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运工

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运工

许国的动作也非常迅速,虽然皇帝和裕王出逃,都分别拉走了很多的粮食,但是因为他们都是仓促逃走的,根本来不及将京师大部分粮食带走。

特别是嘉靖皇帝为了安全,带走了红盔禁卫和京营精锐,这一万人中除了通知的比较早的禁卫军带上了十天的口粮,京营士兵都只能匆忙带上三天的口粮。

许国以前在太仆寺工作,但是他毕竟是翰林官,能够接触到朝廷机密的典章,对户部和工部的事务也很熟悉。

苏泽任命许国为总督仓场公署大使,全面负责京师的粮食工作。

许国首先控制的就是京师附近最大的粮仓,也就是所谓的“太仓”,他带着兵马过去的时候,部分京营士兵已经围着粮仓准备抢劫了。

但是京师混乱之后,一名叫章士睿的户部主事立刻冲到了城外的粮仓,用户部的命令控制了守卫粮仓的士兵,正在和这些乱兵对峙。

许国立刻让身边的士兵上前,一下子击溃了围攻粮仓的乱兵,将章士睿解救出来。

章士睿不过是小小的户部主事,竟然有如此的见识,大明朝并不缺乏能干的官僚,只是缺乏赏识他们的眼睛。

许国立刻说道:

“章主事大功一件,我会立刻向给你大都督报功。”

章士睿露出喜色。

许国又连忙问道:“粮仓的情况如何?”

章士睿说道:“不太妙,京除皇城四门仓外,还有旧太仓、新太仓、漕运仓等11仓,共官仓15个,下设卫仓(即军队的粮仓)67个,另有通州粮仓4个。”

听到章士睿这么说,许国就知道他是个懂行的,立刻问道:“这些粮仓情况如何?”

章士睿说道:“新旧太仓因为库藏太多,还有粮食,皇城四门仓被乱军攻击,早就已经失陷,现在恐怕没有多少粮食了,漕运仓为了支持边军南下,早就已经枯竭,至于卫仓,那些仓库就没有填满过,京营离开的时候已经全部带走了。”

情况要比许国设想的还要严峻,他立刻让手下去占领旧太仓,然后对着章士睿问道:

“通州粮仓呢?”

章士睿立刻说道:“通州粮仓有粮!另外城外还有大粮商的私仓,不知道大都督有没有命令?”

许国立刻说道:“大都督予我手令,京师城外的私人粮仓尽数征收!”

章士睿立刻说道:“那就请许大人速速和我去接管这些粮仓!”

这些私人粮仓背后的主人,都是京师的权贵。

如今这些京师的权贵纷纷出逃,这些私人粮仓也陷入到了混乱之中。

一些看管粮仓的守卫监守自盗,那些权贵的爪牙和奴仆知道粮仓的,也纷纷出城抢劫。

不过这些都是普通匪徒,在新军士兵的鸟铳面前,很快这些私人粮仓就恢复了秩序。

许国也是非常果断,在接管了这些粮仓之后,将一部分粮食运送到京营中,作为新军的口粮之外,剩余的粮食全部用大车装着,从大门运往京师城内。

王锡爵名单上的官员果然都是得力的,那些带头闹事的混混流氓都被送入顺天府的监牢,一些手上沾染血腥的乱兵被王锡爵直接判处斩首,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京师的治安很快被弹压下来。

此时许国押送粮食进城,接着苏泽以大都督府的命令,宣布在京师配发口粮。

这些粮食商人的粮店被征用,以坊为单位开始,需要口粮的百姓明日起到各坊的公署登记,以户为单位派发口粮。

接着王锡爵又向苏泽要人手,进行登记自然需要大量能写能算的人员,不过这在京师不是什么问题。

京师识字人口本来就多,还有京师国子监和大量基层官吏,苏泽以多派发口粮作为奖励,允许他们匿名出来做事。

看到京师的治安这个样子,也有一些读书人站出来愿意为苏泽做事,苏泽将这些人打包全部交给王锡爵,这些人员又被分到了各个坊公署。

通过派发口粮登记的方法,苏泽迅速掌握了京师人口的大致数据,在获得了口粮的情况下,京师的治安也很快好转起来。

四月二十二日苏泽的军队进入京师,四月二十五日的时候,京师的动乱已经被弹压,苏泽开始带着人整理大明朝廷的府库。

朝廷府库中的东西苏泽只取走了值钱的金银,珠宝首饰之类的东西全都不取,他最主要的目标是明廷各衙门的档案资料。

这些资料全部都被打包装船,通过北运河南下运往天津,然后从大沽口运上东南新军的战船。

在王锡爵和许国的带领下,苏泽进入皇宫,他也没有去搜刮嘉靖皇帝的内库,而是直接去往翰林院。

翰林院在皇城内部,翰林本来就是属于内廷的翰林官。

大部分翰林官全部都被裕王带走了,守卫翰林院的只剩下寥寥几个太监,苏泽很快就进入翰林院,当他看到翰林院的藏书之后,立刻对身边的士兵说道:“所有书籍档案,全部打包带走!”

