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武夷山红茶

第166章 武夷山红茶

苏泽骑着马,带着两名长宁卫的护卫,和陈朝余一起向熊家在武夷山下的茶园而去。

武夷山是江西入闽的咽喉,作为两省的省界,地理也相当的重要。

苏泽一边骑着马,一边打量武夷山道,果然是要道啊!

一边想着这里可以设寨,这边可以埋伏,苏泽记下地形。

只要把控武夷山道,就等于堵上了江西入闽的通道,若是日后割据福建造反,那这里是必须要重兵把守的。

同样是山区,黑山寨就荒凉多了,但是武夷山附近却热闹非凡。

武夷山茶园从南宋开始就名扬天下,元代就设立御茶园,向元廷贡茶,是当今有名的茶叶品类。

不过武夷山的茶味醇厚,和如今士大夫喜欢的清雅口感并不相符,如今南北直隶的达官贵人都更爱六安片或者龙井茶,武夷山每年贡到皇宫的贡茶,皇帝自己本人都不爱喝,连赏赐给勋贵都不愿意,干脆就将贡茶改为了贡银。

不过虽然在上层中不受欢迎,但是普通百姓还是很喜欢武夷山茶的。

武夷山茶的浓厚口感,让那些需要干活的百姓在忙碌后能迅速解渴,还因为茶多酚含量多有些提神的效果。

总体来说,武夷山这边的茶园,算是一个饿不死也发不了大财的状态。

“苏兄,现在还不是采茶季,等到了采茶季桐木镇就全都是客商了。”陈朝余也曾经在产茶的季节来过武夷山,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武夷山是一片不小的区域,但是适合产茶的地方并不多,集中在几个镇子。

茶叶就是茶树在清明谷雨之间苞出的嫩芽,所以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

只有向阳的平缓山坡,才适合种植茶树。

苏泽只觉得桐木镇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他问道:

“陈兄,这桐木镇为何聚集这么多茶商?”

陈朝余做讼师多年,三教九流都有接触,他说道:

“桐木镇是江西入闽的咽喉,江西的茶叶商人要进福建买茶,都要经过这里,久而久之茶农就在这里卖茶,客商就在这里买茶了。”

苏泽看了一眼陈朝余,陈朝源这位族兄办事稳重,对南平县风貌地理都很了解,果然是个人才。

“过了桐木镇不远,就是蔡家的茶园了。”

苏泽点点头,因为不到卖茶的季节,桐木镇中有些冷清,不少房子都空着,应该是只有客商来的时候这些屋子才会卖茶。

倒是和鬼市差不多的样子。

跟着陈朝余,苏泽很快穿过了镇子,果然来到了山道之上。

不得已下马牵马而行,陈朝余拉着缰绳说道:“都说茶农苦,光是将山茶驮到镇子里就累的够呛了。”

苏泽的力量已经达到了10点,倒是不觉得太累,不过这山路崎岖确实不好走。

想着以后有机会重新修一下路,一行人翻过了一座小山,看到了一座茶园。

整齐的茶树种在山坡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茶叶,是上天赐予中华的珍宝。

在十八世纪超过丝绸,成为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商品。

只可惜等到晚清中华衰落的时候,英国人偷盗中国茶种,蛊惑中国茶农和制茶工人泄露种茶和制茶的技术,在东南亚种植茶树。

斯里兰卡,印度的茶叶贸易迅速形成规模,从此中国出口茶叶一蹶不振。

到了现代甚至斯里兰卡红茶还成了国际知名品牌,还能返销中国收割一波中产,不得不说是非常的讽刺。

一直以来,苏泽需要一个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

丝绸这东西需要桑田,福建虽然也有丝绸,但是丝制行业和刺绣行业都远不如江南发达,并没有竞争优势。

茶叶贸易!

