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婚后二三事

第255章 婚后二三事

第二天快要到中午的时候,方若兰这才慢慢的醒来。

昨夜也不知道折腾到了什么时候,一想到这里方若兰的脸又红了。

苏泽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醒了,但是他却没有起床,而是坐在床上看着书。

方若兰连忙闭上眼睛,苏泽却又凑过来说道:

“娘子,莫要装睡了,已经日上三竿了。”

方若兰这才想起来今日还要回门,她连忙坐起来,锦被从身上滑落,她又羞的呼出来。

看到苏泽又凑了过来,方若兰连忙缩进被子里,用手臂抵着苏泽说道:

“快去更衣啊!再不出门要被人笑话了!”

苏泽笑着抱住方若兰说道:“你是我明媒正娶的,谁敢笑话?岳父岳母不会在意的!”

方若兰又是全身酥软,她好不容易推开苏泽,喊来了贴身侍女,苏泽这才作罢。

苏泽有些遗憾,昨天夜里也没能触发什么技能,全靠11点力量撑到了半夜。

也不知道这系统到底是什么原理,难道那件事算不上是生活技能?

神他妈的火器制造都是生活技能,那件事竟然不是?

苏泽只能理解这是系统的“和谐”元素,看来日后只能增加力量了?

看着侍女一边憋笑一边给方若兰更衣,苏泽又忍不住笑出来,也难怪说温柔乡是英雄冢,昨日苏泽甚至就想这样和方若兰安稳的过下去了。

不行,造反大业可不能丢!

等到方若兰梳洗完毕,又补上胭脂挡住了眉眼间的春情,苏泽也换好了衣服。

看到苏泽又要过来抱自己,方若兰戒备的说道:“马上要出门了,等回来再说。”

苏泽遗憾的垂下手,梳成妇人发髻的方若兰多了几分人妇的风情,对襟刺绣红袄加上金丝镶喜马面裙,衬托着方若兰原本的知性气息中多了几分贵气。

看到丈夫吃瘪的样子,方若兰抿嘴一笑,她主动挽上苏泽的手臂说道:

“爹娘马上就要动身了,我们快点去辞行吧。”

正常的回门一般都要等到五日或者七日后,不过方望海要急着返回南京,所以两人今日就回门送行。

出门前苏泽还带着方若兰祭拜了自家的牌位,这算是向列祖列宗禀告新妇入门。

分食喜饼之后,苏泽骑上马,方若兰则坐上马车,前往方望海暂住的城隍庙。

“小姐姑爷回来了!”

门口的小厮早就望眼欲穿,等到苏泽骑着马出现,就立刻进去禀告。

两人进门在正堂拜见了方望海夫妇,李夫人拉着方若兰去后面说女儿家的私话,方望海看着苏泽眼神复杂。

不过看到刚刚女儿女婿腻歪的样子,方望海压下心中的莫名不快。

两个男人说了两句家常之后,话题再次来到了国家大事上。

方望海对着苏泽说道:

“胡宗宪在浙江诏安了汪直,剿灭了乍浦的倭乱,焚毁倭寇战船五十艘,斩首三百人,大捷!”

苏泽倒是对此不意外,胡宗宪手段圆滑,而汪直本来就有归顺的意思。

如今倭寇两支,徐海代表的掠夺派声势虽然大,但是在倭寇中也越来越不受到支持。

原因也很简单,倭寇之中也不少就是走私商人和海上劫匪,对这些人来说,海上贸易是更重要的。

如今倭乱这么严重,东南地区的海上贸易几乎断绝,别说走私商人做不了生意,就连劫匪都抢不到船了。

汪直的主张比徐海温和,他的目标是让朝廷开贡,允许他们取得和大明贸易的资格。

方望海看向苏泽问道:“胡宗宪招抚汪直,能成事吗?”

苏泽摇头说道:“能不能成,还是要看朝廷的态度,朝廷能同意重开倭国贡事吗?”

方望海立刻摇头,开玩笑了,这年头还有谁敢进言重开贡市?

如今这一南一北,南方的倭寇,北方的俺达,他们战争的主要目标就是开贡。

前吏部尚书李默,也不过在出的选人考试题目中暗戳戳的说了几句,想要请朝廷开贡罢战,立刻就被严嵩一党弹劾下狱,惨死在狱中。

在京师的官员自然没有人敢进言开贡,特别是汪直还不能代表倭国。

不过想想也合理,朝廷如果和贼寇开贡贸易,那岂不是天下都要闹起来了。

方望海说道:“看来招抚汪直也只是权宜之计啊。”

苏泽也点头,在穿越前的历史线上,胡宗宪确实招抚了汪直抗倭,但是汪直也是时降时叛,最后汪直帮助大明剿灭了徐海一部后,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被大明设计杀死。

