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战争阴云

欧洲,英国,当国会通过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动议后,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军事和经济强国的英国,整个战争机器开始高效率的运转。动议通过的一个月后,一份详细的对华作战计划被放到首相大人的面前,同时出现的还有英国的海军大臣、陆军大臣、财政大臣。

“1500万英镑?真的需要这么大的开支?”首相大人看完计划后,抬头问了一下财政大臣。财政大臣耸了耸肩膀,看了看另外两位大臣,表示这一切应该问其他两位。首相的目光转移到其他两位大臣身上,首相的表情很严肃。

“首相先生,事实上是这样的,通过我们情报机关的预计,中**队已经比上一次战争时有很大的进步。联军这次的惨败,是我们认识到,中国目前存在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无论装备和训练都是完全按照目前西方军队的模式组建的。它的数量应该在八万到十万之间。”陆军大臣上前汇报道:

“情况属实吗?”首相又问了一句。

“完全属实,根据情报显示,这支军队的装备来自普鲁士,单从他们的炮兵可以围歼我们的海军舰队这一点上来看,他们拥有相当数量的火炮。而在与我们联军在北面作战的同时中**队还有经精力对广州和香港发动进攻,说明了他们人数上的多少。”这次回答的是海军大臣。

“法国方面知道这个情况吗?他们预计的出兵规模是多大?”首相继续询问。

“法国方面应该有相关的情报,不过我们还是知会了法国方面,据说他们也着呢感为这事在召开御前会议。”陆军大臣接着回答。

“五万陆军,一百艘军舰,还有大量的运输船只,你们统计的开支准确吗?”首相已经觉得自己的头有点疼了,尽管英国很富有,但一千五百万的军费开支可不是个小数目,万一战争失败,反对党们又得那这事大做文章了,所以首相不能不谨慎从事。

“完全准确,首相先生,这些我们还是考虑到,可以在中国就地组织一些给养后做出的结论。”财政大臣停顿了一下,看着首相继续说到:“很惭愧,我说的在中国组织给养是指—掠夺..。”尽管财政大臣用了一个很含蓄的词汇,但首相还是明白了他的意思,那就是军队在达到中国后,可以同过在中国进行抢掠来补充部队的粮草。

“好了,我知道了,最后问一句,如果以这样的规模对中国发动战争,准备期是多长?胜利的把握的多少?”首相考虑了一会后,继续自己的提问。

“先生,准备期最少需要半年,把部队集中到东南亚的基地也需要半年,大概在明年这个时候可以对中国发动进攻,以这样的规模对中**队作战,我们认为应该有六成的把握。”陆军大臣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六成把握?”首相疑问的看着这几位大臣。

“是的,先生,是六成,这里面没有把考虑法国和俄罗斯考虑进去,至于美国方面,我对他们出兵的承诺并没有抱多少希望。”

“很好,先生们,我这就去晋见女皇陛下,我希望这一次我得到的是胜利的消息,还有从中国得到相当数量的赔偿。”首相的脸上终于看到一丝笑容。

“如您所原,先生。”几位大臣同时回答。

英国人的判断还是很客观的,杨一和他的新军,如今的规模尽管达到近三十人,但在装备上并完全达标。真正在装备上能达到标准的,也只有六个师,约九万人。而且这就几个师还是分散使用的,陈玉成南下带去两个师,李秀成的十万大军里也只有一个装备好的师,其他的都是以老式火枪为基本装备。考虑到聂士成独力前往东北,有可能单独对俄罗斯作战,杨一给聂士成的是一个整编新式装备师,还有大部分骑兵。杨一是新军的最高统帅,他带的一万多人也是新式的装备,还有一个师配合其他部队,留在江南,监视曾国藩和石达开。

让杨一头疼的还有火炮问题,尤其是的口径的火炮。新军的大口径火炮装备的本来就不多,也许是由于炼钢技术上还不成熟,造出来的大口径火炮如果连续发射,很容易出现炸膛的现象,上一次与英国海军的炮战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火炮出现炸膛现象。加上战斗损失,杨一手上已经没多少大口径的火炮。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弹药的问题,杨一虽然在江浙皖三省推行新经济政策,大力支持机器生产,推动民族工业工业的发展。但客观的来说,目前的中国,在工业上还只是起步阶段,就连杨一赖以生存的军事工业,其规模也啊相当小的,打局部战争还能对付,一旦战争规模过大,部队就会出现弹药紧缺的现象,这就是杨一一直不能快速控制全国的原因。与西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和法国相比,中国的工业实力和战争实力,还完全无法抗衡。在杨一看来,一旦和西方开战,能维持一个平局,就很不错了,一旦进入相持阶段,西方国家路途遥远,供给困难的毛病就会暴露出来。

就在英国内阁为对华战争规模展开讨论的时候,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也召集他的大臣们对英国送来的情报进行磋商。

