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错误

“这是一首关于看的诗,由风景而到桥上的人,由桥上的人又到楼上的人,事物转换,人景交错,直至再也分不清。

虽只是四行文字,而几经转折,颇为复杂。

难得之处在于,如此错综的情景,却无一丝滞涩感。全诗笼罩在一片淡雅的氛围中,流转自如,寻不到任何痕迹。

诗人的功力已臻化劲,一字一句,自有余韵,当世绝少可匹敌的人……”

————著名诗人

“当人们还在为《我和你》着迷时,《断章》翩翩而至,化作轻盈的萤火虫,漫天飞舞。延续了前作的风格,表现一种哲理化的情感,蕴含着一种朦胧复杂,不易道明的况味,使人读了难以自拔。”

————某哲学研究员

“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忘情于景的桥上之人,能否以同样的深情厚义,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

面对这生活中司空见惯,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和惋惜不尽的怅惘而告终的一幕,诗人以别开生面,浪漫纷飞的笔触,给我了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令人回味无穷。”

————某作家

大家等候良久,终于等到张斯出现。

而他的出现,竟是以这种莲花飘散般的方式,可以说,这本身便是极美的,更何况还有一首风流蕴藉的诗?

读者欢欣鼓舞,对他的回归表现出难以遏制的兴奋之情。

对这首诗的解释,已经出现了太多的版本,在这众多的说法中,自然有些非常高明的见解,但与原诗比较起来,总嫌缺了些什么。

“此诗如此淡雅,轻柔,迷蒙,飘渺,仿佛云后的月光,透着令人向往的神秘。它并非文字编就,而是诗人气质的外化,对它的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只有孤零零地存在时,它才能摇曳生姿,幻作无穷的可能。”

这是另一位诗人的说法,颇有道理。

《断章》的魅力,正由于它的不可解,故而能引起各种歧义。这也使得它不被定型,便像水流一样,随着器皿的变化而改变形状,始终保持融洽的配合。

有人说它是谈哲学,有人说它属于言情……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它只是一首诗,一首魅力无穷的诗。

余雅阅后,说了一声:“这是张斯写给读者的一封情书。”

这便是她的评析,只有一句,却被大家传的最广,几乎被当作了标准答案。寻来翻去,似乎再没有别这样的说法更适合了。

张斯因读者的念念不忘而回归,明言是“献给我亲爱的读者”。

而内中的文字是如此深情,欲语还休,说不清,道不明,任何具体的个人都承受不起,除了数量宽广的读者,没有更贴切的了。

张斯本人并未解释,对这样说法,似乎表示了默认。

读者们自然更加高兴,为他的深情所感动,竟有人涕然泪下。同时,大家也在想,余雅既能领会张斯的情感,似乎是有某种默契的,他们若在一起,也许并不很坏。

北城一无动静,似乎陷入了某种沉寂。

他的信心已为这接连的诗句所打倒,它们是如此轻飘,如此美丽,可对于他来说,却又如此沉重,简直要压弯了他的腰。

当他听人朗诵的时候,感到难以言喻的绝望。

这其中的任何一首,都不是他可以企及的,便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矗立在自己眼前。而以往那令他自信的才华,此刻也被吓的躲了起来,瑟缩着不敢露面。

他倒是想站出来,硬着嘴,否认这诗句的完美。

可他同样明白,这样做,除了成为笑话之外,不会有任何效果。生平第一次涌起无力的感觉,他捧过自己的写的诗,满满的铺在纸上,删删改改,应是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哗”的一声,北城将纸张抛开,便如飞舞的蝴蝶,在空中飘散。

他蹲坐在一旁,双手捂着脸,年轻的面庞因痛苦而扭曲。

从小到大,这是他第一次认识世界,以前似乎都活在梦幻中。不久前,他还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对方在他看来,还只是个小孩子。

所以他不屑,为自己在湖中搅出浪花而骄傲。

对方依然没有反应,似乎是怕了自己,可到如今他才发现,人家是大海,已习惯了沉静,当波涛汹涌的时候,便是雷霆万击,毁天灭地。

他捡起一张纸,看了看,又落寞地丢开了。

外界的议论依然热闹,不过与北城并无多少关系,他似乎是被丢到了哪个角落里,大家一时之间还想不起。

注意力则集中在张斯与余雅身上,或者说,集中在两人的关系上。

余雅的文章或许只是文学化的表达,并不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但至少能说明一种偏向,她还是挺欣赏张斯的。

值得探究的,是张斯的态度。

张斯的粉丝对余雅没什么感觉,既说不上喜爱,也说不上讨厌。他们在乎的,只是张斯的想法,好奇于他的情感。

《断章》的出现,已经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张斯依然在继续文学的道路。同时也回应了外间的疑惑,令那些人的质疑,在瞬间消散。

那么,他会如何回应余雅呢?