苏泽暗暗记下这个教训,大明朝廷的信用约等于0,日后一旦起事绝对不能接受诏安。

苏泽说道:“有了乍浦之胜,浙江今年可以安宁一些了。”

方望海也点点头说道:“有了这场胜利,胡宗宪的压力也小了很多,看来最近可以好好推行钞关税了。”

倭寇进犯本来就是季节性的,因为现在的航海技术不够发达,大部分倭寇都是上半年入侵,下半年趁着海风离开。

只要端掉倭寇在陆地上的据点,剩余的倭寇就会撤走,沿海地区也就会迎来安宁的时候。

苏泽也点头,如今正是实行钞关税法的好时候,看来上一次胡宗宪来见方望海的时候,就已经筹谋好了招抚汪直了。

果然是老狐狸啊。

苏泽不由的感慨,如今大明朝这些有名望的大臣,没有一个是吃素的。

说完了倭寇的话题,方望海又叹息一声说道:

“我看到朝廷的邸报,宫里要求各省进献灵芝。”

“我听说孙知县也贴出告示,高价收购百姓手里的灵芝,据说有不少百姓上山采灵芝失踪了。”

苏泽也跟着说道:“《捕蛇者说》诚不我欺啊。”

方望海叹气说道:“孙知县已经是好的了,我听说还有府县强行命令百姓入山采灵芝的,还有地方官以灵芝摊派收税,搞得地方上民不聊生的。”

方望海皱着眉头说道:“等我返回南京,估计户部也要推进这件事。”

苏泽知道灵芝只是一种菌类,但是如何种植他并不清楚,难道要开个技能?

苏泽摇头,等到自己种出灵芝来,早就已经进献完毕了。

不过这倒是也给苏泽提供了一个思路,种植灵芝,养殖珍珠,甚至种植人参这在后世都是非常成熟的农业技术。

而嘉靖这道君皇帝就是喜欢这些东西,这似乎也是一条生财之道?

就像是这段时间,苏泽以琉球商人的名义,在海上搜集龙涎香,还真的被他搜集到了不少。

特别是外国的商人,他们无法和大明朝的官员见面,也看不懂中国的告示,就是看懂了告示也不知道龙涎香是什么东西。

靠着信息差,苏泽这些龙涎香都卖给了福州市舶司。

今年就靠着福州市舶司,宫里才算是搜集了嘉靖满意的龙涎香。

陶公公因此更是得到了皇帝的表扬,宫里又给了一批赏赐下来。

以后人工养殖珍珠、人工灵芝什么也可以搞起来嘛。

苏泽暗暗记下来,这时候李夫人已经和方若兰谈完了。

既然女儿女婿和睦,李夫人脸上也挂着笑容。

一家人留着吃了午饭,方望海对苏泽说道:

“南京那边又催了,公务紧急,我们今天就要出发了。”

“汝霖你和兰儿等到年后再去南京,国子监那边我让你舅父给你请假。”

苏泽点点头,上一次去南京仓促,福建这边很多事情还没交代好,这一次正好将福建这边事情办好了再去。

李夫人也说道:“你们在福建先安顿好,年后再住一段时间也无妨!”

“我这边的事情也离不开汝霖。”

“女儿女婿才成婚,你就让女婿给你干活?别听他的,你们慢慢来!”

李夫人一锤定音,方侍郎蒙头吃饭。

等一家人吃完饭,方若兰和苏泽又送车队到城门口,等到方家的车队离开,方若兰怅然若失。

这几天就仿佛是做梦一样,等到热闹的婚礼完成之后,方若兰感觉一下子失去了目标。

苏泽搂住方若兰,在她耳边说道:“娘子放心,等到年后我们就去南京。”

方若兰被苏泽吹的耳朵发痒,又回想起昨天夜里的场景,她羞的脸都红了。

苏泽更是觉得有趣,故意在她耳边吹气说道:“娘子,我们是不是要回去办正事了?”

方若兰忍住羞意问道:“什么正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自然是这件正事了。”

方若兰被苏泽这句不正经的话撩拨的几乎要站立不住,她用力推开苏泽说道:

“不正经的,大白天就说这事!”

