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讲学泰州

第247章 讲学泰州

赵知府对于苏泽这么一个“小小”的请求,自然是应允了。

苏泽选择讲学地点,就是在光孝禅寺旁边的崇儒祠。

苏泽选择这个地方讲学也是有渊源的。

嘉靖八年,当年泰州学派的领袖王艮,就是在这里讲学,当年王艮高居“百姓日用即为道”的口号,就在这个崇儒祠前聚众讲学,“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全部聚集在崇儒祠门口,听王艮宣扬他的学说。

王艮提倡日用之道,认为道并不神秘,提出只有让百姓衣食富足,才是圣人之道。

王艮提出“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业,格知身之为本,而国家天下之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几。”

他的意思是人才是世间最重要的,道是服务于人的,进一步提出了“民为邦本”,指出从平民到帝王,都应要先正己,然后才能正天下。

王艮“弟子学人不求飞龙在天,而是见农在田,躬耕于民间,处为天下万世师”的理想,却在他身死之后迅速破灭。

泰州学派虽然轰轰烈烈,但是这种思想明显触及了大明统治者的利益。

特别是那位一直认为自己是天下万民主宰,认为自己是“干上”的万寿帝君,看到泰州学派的文章后,命令大明开始禁毁泰州学派的学说,禁止泰州学派弟子做官,甚至还一度禁毁天下书院,就为了禁止心学和泰州学派学问的传播。

泰州官府更是一度驱散泰州学派的门徒,王艮的门人只能四散天下。

不过思想这东西是禁不住的,嘉靖十八年,王艮的弟子颜钧再次周游四方,开始传播泰州学派的学问。

颜钧的思想更重视民众的欲望,认为合格的统治者必须要满足民众所需,才能天下太平。

颜钧在讲学的途中,又收了罗汝芳、何心隐为弟子。

何心隐本名梁汝元,本来是嘉靖二十五年的江西解元,但是在接触了泰州学派思想之后,放弃了出仕为官,而是在家乡一边讲学,一边实践学问。

何心隐在家乡创立“聚和堂”,进行社会实践,带领百姓过上了大同社会的生活,

苏泽看着身边的李贽,在他穿越前的历史上,李贽是泰州学派最后一名显达者。

从王艮开始,随着泰州学派的影响力扩大,朝廷的打压也越发的严重。

王艮只是被禁止讲学,颜钧就被官府诱捕迫害过,被好友营救才出狱。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中,何心隐和李贽更是直接被当权者迫害而死。

不过现在是嘉靖三十六年,王艮已经故去,颜钧此时正在各地讲学,何心隐还在家乡实践自己的“聚和堂”,李贽还没有完全认同泰州学派的学问,他反而被苏泽的天文学吸引,最近又在苏泽的引导下钻研起算学来。

不过现在距离王艮在泰州公开讲学,已经过了近三十年了。

王艮的弟子颜钧虽然也在泰州讲过学,但那时候是朝廷禁毁“异端学说”最紧张的时期,所以颜钧在泰州也只是偷偷摸摸的讲学。

早年听从王艮讲学的人已经老去,听过颜钧讲学的人也只有少数,泰州已经很久没有如此浩大的公开讲学活动了。

而苏泽在泰州城外治病的巨大名声,也让泰州从上到下都对苏泽讲学的内容好奇起来。

不过听说苏泽是今科的福建解元,泰州百姓倒是不怀疑苏泽的水平,只是好奇苏泽到底要讲哪家的学问。

临近苏泽要讲学,李贽等人倒是露怯了起来。

李贽首先说道:“汝霖,这泰州可是当年心斋先生讲学的地方,普通点的学说不能吸引他们啊。”

徐时行等人也练练点头,就连坐在一旁的李时珍也在点头。

王艮的学问承自心学,但是又自成一派,虽然比不上心学在朝堂的影响力,但是在南直隶地区影响力极大。

泰州是学派大本营,说不定河边贩盐的老盐丁,窑洞里烧陶的老陶公,都曾经在王艮门下学习过,如果苏泽无法让听众信服,或者让听众驳倒了,那可就名声扫地了。

这几十年来,泰州就仿佛是一个学术禁地,除了泰州学派的大儒之外,别派的大儒都会绕过泰州。

苏泽微微一笑,自信的说道:“我的学术,也是承自心斋先生一脉。”

大家都知道苏泽的学术是接近泰州学派的,可是李贽还是不放心的说道:

“可是汝霖还要讲出点新意来啊。”

众人也跟着点头,讲学当然不能只说前人的学说,就像是演唱会不能只唱别人的歌。

若是讲不出自己的东西,一样会被人嗤笑,既然都是讲的圣贤之言,那为什么不去自己读圣贤书呢?

苏泽看到李贽紧张的样子说道:“卓吾先生,您就不要紧张了,不就是讲学吗,我在衢州书院不是也讲过?”

