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_三、深刻剖析机遇挑战,积极引领新常态

三、深刻剖析机遇挑战,积极引领新常态

我们要紧跟形势发展变化,在着力把握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引领新常态。

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符合后发国家追赶进程中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结构变化等方面的一般规律。但是,作为转轨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特色。比如,转轨经济的改革红利助推后发优势释放;竞争性地方政府加快追赶进程,但也带来潜在风险;发展不平衡蕴藏追赶空间,多种增长模式同时共存;超大规模经济带来特有的机遇和挑战等。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我国挤压式增长的速度可高于历史上其他后发国家,也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第一,财政金融风险逐步显露。高速增长阶段,由于潜在需求旺盛、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粗放增长模式下的一些矛盾和风险容易被掩盖和吸收。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原有的风险化解机制难以继续生效,市场主体行为很难及时作出调整,原来被掩盖的矛盾和风险就会显露出来。比如,原先可以盈利的制造业企业可能因为成本上升或需求不足而出现全行业亏损,长期积累的房地产泡沫可能因为需求收缩而破灭,地方的土地财政模式可能难以为继,等等。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在财政金融部门暴露。调控得好,可以把风险控制在局部较小的范围内,逐步化解。而一旦调控失当,局部风险就有可能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从而对整体经济的稳定造成冲击。

第二,新旧增长动力的接续出现断档。最近几年,伴随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增速下行,关于我国经济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很多。应当看到,与拉美、东南亚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同,我国增速转换时期的工业化水平较高、财政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出口产品丰富、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出现追赶进程中断的可能性极低。但是,如果未能有效培育增长新动力,增长潜力不能得到充分

释放,实际经济表现远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也可能出现类似日本20世纪80、90年代“增长性衰退”的状态。新常态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关键靠创新,而适宜的创新环境要靠政府来营造。更为重要的是,从全球资源环境状况来讲,我国不可能在因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范式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而必须通过创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客观条件来讲,我国人才资源丰富,科研教育基础扎实,具有巨大创新驱动发展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科研立项、经费管理等方面存在弊端,严重制约创新驱动发展。这些问题不解决,新的增长动力就难以形成。

第三,宏观经济平衡的难度加大。随着增长速度、动力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调控目标间平衡的难度加大,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是平衡物价和增长的难度加大。高速增长阶段,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但是,加工贸易可以转移一部分需求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出口高增长对普通居民更加关注的CPI(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弱。投资对短期物价上涨带来压力,但在中长期可以形成生产能力,有利于平抑物价。过去10年,总体看我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消费拉动。消费快速扩张,经济增长才能提速,但物价上涨的压力也会随之加大。二是平衡收入增长和GDP增长的难度加大。高速增长阶段,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带动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劳动者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过去10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提高是推动城乡居民整体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效应减弱,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将放缓,不利于整体收入增长。另一方面,劳动报酬占比提高会挤压企业利润和投资能力,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三是平衡就业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矛盾加大。随着“机器换人”的快速推进,制造业领域大量工人将不得不谋求新的岗位。房地产行业在过去10

年间保持了超过20%的增速,随着其增速趋势性下降,房地产领域的大量建筑工人也面临寻找新工作岗位的压力。与以往不同的是,未来更多岗位将出现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这与工业内部岗位转移不同,劳动力岗位转换的难度加大。

第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加。国际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不仅经济问题会更加复杂,政治、社会问题也会更加突出。这是因为,发展初期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温饱问题,增长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人们就会对公平、正义提出更高要求,相应的政治诉求也会不断增加。过去长期存在但并不突出的收入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等,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诱因。一旦社会稳定局面不能得到有效维持,追赶进程就会中断,增长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结构调整难免阵痛,难免会有企业被淘汰、会有职工失去工作岗位,但调整成功了就会提升资产质量,提升产业结构,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和更大的价值。虽然一些传统产业需求饱和了,面临转产调整,但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虽然国际市场对我国传统出口商品的需求增长放缓了,但我们利用装备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资金输出等优势,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迎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历史机遇,我国产业、品牌、资金和人才走出去潜力巨大。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表面看会增加成本,却可以提供需求快速扩张的生态产品,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环保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会出现新的增长动力。必须看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而实现这一阶段演化的重要标志,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二是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基本形成。

(本章完)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_二、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_二、促进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_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_四、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的重大举措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_五、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城乡协调发展_四、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_一、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一、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_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_二、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与不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_三、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_二、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_五、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_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_三、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_三、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_一、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具备条件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_三、深刻剖析机遇挑战,积极引领新常态一、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_一、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取得的成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二、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_四、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举措一、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_一、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_四、努力构建扶贫新格局促进人口均衡发展_三、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_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发展服务业_二、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与不足继续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_二、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_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_二、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_二、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_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_三、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_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_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_一、全面认识中小企业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_二、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要求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_一、全面认识中小企业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_二、加快构建发展新体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_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大力发展服务业_二、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与不足继续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_三、新时期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_二、科学认识新阶段新特征,正确把握新常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_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_一、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_一、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_二、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_三、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_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四、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_五、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_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_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至关重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_一、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三、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_二、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_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和主要目标加快建设制造强国_四、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举措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_二、准确理解经济增长“7%左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_一、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_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五、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_四、全面提升我国各地方开放态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_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_一、保持战略定力稳中求进,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_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_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_一、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_二、科学认识新阶段新特征,正确把握新常态二、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要有新理念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大力发展服务业_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着力点实施食品安全战略_三、确保新《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_一、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具备条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_三、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_三、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二、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_三、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_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_二、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_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着力点二、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_二、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_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_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_二、加快构建发展新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_三、科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_二、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要求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_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_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二、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_二、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