苏泽又喊来一个守门的太监问到:“《永乐大典》在哪里?”

“回大都督,《永乐大典》在文渊阁中。”

《永乐大典》其实分成正本副本,正本是藏在南京皇宫的文渊阁中,京师皇宫中存放的反而是副本。

但是苏泽攻破南京之后,并没有在南京文渊阁中找到《永乐大典》的正本,询问南京官员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之前三大殿火灾,京师文渊阁中的《永乐大典》副本被大火烧毁了,嘉靖皇帝命令南京将正本送到了京师誊抄。

只不过这些工作还没来得及开展,就遇到了各种战事,连三大殿工程也停工了,《永乐大典》正本就被存放在紫禁城的文渊阁中。

苏泽立刻让太监带路,打开文渊阁的大门,当看到堆成山一样的《永乐大典》,苏泽欣喜若狂的说道:

“来人啊!将《永乐大典》全部搬走!一册都不能遗失!”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对于苏泽来说,京师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这本百科全书了!

其实在去年,南京国子监就有人上书,请求朝廷开放《永乐大典》,将其中一部分刊印出来,作为对抗新学的书籍。 可是皇帝自然不愿意,这件事也就没有了下文。

苏泽喊来亲卫,亲自监督搬运《永乐大典》,又制定了严格的运输和搬运程序,确保这些书都能运回东南。

他又喊来太监问道:“国史在哪里?”

太监立刻说道:“国史都在崇文馆中的国史馆中。”

“速速带我去!”

国史,就是史书了,苏泽在穿越前就是历史研究者,他当然知道历史资料的珍贵之处。

也幸亏皇帝和裕王离京匆忙,苏泽接管京师又快,这些东西才没有被破坏。

来到国史馆,苏泽立刻看到了几个慌乱的史官,以及存放国史的巨大库房。

天一生水,黑色代表水,所以藏书的建筑屋顶都是黑色琉璃瓦。

崇文馆国史馆也是肃穆的黑色屋顶,苏泽看到一排排史书。

这其中就包含了明代历代皇帝的起居注,以及根据起居注编订的各皇帝的《实录》。

不过明代修史的工作非常缓慢,嘉靖年间的实录只修到了正统年,后面的实录是在万历年间才修订完毕。

这些都是明代史料的第一手资料,苏泽自然不会放过,立刻下令将这些国史全部打包带走!

苏泽又喊来一名史官问道:

“元史呢?宋辽金夏史书何在?”

历朝历代都有给前朝修史的习惯,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就下令让大学士宋濂、王袆遵照诏令,主持编修。

除此之外,元朝宰相脱脱,也在元大都(京师)编修了宋代的史书。

不过宋代的史书是宋史,辽史,金史并修的,也有非常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史官立刻说道:“也藏在史馆中,大都督请跟我来。”

一行人来到了另外一间库房,打开这间上锁的库房,苏泽看到了成册的史书,他立刻挥手说道:“全部带走!”

除了《永乐大典》,翰林院的相关奏议,以及史馆中的史书之外,苏泽对宫中的其他东西丝毫不感兴趣。

他命令留守的太监封存皇宫,然后就带兵离开了皇宫,丝毫没有参观皇宫的意思。

宫中留守的这些太监,也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得志的小太监,这些太监本来都准备投靠苏泽了,却发现苏泽根本对皇宫没兴趣。

这些太监反而有些无所适从起来。

最后一个曾经在胡公公麾下做过的太监求见了苏泽。

这个太监姓王,因为胡公公的牵连被发配到了掖庭,他见到苏泽立刻行跪拜大礼,苏泽让他站起来后,王公公小心翼翼的问道:

“大都督,自从那昏君西逃之后,皇宫中剩下的太监宫女要如何处理,还请大都督公断。”

苏泽放下手里的那一册《永乐大典》说道:

“我军已经发了告示,宫中太监宫女只要没有恶行的,都可以发放出宫,你们在宫里的财物可以带走。”

王太监小心翼翼的说道:“我们这些阉人和宫女,都是伺候人惯了的,宫女还能配人,我们这些太监可要怎么办啊?还请大都督给我们一条生路。”

苏泽看向王太监说道:“你们有手有脚,又怎么没有生路了?我知道你们的想法,无非是要给紫禁城迎来一位新主,让新主继续和朱明皇室一样吸血抽髓百姓,你们依然在新主身上为生。”

苏泽这句话已经说的很重了,王太监再次跪下来说道:“仆臣不敢!”

