怎会不知道这时候太后的召见对崔家乃是件好事,“方才,方才那来传旨的内侍……”

“怎么了?”崔夫人终于敏锐起来,“他是说了什么?”

崔敬迟疑了一下,下意识地看了看崔幼婉。崔夫人从他这一眼里就看出了意思,面色微微一变:“是幼婉的亲事?”

这种事本来是不应该在崔幼婉面前谈的,然而事关她的终身,崔家又是非常时期,崔敬也顾不得那许多了:“那内侍暗示,太后想给幼婉做媒。”

“你父亲这才——”崔夫人说了半句话就停了下来。父母亡是重孝,如有婚姻之事,应守孝三年而后行。然而亦有一种习俗,就是在丧事百日之内出嫁,也是可以的。

当然,这习俗主要行于民间,某些地方管它叫做娶荒亲,多少带了一点儿轻视的意思。至于高门大户里,当然更极少出现这种趁孝成婚的事了。

如今太后要做媒,必然不会是让崔幼婉再等三年,毕竟她也十五了。如此,多半就是热孝成亲,然而愿意娶荒亲的人家,门第怕就不会很高了。

崔夫人心中一阵凄凉。丈夫一死,儿子尚无官职,崔家其实已经变成普通人家了,哪里还能挑剔什么门第呢?

崔幼婉脸色也是苍白。嫁不成意中人已经是个悲剧,现在难道要让她随便嫁到什么人家去么?然而以崔家如今的情形,只要太后开口,岂容他们拒绝?不,就算是从前父亲还在的时候,太后做媒,崔家也只有诚惶诚恐接受的份儿。

“那人,有没有说——”到了这时候,也顾不得什么闺中女儿不言亲事的规矩了,“太后的意思……”究竟是想把她嫁到什么人家去。

崔敬脸色更难看了:“我仿佛听着,是想让妹妹为侧……”

“做妾?”崔夫人呼地站了起来,“这,这怎么成!”堂堂四品大员的女儿去做妾?就算崔知府死了,不也说是为国捐躯么?如何就能这样轻贱他的女儿?

崔幼婉先是一惊,随即却听出一点端倪:“大哥,你刚才说——为侧?”

侧,侧室也,其实就是妾的委婉说法。不过时下规矩,一般的妾都直呼为妾,能称侧室的,首先纳的是规矩人家的女儿,其次进门之后与普通贱妾不同,地位更高一些。如今那内侍说要让她为“侧”,这究竟是要把为妾说得好听点,还是有什么别的意思呢?

崔敬脸色仍旧不好:“听那内侍的意思——或许是侧妃。”

崔幼婉的心猛然一缩,随即狂跳起来。

侧妃!这是只有本朝封王的人才能立的侧室。如今京城里头,除了沈数这个郡王,还有谁能立侧妃呢?

崔夫人也怔住了。刚刚听说女儿要做妾,她一颗心直沉到了地狱十八层底下去,这会儿听说是侧妃,居然有一种逃出生天的感觉,几乎要喜极而泣了。当然,侧妃也是妾,若是丈夫还在,那是万万不愿让女儿去做妾的,可是如今——想一想,好像这居然还是极好的前程了?

“可是安郡王那里?”崔夫人头一个想到的也是沈数。

崔敬却不是这样想的:“京里可还有一位成亲王。”若是太后想让崔幼婉嫁给沈数,当初崔家要用次女替代长女的时候,太后何不就同意呢?

崔幼婉一颗雀跃的心顿时又一紧。可不是,京城里还有一位当年的二皇子呢,只是因为终年闭门不出,一时间无人想得到他。可是,听说成亲王身子不好,又已经有了嫡子,若是她嫁去了成亲王府,那要过什么日子?

崔夫人也同时想到了这一点。若是嫁给沈数,至少人是见过的,说得上高挑英武一表人材,且至今府里也只一位正妃。可成亲王是个病秧子,听说后宅里人也不少……

所谓夫死从子,崔知府一死,崔夫人便将长子当成了依靠,若是往常,这些话是断不会说出来的,此刻却不由得全倒了出来:“你妹妹若嫁到成亲王府,这日子只怕难过……”

崔敬看着母亲,一时间简直不知该说什么好,半晌才道:“难道嫁去安郡王府,母亲就愿意?”刚才他还以为崔夫人是不愿意呢,原来脱口而出提到安郡王,竟然是愿意妹妹嫁过去的吗?

