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乡人乡党

第235章 乡人乡党

五月五日,苏泽带领休整完毕的税警总团,彻底扫荡了靖江岛上的倭寇,苏泽的兵法经验也提升到了Lv7,210/3000。

等到苏泽将倭寇的首级堆在了靖江城边上的时候,靖江知县历瞬阳打开靖江县城大门,恭迎“王师”入城。

历瞬阳能在南直隶当知县,本身就是学历过硬关系够足的。

这一次倭寇入侵江苏,历县令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死死守住靖江县城,也算是庇护了靖江百姓。

在探明了苏泽的身份后,历县令也果断打开城门,然后安排官署空出来,留给苏泽等人休整。

历县令又强行要求城内大户出粮,又给苏泽等人送上热腾腾的伙食。

这位历县令是四十多岁才中的进士,靖江知县是他第一次当官,也是因为历知县的威望还不错,才能够在倭寇登岛的时候做到这一步。

“团练使!”

苏泽也拱手向历知县行礼:“知县大老爷。”

历知县立刻扶住苏泽说道:“团练使解我靖江倒悬之威,是我们靖江的大恩人!”

苏泽没有心情和他客套,而是直接问道:

“江北的局势如何了?”

历知县也是个聪明人,这些日子也有不少江北难民登上靖江岛上,他也都派人搜集消息。

“糟透了。”

历知县慢慢说道:“听逃难的人说,倭寇洗劫了江对岸的泰兴县,听说连县衙都被烧毁了。”

“现在巨倭徐海正带着人攻打江都城,听说也撑不了多久了。”

历知县小心的看着苏泽的表情,要不是苏泽神兵天降,城外的倭寇也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扫荡干净。

历知县最怕的就是苏泽年轻气盛,带领士兵直接北上抗倭,靖江地处长江流域的关键节点,很快就会有新的倭寇登岛,所以历知县需要苏泽继续留在岛上。

苏泽说道:“江北大局还是要靠朝廷大军,我这点团练兵就不北上凑热闹了。”

历知县立刻说道:“苏团练使,可否请您屯兵靖江团练,我全县上下愿意供养大军备倭!”

苏泽装作为难的样子,历知县立刻说道:“军营和后勤全部交给县里补给,另外城内大户凑了一百两银子,作为贵军的酬功银,以后每个月县里再给保靖银,团练使以为如何?”

果然还是南直隶的县富庶啊,苏泽暗暗感慨,他装作为难的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先在靖江驻扎下来。”

历知县大喜过望,又带着苏泽去见了靖江的乡绅,苏泽又提出要在靖江再募一百熟悉水性的新兵,历知县自然一口答应下来。

王锡爵带着人找到了躲在靖江渔港中的自家商队,商队掌柜见到王锡爵热泪盈眶。

但是没有苏泽的护卫,商队也不敢返航,王锡爵咬牙找到了苏泽。

“元驭兄要让我护送你家商队返航上海?不行,我刚刚答应了历知县驻防靖江,又怎么能随便离开呢。”

苏泽一口拒绝了王锡爵的要求,开玩笑好不容易在靖江打开局面,苏泽可不会放弃这里。

长江航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靖江又是长江下游第一大岛,控制这座岛屿,就能控制整个长江下游水域。

现在整个长江上到处可以见到零散的倭寇,如果让王家船队直接返航,恐怕半道上又要被倭寇劫了。

在见识过了抗倭总团的战斗力之后,王锡爵对苏泽的信任已经到了顶点,他对着苏泽说道:

“汝霖兄,我愿意拿出十分之一的货物助军!”

听到王锡爵这么说,苏泽立刻露出笑容说道:“那等到靖江安定下来,等士卒返回上海轮岗的时候,护送元驭兄家的船队归航吧。”

王锡爵虽然损失了十分之一的丝绸,但是满脸都是笑容,有了苏泽的保证,自己这批货物总算是保住了。

前年的江苏倭乱整整闹了一年才安定下来,这一次倭乱的规模比前年还大,王锡爵这些有识之士都清楚,倭乱没有这么快平息下来。

乱世之中,拳头最大,苏泽这两百精锐,在哪里都是香饽饽,这十分之一货物的代价对于王家根本不算什么。

就在苏泽在靖江整顿士卒,招募新兵的时候,此时大明朝的扬州城。

在唐宋时期,扬州就是江南第一大港口。

市桥灯火连霄汉,水郭帆樯近半牛。

无数船只从长江口航入长江,停靠在扬州进行交易,在唐代的时候扬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那时候的扬州,是长江航运、运河漕运和海运的三重枢纽,是整个东亚最繁华的港口。

