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章 文化与经济

“此岛足有一府之地,虽山多地少,但是西部也有大片平原,足以养活数百万人。如此荒废,实在太可惜了。”

来自第三舰队的参将陈武点头应道:“自洪武二十年,太祖皇帝迁民到泉州府,漳州府,那里这些年因此引发的民间纠纷数不胜数。若殿下允许百姓迁回,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只是,这是太祖皇帝的旨意,怕是皇上也无法违逆。”

朱棣因为是从朱允炆的手里抢回了皇帝宝座,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对朱元璋当初确定的各项法规都循规蹈矩。

如今海禁虽然形同虚设,但是朝廷从来都没有说过要取消海禁。

想让他推翻朱瞻基的规定,移民东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瞻基对此早有考虑,跟陈武说道:“太祖的规矩,自然是不能破的。不过如此大岛,上有万顷良田,还有漫山遍野的樟树,自然不能放弃。海军既然要在此地兴建水寨,我特许你可在漳州,泉州一带募兵。凡是家有参加海军者,皆可携全家移民东番,为水寨种粮。”

陈武本来就是泉州同安人,也就是后世的厦门人,当兵又在泉州,对当地的情况非常了解。

听到朱瞻基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眼中一亮,轻声道:“殿下,陛下那边会不会同意?何况水寨建设,新兵募集,都需要大量钱财……”

朱瞻基扭头看了朱真一眼,笑道:“这件事你就不必担心了,朱总兵自会安排下来。”

陈武也看了看自己的上司,见他笑着点了点头,就知道上层已经都协商好了,他这边照办就好了。

能够帮家乡人民解决实际困难,他自认义不容辞,立即躬身抱拳道:“小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真这个时候接话说道:“陈参将负责在泉州募集一万两千人,许参将负责在漳州募集一万两千人,每人发放十两银子安家费,并且由海军提供船只,负责转运家属到东番,可有难度?”

许韶光的参将抱拳问道:“总兵大人,这家属可有限额?”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只要不超过十人皆可,另外要记得,不可影响泉州和漳州当地父母官的不满。”

如今的官府,除了按照土地收税,同样也按照人头收税。人口多了,税自然就多,这都是政绩。

如果因为征兵就拉了几十万人走,当地的父母官自然是不能同意的。

所以朱瞻基预想中的,借助家属原因,从两地各迁移十万人,暂时也够用了。

有两万五千人的海军,就能保证东番的航线安全,二十万人,在岛南安排十万人,岛北安排十万人,先把土地垦荒工作做好。

等这里慢慢发展起来了,以后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商人,更多的移民。

陈武大喜,忍不住双膝跪拜道:“小臣就是泉州人,自然清楚移民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如今迁移十万人,民间矛盾自然会少上许多。殿下此举,乃仁政也!”

众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陈武不过是一个粗通文墨的武官,现在学着文臣来拍马屁,自然有些生硬。

但是正因为这种生硬,让他的态度显得非常真诚,倒是不让人讨厌。

朱瞻基笑着说道:“好了,出发去澎湖,即便水师要在东番设置两水师,但是澎湖巡检司也不能荒废,这里可是扼守我大明东南的咽喉。”

两个水师大寨,一个设置在如今的淡水,也是以后的台北淡水河出海口。

台风过后,从鸡笼湾出来,朱瞻基就独自决定将水师大寨设在这里。

虽然这里距离平原地区有一点距离,但是这里有淡水河,方便岛上的物资转运。

至于另一个水师大寨,在朱瞻基的计划里,则设置在南部的安平,也就是后世的台南市。

那里现在有岛上最大的城市,也是汉族与岛上少数民族融合最密切的地方。

从台中到高雄的广袤平原,也能开拓大量的良田。在小冰河时期到来之即,粮食将是这个庞大帝国最重要的根基。

不仅仅在东番,包括暹罗,真腊,占城,交趾,还有南洋的各大群岛,都将成为大明的粮食基地。

只要大明的手里有了吃不完的粮食,有了不被撤销的舰队,庞大的运输船队。以后的农民起义,朱瞻基就不会过于担心。

只是这一点,朱瞻基根本找不到一个知音。

许多人还认为,如今大明国内的荒地就有很多,根本不需要到境外开荒,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包括朱棣都是这个意思。

