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道的特性 (1)

老子的世界完全不同于哲学的、宗教的、伦理学的世界,它甚至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老子不是在教某种东西,他就是那种东西;他不是一个传道者,他是一个存在。他没有教条可以给你,他只有他自己可以给你,可以与你分享。

如果他是一个哲学家,事情就简单了,你能够理解他。然而他是一个奥秘,因为他不是一种哲学。他甚至不是一种反哲学,因为这两者都依靠逻辑。他是荒谬的。哲学依靠逻辑,反哲学也依靠逻辑,所以反哲学不是别的,就是哲学。那卡珠那(Nagarjuna),一个伟大的反哲学家,他仍然是一个哲学家。他跟任何别的哲学家一样,用同样的方式来谈论、辩论或者讨论。他作反哲学的辩论和讨论,然而跟哲学的辩论是相同的。逻辑是一个娼妓。

老子的大弟子之一列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老子、庄子和列子他们是道家的3根顶梁柱。老子一直用警句和格言讲话,他甚至不去作详细的说明,但是列子和庄子,作为老子的门徒,他们也不能辩论。他们不断地讲寓言、故事和比喻。有一句话必须牢牢记住:道是不能被解释的,只能提供比喻,指示。道是不能被讨论的,它只能被展现。所以需要一颗深深的契合的心,它跟头脑毫无关系。

列子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在他所居住的小镇上发生一件事情:那个镇上最有钱的人在渡河的时候刚好碰到暴风雨,河水泛滥,船在中流翻了。不知怎么地,船夫逃生时,他没能救出那个有钱人。结果有钱人淹死了,有很多人去找尸体。

有一个渔夫找到了尸体,一具死尸,但是他要价很高,而且不愿意还价。那家人不肯为一具尸体出那么多钱,所以他们去请教一个逻辑学家,也是一个律师,问应该怎么办。能不能采取什么法律行动?

律师说:“你们不必担心。先把钱付给我,然后我会告诉你们方法。”律师拿了钱,然后说:“你们坚持住。他不能把尸体卖给任何别的人,他必然会妥协,因为没有人会买那具尸体,所以你们只要坚持住。”

2天、3天过去了。那家人遵照律师的建议按兵不动。渔夫开始担心,因为尸体现在发臭了,他开始觉得还是让步的好,他们能给多少就给多少吧。那具尸体成了一个难题,没有别人愿意买它,他也感觉到这一点了。所以他怎么能够讨价还价呢?但是在他决定以前,他也去请教那个法律顾问,同一个法律顾问。

法律顾问说:“先把钱付给我,然后我会告诉你方法。”他拿了钱,说:“要坚持住!那家人无法从任何别的地方买到尸体,他们必然会妥协。”

逻辑是一个娼妓、一个妓女。它可以支持,它也可以反对。它不属于任何人。所以逻辑可以支持哲学,逻辑也可以反对哲学。

老子不是一个反哲学家,因为他根本不是一个逻辑学家。佛陀是反逻辑的:他作反逻辑的辩论。老子不是这样的。他根本不辩论,他只是声明。他不会跟在后面说服你不,老子不是这样的。其它每一个人似乎都在以同样的方式设法说服你,然而老子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声明,他不管你是否被说服了。

但他的诱惑是巨大的。他在引诱你,他在劝说你。并非设法说服,他在你的心灵深处说服你,你无法拒绝他,因为他不作任何辩论。那正是他的美,那正是他的力量。他只是声明一个事实。他并非在寻求皈依者,他并不准备把你变成一个追随者。