陈朝余带着苏泽来到茶园,几名茶农站在庄子口,恭敬的等待苏泽。

“见过相公。”

众人行礼,苏泽微微点头。

和城里的店铺不同,苏泽并没有准备换掉茶园的人。

原因也很简单,种茶制茶是一门技术,这可不是随便换个人就能玩转的。

蔡家这座茶园的管事并不蔡家族人,这名白发的周管事从蔡家接手茶园之前就在这里做茶工了,如今已经做了三十多年了,是种茶制茶的行家。

苏泽听说这位周管事没有恶名,一直都在武夷山管理茶园,就果断加了银子,从蔡家买了身契,将周管事的收入门籍中。

苏泽还给周管事加了月钱,又给愿意留下的茶工都加了钱。

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众人自然纷纷留了下来。

愿意留下来的,苏泽都向蔡家买了身契。

苏泽虽然不喜欢大明这种“家奴”制度,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种制度确实能守住一些产业机密。

茶树是四季常青的树木,苏泽看了一圈后,他Lv5的农业技能,也能看出来这些茶树都维护的不错。

苏泽又指出了茶树过冬的注意事项,周管事立刻明白苏泽是种茶树的内行。

知道东家是内行,让周管事更加不敢松懈。

苏泽敲打了一下后,又夸赞周管事打理的好,又让人发了一些赏钱,然后一群人开始参观制造制茶工坊。

【发现地点制茶工坊,可以学习技能‘制茶’,是否学习?】

是。

苏泽选择了是之后,一些基础的茶业知识涌入脑海。

他这才想起来,为何桐木镇这个名字这么熟悉了!

桐木镇!武夷山红茶!正山小种!

桐木镇就是最早开始生产正山小种的地方!

不过此时还没有正山小种,应该说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红茶。

是的,现在的武夷山茶还是绿茶。

最早的红茶就诞生于福建武夷山的桐木村,但那是清代时候的事情了。

听着周管事介绍制茶,苏泽却神游天外,开始思考起来。

中国人自然是更爱绿茶,但是茶叶贸易成为中西方贸易主流货物的时候,西方人更喜欢的是红茶。

甚至可以这么说,茶叶开始在西方成为上流社会的饮品,成为顶级奢侈品和刚需品,也是在红茶发明之后。

这其中自然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其中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保存的问题。

绿茶经过长期的海上运输,送到欧洲已经成了陈茶了。

绿茶的陈茶不仅仅缺乏香气,还会有苦涩味道,这都是西方人所不喜欢的。

但是红茶不同,红茶本身就是发酵茶,长期运输并不会影响茶叶的风味,甚至窖藏还能增加风味。

而红茶也因为苦味淡,有些还会有淡淡的回甘,被喜欢往茶中添加牛奶水果和糖的西方人钟爱。

后世英国人和荷兰人,就为了中国茶叶的贸易在海上争夺了好一番。

制造红茶卖给西方人?这似乎是个好主意。

现在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可都是阔佬,特别是西班牙人,手上大把的白银,西班牙王室也是挥霍无度,只要能做上他们的买卖,就能赚上大一笔钱。

而且绿茶和红茶的制作过程差异并不大。

据说红茶的出现,就是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乱的时候。

茶树的嫩叶采摘下来后,要立刻进行晾晒,然后进行糅青、炒制等工序,就能将茶树的叶子变成茶叶了。

在清初兵荒马乱的时候,一伙士兵从江西入福建,就驻扎在桐木镇,士兵劫掠镇子和茶厂,制茶的工人没能来得及晒茶叶,存放在阴暗库房的茶树叶子发酵变黑。

但是茶工舍不得将这些叶子扔掉,仍然按照制茶的工序,将这些发酵过的茶树叶子制造成了一种发黑的茶。

没想到这样制造出来的茶叶,能泡出红亮的茶汤,而且茶叶香味浓郁。

茶农们将这种红茶送到厦门,很快就引起了外国商人的注意,这种茶被命名为Black tea,迅速在欧洲走红。

当然这只是红茶诞生的传说,真正的制造红茶还有很多工序,发酵多长时间,发酵后怎么处理,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