朱瞻基无奈,只能用酿酒来应付朱棣。

虽然现在大明的粮食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但是并不宽裕。遇到天灾人祸,吃不上饭的大有人在。

朱瞻基一面提醒朱棣粮食储备的重要性,一面以酿酒的暴利来吸引朱棣,这才勉强让他同意了朱瞻基的东番开发计划。

而且开发东番除了樟脑,粮食之外,还有一大特产,那就是甘蔗。

中国的蔗糖提炼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从汉代的粗制蔗糖,唐代时期,中国从印度摩伽陀带回了大量的蔗糖工人,从此以后,蔗糖技术领先全球。

但是到了宋代,阿拉伯人学会了提炼白砂糖,他们从宋朝买回蔗糖,经过加工,提炼成白砂糖,然后卖到欧洲,赚的盆满钵满。

因为欧洲并没有甘蔗,他们只能从甜菜里面提取糖,还是甜度不高的红糖。不仅数量少,质量差,价格还非常昂贵。

忽必烈征服中亚,才把提炼白砂糖的技术带回了元朝。然后元朝的工人利用阿拉伯人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技术,发明了黄泥水琳脱色法。

自此,中国的白糖制造才开始领先世界,并且开始输出国外。

如今的大明,对外贸易中,这趟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却一直非常稳定,并且是供不应求。

而东番非常适合种植甘蔗,这也能给大明带来巨大的收益。

要知道,西域人,除了茶,就是糖的需求量最大。

阿拉伯人虽然是白糖提炼的鼻祖,但是他们也没有甘蔗,在白糖出口这一块,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只要以后大明遏制他们的原材料进口,他们就只能乖乖地从大明手里买糖。

因为台风耽搁了几天,朱瞻基能够留在东番的时间并不多,他必须在八月十五之前,回返京师。

所以,在安平确定下来了建造水师的位置,八月初九,大军就开始返航。

永乐十四年的夏季已经过去,在南风的推送下,舰队返回的速度要快了许多,只用了两天的时间,舰队就抵达了宁波府。

第二舰队的大军再次分开,只剩下了第一舰队和三万神机营的大军,回返京师。

八月十三的晚间,舰队终于抵达了新江口第一舰队的基地,而朝廷也早已得到了通知,在阅江楼码头筹备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一次,来新江口迎接的人除了海军都督刘江,礼部左尚书吕震,还有翰林院,詹士府的首要官员。

而朱瞻基也在这一日得到了消息,太孙妃孙娴,为自己生下了长子,除此之外,自己一下子多了三个孩子,还有四个即将临盆。

皇室得到了第四代的长子,还是太孙妃生下来的,没有名分之争,整个大明都欢呼不已。

只是,朱棣按照朱元璋立下的族谱,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做朱祁镇,让朱瞻基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难不成,再养出一个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败家子皇帝。

他已经决定,留意一下內监,如果遇到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管他有没有犯事,先把他杀了再说。

他尽心尽力地改造大明,可不想再经历一次土木堡之变。

虽然现在漠北几乎已经在大明的控制之中,鞑靼部勇士几乎成为了大明开发北明山的矿工,但是,谁知道历史的纠错能力有多强大呢!