苏泽说道:“京师百姓能活,太监宫女也能活,大都督府已经下令,将京师皇庄和权贵的土地拿出来,给京师附近百姓授田。”

王太监一惊,京师附近不是没有土地,但是大部分好的土地都已经成了皇庄或者权贵的土地。

没想到苏泽上来就要拿出这些田来给百姓授田,这一步也太狠了!

百姓拿到了土地,既然是皇帝再返回京师,那百姓为了土地也要反抗皇帝收回土地。

王太监惊恐的看着苏泽,只听到苏泽继续说道:

“宫中的太监也按照男丁的标准授田,未曾婚配的宫女减半授田,婚配后按户授田。”

苏泽继续说道:“你回到宫里,将愿意接受授田的太监宫女名单送上来,不愿意可以继续住在皇宫。”

说完这些,苏泽就直接让人送客。

就在苏泽忙着在京师安定人心,将京师文档搬运上船的时候。

四月二十八日,一路狂奔到了延庆的皇太子裕王,在高拱的辅佐下召集了延庆周围诸军。

延庆是京师西北方向的重镇,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明廷在延庆设置了三卫。

延庆卫的战斗力还算可以,原来有驻兵三万,其中延庆右卫还有三千骑兵。

不过被杨博带走了五千人,延庆卫都指挥使毛文昭是洪武初年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毛骧的后人。

裕王拿着监国太子的印鉴,在高拱的协助下,又用带来的金银珠宝赏赐,迅速掌握了延庆卫。

手上有了兵,裕王终于有了一丝安全感,等到忙碌了一天的高拱返回临时王府,裕王立刻召见高拱。

“高师傅,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往西吗?”

高拱点头说道:“宣府是九边重镇,还有一支精锐骑兵留在边疆,此外大同是朝廷和俺达互市的地方,能够为北边骑兵提供战马,只要殿下能控制宣府大同,就有机会夺回京师!”

(本章完)

第513章 内斗是大明特色第462章 戚虎下山第333章 徐州地方第638章 筹码第129章 葡萄牙船长第329章 秩序的边疆第460章 离天堂太远,距中原太近第106章 红阳教第146章 海战之法第667章 政治仗第253章 筹办婚礼第321章 谭纶欺天了!第598章 系统性歧视第219章 关中大地震第508章 公办和私人书院第416章 政第057章 邀请第018章 船坞第658章 少爷第558章 沐家和女真第454章 战争史的新一页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167章 酒中精,花精粹第79章 亡于洪武第188章 大明形势大好!第314章 大人,时代变了第333章 徐州地方第111章 卫所事忙,科举升级第155章 赏罚自何出第162章 染布,天文,书法第056章 脱毒难第407章 夸父号升天第198章 解元!第481章 秩序的角落第041章 螳螂和黄雀第331章 还政于民檄文(卷末求票)第414章 常山之蛇第349章 裕王从唐肃宗故事第145章 佳人偷菜?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95章 中华茶道,医局第523章 无序政绩竞争第639章 集团利益和首领意志第628章 大赦第187章 愚智对答第644章 藩属国条约第635章 军功章第362章 谣言,民心第618章 舍不得第281章 讲武堂第534章 猴子回倭国第330章 大都督让我给您带句话第407章 夸父号升天第307章 两场大捷!第170章 县试前第685章 苏泽之问(大结局上)(全书完)第041章 螳螂和黄雀第646章 兰州第151章 数学,机械和航海第376章 草芥飞长,破土欲出第489章 登陆,仁川第245章 李时珍第034章 精制第526章 橡胶种植园第632章 富者恒富,弱者恒贫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324章 转进如风第537章 人事办人事第269章 文学的紫色被动第100章 父女,回卫所第683章 苏泽之问(大结局上)第390章 天授乎?民予也第482章 缺官第371章 有朋自远方来第032章 精盐第404章 《请裁驿站疏》第302章 重商主义第008章 属性点第531章 歌舞团第029章 凯旋第380章 掷弹骑兵第669章 张居正的地域黑第169章 过年,县试报名开始第608章 疯狂的股票第573章 三大法王第279章 紫色讲学被动第230章 上海缉私总团第263章 解决方法(三更,求票)第90章 贪上史书第588章 低道德优势第145章 佳人偷菜?第664章 铁路司的畅想第403章 于二公子的风险投资(三)第579章 燃眉之急第191章 功成不必在我第648章 李如彘隐忍第283章 改稻为桑的关键第165章 金色书法技能第068章 再入县城第054章 抵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