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不甘失矿

为保持萧瑀和唐朝的联系,萧瑀特地带了几名鹰奴和十只信鹰,客栈里,萧瑀面沉似水,嘴唇绷成一条线,目光严峻地注视着鹰奴将一只信筒绑在鹰腿之上。

今天初步谈判几乎可以说是谈崩了,还没有谈到实质性的问题,战俘问题、被俘大臣问题、南阳郡和淅阳郡问题等等,一样都没有谈,仅仅只谈了会宁郡问题。

但就是一个会宁郡问题,双方便互不相让,杨元庆把会宁郡设为双方谈判的前提,如果隋朝不承认会宁的归属,那后面就没有什么谈判必要,数万战俘将被投入矿山挖矿。

而杨元庆不仅不放弃南阳和淅阳二郡,反而变本加厉地用进攻荆襄作为威胁,当然,萧瑀也知道这是杨元庆的策略,以强势的姿态获取最大利益。

但杨元庆的强硬还是让他无法接受,更重要是,杨元庆的态度使他意识到这次谈判前景的黯淡,他必须要及时向圣上汇报。

“相国,已经准备好了,放鹰吗?”一名随从小心翼翼问道。

萧瑀点了点头,“放吧!”

随从一挥手,鹰奴将信鹰高高抛起,信鹰展开翅膀,在客栈上空盘旋两圈,向西南长安方向冉冉飞去。

在客栈外,几名监视唐使的隋军斥候发现了信鹰,立刻飞奔出城,向军营内的杨元庆禀报,。。。。。。。。。。

大帐内,杨元庆目光冷然地听着士兵的报告,唐使放鹰回了长安,这在他的意料之中,今天的初步接触,双方可以说是不欢而散,而且杨元庆也知道,他提出条件相当苛刻,萧瑀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不过这也并不是他的底线。在最初,杨元庆是决定用南阳和淅阳两郡换取会宁郡,这就是他命令徐绩业夺取两郡的根本原因,但在轻易夺取会宁郡后。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南阳和淅阳两郡可以还给唐朝,数万战俘他也可以交给唐朝,但他要唐朝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不仅是会宁郡,而且要唐朝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谓谈判,说到底就是强者的较量,谈判不是施舍。没有可怜弱者之说,弱小者永远是挨打受气,只有强者才能获得利益。

想到这,杨元庆立刻令道:“传我的命令,火速调一万丰州军南下,连同灵武郡一万驻军,交给裴行俨率领,军队进驻会宁郡。”

。。。。。。

大帐内。杨元庆目光冷然地听着士兵的报告,唐使放鹰回了长安,这在他的意料之中。今天的初步接触,双方可以说是不欢而散,而且杨元庆也知道,他提出条件相当苛刻,萧瑀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不过这也并不是他的底线,在最初,杨元庆是决定用南阳和淅阳两郡换取会宁郡,这就是他命令徐绩业夺取两郡的根本原因,但在轻易夺取会宁郡后,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南阳和淅阳两郡可以还给唐朝。数万战俘他也可以交给唐朝,但他要唐朝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不仅是会宁郡,而且要唐朝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谓谈判,说到底就是强者的较量,谈判不是施舍。没有可怜弱者之说,弱小者永远是挨打受气,只有强者才能获得利益。

想到这,杨元庆立刻令道:“传我的命令,火速调一万丰州军南下,连同灵武郡一万驻军,交给裴行俨率领,军队进驻会宁郡。”

。。。。。。

从延安郡到长安并不远,次日上午,萧瑀的紧急报告便出现在李渊的案头,杨元庆苛刻的条件令李渊勃然大怒,杨元庆竟然把会宁郡的归属作为双方谈判的前提,那这个谈判还有什么意义。

“传朕的旨意,速命裴相国和太子来见朕!”

李渊负手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心中的极度愤怒让他有些失态了,且不说会宁郡蕴藏着大量的矿藏,就算是贫瘠之地,但杨元庆这般傲慢的态度,也让他难以接受。

什么叫做确定会宁郡的归属?明明就是大唐的土地,有什么可以商谈,难道有一天他杨元庆提出确定长安的归属,他们也要坐下来谈吗?是可忍孰不可忍,李渊有些出离愤怒了。

这时,有宦官在门口禀报,“启禀陛下,太子和裴相国在殿外候见。”

“宣他们觐见!”

很快,太子李建成和相国裴寂一前一后走了进来,一齐躬身施礼,“参见陛下!”

李建成个裴寂虽然是同时走进御书房,但他们两人之间却一言不发,甚至根本不看对方一眼,因为刘文静之死,李建成恨透了裴寂,他恨不得亲手杀了此贼。

李渊坐在御案后,极为不满地质问裴寂,“当初萧相国主张开发会宁郡的矿藏,你却极力反对,说什么怕隋军垂涎,不安全,现在可好,隋军索性将会宁郡夺走了,本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大财富的矿藏成了别人的盘中餐,你怎么给朕交代?”

裴寂被逼问得满头大汗,他擦一把额头上的汗道:“陛下,会宁郡的矿山,其实无所谓开发与否,都会被隋军夺走,臣以为关键不在矿山是否开发,而是在能不能保护住。”

旁边李建成冷哼一声,“这可不一样,如果矿山大规模开发了,我们唐朝必定会驻扎重军,隋军想来夺矿,他们就不会这么轻而易举得手,唐军还会把他们击退,正是因为没有开矿,所以才没有什么军队驻扎,裴相国,你明明有责任,为何还替自己狡辩?”

裴寂被说得满头大汗,尽管圣上和太子一起责怪他,但他还是要替自己辩解,“陛下,虽然臣当时是主张暂时不开放会宁郡的矿藏,但在政事堂表决时,却是四比一通过决议,而且太子殿下也没有反对搁置开矿,为何到现在却把责任全部推给臣,臣固然判断有误,但也不该承担全部责任?”