不,即使你准备好了,他也不会接受你,但是他会引诱你。他的引诱是非常微妙、非常婉转的。他的诱惑是不主动的,他的诱惑是女性的。

有两种诱惑的类型。当一个男人诱惑一个女人的时候,他是主动的。他千方百计地采取主动,设置陷井;他不遗余力地竭其所能。而一个女人的诱惑方式就完全不同了。她不主动,她不设置任何陷井,她不追求男人;事实上,她装作并不很感兴趣的样子。男人可能失败,但是女人从来不会失败那就是女性的诱惑。她的陷构是非常微妙的。你无法挣脱它,它没有漏洞。她没有追求你,但是她在追求你。她索绕在你的梦中她从来不去敲你的门,但是她索绕在你的梦中;她从来不显示任何兴趣,但是她成为你存在中最深的幻想。那就是女性的花招。老子是女性头脑的大信仰者。我们会碰到这种头脑的。

所以要记住:老子的世界不是逻辑的,而是比喻的。逻辑是明显的、直接的——要么你被说服了,要么你说服了对手,要么你不得不跟随它,变成它的追随者,要么你变成它的敌人;你必须选择。如果选择逻辑的话,你的头脑必须是积极的。这很容易做到,没有什么困难。每个人都在辩论,或多或少的,每个人都是一个逻辑学家;不管是好是坏,每个人都是一个哲学家。

如果你想理解老子的话,那么旧有的方式不会帮助你。你必须把你的逻辑放在一边,因为他并不像逻辑学家那样追求你,他并不跟你辩论——如果你跟他辩论的话,那是荒唐的,因为他根本没有辩论过。他只是给出一个比喻。

比喻是什么呢?如果我有一种体验而你没有,那么我怎么向你描述它呢?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个比喻:你有过的某些体验——它和我的体验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存在某些相似的地方。所以我说它很像你有过的体验——不完全像,不完全一样,但是存在一点点相似的地方。那一点点相似的地方被你理解之后将变成一座桥梁。

所以那些已经达到终极狂喜的人说:它就像两个爱人在深深的拥抱中,它就像两个爱人在深深的中,它就像性行为达到顶点的时候,这就是比喻。他们并不是说它就是这个,不是的。他们绝不是这个意思,他们只是说你的体验里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变成一座桥梁。

耶稣说:“神就是爱。”这是一个比喻。在你的生命中,爱是最高的。在神的存在里,爱是最低的。神的最高和人的最低相遇,那就是边界。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东西就是爱;对于神来说,它是最低的,只是神的脚,但是从那里开始,如果脚被找到了,你就能找到神的整体。所以耶稣说:“爱就是神。“并非爱就是神,而是在你的体验中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用做一个比喻。

所以不要从字面上逐字地理解老子,这些都是比喻。如果他说:“山谷的灵魂。”这是一个比喻。他确实在说某种东西。并非确实在说山谷,因为山谷是你知道的东西,通过山谷,他给你一些某种你不知道的东西的感觉。他把你知道的东西带进你不知道的东西里去。比喻意味着参考已知的来解释未知的。当他说“山谷的精神”,他意味着很多东西。

比喻总是蕴涵丰富的。逻辑总是狭窄的,比喻是宽广的、无限的。你在它里面找寻得越多,你就能通过它发现得越多。逻辑是可以用尽的,比喻永远用不尽。所以像《道德经》或者《吉踏经》或者耶稣的《登山训众》这样的书,你可以一直读下去——它们是用不尽的。你能够继续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因为它们都是比喻。你越成长,你在它们里面所能看到的东西越多;你在它们里面所能看到的东西越多,你越成长;你越成长,你又能看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这些书不是普通的书:它们有自己的生命,它们是活的现象。你不可能一遍就读完它们;不,那不是读这些书的方式。逻辑的书可以一遍读完就理解了,你就可以把它扔进垃圾堆里。然而比喻的书是一首诗:它随着你的心境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悟性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在你不同的头脑状态下,它给你不同的视觉。

举个例子来说:“爱就是神”——一个除了性以外从来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人,他认为性就是爱……

