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改稻为桑的关键

第283章 改稻为桑的关键

朝廷改稻为桑的命令下到浙江的时候,已经是二月份了。

接到了紧急公文的胡宗宪,手中还拿着两封信。

这其中一封是他的座师严嵩写给他的信,另一封则是严嵩之子严世蕃写的信。

带着朝廷的公文和两封信,胡宗宪走进了书房,他将这三件东西递给徐渭,叹息一声说道:

“朝廷这是要将浙江架在火上烤啊!”

徐渭打开信,他认真的将三份信看完了之后,也叹息一声说道:

“君以此兴,必受此乱,胡公整顿浙江,靠的是严阁老,如今也到了严家收取回报的时候了。”

胡宗宪叹气说道:“世人都说我是严党,这改稻为桑也只能落在浙江,文长,这改稻为桑能搞成吗?”

徐渭长期科举不第,对于民间和大明基层还是了解的,他摇头说道:“定然改不成。”

徐渭说道:“改稻为桑,要百姓将稻田改为桑田,让百姓养蚕卖生丝再换粮食,听起来是很不错,实际上却根本没办法执行好。”

“首先养蚕这事情,不是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养好的,强行一刀切的接过,就是原本养蚕的百姓,因为生丝多了价格下降而怨恨朝廷,不会养蚕的百姓,因为养不好蚕又弄不好丝,也会怨恨朝廷。”

“然后就是养蚕真的出丝了,朝廷要用什么价格去收购?”

“官府收春夏二粮,尚且有胥吏从中盘剥,有踢斗淋尖的招数,如今要收整个浙江的生丝,这丝品优劣价格可是差的很大的,若是胥吏以次充好,损失的是朝廷,若是以好论次,那倒霉的是百姓。”

“再有一个,就是粮。”

“百姓就算是卖了生丝,还要再从市面上购买粮食。”

“整个浙江都不产粮食了,粮食价格必然上涨,也肯定会有粮食商人囤积居奇,到时候粮价上涨,就算是改稻为桑比以往卖粮食赚的钱多了,但是买到的粮食还不一定比自己种的多,那岂不是要酿成民变?”

徐渭顿了一下又说道:

“还有,改稻为桑是要本钱的,无论是购买蚕种,还是买桑树,这都不是普通农户能够承担的起的,如果强行改稻为桑,那最后必然是百姓要卖田。”

“胡公,若是改稻为桑,浙江必乱。“

胡宗宪听完了徐渭的话,叹息一声说道:

“文长你说的没错,可是严阁老和小阁老都来信,我没有立场反对改稻为桑的国策。”

胡宗宪还有一半的话没有说,改稻为桑从朝堂上提出来之后,满朝文武中,只有太常寺卿高拱明确表示反对,清流的诸大臣都没有出言反对。

严党的提案,清流都保持了缄默,这是两党之争恶化之后,还从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胡宗宪身为严党的骨干,更没有立场反对了。

徐渭再次想到“君以此兴”的话,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

“胡部堂,难道真的要推行改稻为桑吗?”

胡宗宪想了想说道:“如今之计,只有一个拖字诀。”

“拖?”

“对,浙江太大,也不是处处都适合种桑树养蚕的,就先从杭州府开始,上奏朝廷等杭州府出丝,再推行全浙。”

“为何是杭州府?”

胡宗宪说道:“杭州贸易发达,本就有很多桑田,就算是改稻为桑也对粮价影响不大,实在不行杭州府也和苏州府一样,从琉球买粮来平抑粮价。”

徐渭立刻说道:“部堂之计妙哉!”

胡宗宪摇头说道:“若是杭州不出乱子,可以缓缓推广之,若是杭州出了乱子,我再上书请求暂缓改稻为桑,严阁老也不会说我什么了。”

胡宗宪的算盘打的不错,不过和所有上位者一样,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将下级当做毫无私欲的政治工具,也许是周围溜须拍马的人多了,总觉得自己的话能够一言九鼎,不折不扣的执行。

杭州知府马宁远,和海瑞一样,都是举人出身,正常来说他这样的出身,是很难做到知府,特别是杭州这样的大府知府的位置上的。

前任杭州知府,因为去年的杭州大火被弹劾罢官,马宁远是胡宗宪力保推荐上去的,因此也被胡宗宪认为是铁杆的属下,将改稻为桑交给杭州府来做,也是因为胡宗宪对马宁远的信任。