想到苏泽在衢州书院的辩才无双,李贽终于放下心来,他问道:

“原来如此,汝霖还是要讲那华夏蛮夷论?”

徐时行他们没有听过华夏蛮夷论,李贽向他们解释了一下,徐时行等人毕竟还是年轻读书人,听到苏泽这一套华夏蛮夷论都觉得热血沸腾,他们纷纷说道:“若是讲这些,盛况定然不亚于当年心斋先生讲学!”

苏泽未置可否的笑了笑,他换上了一身灰色的儒衫,在众人的围绕下进入泰州城。

泰州赵知府乘坐马车在城门口等待苏泽,他当众将苏泽请上马车,但是被苏泽礼貌拒绝。

这位赵知府干脆亲自下马车,陪同苏泽向崇儒祠走去。

越来越多的百姓也开始向崇儒祠汇聚,等到苏泽坐在崇儒祠前的时候,整个街道都已经坐满了人。

从泰州府衙县衙的官吏,身穿绫罗绸缎的士绅商人,粗布衣服的工匠农夫,再到街头游荡的混混无赖。

苏泽还看到好几名身穿袈裟的僧人,穿着道袍的道士,简单看过去整个街道上足足围了上千人。

赵知府也从没见过这样的景象,他上任之前就听说泰州讲学的底蕴深厚,学术风气十分的浓郁,可没想到竟然浓郁成这个样子。

李贽等人的心也揪起来,这么多人听讲,苏泽要是讲的不好,那肯定就砸招牌了。

徐时行也紧张的说道:“汝霖兄的华夏蛮夷论虽然听得人酣畅淋漓,但毕竟还是小论,在泰州讲这个真的可以吗?”

众人也纷纷点头,明代讲学之风盛行,讲学的主题也分为“大论”和“小论”。

大论就类似于儒家根本的理论,比如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为道”,又或者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这些理论都是通往圣人之道的。

而“蛮夷华夏”这类属于某种主题的理论,属于具体问题分析,所以被称之为“小论”。

“噤声,汝霖要开始讲学了。”

苏泽走到崇儒祠前,他直接在草席上盘腿坐下,开始讲到:

“百姓日用即为道。”

果然苏泽没有讲什么“华夏蛮夷论”,上来就是泰州学派的纲领性口号。

这句话一出口,果然引起了听讲众人的反应,赵知府皱起眉头,泰州学派虽然没有被朝廷取缔,但是如今朝廷诸公对此学派多有抨击。

人群中,一个樵夫打扮的老人露出追忆的表情。

樵夫朱恕,他是王艮讲学时候所收的弟子,当年追随王艮讲学的诸子之一。

王艮去世之后,泰州学派被官府打压,朱恕更是被当地衙门安了一个罪名通缉。

他逃入附近的山林中才算是逃过了官府的追捕,此后就隐姓埋名不再讲“百姓日用之道”了。

今日竟然能够在崇儒祠前再次听到这句话,朱恕只觉得苏泽的身影和心斋先生的身影有些重合,恍恍惚惚的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这个年轻人是哪位师兄弟的子侄?还是自学的泰州学派的学问?

在场的老者都热泪盈眶,中年人议论纷纷,年轻人则有些不以为然。

百姓日用之道在三十年前是时髦的学术,在今天已经被人讲了太多遍了,早就没有当时刚提出来的振聋发聩了。

苏泽说完了口号,接着说道:

“日用之道,如何返本初致良知的方法,心斋先生已经讲尽也。”

众人又是一阵喧哗。

苏泽等众人停下来这才说道:“苏某若是继续讲这些,大家还不如看看心斋先生门人弟子的语录,所以竟日苏某所讲的,不是一人之私德,而是众人之众德。”

这下子在场所有人都安静了。

苏泽说道:“圣人之言,无论是先圣亚圣,还是程子朱子,再到阳明先生和心斋先生,所修的道德都是个人之德,可无论是天理人欲,还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非大智慧大毅力者不能成也!”

李贽等人纷纷点头,赵知府也跟着点头。

圣人之言,所讲的成圣之路,自然是艰险万分,要不然这历史上的圣人也不可能如此之少了。

也就是因为圣人难修,才有朱熹、王阳明等大儒提出具体的方法,就是为了给所有人都找到通往圣人之路。

苏泽说道:“何也?盖人人皆有私心私欲,这红尘浊世,想要洗涤干净何其难也?”

苏泽用了佛教的说法,但也是浅显的话,众人纷纷点头。

苏泽继续说道:“既然个人难以成圣,那众人乎?”

这句话说完,所有人都愣住了。

你一个人都修不成,难道人多了就能修成了?这成圣还带组团的嘛?

苏泽用浅显易懂的话说道:

“一人之心为私心,众人之心就是公心了!”

“我们儒门子弟,所求者不就是一个‘公’吗?”

