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水淹

第243章 水淹

江南的粮价还是不出意外的飞涨了起来。

这段时间对于江南百姓最大的好消息,就是陆大有集团的覆灭,看到了《警世通言》上的报道,整个南直隶的百姓纷纷大感解气。

可是百姓的解气,并不能抑制越来越高的粮价,甚至因为陆大有这些岳州人的倒台,让粮食价格更高了。

原因自然也是很简单的,锦衣卫和东厂查抄了岳州商人的产业,带走了很多岳州商人,也顺手打压讹诈了不少粮食商人。

最后的结果是市场上的粮食又少了一些。

倭乱已经持续到了七月中旬,今年的夏粮耕种完全荒废掉了。

刚刚以户部侍郎掌管南京户部的方望海,就遇到了他上任以来最大的难题,如何将越发高昂的粮食价格压下去。

再这样下去要出问题的,过高的粮食价格会造成饥荒,还有可能闹出民变来。

就在方望海焦头烂额的时候,江北的官军终于动了。

徐海围攻扬州城无果,开始带兵北上掠夺淮安、泰州等地。

朝廷一道又是一道的命令,要求江北的官军尽快出击,平定江北的倭乱。

南京兵部尚书杨博也终于顶不住压力,但是江北的官军战斗力低下,根本不敢出城和倭寇作战。

就在这个时候,杨博接到了朝廷送来的计划。

掘开淮河,利用淮河决堤冲垮倭寇,将倭寇从江北赶出去。

这个计划是严党中坚鄢懋卿所上,杨博接到这份计划之后手脚冰凉。

并不是因为计划没用,恰恰相反是这份计划还真的可行。

淮安、泰州所在的里下河地区,因为地势比较低,所以每次发洪水都会被淹。

而倭寇如今活动的地区,恰恰就是这块地区。

今年淮河水位不低,如果真的掘开淮河,那洪水就会冲入里下河地区,将这里的倭寇淹了,以倭寇的士气肯定会立刻崩溃。

以杨博对倭寇的了解,一旦遭遇挫折,倭寇肯定会立刻逃回海上。

恰恰就是这份计划真的可行,杨博才觉得手脚冰凉,淮安泰州的几十万百姓,也要因为这场洪水流离失所。

这件事无论是谁下令做,都会被永远的钉在江北百姓的耻辱柱上,成为无数百姓日夜咒骂和诅咒的目标。

但是杨博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朝廷的旨意越来越严厉,七月二十五日,杨博以南京兵部尚书的身份下令,掘开淮河河堤。

洪水冲出河堤,果然冲向了地势较低的里下河地区,正在这里的倭寇没有防备,大量倭寇都被洪水吞没。

但是被洪水吞没的不仅仅是倭寇,半个淮安泰州地区几乎都成了泽国,百姓的房屋被毁,不少百姓直接在睡梦中被洪水淹死。

正驻扎在扬州的徐海接到消息,麾下的倭寇被官军水淹,他吐了一口吐沫,大骂官军没有人性,然后果断的带领剩余的倭寇向通州撤退。

徐海一撤退,扬州城内的官军就掩杀了出来,但是在撤退到江都的时候,又被倭寇回头狙击了一次,徐海再一次将官军杀的大乱,官军退回扬州城,倭寇收拾残部一边抢劫一边继续撤退。

八月初,徐海返回登陆的通州,将抢来的战利品装上船。

看着四周,徐海带来了三千倭寇,经过连番作战,再加上被淮河水淹的倭寇,带走的只有一千多人。

徐海心又是一横,在通州大肆抢劫之后,又从通州抓了两千多青壮上船,最后堂而皇之的杨帆而去。

临淮侯李庭竹接到消息,立刻向朝廷上表庆贺,宣扬南直隶官兵击溃倭寇,平定了江北的倭乱。

就此,随着倭寇撤走,江北倭乱确实结束了。

可是代价又是什么呢?