只不过胡宗宪还是低估了自己属下的“上进”之心,当他说胡宗宪将整个朝堂都非常关注的改稻为桑交给了自己,马宁远如同打了鸡血一样,迅速召集了属下开会。

从白天讨论到了晚上,大堂中都点燃了蜡烛,马知府依然和打了鸡血一样,还在紧急部署研究“改稻为桑”的国策。

在他边上的座位上,时任浙江参将的于宗远,正在打着哈欠。

于宗远是被苏泽推荐,从福州左卫调任浙江的。

原本胡宗宪也不是那么信任于宗远,但是见过一次这位于二公子之后,很快就被他折服。

咱们这位天使投资人一号,最大的优点就是从善如流。

在面见胡总督之前,于宗远好好听从了副官林德阳的教导,狠狠在胡总督面前夸了鸟铳的优点。

其实在嘉靖三十九年,兵部就开始大造鸟铳,主要就是运到东南沿海地区,胡宗宪也是对鸟铳的威力有所了解的。

特别是戚继光都很推崇鸟铳,手下的左膀右臂这么推崇,胡宗宪也知道鸟铳的优点。

于宗远对胡宗宪侃侃而谈,大谈鸟铳作战,将胡宗宪唬的一愣一愣的。

只不过胡宗宪听戚继光的话也只听了一半,戚继光虽然觉得鸟铳威力不俗,但是仅限于进口和从倭寇那边缴获的鸟铳。

大明自己生产的鸟铳不在此列,这自然是因为大明的鸟铳质量实在是太差,经常炸膛和哑火,士兵们都畏惧使用。

于二公子大谈鸟铳的好处,甚至说要组建一支鸟铳新军,更是对了胡宗宪的胃口。

兵部的下发的这些鸟铳不用掉,再花经费购买进口的鸟铳,为了这件事胡宗宪可没少被言官弹劾。

如今于二公子大包大揽,又能帮着去掉兵部下发的鸟铳库存,又能保证能用这些鸟铳来编练新军,对于胡宗宪来说自然是双赢的美事。

因此于宗远立刻得到了胡宗宪的重用,让他出任浙江参将,编练新军。

面试合格了之后,于二公子也向自己的老板提了要求。

他主动要求驻防在杭州附近,当然是为了不耽误享受杭州的繁华。

胡宗宪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在杭州附近募兵,又将他的军营设在了杭州城外。

得偿所愿的于二公子,自然将练兵的任务全部甩给了林德阳,自己则整日的在杭州城内潇洒。

这一次杭州知府马宁远要推行改稻为桑,这位从举人升上来,拥有丰富基层经验的马知府明白,光靠县衙的胥吏和衙役们,是无法推行改稻为桑的。

所以他将目光放在了于宗远的这支部队身上。

于宗远所部的杭州新军总共有三千人,有一千人都配备了兵部下发的大明鸟铳,还有两个五十人总旗,配备了朝廷铸造的佛郎机炮。

其余各营也都是用鸳鸯阵的战法操练,因为于宗远对于贪污粮饷这点“小钱”没兴趣,林德阳等一众军官骨干们又都是苏泽培养的,杭州新军可以说是粮饷充足,训练也很足,马宁远也看得出这是精锐。

马知府说道:“于将军,这次改稻为桑还要请您也帮忙啊。”

于宗远刚刚听得浑浑噩噩,几乎都要睡着了,突然被马宁远点名,他茫然的抬头。

不过于二公子也不是傻子,他立刻说道:“杭州新军是属于胡总督统领的军队,没有胡总督的手令,我不敢擅动啊!”

于二公子虽然是纨绔子弟,但是知道这涉及到土地的事情,是最难办的事情。

这改稻为桑他虽然说不出来哪里不妥当,但是也知道百姓是肯定不愿意的。

他带领的杭州新兵都是从杭州附近募的兵,保家卫国打倭寇自然是没问题,但让他弹压地方,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于宗远也知道这是烫手山芋。

可是马宁远依然不依不饶的说道:

“又不是要你们杭州新兵全部出动,只需要于将军带领精锐亲卫,随着本官视察一下各地的情况,这也不算是什么难事吧?”

于宗远想了想,倒是也觉得可行,自己整日在杭州地界上潇洒,得罪这位地方官也不好。

杭州这边的官府忙着出台政策,宣传改稻为桑,在南京的苏泽也接到了朝廷的政令。

他有些愕然,大明朝历史上可没有发生过改稻为桑这种事情。

不过想一想,似乎现在推行改稻为桑也没什么毛病。

福州市舶司的琉球朝贡贸易如火如荼,其实从皇帝到大臣们,谁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

区区一个琉球小国,怎么可能吃得下这么的丝绸,购买这么多的商品,还能拿得出这么多的银子交易?

从皇帝到大臣,都知道这琉球朝贡到底在和谁在做贸易。

但是他们都保持了缄默,原因自然也很简单,朝廷没钱了。

这几年来,南方北方都要用兵,关中地震,三大殿又烧了,皇帝还要在天下修建道观。

除此之外,皇帝还有各项赏赐,比如之前裕王妃产下皇孙,当场皇帝就赏了五万两银子的丝绸。

这等滥赏自然是不符合祖宗制度的,不过皇帝依然用一句“此乃朕的家事”,将户部的反对意见压了下去。

朝廷没钱,福州市舶司每年能送上钱,琉球商人提出有多少丝绸就收多少丝绸,提出改稻为桑似乎也是正常的?

