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三章 有辱斯文 践踏经典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话还真不是骗人的,最起码这个阶段的汴梁,就把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

原本诗词是最拉粉丝的,可那需要天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好了。

经典不一样,每一个士子,那怕是落魄文人,也一样学了经典。

自己悟性不足,可能没本事举一反三,也衍生不出自己的见解,更没有独成一家之言的可能。

可就是死记硬背,也能把所学的说个七七八八。

这时候,樊楼的小娇娘都不吟唱诗词了,只有开口,就拽几句子曰,满嘴的经史子集。

还是官方有号召力呀!

谁曾想还有这情形,那怕是玩不了诗词,都可以得到娇娘的青睐。

柳三变这时候过时了,苏子瞻也是靠经典释义博名声了……只是苏子瞻好像在丁忧,倒是省的失落了。

最让士子们舒爽的是,随时都有可能被人请着去来一场辩经…~好不好无所谓,就是凑个热闹。

如今的汴梁,那是遍地斯文,处处辩经,瓦台的戏文都带着诲人不倦的经义,更何况其他。

现在的辩经已经不是一天一两场的问题了,是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者。

仿佛在说:这就是一场闹剧!

有没有人兴风作浪,赵曦不确定,但接近闹剧是赵曦确定的。

政事堂居然没人吭声,难不成他们觉得这是文华昌盛吗?

如果说刚开始,王中正汇报的,还有些上了台面,有些名望的士人辩经。到现在,那些不入流的草台班子,搭配着落魄文人,真的把这事搅和了,这是要彻底把最终的庭辩变成闹剧。

或许有人觉得,他们玩他们的,官方做官方的,各不相干……

错了,还真的不是不相干。

对于文人,从那个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开始,好像对士林的风评,比官方看得更重。

倘若某一个学派,或者某一个学子,在这次盛会中,在民间得到了相当大的名望,偏偏官方摒弃了那个学派,絀落那个学子,或许所有的罪责都得让官方来背着。

这就是舆情,被舆情绑架的事,赵曦见识的比这个时代所有人加起来都要多。

该制止了,就是政事堂无恶意,就是士林民间炒作是借势,就是这样有利于国朝文华昌盛,也该制止了。

这时候制止,或许是恰当好处。

把民间的官方化,把乡野的朝堂化,把繁乱的秩序化,把随意的规矩化……倒成了民间士林为这次庭辩造势。

“把所有辩经的场所、人员、辩经士子的从学,以及参与者等等,都分类整理,就按我以前教给你的方法……”

赵曦以前在护卫营讲过一些统计方法,以及如何能清楚的表述各种调查结果。目的是根据各种各样的战报来决策战略战术的,这时候用在这事上,倒也合适。

皇城司不管是冰井务还是核心探知,都是经过护卫营训练的,有些常识性知识,他们也都掌握了。

没几天,把所有的情报整理了,还像模像样的做出了趋势图,很清晰的说明了现在汴梁辩经的混乱局面。

“诸位相公如何看如今汴梁之乱象?”

把统计结论丢出来,赵曦一点没客气,直接定义为乱象了。

没有责怪政事堂的意思,话里话外就是点一点,让他们自惭对事件的敏锐性。

“官家,此乃国朝文华盛典,何谈乱象?汴梁处处辩经,正是彰显了我大宋尊文之根本,不可以乱象言之!”

果然,在司马光的眼里,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

全民学经典,这是何等的昌盛啊?

“先看看这个调查结果吧。”

跟一个小时候会砸缸,长大了只会爬缸的人较劲,是自己找不自在。

“疥廯之疾,不理也罢!”

又是疥廯之疾,这话听着就熟悉。当初王则乱事,就是疥廯之疾,西夏捉生军,北辽打草骨都是疥廯之疾,真不知道在韩稚圭眼里,什么才不是疥廯。

他应该不知道,疥廯之疾是最难治愈的。

“铜钱大的疥廯,那是疥廯之疾,若全身上下全部是疥廯,就不是疥廯之疾了,会被人看成妖人!”

赵曦不算是嘲讽,就是想说明一下事态。

“我不否认这是好事,最起码起初是好现象,说明国朝尊文,也能体现昌盛的文华。”

“可任其这般发展呢?那还是文华吗?说说场所,瓦台戏说?先圣若知道自己的典籍被当作戏文唱词,他是该开心还是愤怒?”

“说说辩经的人,起初辩经的还是学子,多少有些名头。再看看现今,五十岁的童生,以撰写乡野白文为生,这时候倒翻身了,成了汴梁有名望的辩经人,似乎还嘲笑朝廷没录用他是朝廷的损失!”