苏泽看着自己Lv1的制茶技能,只可惜现在没有新鲜的茶树叶子,自己只能等到明年采茶季节再肝这个技能了。

视察了茶园确实没有任何的问题,苏泽亲自丈量了茶园的大小,都和蔡家的转让契书上一致。

既然没有问题,苏泽就和陈朝余返回了南平县城,和蔡家两个儿子签订了转让契书,在县衙盖上红契,蔡家的茶园就成了苏泽的茶园了。

日子已经到了十月二十日,苏泽将城里的事情交给众人,带着长宁卫的护卫返回了卫所。

返回卫所的时候,苏泽顺道去了一趟胡太监的矿坑。

没有矿盗之后,胡太监再也不用小心翼翼的生活了,这段日子他过的非常的舒坦。

舒坦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有钱了。

胡太监制造的普鲁士蓝染料,苏泽都折算到了染布中,每卖出一尺染布都会给胡太监结算一笔钱。

账本明明白白,每月苏泽都会将新账本送给胡太监查阅。

胡太监也没想到,这染布生意竟然这么赚钱。

普鲁士蓝,现在被叫做南平蓝的染料,因为其不容易褪色,颜色鲜亮收到欢迎,在占领了南平的布匹市场后,苏泽也打算向周围的县城出售。

现在的分红虽然不多,也仅仅够贴补胡太监的实验室费用。

但是若是染布生意铺到整个延平府,乃至于整个福建,那岂不是赚大了?

有了钱,就可以多上缴一些银子,说不定自己就有机会离开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了?

可是真的要离开吗?

胡太监看到自己的实验室,看到自己珍藏的矿石,突然又有些不想离开了。

比起宫里的勾心斗角,在南平县的日子舒坦多了。

若是在宫里搞这些,你胡太监天天研究这些有毒的东西,是不是要谋害君上?

这样的帽子扣上来,胡太监有九族也不够诛的。

要知道嘉靖这位皇爷,可是疑心病非常重的。

想到这里,胡太监也熄了立功回京的想法,到时候贡银的时候就按照去年的数目上缴好了,那样也不会被骂,还能继续留在南平做实验。

胡太监换上白色的袍子,这是苏泽让长宁卫缝制的实验袍,胡太监很喜欢贝壳纽扣的设计,只需要披上扣好衣服就能干活,干完了直接解下扣子脱下就行。

收紧的袖口不会碰到实验器皿,做起实验比以前方便多了。

实验室里也不仅仅只有小尤太监一个实验助手了,苏泽从长宁卫挑选了一些聪明伶俐的年轻人,随着胡太监学习如何做实验,给他做实验助手。

这其中最让胡太监满意的,是一个叫林纯的孩子。

林纯是苏泽在卫学的学生,船厂大匠林显宗的孙子。

林纯在卫学成绩一般,并不如林良珺聪慧,也不如林彩娘那样努力。

他在四书五经上没什么天分,不过在算学上倒是有些天赋。

这可能和他是林显宗孙子有关,木匠活儿本身就是要经常和数字打交道的。

而林纯做事也和林显宗一样细心,做木匠活儿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都要记得牢,这样组装的时候才能不出错。

