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六章 东出拓海溃败

再北行应该没什么意义了。

不管是大宋还是西夏,对整个陕北高原水土破坏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于征战,到不完全是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渴望······毕竟这沟沟壑壑的,在人口密度不算太大的国朝,对于人们的吸引力还不大。

好在今非昔比,也与原来的历史不同,或许几十年的破坏需要很久来恢复,但赵曦不担心。

这里不再是战场,也不在是边疆,加上石炭的推广,人们砍伐树木的需求不旺盛,只要朝廷稍加引导,相信能最大程度的改善此地的水土。

赵曦回忆着他记忆里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还想起后世少年时的他,农闲时总是会跟着父辈去植树,还有每年自上而下的植树活动······或许以国朝现在的财力,也应该可以用一种补贴的形式,来引导百姓植树造林。

整个勘查队伍在河东、麟府一带转悠,地方州府战战兢兢的,勘查队伍几乎跑遍了整个山陕交界······当然,这是赵曦的认知。

情况并不算严重,最起码土质不至于像后世那样,零星的榆树柳树还能避阴,也就是土质还没有恶化到不能栽种的程度。

赵曦很想顺着黄河一直向上游追溯着看一看,就像苏颂他们当初勘查一样,从黄河清澈到变黄,整个流经黄土高原的地方都看一看。可惜,朝廷传来的奏报,让他不得不停止这一次出行回朝。

因为四皇子回来了,很狼狈的回来了。

一千条枪,三千多人的队伍,居然灰溜溜的回来了。

奏报中没有详细说具体的情况,只说在琉球与不同的势力争端,劣势明显,不得不退回国朝,以求再战······

“人总是自命不凡,不遭遇些挫折,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

虽然赵曦还不清楚具体细节,但是,国朝三千悍卒,外带一千条枪的队伍,居然在近海的小岛上溃败了,这让赵曦很难理解。

后世,因为出于某些特殊原因,赵曦关注过琉球,之所以让四皇子立足琉球,是因为赵曦知道,此时的琉球还是无主之地,或者说是没有政权存在的。

琉球是隋时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发现的。

据传:朱宽等人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前朝朝编纂《隋书》时,因“虬”意为小龙,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才将该地美名以: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也是在洪武年间,琉球成为藩属国。

没想到这样一个无主之地,三千悍卒居然被人打回来了。

“官家,四皇子招募的人手,除一千火枪队为新军退役军卒外,其他都是花腿闲汉,或者行船的好手,在征战上未必擅长。”

“若琉求有其他势力,或者被各方势力联合,出现此类情况倒也不难理解。”

官家或许不知道四皇子那队伍的组成,苏颂还是知道的。即便是他家族里的人,也有安插人手。

总体来说,四皇子的随行队伍,更多的是探探情况的意思,即便是船夫水手,恐怕也都不是什么精英。

唯一说得过去的,就是那一千火枪队是退役的新军军卒,这还是官家暗地里授意的。否则,能不能退回来都难说。

有些话苏颂能说,有些话不能说。还是在老护卫营时,苏颂就能感觉到官家对疆域的野心,对于四皇子东出拓海的事,苏颂也不敢随意的去评论。

但是,有一点,苏颂不能逆着官家的意图,直接驳斥东出拓海的行动。

出来也两三个月了,大体的问题也看明白了。从这段时间的行程,也能证明沈括所制作的沙盘无误,完全可以对照着沙盘商讨相应的对策。

这一趟,也对黄河沿岸的环境和土质有了充分的了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虽然赵曦这一趟不算是出征,时间上倒是与这《采薇》的描述相应了。

离开汴梁时,是夏末秋初,两三个月过去了,队伍返朝时,麟府一带已经有了零星的小雪。

不是归心似箭,而是在返程时不再有其他闲时,只是单纯的赶路。

驿递就像接力,官家的行程时时向朝廷奏报,而地方州府把官家回程的线路清理的相当干净,完全做到了没有一丝障碍的回朝。

回朝时赵曦也没有节外生枝,就干脆乘坐了轨道马车,在没到河中府时,君王规制的轨道马车已经到位了。

接下来的行程就更加迅疾了。出行两三个月,回程不到半月,就已经看到了汴梁的城墙。

······

勤政殿里,四皇子跪着,头不敢抬。折损了近五百人,仓皇逃窜回来,这是自政和年以来,国朝从没没有过的溃败。

三个月,东出拓海时的意气奋发,跟如今的狼狈,对比的实在鲜明。

除了四皇子,勤政殿里还跪着一人,是曾经的老护卫营军卒,是赵曦钦点东出拓海的军事主官。

太子陪着,内阁大臣都陪着。

“温良臣,说说吧,怎么回事?好歹是老护卫营出身的,有些规矩朕不说你也知道······”