不过再给自己十年时间,将漠北变成内地,应该问题也不大。

虽然蒙人野蛮,但是有了八十多年的统治,如今的蒙人实际上已经被汉族同化的差不多了。

没有了文化的隔阂,只要再把他们打服,同化只是时间问题。

中华民族最厉害的永远不是武力,而是文化。不管是现在的蒙元,还是以后的满清,他们的统治固然折断了汉人的脊梁。但是在文化上面,他们最后都被汉人同化。

举一个简单地例子,女真原本并没有文字,他们为了区别汉人,创造了满文,但是到清朝灭亡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满人也只能说几句满文,连写都不会了。

从仓颉造字,到河洛图书,再到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当华夏文化成熟之后,就开始了一直以来的扩张,永不停顿。

不管是朝代更迭,还是异族入侵,华夏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一直在扩大。

这是因为华夏文化从来都不是以血缘来区分的民族。

三皇五帝时期,华夏只是中原一小块部落。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也只是原本周朝的疆域。但是一次次扩张,一次次分裂,华夏变成了一个融合了多民族,不同血脉的超级国家。

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华夏的文化影响。

从这一点上来看,也间接解释了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汉奸文人。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是谁统治这个国家,统治这片土地,他们只知道,不管是谁,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最终变成自己人。

如果不是科技的发展,战争的升级,最后西方国家人为地以国家取代了民族,以土地划分了界限,华夏又刚好陷入历史的最低谷阶段,华夏文化的影响力,远远不止表现出来的那么小。

就像朱瞻基亲眼看到过哪些韩国人,东瀛人,他们身穿民族服装,虔诚地在孔府祭拜。

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他们为什么有那么虔诚的信仰?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再比如非洲的那些国家,西方国家人为地划分出来了界限,把一个部落的分成两个国家,把不同的部落又划分成一个国家。

这就导致了非洲的那些部落,因为信仰的不同,连年征战,大屠杀层出不绝。

但是朱瞻基虽然明白这一点,却也接受不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任由异族宰割。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他几辈子都不是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屠狗辈。所以他只想宰割别人,不想被别人宰割。

哪怕最后的结果殊途同归。

朱瞻墉他们这一次依旧随了众大臣来迎接,已经十二岁的他变的懂事了一些,看到如同海上城市的舰队,一个个羡慕不已,缠着朱瞻基想要到船上玩。

跟随玄真练功也有半年了,他们在玄真的调理下,一个个身体也都不错,朱瞻基也就放了他们四处游逛,只是让人盯着他们不要落水。

请了诸位大臣进了自己的会议室,众人都以大礼参拜,朱瞻基也没有谦虚,受了他们的大礼。

这个时候,他不是太孙,而是凯旋而归的大帅,受得起他们的大礼。

但是,当他听到明日朱棣要亲自到码头迎接,他再也坐不住了。“这如何使得,诸位就没有劝过陛下吗?”

吕震苦笑说道:“如何没劝,要不是满朝文武大臣反对,陛下还要亲临新江口水师来迎接你。”

朱瞻基心中激荡,面上反而更加平静,叹了口气说道:“这古往今来,哪有爷爷迎接孙儿的道理!”

吕震哈哈笑道:“大军烧毁倭国王宫,生擒倭国国王一系的消息传来,陛下喜不自禁。这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被异族侵占,蒙元两次征伐,都无功而返,殿下此次立下如此大功,陛下当然耐不住自己的兴致了。”