崔夫人也怔了一下,才道:“太后做媒,岂容得我们不情愿?”

崔敬脸胀得通红:“我去求皇上!父亲既是为国捐躯,我拼死求皇上一个恩典,让妹妹自行聘娶,皇上总还——”

“不要!”崔幼婉失声叫了出来,在崔敬的目光下硬着头皮道,“哥哥若是去说了,就算皇上答允,也是得罪于太后,日后可怎么办?”她才不要自行聘娶!如今她都十五了,兄长们还没有前程,若是这时候自行聘娶,她能嫁个什么人家?如今太后说要让她做侧妃,说不定就能嫁给沈数呢?

崔敬皱眉道:“纵然得罪,也不能让你去做妾。”

“我——”崔幼婉把心一横,“家里养我这些年,如今用得着我,我怎能推辞!哥哥不必担心,我情愿去做这侧妃!若是,若是老天没眼,太后真要将我嫁去成亲王府,也只是我命苦罢了。”

崔敬开头听得热血沸腾,到后头却渐渐觉得不大对味了:“那,若是安郡王府,难道就……”

崔幼婉撇开头,低声道:“总比成亲王府好些。”

“我可怜的女儿——”崔夫人却一把抱住了崔幼婉,落下泪来,“早知如此,当初若这亲事成了,你又何苦今日受这样的委屈……”

崔敬被崔夫人的眼泪弄得心烦意乱:“母亲,可前几日——”前几日他们还在疑心是安郡王妃治死了父亲,如今要嫁去安郡王府,那妹妹以后可就是在安郡王妃手底下过日子啊!

崔幼婉抬起头来,抿紧了嘴唇:“若是太后把我指过去的,她也不敢怎样。”这会儿她突然福至心灵了,太后为什么不可能是让她嫁去安郡王府呢?父亲为国捐躯,却让女儿去为妾为侧,这总归是会让人诟病的一件事。太后为何要冒着众人的议论做这样的事呢,那必定是有所图的。

那么,太后究竟图什么呢?如果她没弄错,太后应该是并不喜欢蒋氏,更不喜欢蒋氏如今这样的大出风头……

第129章 许诺第65章 仇家第75章 决心第203章 突变第80章 推荐第34章 忠心第71章 惊喜第130章 腿疾第246章 谋划第115章 错了第196章 自作第23章 有孕第149章 炭疽第184章 成亲第226章 新年第58章 侯府第32章 邀约第38章 到达第191章 死胎第64章 上香第175章 抢救第181章 京城第41章 计划贪心第62章 后宫第247章 乱象第116章 无孕第159章 残酷第205章 百态第250章 暂停第252章 分别第142章 六礼第124章 新年第258章 献捷第199章 逃跑偷换第106章辩药第80章 推荐第227章 蛰伏第58章 侯府第85章 成绩第247章 乱象第109章得封第137章 谈判第197章 自受第190章 不治第141章 畸胎第36章 上第34章 忠心第200章 私心第160章 牛痘第80章 推荐第26章 委屈第105章开药第72章 心病第60章 水仙第208章 成功第241章 疯狂第144章 中秋第136章 相会第87章 曹府第176章 支持第181章 京城第178章 归来第236章 内斗第165章 挡箭第165章 挡箭第136章 相会第56章 热心第215章 警觉第20章 小产第228章 真病第184章 成亲第184章 成亲第38章 到达第23章 有孕第211章 结案第244章 求子第220章 虚劳第140章 圣寿第43章 反抗第256章 就计第43章 反抗第139章 大赦第58章 侯府第28章 奉召第72章 心病第202章 同根第153章 西北第202章 同根第219章 喜讯第92章 再胜第125章 事定第105章开药第147章 大婚第161章 志向第69章 病症第218章 宫宴第74章 风波第188章 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