“孔子周游诸国,求的是克己复礼,求的不就是一个‘公者之道’吗!”

“孟子倡义,所求的不就是‘公’义吗?”

“等到朱子说的就更加明白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就是从私德修公德。”

“吾辈要知行合一,要学习日用之道,就是要从将私心化公心。”

“既然这条路难走,我的办法是,不如反过来,以公心来练私心!”

“所谓,‘公’者千古!”

这句话一说,如同洪钟大吕一样,众人全部失神。

苏泽停顿了一下,这才说道:

“既然是修公心,那就不能在家里闭门造车的修,就要在众人中修。”

“所以我的方法是,先以众来修公德,再以公德修私德!”

苏泽在地上用树枝写了一个小篆的“众”字,然后说道:

“众,为三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众人中修公德,就是要以别人为师,学习大家的长处来补足自身,这是符合圣人之训的方法。”

这时候有人问道:“请问先生,这众德如何修?”

苏泽看到发言的是一个老樵夫,他笑着说道:“这位老先生问的好!众有众德,但是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像先圣那样生而有天下万民的公心的,所以我的办法是先以日用之道入手。”

这怎么又扯回了日用之道了?

众人看向苏泽,苏泽说道:

“请问诸位,我们平日里除了在家之外,做的最多的是什么?”

这时候七嘴八舌有人说道:“上工啊!”

“种田!”

“做买卖!”

苏泽等到众人说完,这才说道:“士农工商,我们平日除了在家之外,皆有所持之业,这就是日用之道,要修众德,那就要从自己做的事情入手。”

“比如这位老先生,樵夫们要樵采,大家就可以聚集在一起商议一下,樵夫的公德是什么。”

“农夫种田,在农闲的时候也可以聚集在一起,讨论农夫的公德是什么。”

“道德,本就是发乎于万民之心,谈不上什么高低贵贱的。”

“士大夫可以谈士德,商人也可以谈商德,工匠们也可以谈工德。”

“道,本就是越辩越明的嘛,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圣人著书立作了,大家以日用为基,聚而学习公德,再以公德化私德,这才是心斋先生说的‘人人如龙’!”

(本章完)

第108章 于家往事,贡茶劫第92章 杀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订阅)第013章 开荒忙,煎人寿第366章 新务运动第639章 集团利益和首领意志第326章 铁疯子和钢疯子第467章 骑兵再上历史舞台第665章 海参崴第036章 售盐第95章 中华茶道,医局第261章 盐法开中制(新卷求票,今天晚上加第540章 挖人第452章 两个世界第626章 秩序解体第455章 将军和参谋第049章 县衙第614章 投降主义谋士第607章 投资鬼才于公子第455章 将军和参谋第519章 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恶第378章 “父皇英明”第85章 县衙情况(求订阅)第643章 自由通航和门户开放第160章 掀桌子第308章 诬陷造反时,最好真的要反第003章 占卜第374章 “与民同乐”的鳌山灯会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465章 辅政和垂帘第022章 亩产第227章 收税要靠兵第026章 武穆遗书第430章 铁路第184章 劳动者的智慧第81章 肝技能忙(上架求首订)第245章 李时珍第103章 束水冲沙第504章 政治的妥协第619章 自治社区第514章 “皆大欢喜”第120章 抢购一空!第238章 合龙门(加更)第263章 解决方法(三更,求票)第256章 掌家娘子第240章 缉私第061章 净海王第667章 政治仗第618章 舍不得第387章 仅有一名兽医的医院第301章 无间道,何心隐倒严第352章 大明马嵬坡第205章 医术被动,打飓风第104章 射击技能突破第151章 数学,机械和航海第238章 合龙门(加更)第180章 写皇叔的督学第566章 睢阳第126章 三号天使投资人第391章 《十日谈》和肺鼠疫第273章 天工开物第679章 雨将军第163章 吃绝户第290章 庙算之道第160章 掀桌子第372章 愚民,吾不为也!第112章 太菜了,出金了第415章 潜伏的新阶层第535章 伐蜀准备第668章 总需要一场决战第169章 过年,县试报名开始第248章 新学派,紫色被动第436章 道魔增长第661章 兰州易帜第372章 愚民,吾不为也!第361章 留下的伏笔出门了,晚上八点半更新第034章 精制第654章 朝鲜的变化第651章 新火枪第043章 笔架第630章 女王朝贡第354章 留在京师的钉子第602章 干嘛嘛不成第396章 龙虎山张家第223章 冲天大将军第445章 致进步者的演讲第514章 “皆大欢喜”第299章 减租减息第479章 惯性和溢出第111章 卫所事忙,科举升级第656章 分工体系第112章 太菜了,出金了第343章 骄兵和悍将第453章 这是好事啊!第162章 染布,天文,书法第359章 敌军气衰第068章 再入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