法国人也不是傻瓜,作为欧洲大陆第陆军第一的大国,法军的陆军无论是士兵和军官,当时在素质上都是最好的。要不拿破仑当初拿什么来横扫欧洲大陆。

对华作战,法国人有自己的看法。恢复帝制,控制国内权利后,法国国内的各种反对势力很多,原打算通过发动对华战争,扩大皇帝在国民中的威信,扩**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并从中国得到大笔的赔款。谁知道,联军落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一时间,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无不拍手称快,皇帝陛下的处境也极为艰难。为了挽回这一局面,就必须在对华战争中回的一个圆满的结果。法国在海军方面是弱项,所以海军还主要靠英国,既然海军不能发挥多少作用,那在陆军方面就只能加大力量,英国人出动五万陆军,加上海军,法国人至少也应该出动八万以上的陆军。中国实在是太远了,出动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其开支是巨大的,但这一战又不能不打。经过君臣的紧急磋商后,法国还是决定出兵八万,而且完全是陆军,海军方面就只好拜托英国了。英法两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始运转,作为这次战争的同盟者,俄国也许是对中国出兵最为方便的国家。俄国与中国接壤,沙皇对中国东部,以及蒙古等地方的领土也垂涎多时,所以俄国对中国开战的态度也是很积极的。唯一令沙皇头疼的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损失了二十万的士兵,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对农奴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也希望通过从对中国的战争,捞取一定的好处,来弥补国内经济政治困难的局面。

但英法两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态度,使的俄国对两国的诚意有许多顾虑,虽然表面上大家是同盟,但几个国家之间两年前还在土耳其大打出手。所以俄国尽管很迫切的希望能从中国捞取好处,但在战争的初期,还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总是要等英法两国打的差不多的时候,才好出兵趁火打劫的。虽然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但姿态还是要做出来的,沙皇也开始往中国边境集结部队。

至于美国,眼下国内局势动荡,北部新兴资产阶级和南部保守奴隶主们,在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和矛盾,双方对立的情绪极为浓重,矛盾日益加深,战争的阴云笼罩着美国,出兵中国也只是口头上喊几下,如果指望美国出兵,这仗也不用打了。

欧洲各国紧锣密鼓的战争准备的同时,中国的杨一对国家控制计划也走到了关键的一步。兰贵妃和皇子载淳的到来,给杨一出了个难题,但也给杨一带来了机会。至少是一个能暂时稳定国家的机会。

承德城外,杨一和张键经过商讨后,还是暂时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在逐步瓦解国内的力量,进而完成对全国的控制,毕竟新军要想完全控制全国,在短期内是无法做到的,而且西方国家的进攻也迫在眉睫,杨一和新军已经没有多少准备的时间了。等打退西方列强的进攻后,再回过头来收拾国内的局面,这才是眼下最可行的办法。中国是一定要回到汉人的手上的,人民党的宗旨就是“驱逐鞑虏,还我中华。”这一点,无论杨一和张键,都是不会忘记的,满清对中国的通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对杨一这一个来自未来的热来说,那是实在清楚不过的,历史的悲剧决不能在自己的手上重演,杨一明确的告诉自己。

第4章 寒冬第17章 征服第18章 两江总督第9章 宣战第6章 变数第21章 经济危机第18章 庐州(1)第5章 离别第11章 春风沉醉的夜晚(1)第8章 领兵苏沪(1)第14章 用间第10章 苦战(2)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10章 血腥的夜第10章 苦战(8)第10章 苦战(5)第8章 和谈(中)第8章 和谈(上)第19章 西亚第4章 寒冬第11章 幕后第8章 和谈(上)第21章 横扫两岸第12章 女儿情怀(1)第21章 三战庐州(2)第20章 三战庐州(5)第18章 庐州(2)第6章 浙南沈家(2)第10章 苦战(6)第33章 赴会第11章 春风沉醉的夜晚(1)第6章 浙南沈家(2)第1章 我叫沈阳第5章 中外合资第22章 海疆万里奇袭第8章 领兵苏沪(1)第7章 海盗刘十八第3章 武器至上第5章 保卫台湾第9章 宣战第10章 苦战(4)第4章 寒冬第1章 风雨飘摇第14章 定计第7章 演习?第14章 爱情是一种奢侈第23章 时间第6章 浙南沈家(1)第18章 庐州(1)第11章 变革的动荡第11章 幕后第6章 浙南沈家(1)第22章 海疆万里第4章 寒冬第15章 扬威于海上第30章 围点第22章 海疆万里第13章 远方来客(2)第1章 风雨飘摇第9章 上任(6)第9章 上任(6)第13章 远方来客(1)第19章 西亚第19章 西亚第36章 欲擒故纵第31章 打援第35章 鬼子六第11章 春风沉醉的夜晚(1)第39章 谁主沉浮第12章 归途第20章 大义第9章 上任(3)第16章 赚钱第9章 起步第14章 爱情是一种奢侈第9章 上任(4)第5章 中外合资第7章 演习?第15章 又见向荣第8章 领兵苏沪(1)第23章 挺进北非第3章 逃婚第5章 保卫台湾第11章 春风沉醉的夜晚(2)第20章 三战庐州(4)第7章 大战奇袭第2章 家第5章 军火买卖(1)第9章 上任(6)第38章 战争阴云第10章 苦战(4)第19章 选择第4章 寒冬第8章 和谈(上)第22章 海疆万里第8章 协议抢劫(2)第2章 家第11章 封疆大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