“再看看那些参与者,原本还以士子为主,现在是什么?商贾?我不是看不起商贾,但商贾一旦配上斯文,真让我有些莫名其妙。对了,还有农妇,有赤脚,有花腿闲汉。什么时候经史子集这般亲民了?”

“我不是要辩驳有教无类,可真让辩经如此下去,这不仅仅会让朝廷的庭辩失色,这样的事实甚至是在践踏斯文!侮辱经典!”

赵曦说的慷慨激昂,就是自己心里不踏实。他很少用这种高帽子砸人,还是借圣贤的经典砸文臣,忒有些不厚道了。

没办法,得为自己接下来的做法铺垫,诈一诈这些文人是必须的。

“官家……”

“陛下……这如何是好?”

国朝对这种事,还真没有叫停的先例,也没有理由。圣人还说有教无类呢,你总不能限制人家花腿闲汉有一颗崇文的心吧。

“官家,可由开封府出面叫停!”

有辱斯文,践踏经典,这真不是小事,还真把人唬住了。

“堵不如疏,这毕竟是子民崇文之举,合理引导为善。”

“既然朝廷要举办庭辩,有在整个国朝形成了这么大的盛势,朝廷可以充分借用这种声势,将这次庭辩组织的更合理,更圆满,甚至将经史子集真正的推向民间,实现真实、合理、有序的有教无类。”

“既然庭辩的日期延后了,朝廷可以利用前期的这段时间,借用现在民间士林的辩经方式,来多样化推动庭辩和民间辩经的衔接,争取做到官方和民间士林的协调统一。”

好久没对臣工们说这么多话了,结果说了这么多,这些相公还是一脸懵逼。

第二六零章 少饮些第十八章 朱氏溺亡第二五五章 都是高人第八三六章 东出拓海溃败第二八七章 征战之力第八三五章 原因第九五三章 意外的判断第四二三章 说得过去第十五章 你们也玩这个第九零二章 看热闹希望事大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第九一四章 无礼第二六三章 男儿当自强第四六二章 我很仁慈第四五六章 家贼第五八章 繁乱第六六九章 另一个目的第四七九章 伟大的想法第二六章 童英宴(五)第二五四章 众生相第三四九章 开打了第五三一章 处置第二七五章 先利其器第六二章 用烂的策划第四七零章 东平王 可满意第四一三章第四二章 宫墙外的世界第一零七章 大发了第八七五章 幌子第八三八章 有了些想法第六七八章 人选第三七八章 算不算内斗内行第六六四章 泄洪口的选择第五零五章 故意折腾第五二章 被戏耍了第七三零章 这才是谋略第四六三章第一四八章 不愿做看客的殿下第一七六章 君子三省吾身(第五更)第五零四章 都是精英第八四七章第四九二章 又被坑了第四五三章 都不纯粹第七五五章 太子遇袭第八零五章 该是怎样就怎样第四六八章 细思极恐第八七四章 扯皮第七七八章 官家嘱咐第九六二章 耶律洪基的无底线第二三一章 试探第三一三章 出征和十杀令第三三九章 西夏的战略统一第四一章 记账法烧着谁了第九零八章 要不要扶植(感谢云哥的fans盟主打赏,加更)第六九二章 眼不见心不烦第一五五章 杀不是唯一手段第三九七章 我想要大理第五一六章 随便你们说第五一五章 这算屁的大捷(下)第七八四章 郊迎第二九六章 扬长避短第三零五章 该结束了第四一零章 段思廉的悲情第三六零章 捷报和噩耗第二八零章 往死里坑第八一七章 宗亲新规第一三八章 绝不容忍第九六八章 这叫什么事呀第八八章 换个说法第九一七章 没有冬日第二四三章 等你挂帅收燕云第五九一章第七二八章 绞肉机的诱饵第四六六章 王安石打人脸第三一二章 战略谋划第二零八 繁乱(第二更)第四二九章 王安石回朝第四二五章 争吵 多吵吵第三五九章 捷报的本质是宣传第八四零章 吕惠卿的才华第五八九章 谁在搅局第八四章 射杀第五章 秋千绳断了第三三九章 西夏的战略统一第八二四章 真相不重要第九一九章 借力是本意第七零二章 官家昏聩了第三一章 饥饿营销初探第八七零章 商业立法第三百章 这才是就绪第十四章 资善堂第一课第六六章 何事得意第二二二章 交易第六七二章 王韶的决定第四九三章 又砸脚了第八七五章 幌子第七三七章 来不及了第三五章 又一次弄瓦之喜第七四四章 这样就挺好(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一更)第七八三章 官家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