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鉴墨

“看到罗小华,就有些感慨。”余耀一边细看,一边不由叹了一句。

实际上,历史上的名人,很容易被拿出某一个方面被脸谱化。其实某一方面的才华和品性,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人有多面性,其实是很正常的。仍旧拿明代来说,比如清官海瑞,其实没什么才干和建树,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业绩,只是不贪而已。比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他却有点儿会敛财,而且往上面送得不少,不过他这么干,却是为了更好地抗倭。

沈重远面色凝重地看向余耀,“我怎么觉得,你不太看好啊!”

“是啊。”余耀在他们面前没有遮掩,“罗小华的人品和其他方面的水平不论,他的制墨水平那绝对是一流的······”

沈歌一听,不由凑到了余耀身边,“我爷爷和我爸研究过,都没发现什么问题,你可看准了······”

沈重远摆摆手,“我俩加一块,也不及余耀的眼力。”

沈歌的父亲听了,眉头微微一皱。他虽然佩服余耀的眼力,但沈重远这句话还是让他有点儿不舒服。

不过,他的眉头很快就舒展开来,“这块九锡玄香,看来还到不了罗小华的水准?”

“这是一块桐烟墨,但首先光泽有点儿不够。”余耀接口。

“光感还可以啊······”沈父沉吟。

古代制墨,大抵有四种:松烟、桐烟、漆烟、油烟。其中松烟墨和桐烟墨被用在书画上最多。

松烟墨和桐烟墨最大的区别有三点:桐烟墨比松烟墨重,光泽性强,而且不容易染手。

这是因为桐烟和松烟虽然名字相近,但松烟墨是真的用松烟,而桐烟墨实际上用的是煤烟,因为要配比桐油,才叫桐烟墨。

松烟墨用在书法上多,画作上少。桐烟墨则比较广泛,在罗小华时期,桐烟墨算是主流。

沈重远此时又问道,“你觉得能到明么?”

“正因为不能到明,才出现了光泽的问题。”余耀习惯性的摸烟,却想到是在人家的书房,却又忍住了。

沈父一看,哈哈一笑,随即也掏出烟来,“抽一支抽一支。”

沈歌撇了撇嘴,“你们先聊着,我去看看我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回头再来听结果。”

沈歌走后,老中青三个男人都点了烟,沈父笑道,“我是老烟枪了,小歌特别烦我抽烟,你以后也少不了管啊!”

余耀不置可否,转而点到,“我就直说。我感觉,这是一块民国时期的仿品,从原料到工艺,都是很好的,但正因为做旧,导致了光泽出了些许的问题。”

沈氏父子二人对视一眼,没有说话。

余耀继续说道,“如果是明代嘉靖时期的老墨,传承到今天,光泽上不会这么寡淡。做旧,这方面很难掌握,需要的技巧很高,这一块,算是高手所为了,但我感觉,还是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余耀说的时候,他们也在一边听,一边仔细审视。

“这一点容我白天在阳光下再好好看看。不过你刚才说,首先是光泽有点儿不够,还有别的么?”沈父又问。

“对。其次,罗小华制墨,除了质地,工艺上,也讲究精巧。即便是很普通的制式,他也可能做出平中见奇的东西,绝非浪得虚名。”

余耀话音刚落,沈重远便点头道,“是了,早年我在故宫展览时,见到那块‘半核桃’,当场就忍不住啧啧称奇。”

半核桃墨,是罗小华传世的经典作品之一,现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墨锭的形状,就是一个半剖开的核桃,外壳的纹路既似核桃的天然纹路,又像是如意祥云;而在核桃内的铭文,也十分讲究。一侧边上有: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另一侧边有:西王母赐汉武桃宣和殿;中间,则是“小华”二字。

余耀接口,“是的。再看这一方九锡玄香,带铭文这面,‘九锡玄香’四字,用了罗小华惯用的隶书,下方则是行楷,整体布局还是比较精巧的。但是,背面的山水纹饰,就显得有点儿平庸。”

余耀说着,伸手点了点一处地方,“关键是这里!修过!要是罗小华,必当一气呵成!”

“修过?”沈父一愣。

“墨和其他雕刻品不同,模制之后,干燥成型,再修,必定会有类似金属的痕迹光感;当然,如果是老墨,现在也必定看不出了。可这块墨需得做旧,这样就露出了些许端倪。”

“果然!”审视半天之后,沈重远长叹一声。

沈父晚了半拍,但最后看着余耀轻抚手掌,“余耀啊,你这简直是神眼啊!你这双眼,应该像克莱德曼的手指一样,来个巨额保险!”