遇到朱棣这个不喜欢受约束的皇帝,现在这些大臣们也都习惯了,想以礼法来约束他,几乎是不可能的。

商讨了一番明日的接待程序,朱瞻基让人将他们安排到水寨里休息,让人叫过来了杨章德。

他如今进了锦衣卫担任指挥佥事,虽然资历不深。但是因为是朱瞻基亲自提拔,朱棣也没有反对,所以如今的右指挥使塞哈智对他的工作倒是非常支持。

如今他还在熟悉工作阶段,朱瞻基不指望他能了解全盘。但是目前京师的情况他一概不知,所以必须要问一下他。

在杨章德到来之前,朱瞻基先见了自己兴庆宫的总管太监金阔和女官薛尚宫。

如今的皇宫内情况比较简单,徐皇后死后,后宫以两个张氏为主。

她们一个是朱棣的贵妃,张辅的妹妹,朱瞻基的盟友。另一个是太子妃张氏,朱瞻基的母亲。

两女都不是嚣张跋扈之人,与朱瞻基的利息休戚相关,所以帮着朱瞻基稳定后宫。

如果他的孩子一个个的生,可能还会引起一些宫斗。

但是这些女孩子都是刚进宫,在宫中的势力都很小。

她们也都才十几岁,年龄最大的胡良娣也才跟朱瞻基同岁,刚满十八周岁,还不到为母则强的年纪。

加上朱瞻基这一下子就生下来了四个孩子,还有四个在母亲肚子里。一下子添了这么多的孩子,也让嫔妃们连嫉妒哪一个都不知道。

所以,朱瞻基的后宫还算比较祥和。

只是太子夏天的时候又病了一场,不过生病加上消夏,朱高炽一下子受了二十多斤,反而显得他的身体好了许多。

另外还有一件大喜事,那就是汉王朱高煦又遭囚禁了。

他在就藩青州以后,私募三千勇士,并且劫掠四周州县,弄得民生四怨。

兵马指挥徐野驴奉命前往青州代朱棣问罪,并派兵包围汉王府,抓住了这三千勇士。

可是朱高煦竟然手持铁瓜,击杀了徐野驴。

朱棣闻讯大怒,着御史查其不法行为数十事,夺其冠服,囚禁于汉王府内。

随后,在朱瞻基大胜的消息传回来以后,朱棣革削其左右二护卫,将其所募军士全部调往居庸关北,立保安左右二护卫。

就在朱瞻基班师回朝之前,徙封汉王朱高煦于乐安州(后世山东惠民县),并剥夺其爵位,削为平民。

不过朱棣还是怜惜几个孙子,几个孙子的低等爵位都没有剥夺,让他一家仍然能享受富裕的生活。

但是即便是这样,朱高煦也承受不了,据说已经自杀了一次,只是被人救下。

而朱棣下一步的处罚还没有出来,这也是如今应天府比较关注的大事之一。

另一件大事,就是户部与內监最近因为争夺银行的管理权,两方各不相让闹出的嘴官司。

这银行还没有开办起来,就已经受到了大明百姓的关注。

所以对朱瞻基来说,这又是一件好事。

另外还有如今的大明商户一个个都在给工人增加工资,加班加点赶制各种商品。

勘合贸易改成了自由贸易,不少人都想要直接到东瀛去做生意。

但是內监坚持不肯放权,如今也是在跟各界打嘴官司。

听到这些事,朱瞻基感到由衷的开心,资本社会与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差别不大,但是在体制上却是天差地别。

资本社会优越于封建社会的最大区别,就是对资源的应用和对生产力的利用。这一点,是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

只要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不加以限制。用不了多少年,大明人只是用经济,就能控制全世界。

当然,该有的限制还是要有的。

资本逐利,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其次,身为集权社会的掌门人,朱瞻基当然要限制资本的力量,不能让资本失去控制。

不过,这都是需要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问题,现在的大明,距离这一步还早的很呢!

虽然朱瞻基期待贸易的开放,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但是能源,经济,军工,关税这些方面是绝对不会放开的,这些都必须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一点口子都不能开。

杨章德到来之后,朱瞻基又详细地询问了京城目前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他的夹江工业区和研究院,这些地方的保护工作,要增加防护级别。

