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初次谈判

杨元庆也没有想到,他开出的价格是如此吸引人,报名火爆,短短三天内,便有八千青壮报名当矿工,甚至一些身体强壮的妇女也要求报名,还出现了私下拉关系、托人情的现象。

不仅是会宁郡,黄河对岸的武威郡、以及东面的平凉郡,也有听到消息,正源源不断向会宁郡赶来。

这时,杨元庆也得到消息,唐廷派相国萧瑀为特使,已赶到太原谈判释放战俘的被俘官员之事。

得到这个消息,杨元庆放弃回灵武郡的计划,立即调头返回太原,队伍一路疾奔,两天后,千余骑兵护卫着杨元庆抵达了延安郡肤施县。

肤施县是延安郡郡治所在,人口近四千户,四周黄土深厚,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高原。

这里的人家几乎都是凿洞穴居,深厚的黄土丘上,到处是一眼眼窑洞,很少看到中原河东一带的房屋,不过在县城中,还是有不少平房。

离县城还有数里,一名骑兵飞驰来报,“启禀总管,唐朝使者已经抵达肤施县。”

这个消息令杨元庆微微一怔,唐使不在太原等他,倒跑到延安郡来了,这般着急么?

旁边裴青松冷笑一声,“殿下,估计是他们得到会宁郡的消息了。”

杨元庆略一思索,确实有这个可能,唐廷主使是相国萧瑀,萧瑀是一个十分稳重,且讲究规则的人,他竟然立刻太原赶来延安郡,应该是得到了唐廷的紧急旨意,从隋军拿下会宁郡,至今已经过去八天,唐廷肯定得到了消息。

“唐使现在在哪里?”杨元庆又问报信兵。

“回禀总管,唐使一行人住在县城内的平安客栈。”

“去延安郡军营!”

杨元庆一声令下,千余人加快马速,风驰电掣般地向县城南面的军营驰去。唐使急于和他见面,他倒不急了。

。。。。。。。

唐使萧瑀仅比杨元庆早两个时辰抵达肤施县,他原本在太原等杨元庆归来,但就在两天前,他接到了皇帝李渊的紧急手令,命他赶赴关内,制止隋朝侵占会宁郡。

萧瑀曾出任隋朝工部尚书,对会宁郡的情况十分熟悉。他也知道那边有大量矿藏。在去年平定西秦国后,他便提出开发会宁郡的矿藏。

但当时政事堂考虑到运输不便,而且矿藏地离灵武郡太近。开发矿藏会引来隋军的干涉,便决定暂时不开掘会宁郡的矿藏,却没想到隋军却毫不礼让。强硬的占领了会宁郡的矿藏。

隋军占领会宁郡,不仅使矿藏拱手让给隋朝,同时也威胁到了河西武威郡的安全。

李渊给萧瑀的紧急手令中要求他尽量通过谈判拿回会宁郡,会宁郡决不能丢失,言外之意就是谈判拿不回来,就通过武力夺回。

萧瑀忧心忡忡,感到压力极大,他知道隋朝夺取会宁郡是蓄谋以久,甚至连杨元庆都亲自去了。足见隋朝的决心。

隋朝既然夺取了会宁郡,就决不可能再让出来,对隋朝来说,会宁郡丰富的金银铜矿藏,也是他们的战略需要。

房间里,就在萧瑀忧心忡忡之时,门外响起脚步声。一名随从禀报,“相国,外面来了一队士兵,说奉楚王之命请相国前去会晤。”

萧瑀腾地站起身,又惊又喜。楚王回来了吗?他快步走出大门,“人在哪里?”

“就在客栈门外!”

萧瑀走出客栈。只见门外站着一队士兵,他高声道:“我便是唐使萧瑀,你们可是奉楚王之命来找我?”

一名校尉上前拱手施礼,“楚王殿下已到城外军营,命我们前来请贵使去军营内一叙,不知道现在可能前去?”