如今扬州虽然还是南直隶的重镇,但是已经没有之前“扬一益二”的繁华,变成了一座内陆港口城市。

对于大明朝来说,扬州是漕运和盐业的中心,战略意义重大。

为了保障扬州的安全,大明在扬州城外设扬州卫,这是和延平卫一样的兵员五千的大卫所。

又在扬州设漕运衙门,漕运衙门下辖三千漕兵,负责运河安全。

扬州漕运归属于南直隶的户部管理,南京户部尚书方钝坐在漕运总督衙门中,掌管扬州漕运的是他的同乡,负责南方漕运的南京户部仓储侍郎陆大有。

漕运是大明朝的命脉,南北户部下设一仓储侍郎,领侍郎衔掌管南北漕运。

方钝前一年还在京师户部做尚书,他既不是严党也不是清流一党,如果算起来他应该是岳阳党。

方钝是湖广岳州府人,他在京师做户部尚书的时候就最喜欢提携乡党。

随着严党和清流一党的争斗日渐加剧,方钝这种没有站队的重臣立刻被两党围攻,被严嵩弹劾贬到了南京。

这位方尚书的名声还算是不错,世人都称颂他“清正廉洁”,就是喜欢提拔任用乡党,对于同乡的官员和商人非常的照顾。

方尚书在京师的时候,岳阳商人就在京师建造岳州会馆,专门给岳州籍的官员免费居住。

这位方尚书到任南京之后,南京城内立刻也建造了岳州会馆,而大量岳州籍的官员也被提拔。

扬州城内也多了很多操着岳州口音的商人。

陆大有也是方尚书的岳州乡党,在方尚书到任之后,火线提拔成了掌管南直隶漕运的仓储侍郎。

倭寇进犯扬州,最着急的自然是方尚书这位南京户部尚书了。

扬州漕运的仓库中,还存着三万旦准备起解运往京师的粮食,这些都是江南去年收上来的秋粮。

若是这笔粮食出了问题,方尚书肯定要别言官弹劾,现在北方有俺达侵边,又有关中难民需要救济,内阁已经下了好几次命令,要求南京户部保证这笔粮食安全起解运送到京师。

方钝亲自从南京赶往了扬州,就是为了督办这批纲粮北上的事情。

但是方钝进入扬州的漕运总督衙门,却发现这里的气氛有些古怪。

倭寇已经到了江都,但是漕运总督衙门竟然一点紧张的气氛都没有,自己的老下属陆大有竟然还在衙门后宅听曲。

方钝已经七十岁了,他只觉得血压高了,一把冲进后宅,用乡音骂道:“都什么时候,还有闲情听曲儿!”

陆大有是方钝的乡党兼老下属,见到方钝后一点都惧怕,而是笑着将他迎接坐下来,陆大有挥挥手斥退了府内的歌女,这才对方钝说道:

“恩师,您怎么亲自来了?”

方钝曾经做过陆大有的乡试考官,又是他的老上级,所以私下中陆大有都是以恩师相称。

“我再不来,倭寇就要打进扬州城了!城外仓里的粮食已经押解上船了吗?”

方钝用浓浓的岳阳乡音问道,陆大有也用乡音回道:“恩师,且听我慢慢道来。”

陆大有屏退左右,又命令亲信守住后宅,低声说道:

“恩师,这次倭寇攻打扬州,可是大好事啊!”

方钝的血压又要高了,但是陆大有接下来的一句话说道:

“城外常平仓中的两万旦粮食,学生已经让城内的岳阳粮商运出扬州了。”

本来方钝的心松了下来,但是他很快就听出了不对劲。

“怎么是岳阳粮商运的?这批粮食不是应该由纲船运往京师吗?”

陆大有露出笑容说道:“恩师,您知道这些日子江南的粮价涨了多少倍吗?这两万旦粮食能换多少银子吗?”

方钝愣住了,陆大有继续说道:“恩师,常平仓在城外,如今扬州城内的兵力守城有余,常平仓那边可无险可守。”

“扬州漕运已经彻底淤塞,根本掉不来纲船。”

ωωω¤ ttκд n¤ c o

“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把火?”

这下子方钝立刻明白了自己这个乡党兼弟子的想法。

“你这是要发国难财!”

方钝怒斥道。

但是陆大有却说道:“弟子怎么是发国难财呢?这笔粮食还是留在南直隶,今年倭乱江南必定饥荒,到时候再卖出去,能救活多少百姓?”

“诡辩!”

陆大有一点没有因为方钝发怒而害怕,而是继续说道: wωω¸tt kan¸c○

“恩师,这些商人可都是您平日里颇为照顾的乡党,参与其中的也都是您的乡党故吏啊。”

方钝的手指向陆大有,看着这个他一路提拔起来的弟子,方钝却说不出话来。

陆大有说道:“恩师,只等倭寇一来,就是一把火烧的干净,朝廷就算是问罪,也不是问罪我们漕运衙门,都是扬州守军不力。”

“这批粮食都是用官船运到句容,存在我们岳阳商人的粮仓中,经手的都是我岳阳乡党,绝对不会走漏风声。”

方钝突然打断了陆大有,他在官场沉浮多年,立刻发现陆大有言辞中的问题:

“官船?漕运官船都是工部扬州分司在管理?你攀上了严世蕃?”