将这些事情安排了下去,天色也晚了下来。

朱棣和太子妃张氏派来的御厨,为朱瞻基他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宴。

的确称得上丰盛,因为光是菜品就有将近百种,让许久都是清汤寡水的朱瞻基他们,一个个吃的心满意足。

晚饭后,朱瞻基先是送了蓝烟到舱房,她跟刘承徽享受了朱瞻基四个月的恩泽,她也怀上了朱瞻基的孩子。

不过刘承徽一直没有怀孕,朱瞻基猜测,她可能还想跟自己一起下西洋,所以故意不怀孕。

但是这个女人身体强壮,自己又懂医术,出门带上她,倒是省了朱瞻基许多事。所以哪怕是下西洋,朱瞻基也不介意带上她。

安抚了蓝烟一番,朱瞻基来到了四个东瀛少女的房间。

两个公主年岁都不大,一个比十五岁的称光大了一岁多,今年刚满十六岁,一个比称光还要小两岁,刚来月事。

不过她们这辈子注定不可能要孩子了,这不是朱瞻基心狠,而是皇室的血脉不能混杂,省得以后异族会以此搅风搅雨。

就好比他要是跟东瀛的公主生下了孩子,以后长大了,东瀛人会不会利用这种关系来求他办事呢?

甚至遇到夺嫡这样的大事,东瀛人恐怕也会不遗余力地成为他们的后盾。

所以因为这个原因,就只能牺牲她们。

她们两个年岁不大,另两个将军府的贵女也不大,一般过了十六岁,差不多就嫁人了,能够被送到朱瞻基的面前,自然是不满这个年龄。

朱瞻基身材高大,超过一米八五,她们一个个身高一米五左右,身材相差巨大。

这种差异,让朱瞻基总有一种亵玩幼女的感觉,虽然有些边台,但是却很让朱瞻基来劲儿。

她们单独都是伺候不了朱瞻基的,哪怕四个加起来,也才能跟朱瞻基旗鼓相当。

而她们虽然年幼,在床上的开放程度却一点也不差,伺候起人来,别提多让人惬意了。

这一路,享受着她们的贴心伺候,还让朱瞻基真的有些喜欢上了她们。

不过,也仅限于这一路,回到京城,还有那么多的女人要雨露均沾。一直迷恋她们,只会害了她们。

(还没有调整好,写的不算尽如人意,请见谅)

感谢北京三环扛霸子,额吐你哦,超怂的毛球,YCY19930908,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三十二章 犹豫第一三零章 静与动第二一零章 活捉与贸易第五十二章 开始贸易第一三四章 爷孙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订阅)第三章 克太子第三十二章 犹豫第一零三章 不对称的战争第五十九章 一场婚礼第一三一章 刘青田后人第四章 蒲家第七十七章 问言第二十七章 开战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一九七章 层次境界第一二零章 震动第一三五章 对儒家态度(求订阅)第一零三章 不对称的战争第二一六章 文化与经济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一五七章 搅屎棍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一四零章 数字和符号第三十八章 处政与安排第五十六章 拜见殿下第十九章 思想第三章 皇宫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一五八章 谋划第二十章 锦衣卫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四章 西北第五十章 交战第一八六章 娶亲第十七章 备战第十九章 厚赏第三十八章 抵达北平第一零五章 缠脚禁令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一三三章 归来第十六章 兼爱天下第八十五章 电动机第八章 传统与打破第三十九章 德里苏丹国第一零九章 报纸第八十七章 改变(一万二更新)第七十三章 升职第三十三章 查案第一二五章 海权(摇摇摇头盟主第一更)第十三章 震撼第五十三章 败逃(求推荐)第一八五章 求亲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五十八章 压力第二十五章 阶级论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二章 处政第三章 美女与制约第三十三章 经验第一百章 北上第四十四章 东西方文明初接触第十九章 思想第一二一章 火车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计划第一七五章 传闻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二十三章 发明带来的欣喜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二十章 锦衣卫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一二零章 震动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药第十一章 各国第九十三章 幼军(加更完成)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二十一章 要借题发挥第四十六章 海权论第八十九章 马欣第二一三章 刺杀与条约(摇摇摇头兄弟盟主加更总十更)第一三四章 宁波第九章 旅途第九十六章 选址第十二章 朝议 (下)第二十一章 要借题发挥第一七八章 最后的据点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六十三章 喧嚣结束第三十二章 锦衣卫的前途第五十二章 被遗忘的人第四十五章 打秋风第一一三章 惩罚第一四六章 准备出征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七十三章 处罚第一一七章 擢升(继续求票票)第二十四章 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