只要这个问题未解决,议论便会继续下去。

按张斯一惯的习惯,接下来会写一篇文章,从头至尾,事无巨细地解释一番。这篇文章的精彩程度,读者不敢肯定,但是他们知道,难作的程度,一定是很高的。

他若是也喜欢余雅,便要回应她的爱慕,但是由于备受瞩目,便要写的含蓄,甚而是隐晦的。既让对方明白,又不能流露在外,中间的度如何把握?

若是不喜欢,他则需表示拒绝。

没有人喜欢被拒绝,难度不用说,比上面一条还高。

大家期盼着,等候他的消息,既兴奋又紧张。

终于,《桃源报》上出现了张斯的名字,却只寥寥数行文字,并不是文章,而依然是一首诗。标题与上一首同样奇怪,两个字:《错误》

什么意思?

谁犯了错?

当时许多人都看着报纸,一行一行地向下读,仔细到了极点,怕漏过任何一个字,眼神不好的,已经备好了放大镜。

“我打江南走过。”

这是第一句诗,非常简单,却一下子将让带入了那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江南。

在华夏的文化中,“江南”已经化作一个象征,与真实的地点无关,它代表了濛濛的细雨,翠绿的河岸,柔顺的杨柳,灵秀的山水,当然,还有美丽温柔的姑娘。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这是比喻……读者看出点苗头了,心有领会,急切地想验证自己的想法。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依然显得模糊,看不清意思,像又不像。

大家集中精神,继续往下读。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有心急的读者,一拍腿,喊道:“果然如此!”

“小小的”的,若非指儿童,便是指女人,而根据目前的情况,并不难判断。唯有“寂寞”两字,稍嫌露骨,别人心意纵然如此,也不好说出来吧?

当然,由于修饰的好,读来还是很唯美的。

“青石的街道”古色古香,流淌着淡雅的韵味,却用“向往”来限制。天色既暗,自然没什么热闹可言,情况似乎不大妙。

“蛩音不响,三月的帷幕不揭,

你的心事小小的窗扉紧掩。”

依然在渲染,气氛是做的足了,只差结果了。

读者舔了舔嘴唇,感觉有些干涩,继续向下看。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大家阅毕,目瞪口呆。

第三章 身份曝光第三章 电影第二十四章 歌星第四十三章 绝地逆袭第三十五章 安然出所第二十五章 校园绯闻第二十三章 比较第二十九章 这个男人第十五章 操场冲突第三章 二楼第二十七章 张斯讲鬼故事第十二章 相关评论第十三章 错误第四十六章 无风起浪第三十三章 两女应约第三十九章 现身第三十九章 东方不败第二十四章 一个包裹第四十七章 波涛汹涌第二十六章 合一第二十九章 红馒头绿馒头第五十章 教授书籍第十二章 惊闻第二十五章 校园绯闻第八章 节目之后(二)第六十九章 比较第三十六章 改稿与酒宴第十六章 帝都第四十一章 帮与被帮第七十三章 读长信第十一章 华山绝技第五十二章 节目与漫画第二十五章 炮轰第四章 教课第一章 春暖花开第五十章 教授书籍第四十三章 专辑销售第五十六章 风波暂息第五十三章 立时出发第六十二章 新书第八章 节目之后(二)第二十六章 猫腻值日第二十五章 绝处逢生第四十九章 大师情怀第四十章 电影上映第四十九章 问题初露第九十章 电影第七章 父女重逢第二十章 兰亭序第十三章 花心问题第六十章 分别韵事第三十八章 事后经历第十七章 事后第二十二章 小李飞刀第八十二章 又见情书第三十章 怒立楼前第二十九章 红馒头绿馒头第十四章 信件第十二章 校庆任务第九章 国史大纲第五十一章 忠义人家第二十八章 硬闯第九章 国史大纲第三十章 郦清出击第十八章 请朱红揍人第七章 父女重逢第三十二章 闲扯第七十四章 要求第六十二章 新书第四十一章 意外重逢第三十章 应战第三十章 郦清出击第三十章 郦清出击第三十章 应战第五十三章 立时出发第二十一章 难以平息第七章 赌局进展第十三章 宝玉第二章 一波又起第二章 一波又起第六十四章 议论第六十八章 桃源喜事第四十章 交锋第二十章 第二春第四十六章 旧相识第二十九章 红馒头绿馒头第五十六章 少年中国第三十二章 食堂偶遇第三十四章 张斯反攻第三十六章 效果初显第三十七章 车站杂谈第五十四章 简单评论第四十八章 功在千秋第四十章 已在困局第七十六章 另一要求第一章 《百家讲坛》第十章 邀约讲课第六十章 分别韵事第四十三章 专辑销售第九章 同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