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

你有两种可能性。你可以用头脑来生活,那么你就是受限制的。这就好比你从一扇窗看蓝天——那么窗的框架就变成蓝天的框架。头脑的框架变成你的世界的框架。然后你从窗口跳出去,来到整个蓝天下面。现在没有框架了。

法国的绘画正在兴起一种新的时尚——无框绘画的时尚。那是一个美丽的现象,因为所有的框架都是虚假的。在生命里,每一样东西都没有框架,但是,当你画画的时候,你给它安了一个框架。那个框架是最虚假的东西。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时候人们购买装饰精美的框架,甚至里面的画还没有框架昂贵。框架比画更值钱、更珍贵——而框架是虚假的。生命没有框架。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生命有一个框架吗?但是当你拍照片的时候,马上就有一个框架了。那个框架是虚假的。所有的框架都来自于头脑,头脑给每一样东西都加上框架,而那些东西是无框的、无形的。

你可以成为两者,这取决于你。在深入的静心当中,头脑不再被牵扯进来。刚开始的时候,头脑继续运作,但是渐渐地,当你不听它的时候,它就停止唠叨了。看见没有人管它,看见没有人注意,它就停止了。

头脑就像一个小孩。你看见过小孩做这种事情吗?如果他摔交了,他首先去找妈妈,看看她是否在附近。如果她在,那么他就哭。如果她不在,哭有什么用呢?那么他就自己爬起来,重新开始玩,因为哭是没有用的——没有人注意。没有人会理你,除非妈妈在。有时候,在半小时以后,妈妈来了,他才开始哭。这很荒唐,但是也有一定的逻辑。因为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哭有什么用呢?即使你受伤了也没有用。当妈妈来的时候,受伤已经过去了,但为了过去的受伤哭泣也是有意义的,因为他期待妈妈注意!

头脑就像一个小孩。如果你注意,它就哭。如果你注意,它就产生问题。如果你注意,它就继续再继续,没完没了。如果你不注意,突然间,小孩明白妈妈不在了,小孩渐渐地明白妈妈已经走了,然后他就会停止。当头脑停止的时候,你是立刻的,你直接面对真实。这样就没有媒介在中间,没有人给它染色。这样感知就是清晰的、纯净的——你就在永恒里。

第六个问题:

自我能够自杀吗?

不能。因为它并不存在。要自杀,它必须存在。让我用另一种方式来说明:一个影子能够自杀吗?影子无法自杀,因为影子并不存在。如果你自杀,割掉你的头,那么影子就会没有头,它只是跟着你。自我只是一个影子,它无法自杀。如果你割掉你的头,自我就自杀了——并不是它自杀了,而是它发生了。

试着理解,自我不是实在的,自我只是一个影子。身体移动,就产生一个影子,一个身体的影子;头脑移动,就产生一个头脑的影子。那个头脑的影子就是自我。当头脑停止的时候,就没有自我了,当头脑不运作的时候,就没有自我了。当头脑在运作的时候,自我就在那里;如果头脑运作得太多,自我就太多。所以你会看到:过分用头脑工作的人比任何人都更加自我主义。婆罗门、学者、教授、专家,和所谓的知识阶层——他们有最微妙的自我。脑力劳动者、作家、诗人、哲学家——他们有最微妙的自我。他们不是别的,就是自我——太多的头脑。

那些用手工作的人,那些技术工人,他们是谦卑的人。去拜访一个由工人、农民,由手工劳动者组成的小村庄。他们是谦卑的人。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90岁了。

那个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来腐化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的头,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就会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不必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自我不可能自杀,因为它并不存在。如果你自杀,那就是我所说的三摩地,那就是我所说的最后的静心。如果你自杀——那意味着如果你消失了,你就变成一个“无人”——不会再有影子。

古时候传说:每当一个人成佛了,他的身体不会有影子。那并不是说当佛走在路上的时候没有影子——有影子,但是内在没有影子。他活动,他工作,他做事情,但是“做者”还是会有。所以影子也不会出现。即使需要他思考,但是思考者也不出现,所以影子也不会出现。他生活,但是他不是一个操纵者、控制者。他流动,他的生活是自发的。他甚至不游泳,他只是随着河水漂流。他不把河水推开,他只是让自己处于一种放开的状态。他“让有存在”,他漂流。他让漂流做每一件事情,那么影子就没有了;自我就消失了。

不要直接跟自我斗争。如果你这么做,你肯定要失败,因为没有人能够直接跟影子斗争。如果你必须对影子做点什么,你就必须对你的存在做点什么。“做点什么”是错误的,它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你的内在是“无”——越来越了解内在的空。有一天,你将突然发现自我已经离开你了。事实上,你将发现它从来没有存在过,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你在幻觉里面。它是一个海市蜃楼。它并不在那里,它只是显得好像在那里;它不是真实,它是一个梦——实际上,是一个恶梦。

第七个问题:

一个经验慈悲状态的人是否也能经验爱和恨的状态?

可以。当一个人是全然的,他就是全然的——无条件地。但是他的恨有一种不同的品质,他的恨甚至比你的爱更爱,他的愤怒甚至比你的慈悲更慈悲。因为他活得很完全,所以每一样东西都具有新的品质。无论他做什么,品质都不一样。你不能从你这一边来评判他,因为你不知道全然意味着什么。你知道恨,你知道爱——有时候你爱过,你瞥见它一眼,有时候你恨过,你瞥见它一眼——但是你从来不是全然的。如果你是全然的,你的爱就不一样了,你的爱有恨的强度。你是否曾经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你的爱从来没有恨的强度?当你恨一个人的时候,你真的在恨。当你爱的时候,你爱得平平。当你爱的时候,你从来没有把自己完全放进去,但是当你恨的时候,你真的在强烈地恨——你是否观察到这个事实:你的慈悲是无力的。可能只是一个假像一个面具而已,但是你的愤怒是真的?