余耀哭笑不得。

沈重远哈哈一笑,“你呀,从小就不爱服人,今天我看你,真是彻底服气了!”

“服气是服气,但我这方墨,可是亏大了!”沈父叹了口气,转而起身,“还有一块嘉靖朝的,你也看看!”

余耀一听,“伯父,您对古墨这是情有独钟啊!”

“哪有,我就几块,这块还被你鉴定是高仿。”

沈父再次拿出来的,是一块朱红的墨锭,而且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玉兰花的形状。

“玉兰朱砂墨?”余耀上眼一瞧,“这块能到明,嘉靖无疑。”

沈父眼中再次闪过讶异,“就看这么两眼,定论了?”

“明代的朱砂墨,以成化和嘉靖两朝为最佳,特点鲜明。这一块玉兰朱砂墨,显然不是成化朝的。而且,若是高仿,很难做到这种胶感!同时,从造型和工艺上来看,也是嘉靖朝的风格。”

朱砂墨自然是为了写红字用的,主要成分自然是朱砂。明代制造朱砂墨,除了朱砂等原料,还要用秦皮水煮胶,再在清水中浸泡七天七夜。

秦皮就是白蜡树的皮,是一味中药,用秦皮水煮胶,效果比一般的煮胶方式要好。而在未用过的老墨锭上,历经岁月之后,那种胶感也是鉴定要点之一。

沈父听后,不由颔首微笑。

沈重远手指虚点两下,“我就说嘛,没有余耀鉴定不了的古玩!”

第712章 做好你该做的事情第122章 又遇港胖第331章 新的开始第614章 吃瘪的濮杰第752章 一时僵局第774章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第802章 太爷爷第705章 子母剑第80章 金顶香炉第261章 传国玉玺,和氏璧第101章 盛气凌人的专家第76章 你听懂了吗第136章 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第326章 佛龛第36章 穿制服,卖玉玺第476章 机关鸮头钮第66章 大寿金胎第142章 偷跑出宫的玉雕大师第16章 窜货场第772章 祖传之物第356章 一层窗户纸第179章 鬼眼穿土不在身第247章 唐八棱第146章 定器有芒第134章 曼生十八式,合斗壶第543章 一善堂第72章 玉壶冰心,三友梅瓶第274章 首富之子第387章 他不是一个人第363章 一出好戏第447章 不明山谷,传人将聚第192章 顶级高仿代名词第685章 两两勾连,三足鼎立第665章 预展上的熟人第738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220章 东洲录东坡第256章 书店里的奶油男第83章 他老人家神出鬼没第727章 又见玉牌,只是半块第787章 天水观第76章 你听懂了吗第677章 彼暗我明第90章 夜明珠第607章 左右羽林卫第554章 宋青花第429章 赴泉城,小合计第132章 以玺为朋第604章 老井第753章 三件疑物第696章 三江并流第24章 自作聪明的发挥第569章 老蜜蜡第522章 京华散人——何上善第696章 三江并流第332章 唐画,半印第5章 剃头挂袍将军罐第721章 脉络和原点第616章 添上仿款第527章 造假集团第3章 捡漏?打眼!第712章 做好你该做的事情第175章 玉镯本是男人戴第784章 费尽思量,狡兔三窟第210章 嘉尔德第281章 黑色妖姬第452章 粉锈如疫第785章 分析,试船第346章 划重点第77章 斩不断,理还乱第547章 杯已不在,鬼叔先得第433章 冲突之后第740章 丽江古城,双狮暖砚第376章 六方瓶,骗局否?第429章 赴泉城,小合计第50章 蓝戳第713章 免死玉牌第801章 拾古会的由来第765章 如此熟坑第105章 气韵第287章 三幅仿画皆出一人之手第514章 秘藏重器,曾一本万利第385章 批判地继承第429章 赴泉城,小合计第552章 又遇鬼叔第38章 清代四大书法家第654章 星空图第130章 科普耀第53章 花觚里的纸包第689章 感情问题第444章 三球五行第117章 宣德炉,风磨铜第90章 夜明珠第491章 印章落定,线索不明第616章 添上仿款第472章 镶口定器,失之交臂第698章 七钱之用第559章 来龙去脉第701章 算盘第67章 赃物第114章 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