“请稍等片刻,我换一件衣袍。”

萧瑀回屋换了一身官服,又拿上正式文书,带了两名随从,骑马随着士兵们向城外而去。

出了城,片刻便来到大营前,军营因杨元庆的到来而变得戒备森严,老远便有巡哨上前盘问,带路校尉解释道:“来人是大唐使者,奉总管之命带入营见面!”

巡哨让开了道路,校尉一摆手,“萧相国请!”

萧瑀神情肃然,整了整衣冠,向隋军大营而去。。。。。。

大营内,杨元庆正站在一幅地图前沉思,他刚刚得到消息,灵武郡的船队,共千余艘平底拖船已经从回乐县出发,向凉川县驶去,开始运送高品相银铜矿石。

从回乐县到凉川县并不遥远,只有四百余里,走水路三天便可以抵达,如果顺利运回矿石,加上灵武郡有现成的冶炼厂,最迟一个半月后,他所需要的铜锭和银锭就能抵达太原。

那时他手上有了大量的银铜资源,他便能顺利进行钱币发行,这一刻,他已期待已久。

会宁郡的矿山对他而言实在太重要,无论如何他不会把会宁郡交还唐朝,宁可一战。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门口禀报:“启禀总管,唐使已到!”

杨元庆不慌不忙走出大帐,一眼看见了萧瑀,他和萧瑀也是老交情了,早在大业年间他们便很熟悉,不过也是数年未见。

“萧相国,多年未见了!”杨元庆笑呵呵迎了出来。

萧瑀慌忙上前两步,躬身施礼,“萧瑀见过楚王殿下!”

“萧相国不必客气,我也是听说萧相国到了太原,所以急急赶回,却没想到在延安郡相遇,这也是太巧。”

“主要是萧瑀身负国事,不想中断楚王殿下对关北六郡的巡视,所以特地赶来会晤殿下。”

“辛苦萧相国了,请!”

“楚王殿下请!”

两人互相客气走进了大帐,按宾主落座,一名亲兵给他们上了茶,杨元庆端起茶笑道:“我心中其实一直有个疑问,是关于萧相国的私人问题,不知当问不当问?”

“殿下不必客气,有什么事尽管问。”

“我一直想知道,萧铣在南方已重建梁朝,萧相也是梁朝皇族后裔,为何不去恢复故国,反而为李唐效力?”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萧瑀了,包括李渊也问过,萧瑀回答李渊,天下大势将是统一,而以萧铣的气度和能力,他显然不是统一天下之人,与其再做亡国之奴,不过做开国之臣,这个回答深得李渊赞许,现在杨元庆又问他同样的问题。

萧瑀沉吟一下,淡淡笑道:“因人而异罢了,倘若萧铣能有杨总管一半的心胸和才能,我也愿意跟随他,只是他猜忌之心太重,胸无容人之量,跟随他迟早国破家亡,有什么意思?”

“相国的意思是说,跟随李唐就不会国破家亡?”杨元庆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这个。。。。从现在的局势来看,是唐朝强盛于隋朝,难道楚王殿下不承认吗?”

“我不承认!”

杨元庆摇摇头笑道:“如果是唐强于隋,那就应该是隋使去长安,怎么现在反过来,萧相国倒来隋朝了?”

萧瑀脸蓦地一红,其实朝野上都说隋强唐富,只是唐朝高层不愿承认罢了,但事实摆在这里,中原之战是唐朝败了,他才不得不低头来求和。

萧瑀苦笑了一声,“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不说此事,这次我来太原,主要是受我朝圣上之托,和楚王殿下商议中原之战的一些善后之事。”

杨元庆笑容消失,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点点头:“萧相国请说!”