如今长宁卫的卫学启蒙已经完成,苏泽干脆也学海瑞这样,将每日课程改成了每月只上五天课,其余时候让他们在家里读书自学。

在胡太监这边需要实验助手的时候,苏泽就将林纯推荐给了他。 WWW▲тт kдn▲co

林纯在卫学读四书五经没什么天赋,但是在胡太监的实验室却大放异彩。

他识字,算学也有基础,做事情也一板一眼,能记住复杂的实验步骤。

这都是上佳的实验助手的才能啊。

胡太监对林纯非常喜爱,很快林纯就超过了小尤公公,实验水平也突飞猛涨。

小尤太监本身对做实验助手也没兴趣,干爹有人帮忙,他直接脱下实验袍,忙起了矿上的事情。

干爹沉溺于做实验,矿上的事情其实都是小尤太监在打理,现在他能专心打理矿上的事情。

比起瓶瓶罐罐,小尤太监更喜欢炼矿。

上一次苏泽来矿上,随口说了一下灰吹法炼银的一些改进细节,尤太监就在矿上实验了起来。

果然苏相公的办法更好,用动物骸骨煅烧的骨灰来分离铅银,比普通的草灰碳灰效果更好。

尤太监看了新的工艺,果然分离出来的银更快更纯净。

读书人真厉害啊!

熔点,这是苏泽给他讲过的知识,不同金属的熔点各不相同,这倒是和尤太监在矿上的经验相符。

不同的金属需要煅烧到不同的程度才能融化,铅就要比铁更容易融化,这是所有矿上工作的人都知道的事情。

那反过来,铅水不就是一种特定温度的高温溶液吗?

小尤公公拿出一把剑胚,其实他更大的爱好是制剑。

特别是南平双剑的传说,更让他心驰神往,他的追究就是锻造出一把传世名剑来!

剑阁的伏笔收回,哈哈哈

(本章完)

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673章 定草原第162章 染布,天文,书法第166章 武夷山红茶第419章 高拱倒台第299章 减租减息第310章 遭了,我成反贼了(三更,一万二!第304章 圣质如初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462章 戚虎下山第449章 威权主义第296章 水清水浊论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072章 巧破第559章 沐家请降第423章 凝聚“共识”第068章 再入县城第010章 赶海第180章 写皇叔的督学第78章 铳炮第112章 太菜了,出金了第025章 急救第229章 税收契约论第349章 裕王从唐肃宗故事第551章 李春芳倒台第371章 有朋自远方来第216章 方若兰的舅父第051章 邸报消息(加更,晚上还有)第023章 芦田第432章 蒸汽时代的初鸣第426章 梁山好汉东渡朝鲜第013章 开荒忙,煎人寿第398章 你的方案还是太保守了!第124章 林默珺的请求第377章 景王带不动第010章 赶海第519章 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恶第90章 贪上史书第529章 电磁第543章 期货祖师爷于公子第175章 府试求策,靖海七策第260章 高拱张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134章 倭乱的根源第619章 自治社区第165章 金色书法技能第247章 讲学泰州第683章 苏泽之问(大结局上)第331章 还政于民檄文(卷末求票)第628章 大赦第023章 芦田第261章 盐法开中制(新卷求票,今天晚上加第606章 欧陆来信(续)第494章 爹的事第546章 翻山入蜀!第213章 “一道德”的野心第544章 有线电报第007章 军籍第117章 办报打擂台第262章 明亡于开中法废第036章 售盐第78章 铳炮第377章 景王带不动第463章 红丸第374章 “与民同乐”的鳌山灯会第320章 西禅寺培训班第011章 准备开荒第404章 《请裁驿站疏》第434章 铁路公债第616章 李如柏打老虎第514章 “皆大欢喜”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杨苷第406章 祖宗之法的回旋镖第017章 卫学第541章 行人司夫人会第623章 教乱第147章 双双升级第216章 方若兰的舅父第538章 大都督已经决定就是你了第332章 南京钱逛第457章 骑兵还未退场第553章 解散国子监第033章 晒盐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019章 科举技能第100章 父女,回卫所第444章 阳谋第279章 紫色讲学被动第256章 掌家娘子第139章 良配第568章 炮兵理论第066章 山雨欲来(三更)第482章 缺官第617章 打老虎第402章 于二公子的风险投资(二)第073章 于二公子第172章 榜一第145章 佳人偷菜?第072章 巧破第638章 筹码第026章 武穆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