看到身后的丫鬟,方若兰一下子钻进马车里。

苏泽看到她这幅样子更是得意,猴急的骑上马向新宅而去。

新婚夫妻蜜里调油,等到五日之后方若兰终于将苏泽赶去了书房,她要来了结婚的礼单,开始计算人情往来。

苏泽看到方若兰拿着毛笔打折算盘的样子,又是一阵心痒,死乞白赖的也搬来桌椅,一边处理书信一边看着老婆算账。

丫鬟方翠屏是方若兰的陪嫁大丫鬟,此时她也站在方若兰的身后,帮着她处理账目。

“这几份回礼快点送出去,这几家送的礼重了,再不回就失了礼数了。”

“这些是相公的同年,除了本地特产之外,再回一些文房四宝去。”

“汪大人是相公的房师,去我房里将陪嫁的那方端砚和徽墨拿出来,派府里办事得力的亲自送去。”

“这几位公公的礼单等会儿给相公看看,切不可怠慢了。”

苏泽不得不说,方若兰确实有持家的天赋,这让他看起来都头疼的人情往来,在方若兰的安排下是分毫不差,怪不得说娶妻娶贤,一个贤内助能够让苏泽少很多事情。

马上就要年关了,去年的人情往来把苏泽折磨的够呛,今年有了方若兰来接手,苏泽也直接做了甩手掌柜的。

方若兰整理完了婚礼人情往来,接下来又看起来她陪嫁的几家铺子的账本。

苏泽看到她看账本,又忍不住凑过去问道:

“娘子,看账呢?”

看到苏泽这幅甩手掌柜的样子,方若兰早就咬牙切齿了,而且这几日天天都被苏泽折腾,方若兰对苏泽也有些了解,无事献殷情,自然是非奸即盗。

呸呸呸,什么奸!

苏泽凑上去给方若兰揉肩说道:“家里的铺子和产业,也请娘子一并看了?”

嫁过来之后,方若兰并没有询问苏泽的产业,她打理的都是自己的嫁妆。

虽然说男主外女主内,但是苏泽并没有出仕做官,在家打理产业也是他的工作。

方若兰本来也不准备过问苏泽的产业。

像是李夫人这样,那也是等到方望海做官公务繁忙之后,这才操持全部家业的。

苏泽没等方若兰答应,立刻对方爱竹说道:“去把家里的账本抬来,给夫人好好看看!”

方若兰还没有注意到苏泽话语中的“抬”字,等到她看到满满两大箱子的账本,惊的手中的毛笔都要掉下来。

“这大半年没看账,这些是店铺、茶庄的账本,还有几个和别人合股的产业,还要请夫人好好看看。”

“对了,等到了南京之后,那边的产业也麻烦夫人了。”

方若兰看着一堆堆账本,恶狠狠的看向苏泽说道:“我看这些,夫君要忙什么呢?”

“自然是读书进学了!”

“我怎么感觉夫君看的不是什么正经的书?”

“正经!怎么不正经!这可是我房师汪大人寄给我的样书!”

(本章完)

第184章 劳动者的智慧第162章 染布,天文,书法第200章 治河之志第043章 笔架第443章 “固若金汤”第232章 倭寇再临(卷末,求票!)第345章 无能狂怒第036章 售盐第651章 新火枪第601章 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第414章 常山之蛇第134章 倭乱的根源第073章 于二公子第526章 橡胶种植园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641章 攻占陕西第063章 月港船会第210章 真正的目的地第227章 收税要靠兵第540章 挖人第327章 张居正谏行一条鞭法第002章 家廟第366章 新务运动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393章 超品提拔之弊第482章 缺官第188章 大明形势大好!第003章 占卜第369章 改土归流第239章 数据治税第195章 投宿西禅寺第463章 红丸第434章 铁路公债第281章 讲武堂第82章 织布机(求订阅!)第520章 新阶层和新教第365章 嘉靖退位第407章 夸父号升天第069章 县令第274章 送技能的陆二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193章 将铸新钱第101章 大数据练兵第280章 振武营兵变第549章 拆迁问题第390章 天授乎?民予也第356章 北归和南归第566章 睢阳第102章 火器时代秘籍步法第163章 吃绝户第188章 大明形势大好!第400章 李舜臣的选择第490章 驳速胜论第244章 有疾,吾往矣第330章 大都督让我给您带句话第228章 长寿内阁第492章 新的背刺第175章 府试求策,靖海七策第426章 梁山好汉东渡朝鲜第313章 从“贼”者们(三更)第144章 编写蒙学教材的打算第314章 大人,时代变了第640章 仿孝文帝故事第324章 转进如风第535章 伐蜀准备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来第130章 佛郎机炮第313章 从“贼”者们(三更)第446章 万国博览会第四卷总结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争第326章 铁疯子和钢疯子第400章 李舜臣的选择第019章 科举技能第220章 走哪条道?第329章 秩序的边疆第047章 官学和私学第423章 凝聚“共识”第522章 东南:糟了,我成大秦了!第564章 怎么交税?第93章 农事忙,技能涨第439章 统一市场和国家第404章 《请裁驿站疏》第646章 兰州第246章 实证医学第132章 谁试手,补天顷?(卷末,求票)第628章 大赦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586章 两面包夹之势第363章 从君权天授到主权在民第229章 税收契约论第433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第134章 倭乱的根源第449章 威权主义第433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第622章 果然草台第637章 西安谍战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230章 上海缉私总团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