萧瑀想了想道:“在谈善后之前,我想问一问楚王殿下,为何隋军要占领会宁郡,打破关内的平静局面?其实不管隋唐再怎么斗争,我认为都不应该在关中进行,目前关内的平静局面已保持了两年,来之不易,我朝圣上希望这只是一个误会,希望唐军能够尽快撤军,恢复关内的平静。”

杨元庆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沉思片刻道:“当初隋唐两朝在签订停战协议时,只是说在关内削减各自控制地的军队,好像从来没有达成一个边境划分的协议,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在贵国的地图里,河东依旧是你们的领地,太原是你们的北都,只是暂时沦陷而已,不是这样吗?”

“可是.....”

不等萧瑀分辨,杨元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头,“既然没有划分什么疆域,那么隋军占领会宁郡也就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我记得很清楚,当初隋军攻打河北时,太子李建成便率军占领了延安郡,既然太子建成可以占领延安郡,那为什么我就不能占领会宁郡?萧相国厚此薄彼,未免令人贻笑大方。”

萧瑀哑口无言,半晌道:“这样的话,恐怕会伤了和气,唐朝军方不会坐视会宁郡丢失。”

“哼!”

杨元庆冷哼一声,他摸出一封信,扔在萧瑀面前,“这是梁朝萧铣亲笔写来的求救信,恳求隋朝出兵荆襄,助他收复故国,隋军军方也不想坐视唐军占领荆襄。”

这就是**裸的威胁,萧瑀的脸色一阵白一阵红,最后他无可奈何道:“好吧!我们先不谈会宁郡之事,谈一谈中原之战如何善后?”

杨元庆的态度极为强硬,他摇了摇头,“会宁郡之事若没有一个说法,谈中原之战善后就没有半点意义。”

。。。。。。。。。

第88章 争锋相对第7章 幽州之忧第34章 断然拒绝第18章 参军之谜(下)第40章 朝堂之议第41章 不惹小人第19章 家族利益第44章 公主阿蛮第36章 铁血柔情(下)第38章 吴兴沈氏第31章 裂痕初现第29章 南下清河第8章 分配不公第28章 交换战俘第83章 事态严重第14章 三个女人第11章 雪后归程第22章 公主夜宴(下)第26章 柴绍心机第33章 智取宜昌第2章 齐王供奉第14章 引而不发第69章 一触即发第10章 一路追杀第37章 秦王求援第29章 侧翼布局第41章 兵困雁门第30章 尉迟抉择第2章 齐王供奉第41章 屈突中计第47章 线娘进京第122章 被迫求和第1章 异床同梦第29章 回马一枪第1章 出征突厥第65章 紧急情报第1章 江南隐忧第73章 银钱危机第19章 阴山夜袭第38章 关键小贼第22章 娶得佳妻第21章 危机重重第49章 江都惊魂(下)第6章 牵制荆襄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1章 齐郡大战第9章 应对危机第26章 大鱼落网第12章 仁寿宫变(四)第1章 返回太原第32章 千金一箭第26章 商业繁荣第53章 暗通消息第3章 微妙来访第1章 重返京城第10章 师傅是谁?第26章 严厉警告第42章 违禁生意第49章 敦煌风动第23章 智取霍邑第24章 海寺之战第9章 临危下船第129章 漫天开价第51章 玄霸之锤第55章 两万诱饵第37章 回京前夕第120章 绝妙好计第39章 意外来客第2章 意外收获第21章 钱货漏洞第126章 唐使到来第32章 壮士断腕第4章 启用暗线第1章 狡雄寻窟第83章 隋唐大战(十三)第68章 罗艺之虑第21章 幽州平寇第44章 拖延三天第10章 通风报信第58章 萧后心思第61章 动之以情第145章 沉重打击第37章 被迫南撤第65章 紧急情报第93章 隋唐大战(二十三)第48章 家族之弊第8章 分配不公第10章 裴矩辞相第111章 意外发现第29章 联合施压第91章 隋唐大战(二十一)第37章 致命一箭第12章 扑朔迷离第15章 杨家喜忧第1章 出征突厥第10章 仁寿宫变(二)第4章 启用暗线第5章 出海远征第43章 催风助火第16章 军心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