所有错误的似乎都是真的,所有美丽的似乎都是假的。当一个人是全然的时候,他的爱和他的恨一样地强烈。而且当一个全然的人恨的时候,他的恨里面也带着全然的爱——只因为他爱,所以他能够恨,只因为他有慈悲,所以他能够愤怒。

不,那是很困难的。它将在你里面造成深深的混乱,因为你现在还不能理解它,对它来说,你的悟性还没有成熟。你只能尝试它。

放弃温吞吞的方式,它需要勇气。过一种全然的生活需要最伟大的勇气,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永远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而你总是害怕。你爱一个人,你害怕对她或者他生气,因为你并不真正知道你是否爱,你并不真正知道爱是否经得起愤怒。爱有可能在愤怒中逃生吗?所以你不得不压制愤怒,因为你害怕。你并不真正确信你的爱在那里,你有一种感觉——也许它在,也许它不在——一种模糊的感觉。你活在雾里面,一直被烟雾包围着;没有什么是清晰的,你的感知总是被云遮住。所以你害怕,这么多的愤怒可能会报销整个关系,可能会破坏整个关系。不!要压制愤怒!然后你就压制愤怒,愤怒变成了你的一部分——然后当你爱的时候,愤怒也进入你的爱。

观察两个爱人,你将看到那里有暴力。那种爱的行为不是优美的。你看一个正在的男人的脸——看上去他好像要谋杀那个女人似的。或许那就是为什么当你跟女人的时候,她们总是闭着眼晴的原因:最好不要看见这个男人将要怎么样或者将要怎么做。整个事情似乎都是肮脏的。脸变得扭曲,本来脸应该变得优美,但是脸却变得扭曲。平时看起来很美的脸变得很丑,仿佛一个人正在经历某种极度的痛苦,仿佛它不是一种狂喜,而是一种极度的痛苦。你看那女人的脸:那张脸变得扭曲,所有的妆都掉了。那张脸不再显得美丽。她似乎处于某种痛苦之中——她在压制着它。

即使在的时候,人们也害怕,如果他们真的完全行动的话,就有一个危险的点。他们的整个头脑不停地亮着红灯:停!不要再前进了!因为他们所压制的一切随时都可能爆发,它在那里敲他们的门:让我们进来!所以,他们也无法在爱里面放松,因为放松只能是无条件的,不存在有条件的放松。

如果你放松了,你就对爱放松了,你就对愤怒放松了,你就对恨放松了。这就好比,当你打开门的时候,你对敌人打开了,你也对朋友打开了,打开的程度是一样的。在晚上,如果你让门开着,就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朋友可能来,敌人也可能来。所以你就把门关起来,但是关着的门对两者来说都是关着的,对朋友和敌人。

你从来不能真正地、真实地生气。你也不能真实地爱。当你是全然的时候,你真实地做每一件事情,无论结果是什么,你从来不想结果。

这就是我对生活的数学——如果你全然地生活,不管结果怎么样,它总是好的。不管怎么样!它总是好的。而如果你过一种片断的生活,不管结果怎么样,它总是坏的。

你们可以从你们的生活中看到,你们一直在过一种非常绅士的生活,那是一种温温吞吞的现象,既不冷也不热。这是怎么了!什么都没有,几乎什么都没有。你们一直在浪费自己。不要再浪费了。要真实,在真实里面有危险的危险,否则每一个人都会变得很真实。真实有危险,否则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这么不真实呢?——胆怯,害怕,试图以某种方式来操纵。

稍微舒适一点的生活……如果你想舒适地生活,那么最好做一个胆小鬼,但是舒适的生活不是别的,就是舒适的死亡。真实的生活从两头燃烧。它是一团火焰——永远被危险包围着,永远被死亡包围着。当死亡包围着你,危险包围着你的时候,只有在这种环境中,生命才会达到它的顶峰。

最后一个问题:

前几天,有一只小鸟飞过来,死在你的脚边。当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是否也能死在你的脚边?

不需要来,我会在那里的。如果你真的爱我、信任我,我会在那里的,但是不要等待死亡。如果我在生命里和你在一起,只有这样,我才能够在死亡里和你在一起。

生命是标准,死亡是顶峰。任何在生命里的东西都在死亡里达到顶峰,达到。如果你在你的生命里,在靠近你的心的地方感觉我,那么你将发现我完全在你的死亡里。你不需要来,我会来的。

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24章 没有意义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8章 甘于平凡 (3)第4章 绝对的道 (3)第7章 甘于平凡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2章 没有意义 (1)第33章 聪明的老人 (3)第5章 绝对的道 (4)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经》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2章 聪明的老人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2章 绝对的道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34章 聪明的老人 (4)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3章 绝对的道 (2)第9章 甘于平凡 (4)第21章 自负的危险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0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3)第6章 甘于平凡 (1)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23章 没有意义 (2)第29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2)第18章 自负的危险 (1)第19章 自负的危险 (2)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20章 自负的危险 (3)第28章 达到绝对的漠不关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