代价就是泰州、淮安二府近半数成了泽国,数万百姓南下逃难,但是其他府县根本没有能力接纳这些难民。

难民继续南下,涌入江南地区,又让本来就已经严重缺粮的江南地区粮价再涨。

在江北作战的士兵拿不到事前许诺的赏钱,南京兵部也确实没钱没粮,最后只能纵容这些官兵在江北抢劫。

没有被洪水淹没的盐城、徐州、通州等地区也遭受了兵灾,最惨的还是通州,先是被倭寇抢劫,将青壮当做奴隶抓走,剩下的孤儿寡母又被官兵抢劫,江北各县可以说是家家哭。

八月十四日,中秋节前,杨博亲自出面收束了官军返回南京,他立刻向朝廷写奏章,辞去了南京兵部尚书的职位,推荐胡宗宪全面主持南直隶、浙江的抗倭全局。

杨博上了奏章之后,都没有等到朝廷的回复,直接封存了大印就带着家人离开了南京。

这场倭乱南京六部两个尚书倒台,南京官场剧烈地震。

而此时南京户部内,方望海焦头烂额。

本以为执掌南京户部,可以更好的推行钞关税。

可方望海没想到,自己完全被南京户部的其他事情困住了,根本没空去管什么钞关税的事情。

江北需要赈灾,江南需要压制粮价,方望海虽然已经下令从徽州等府调集粮食,可是这些地方今年收成也不好。

说到底,还是手上的粮食不足。

南直隶的四邻都糟了倭寇,家家都困难,谁也没办法帮忙。

浙江的平湖慈溪倭寇被打退,但是宁波的倭寇又来了,幸好被俞大猷和戚继光联手击败。

但是七月份杭州突然失火,烧掉了半个杭州城,连胡宗宪的浙江巡抚衙门都被烧毁了。

山东的情况也差不多,倭寇在青州、莱州抢劫了一番,王世贞带领团练奋力作战,最后也是倭寇抢够了这才撤回海上。

方望海四处借粮,可是四周都没有粮食。

这段时间苏泽又返回了上海,指挥抗倭缉私总团和长江沿海的百姓互保,抗击流窜的倭寇。

等到中秋节的时候,苏泽终于返回了南京城。

方望海迫不及待的拉着苏泽说道:

“汝霖,你总算是回来了!”

南京户部尚书和侍郎都有宅邸,方望海如今还是户部侍郎,所以他只是搬进了户部巷中那座侍郎宅。

户部侍郎作为正三品的大员,宅子有前后三进的房子,还有一座精巧的小花园,到处都是回廊和亭台,这座宅子比之前的官署可是要气派多了。

但是方望海显然无心欣赏他的新宅,他拉着苏泽到了书房,却没有直接说公事。

“汝霖,等忙完了手头上的事情,十月份我们一起返回福建一趟。”

方望海的意思很清楚了,苏泽是南平人,他又不是入赘方家,自然要返回原籍娶妻。

苏泽愣了一下,却没想到方望海这么着急。

方望海说道:“今年因为抗倭的事情,已经耽误你会试了,不过今年不考也好,你才中举人可以再等上一届,以你的才学考个一二甲的进士,将来仕途要顺畅很多。”

算算日子,今年秋闱已经考过了。

苏泽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忙着抗倭,徐时行、王锡爵和许国也都留在江南没有去赶考。

不过和苏泽一起来南京国子监报道的福建举人黄懋冲和赵秉忠还是去京师参加了科举。

今年是嘉靖三十五年,下一次会试就是嘉靖三十八年了,很显然方望海已经等不及了。

他对苏泽说道:“大丈夫可以先成家再立业,你年纪还小,等下一次科举也能参加馆选。”

既然方望海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苏泽只能拱手说道:“敢不从也。”

听到苏泽答应了,方望海心情也相当不错,他接着说道:“也是现在倭乱稍平,才有时间回去,今天喊汝霖来,还是要商量南直隶粮价的事情,汝霖可有什么办法?”

其实方望海也是死马当活马医了,这些日子南京户部上下都在研究,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谁也变不出粮食。

方望海只是习惯性的依赖苏泽,所以才急匆匆的喊来过来询问。

苏泽点头说道:“我有办法。”

“没办法也没关系,户部研究了那么久。。。什么?!你有办法?”

方望海抬起头看着苏泽,他知道苏泽从来不说大话,他之前说过的事情最后都做到了。

方望海惊喜的问道:“汝霖,有什么办法!?”

“从广州福建调粮。”

方望海叹息说道:“福建广州今年确实没有被倭寇骚扰,又风调雨顺,可是从广州福建运粮食到江南来不及了。”

苏泽说道:“来得及,怎么来不及,从海上运。”

“海运?”

苏泽拿出地图,指着地图说道:“世叔请看,若是从福州港登船,沿着海向北,只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就能抵达上海。”

“这么近?”

“当然,在唐宋的时候,从扬州港装船的货物,也只需要二十天就能航行到泉州,上海这里距离出海口更近,航行停靠更方便,是天然的良港。”

在唐宋时期,江南就通过航运和广东福建连接了。

但是大明建立以来,南直隶作为京畿重地,进行了极为严格的禁海运动。

扬州从长江航运、漕运、海运的三重港口,变成了漕运港口,甚至连长江航运大明朝廷都不太支持。

南直隶剩余的沿海城市,都进行坚决的禁海令。

苏泽拿出了唐宋的例子,方望海来回踱步,这好像确实可行。

南宋的海洋贸易非常发达,从扬州到杭州,再到泉州和广州,这一路上都是港口,靠着海上的运输支撑了南宋一百多年。

按照苏泽的计算,只需要十五天就能将福建的粮食运到上海,就可以缓解整个江南的粮食短缺。

可是海禁?