严世蕃在前年就已经就任工部尚书,大明朝漕运也是互相制约的管理模式,经营码头是户部,但是运送粮食的船则是归工部。

陆大有没有否认,作为官场老油条的方钝立刻明白了这个弟子已经投靠了严党。

陆大有继续自顾自的说着自己的计划:

“只等到火起,恩师向朝廷上书,弹劾南京兵部守备不利,就可以将责任推卸干净了。”

方钝只觉得脑袋嗡嗡的,从陆大有的话中,他这些年提拔的岳州乡党几乎全部参与其中。

若是事情败露,不仅仅是方钝自己本人要被知罪,他提携的乡党都要被一扫而空。

陆大有继续说道:“恩师今年已经七十了,按照朝廷旧例您也要致仕归乡了,大家都知道恩师一生为官清廉,都愿意帮助恩师回乡建设故里呢。”

方钝想要斥责陆大有,可如今在朝廷的岳州乡人中,就已经是陆大有职位最高了。

按照规定,如果皇帝不继续慰留自己当官,七十岁就要致仕返回家乡了。

方钝得罪了严嵩,和徐阶关系也不亲近,几乎没有可能被皇帝慰留,他咬牙说道:“这事情我就当不知道,尔等好自为之!等到这次倭乱结束,我就上书辞官归乡!”

方钝几乎要摔倒,陆大有连忙上来搀扶,却被方钝用袖子甩开。

方钝没有看自己这个弟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个样子的?

他一生做官都是小心谨慎,唯一被人抨击的就是喜欢任用乡党。

可这在大明官场上也算不上是什么陋习,人皆有私信,方钝只是更喜欢提携同乡罢了。

可随着他官位越来越大,来求见的乡人越来越多,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岳州乡党的圈子,无数人豁出去一切追随他。

方钝想到那些自己提携的乡党,最后还是决定沉默下去,只等这次倭乱结束就辞官归乡!

五月八日,巨倭攻破扬州屏障江都县,扑向漕运重镇扬州。

五月九日,扬州城外常平仓起火,两万旦等待解送京师的秋粮“付之一炬”。

(本章完)

第287章 放弃劝谏情结,尊重大明命运(卷末第228章 长寿内阁第488章 婆罗门和回教第201章 衣锦还乡第392章 授时千年第206章 书生意气第577章 又在六国下矣第050章 账房技能第025章 急救第321章 谭纶欺天了!第611章 如司马懿故事第183章 南平乡野调查其一第239章 数据治税第433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第88章 火器制造技能到手第186章 大买卖第324章 转进如风第682章 最后一战第600章 三三制第429章 填报志愿第467章 骑兵再上历史舞台第109章 活字印刷第341章 一日而陷第381章 苏大都督的倒模第374章 “与民同乐”的鳌山灯会第140章 用人之道第239章 数据治税第243章 水淹第544章 有线电报第650章 无烟火药第218章 思想的星火第549章 拆迁问题第184章 劳动者的智慧第376章 草芥飞长,破土欲出第129章 葡萄牙船长第662章 制宪会议再开第027章 鸳鸯阵第251章 发钞第88章 火器制造技能到手第79章 亡于洪武第460章 离天堂太远,距中原太近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497章 老殖民主义了第621章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第143章 一网打尽!第241章 朕的钱!第349章 裕王从唐肃宗故事第274章 送技能的陆二第155章 赏罚自何出第269章 文学的紫色被动第97章 再破题第190章 不入宫可惜了!第314章 大人,时代变了第285章 好巧啊,陆二爷第374章 “与民同乐”的鳌山灯会第540章 挖人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545章 入蜀通道(感觉中招了,今天请假欠第357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第369章 改土归流第162章 染布,天文,书法第362章 谣言,民心第256章 掌家娘子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订阅)第375章 左顺门阙庭第187章 愚智对答第255章 婚后二三事第528章 铁路大计划第522章 东南:糟了,我成大秦了!第652章 女真起兵第059章 新兵构想(加更)第533章 活该第151章 数学,机械和航海第270章 小说引起的风暴第400章 李舜臣的选择第207章 航行澳门第462章 戚虎下山第254章 大婚(求月票!)第472章 都是人精第156章 “倭”乱未平第478章 比封建更腐朽的买办第230章 上海缉私总团第119章 拍案惊奇第389章 武昌易帜第134章 倭乱的根源第456章 乏味的时代,激荡的世纪第584章 备战睢阳第512章 蜀中和汉中第608章 疯狂的股票第475章 武昌和荥阳第069章 县令第524章 连根拔起第412章 进步和落后第332章 南京钱逛第572章 汤显祖的诅咒第397章 佛法入草原第605章 这个办法好第245章 李时珍第464章 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