赵曦没搭理儿子,先问这个老护卫营出身的武将。当初钦点他,就是因为他是福建人,有出海的经验。

“微臣······微臣·····”

温良臣不知道该怎样说。

老护卫营没有甩锅的传统,可他若是把整个责任背起来确实有点冤。

他不知道这支队伍里是不是有朝廷的人,是不是有皇城司的人,可是他知道,这次出海的整个过程都没有奏报,他不确定自己该不该实话实说。

要说责任,纯粹归于个人的责任不大。

“如实说!难不成老护卫营的教导你都忘了?”

“启禀官家,这次出海溃败的原因,微臣以为,第一,队伍良莠不齐;第二,情报不及时,盲目冒进;第三,海战经验不足;第四,火器在海战中的缺陷估计不到位,造成火器威力无法发挥······”

第二七五章 先利其器第六五四章 没法救第四七章 交与不交第二八八章 真有这样的傻缺第八一二章 确实乱了第一七六章 君子三省吾身(第五更)第六三四章 打开的话头第九一八章 变化第二二三章 一群烂人第五四八章 野望第六八零章 终于等来危险了第六零九章 人事(下)第一九一章 最基础的一环(第五更)第三九六章第四八二章 老王 你得多招人恨呀第八八八章 掠夺第六二三章 熟悉又陌生的氛围第九一七章 没有冬日第十五章 你们也玩这个第一三九章 无处遁形第一零七章 大发了第七十章 骑行第四一七章 都糊涂着第四四六章 真心不爽第九五七章 大势已成第六七章 君子六艺第二六二章第九百章 另一种推演第四六章 资善堂族学第二三零章 护卫营的新任务第四五二章 吐青苗第四六五章 乡野遗贤第九六五章 恩威并施第八零二章 什么也没发生第三五二章 没想到的战况第八三四章 算不算了结第二六八章 各自有各自的盘算第一三三章 征途第七四三章 真这样杀干净第八三四章 算不算了结第六零二章 官制(中)第一五九章 浪子野心第九一八章 变化第四五三章 都不纯粹第九四九章 战机第五九五章第四零九章 我要见上国皇帝陛下第七九八章 微服私访(十二)第四零四章 大理接管原则第一一四章 成婚前的教授第五九三章 起风了第一二九章 演习之外的事第八零七章 农无税的设想第六八六章 谁也没料到第七五零章 西夏又遣使了(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三更)第六零二章 官制(中)第三四零章 相公的忧和帝王的喜第六三章 初临朝堂第二一七章 一文换一文第五一六章 随便你们说第八一二章 确实乱了第四四七章 故技重演第六九六章 董毡跪了第四四二章 家天下 共天下 公天下第八八二章 贪欲第四八二章 老王 你得多招人恨呀第二二三章 一群烂人第七四六章 区别对待(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三更)第八七七章 时机第九二七章 耶律乙辛的命运第五七三章 比斗第七三五章 打一下就知道了第六五零章 巡坝第六一五章第三九八章 这点不可退让第八零六章 工农优先的问题第三五二章 没想到的战况第六九章 千匹战马的赌注第三六二章 不得已而为之第七五七章 挺直的大宋腰杆第六章 绳之错非人之过第五六九章 河东第二一九章 这才是麻烦第八九五章 时机第七九零章 微服私访(四)第八六四章 这才是诱惑第四十章 内苑之乱第八三二章 安魂处第七一三章 借道还是借刀(感谢书友不吃斋的蚊子万赏,必须得加更。)第一五七章 国朝需要铜第八一九章 旧事重提第四九八章 鲜明的态度第二一四章 请君出坑第二六三章 男儿当自强第八零四章 因为朕也想知道第六百章 还不到时候第四八零章 可以杀第九三章 诚实是美德第四二四章 宋国大理王第三九零章 这一手玩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