方望海又犹豫了。

苏泽说道:“赈灾停靠上海,又不是在上海设置码头通商,也不算是违反朝廷海禁的政策啊。”

方望海想了想,苏泽说的也没错,他说道:“可是现在来得及吗?”

苏泽说道:“通州那边还有一些倭寇留下来的船,修补一下应该就能航行,从海上走,通知福州应该来得及。”

算算手上的粮食,一来一去一个月,应该撑到那个时候,方望海立刻决断,南京户部再挤出银子,在上海抗倭缉私总团边上修建码头,南下福州调粮。

安排完了这些事情,这才轮到苏泽说起他的事情。

“世叔,大战之后必定有大疫,现在天热,江北又遭遇了水灾,南京六部可有赈灾的方案?”

这下子方望海愣住了,他就任南京户部侍郎之后每天都焦头烂额,根本没有想过这件事。

经过苏泽提醒,方望海这才想起来。

他问道:“汝霖所言极是,可是现在?”

南京六部动荡,南直隶巡抚空缺,现在根本没有领头的部门来救灾。

苏泽说道:“其实预防疫病也不需要那么多银子,只要调集南京城内的医官,我愿意去江北救灾。”

“你真的要去?”

苏泽点头说道:“我要去!”

这些日子,靖江扬中等地都有江北南下的难民,看到这些百姓的惨状,坚定了苏泽北上抗灾的想法。

方望海看了看苏泽说道:“这可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江北各府县能给你的支持也不会多。”

“我知道,可看见百姓如此,我心不安,我想要给江北百姓做点事情。”

“既然如此,汝霖你就去吧,我会征调南京的医官,若是需要的药材,你就开单子吧。”

“多谢世叔!”

与此同时,一名背着药匣的大夫,从京师乘船南下到了淮安,这位曾经在太医院任职的医官,开始免费在淮安给百姓治病。

шшш ¤тt kΛn ¤¢Ο

(本章完)

第585章 弹幕徐行战术第583章 九州讨伐第373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给力了!第128章 海上来船第442章 官办与私营第387章 仅有一名兽医的医院第277章 一书惊起千层浪第242章 晚年不详第489章 登陆,仁川第460章 离天堂太远,距中原太近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587章 物价再涨第475章 武昌和荥阳第388章 印花税第017章 卫学第227章 收税要靠兵第182章 数学技能升级第116章 数学查账,降维打击第634章 争陕西第163章 吃绝户第072章 巧破第284章 官场水太深,于兄把握不住第274章 送技能的陆二第509章 陆上丝路第068章 再入县城第048章 岳阳楼记第232章 倭寇再临(卷末,求票!)第244章 有疾,吾往矣第555章 关税第297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100章 父女,回卫所第159章 赌术技能第294章 技能:博物学第109章 活字印刷第319章 猪突猛进第644章 藩属国条约第85章 县衙情况(求订阅)第130章 佛郎机炮第435章 脏东西第596章 睢阳之战的战后总结第289章 水师新军和火器坊第523章 无序政绩竞争第404章 《请裁驿站疏》第192章 乡试临近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254章 大婚(求月票!)第131章第110章 活字印刷的优势,人市第356章 北归和南归第058章 练兵之要第520章 新阶层和新教第564章 怎么交税?第176章 青云之策(求月票!)第506章 发展不平衡矛盾第92章 杀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订阅)第294章 技能:博物学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广州第643章 自由通航和门户开放第661章 兰州易帜第125章 忙碌的文抄公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421章 水晶宫制宪会议厅第583章 九州讨伐第561章 崇明岛度假村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670章 另一个战场第104章 射击技能突破第447章 琉球内附第461章 人才“诅咒”第605章 这个办法好第414章 常山之蛇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杨苷第645章 教皇有几个兵?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极端了第123章 打擂台第031章 大明特色:阳奉阴违第675章 宣传战第501章 苏泽的预测第613章 扮猪吃虎第344章 有恒产者有恒心第448章 后发赶超之法第307章 两场大捷!第233章 门庭若市第052章 海瑞的县学新制第587章 物价再涨第576章 李成梁的抉择第031章 大明特色:阳奉阴违第113章 金色被动,六经注我第628章 大赦第490章 驳速胜论第059章 新兵构想(加更)第047章 官学和私学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668章 总需要一场决战第305章 礼乐征伐自何处?第541章 行人司夫人会第146章 海战之法第102章 火器时代秘籍步法第664章 铁路司的畅想第250章 胡宗宪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