这种情况在西方发生得太多了。现在他们把性行为叫做“”。这个“”是绝对荒唐的。你不能,爱不是一种行为。性是一种行为;爱不是一种行为,它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你可以在它的里面,但是你不能做它;你可以掉进它的里面,它不是一种努力。性可以被做,爱不行。妓女可以给你性,而不是爱,因为你怎么可能用钱来订购爱呢?不可能!你怎么可能为了钱去呢?它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自己的神秘的方式,你无法控制它,你只能被它控制。你无法占有它,你只能被它占有。

性可以被做,爱不可以。你可以做性,但是你不能,你只能在爱的里面……所以一个认为性就是爱、性行为就是爱的行为的男人或者女人,当耶稣说“爱就是神”的时候,当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别的方式可想,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比喻,性就是神。

现在他们在瑞士拍了一部电影,主题是耶稣的爱的生活,因为他们认为一个说“爱就是神”的人肯定意味着性就是神。这部电影将成为最亵渎的影片之一,最不神圣的影片之一。因为在这部影片中,他们试图描写一个在他们的意义上的耶稣,进入性行为的耶稣。现在没有国家允许他们拍摄这样的影片,但是他们肯定要拍摄。现在很难制止他们。对于他们来说,耶稣的爱的生活就意味着**。

你是从你的立场来理解一个比喻的。你往里面放进多少东西,它就只能给你多少东西。一个爱过的人,不仅性地爱,而是全然地爱……因为性是一种局部的现象、生理的现象;它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它不完全。当它变得完全的时候,当你全然地爱一个人而不仅性地爱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吸引不仅是生理的,也是灵魂的。

不仅是的,并非在它里面被否定了,而是那种吸引是更大的,的吸引在它里面只是一个小圆,那么你就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去理解“爱就是神”。对你来说,这个比喻将变得更深一些。

但是,如果你已经知道超越性的爱了,性在它的里面消失了,整个性的能量全部转入狂喜。如果你已经知道这种爱了,那么对你来说,“爱就是神”将具有一种不同的意义。

所以比喻是取决于你的。一本像《道德经》这样的比喻的书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读,它是一辈子的工作。你不能读了一遍就把它扔掉。它是一个应该携带的宝藏,它是一辈子的工作,它是进入那个比喻的一辈子的工作。

逻辑是肤浅的。你可以理解亚里士多德,他里面没有多少东西,但是当你碰到老子的时候……第一次你也许甚至不觉得那里面有什么东西,因而也就错过了,但是老子会渐渐地索绕你。他的魅力是女性的。他会渐渐地抓住你的存在,你只要允许他就可以了。在逻辑里面,你必须斗争;在比喻里面,你必须契合,你必须允许它,只有这样,那个比喻才能开花。所以只有在深深的契合与尊敬中,在深深的信赖与信任中,老子才能被理解。没有别的方法。

如果你想用你的头脑来找老子的话,你永远也找不到他。你将一圈一圈地兜下去,你永远接触不到他的存在。要用你的心来找他。比喻是提供给心的,逻辑是提供给头脑的。

老子更像一个诗人。记住这一点。你不要和诗人辩论,你要听他的诗,你要吸收他的诗,你要咀嚼它,你要让它活动在你的存在里,你要让它变成你的血液和骨头,你要消化它。你要忘记文字,你要完全忘记诗歌本身,但是它的芳香变成了你的一部分。你也许不记得诗人在唱什么,但是那首歌被保留下来了,它的味道、芳香和意义已经进入你了。你必须变得富有蕴涵。

你只有蕴涵老子,老子才能被你理解。你要允许他,你要打开所有的门。他甚至不会敲门,因为他不是侵犯性的。他不会努力辩论,因为他不相信辩论。他根本不是一个头脑的存在,他完全是一个心的存在。他是简单的,他的比喻是一个村夫的比喻,然而是活的、发光的、充满生命力的。如果你允许他,你就会突然被转化,只要一种理解,一种心的理解,你就会被他转化。

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1章 聪明的老人 (1)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