穿越以来,苏泽一直都没能改变历史走向的脉络,如今历史终于发生了改变。

方望海忧心忡忡的从衙门回来,将苏泽召到了府上说道:

“朝廷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若是成功了必然要推广到南直隶地区,这下子百姓要遭灾了!”

当年在浙江钞关税法的时候,方望海比起胡宗宪更清楚下面官员的德行。

豪强必然勾结胥吏,先抬高桑树的价格,然后强行要求百姓改稻为桑,买不起桑苗的必然会被胥吏逼迫卖田,或者干脆禁止他们种田,任由土地抛荒,逼着百姓最后卖田求生。

方望海已经猜到,严党的核心肯定已经赶往浙江,准备从这次改稻为桑中分到好处了。

方望海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苏泽,苏泽这一次却摇头了。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又岂是我能够动摇的,唯一的好处是胡宗宪是个老成持重的,没有迎合严阁老父子强行推进,现在杭州府试点就有了缓冲的时间。”

“我担心的是倭寇。”

“自从汪直死后,闽广倭乱不止,如今朝廷加派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了,从去年到今年,福建广东已经爆发了几次民乱,这样下去福建和广东的春播也要耽误了。”

“浙江也是年年要有倭寇滋扰,若是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那整个东南沿海的各省粮食都不够吃了。”

苏泽还有一句话没说,整个东南缺粮食,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因为新式的纺纱机推广,如今整个江南的棉纺织工坊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棉花不够了。

原本松江府的棉花都是商人从北方和湖南湖北地区收购,江南地区一般只在田中的田垄上少部分种植,并不成气候。

可是去年至今,用了新机器的工坊,都赚到了钱,在机器摊平了人力资本后,只要有棉花就能赚到钱,要知道棉布这东西,在越来越冷的北方可是太好卖了!

今年江南甚至还有江南商人联系海外商船,试图从海外购买棉花。

至于买不到棉花的,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种植了。

今年在江南,已经有些旱田开始种植棉花。

棉花和丝绸,这两种经济作物的利润,开始让整个江南地区主动的“改稻为桑”和“改稻为棉”,江南作为鱼米之乡竟然都缺粮了。

与此同时,京师,裕王府。

张居正对着徐阶说道:

“改稻为桑,关键不在桑,而是在稻!”

“严党推行改稻为桑容易,不在浙江闹出民变难。”

“福建和广州在闹倭乱,到时候能支援浙江的就只有南直隶了。”

“把南直隶的粮食抓在手里,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章完)

第389章 武昌易帜第003章 占卜第432章 蒸汽时代的初鸣第261章 盐法开中制(新卷求票,今天晚上加第015章 朝堂一纸风第051章 邸报消息(加更,晚上还有)第379章 上皇回銮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214章 成圣的路第642章 民族决定论第556章 内阁议事第577章 又在六国下矣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116章 数学查账,降维打击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318章 两头下注第433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第282章 使用国策改稻为桑第052章 海瑞的县学新制第618章 舍不得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269章 文学的紫色被动第627章 嘉靖薨逝第393章 超品提拔之弊第146章 海战之法第556章 内阁议事第621章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第468章 政治身份和争第556章 内阁议事第298章 【造船】技能第637章 西安谍战第302章 重商主义第188章 大明形势大好!第235章 乡人乡党第327章 张居正谏行一条鞭法第461章 人才“诅咒”第607章 投资鬼才于公子第497章 老殖民主义了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672章 最终还是练兵第368章 新思想,新学说第530章 父母之爱儿,则为之计深远第351章 《治安疏》第434章 铁路公债第586章 两面包夹之势第401章 于二公子的天使投资(一)(5k5,求推一本朋友的书第494章 爹的事第382章 船运和保险第109章 活字印刷第164章 谁是绝户?第259章 船,倭奴第206章 书生意气第020章 四书五经大全第303章 鄢懋卿!冒青烟!第335章 火器制造技能,突破(恢复更新,求第540章 挖人第573章 三大法王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来第164章 谁是绝户?第666章 弃辽第349章 裕王从唐肃宗故事第660章 大一统的曙光第061章 净海王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437章 当世文宗的威力第295章 爆炸就是艺术第413章 新务救不了大明朝第233章 门庭若市第158章 冤案第471章 蛮夷也,不辩经第213章 “一道德”的野心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029章 凯旋第457章 骑兵还未退场第512章 蜀中和汉中第197章 乡试魁首第362章 谣言,民心第430章 铁路第675章 宣传战第406章 祖宗之法的回旋镖第595章 重注第674章 夜航船第557章 钢材期货第199章 登榜送贴第208章 疯狂的龙涎香第293章 照明推动启蒙第577章 又在六国下矣第476章 东海贸易公司第360章 兵法金色技能第187章 愚智对答第270章 小说引起的风暴第401章 于二公子的天使投资(一)(5k5,求第634章 争陕西第439章 统一市场和国家第373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给力了!第319章 猪突猛进第420章 张居正变法第614章 投降主义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