“裴相国,你是在责怪圣上颠倒黑白,故意冤枉你,是吗?”太子建成冷冷道。

裴寂忽然发现太子其实也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宽容,也很厉害,抓住一句话的漏洞,立刻便借题发挥,把事态扩大。

裴寂慌忙道:“臣没有半点责怪圣上的意思?”

“那你什么意思,把话说清楚?”李建成步步紧逼,将裴寂几乎逼到墙角。

这时,李渊心中暗叹一声,现在已经到什么时候了,他们还在内斗,难道天要塌下来,他们也不管吗?

“好了,你们不要再争了。”

李渊不高兴地打断了他们之间的内斗,又命宦官将萧瑀的快信递给他们,李建成和裴寂先后看了一遍信,都沉默了,他们都感到了事态的严重,现在确实不是斗嘴的时候。

李渊站起身负手走了几步,又对二人道:“你们俩说说吧!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裴矩骨子里是绥靖派,他躬身先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杨元庆的态度值得商祺,如果臣没猜错的话,他就是为了夺取会宁郡才出兵占领南阳和淅阳二郡,如果我们能让一步,把会宁郡让给他,同时要求他把南阳和淅阳二郡还给我们,他应该可以答应,然后再商谈降兵和被俘大臣之事,问题就能圆满解决。”

李渊冷然道:“裴相的意思是,把会宁郡割让给他?那么庞大的矿藏,开采出来的铜和银足够满足大唐朝廷开支,还能招兵买马,就这么眼睁睁地被隋朝夺走?”

李建成站在一旁,目光却瞥向墙角的老宦官,老宦官给他使了一个眼色,拳头捏紧一下,这就是对他的暗示。

李建成顿时明白了,父皇是想用武力夺回会宁郡,其实对于李建成而言,他也在矛盾之中,一方面他绝不愿意隋朝占领会宁的矿藏,他主管政务,他知道那些银矿和铜矿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对大唐,还是对隋朝,都是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父皇为矿藏和隋军开战,一旦失败,不仅会宁郡被隋军彻底占领,同时其他谈判也会更加被动。

李建成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这时李渊目光向他望来,意思是征询他的意见。

李建成咬了一下嘴唇,沉声道:“父皇,儿臣绝不愿意会宁郡的矿藏被隋军夺走,儿臣觉得应该和隋军一战,争夺会宁郡,就算输了,也不能表现出软弱,这是事关唐朝尊严,如果我们就这样让步,那么会宁郡后就是武威郡,杨元庆一步步蚕食我们领土。”

停一下,李建成又道:“关键是就算我们输了,会宁郡也不是我们割让出去,能给大唐臣民一个交代,另外,为以后再武力夺回来定下基调。”

李渊缓缓点了点头,“皇儿之言甚合朕意,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会宁郡,无论如何,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说到这,李渊毅然下令,“速令右翊卫大将军李神通来见朕!”

。。。。。。。

李渊始终不甘心矿藏丰富的会宁郡被隋军就这么夺走,更为了给朝野及关陇贵族一个交代,他毅然决定出兵会宁郡,命他的族弟,淮安郡王、右翊卫大将军李神通为关内道总管,率军三万出兵会宁郡。

第28章 初遇建德第50章 鸿门酒宴第23章 唐廷决策第3章 兵临城下第37章 南市酒楼第104章 暴雪来临第8章 赎回尸体第39章 泄露天机第78章 战略撤退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5章 意外来客第25章 寸步不让第21章 危机重重第4章 佳夕如梦第25章 宇文父子第29章 金刀赎奴第10章 捉凶逼宫第16章 资源危机第32章 被迫西撤第18章 参军之谜(下)第67章 慷人之慨第21章 双猛大战第21章 帝王心术(上)第13章 御房嘉奖第25章 秦王心计第38章 亲情如水第3章 苏威密谋第725章 佛寺遇险第46章 渐束袋口第52章 北平船所第36章 走出迷惘第30章 尉迟抉择第21章 匪夷所思第27章 回府风波第38章 皇后之劝第50章 白衣渡江第30章 倒齐暗流第24章 目光深远第22章 独孤暗线第41章 卢氏桥梁第43章 苛刻条件第53章 唇枪舌剑第66章 碎叶求救第10章 通风报信第12章 扑朔迷离第38章 八方酒肆第30章 祸福相倚第37章 秦王求援第22章 背后较量(下)第14章 龙凤美玉第24章 辽东反击第46章 断臂之仇第30章 酒楼遇故第23章 杨家祸根第101章 隋突大战第144章 一记警告第15章 杨府争权(上)第3章 劝降建德第58章 萧后心思第33章 携子视察第38章 抛出诱饵第33章 京城谶语第31章 军机决策第32章 致命疏忽第3章 微妙来访第1章 落魄高才第3章 唐魏结盟第89章 胡马烟尘第59章 兄弟反目第23章 再见故人第38章 知微见着第24章 海寺之战第38章 微服私访第20章 以诈对诈第37章 密室收获第2章 先攻内部第46章 粮价危机第52章 轩然大波第67章 慷人之慨第47章 灾情初现第77章 隋唐大战(七)第43章 无妄之灾第10章 谁是刺客?第7章 不徇私情第36章 返回太原第26章 初战王薄第73章 银钱危机第23章 夜袭飞狐第55章 阴差阳错第22章 战略撤退第9章 贸易之利第16章 杨府争权(下)第41章 兄弟争功第48章 东线突破第31章 以刀代令第17章 接受密旨第128章 逼上绝路第11章 仇恨深化第5章 公主请客第5章 敦煌布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