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汤显祖考申论

东南第一次开科取士,南京城内汇聚了从各省前来参加这次科举的读书人。

Wωω▲ тт kān▲ ¢O 整个南京城内的客栈全部满员,来晚的士子要么投宿寺院道观,要么就只能租住民宅了。

其实在去年的时候,就有大量的读书人聚集南京了,只是这一次的规模更大。

东南去年的政策,凡是有功名的读书人,通过国子监的入学测试,就能够成为监生。

在国子监完成学业,修完规定的学分之后,再根据绩点和专业成绩来决定就业分配的方向。

虽然在苏泽看来,这种选拔体系和培养体系更加的科学,但还是拗不过历史和时代巨大的惯性。

大量读书人依然不肯入监,参加科举才是正途,这是这个时代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入监授官都是不入流的“邪路”。

苏泽也无法大部分人的看法,而且东南确实很缺乏官员,只能继续开科取士。

只不过这一次科举,苏泽依然有自己的坚持。

首先是科举的内容,虽然苏泽很不喜欢八股文,但是依然要承认大部分读书人一辈子都在钻研八股文,如果贸然改变科举的内容,会引起巨大的混乱。

而且统一的考试范围,也是对整个读书人群体的最大公平。

作答的格式依然是八股文,但是考试的大纲则改为了《三经新注》上的新学。

对于这一点,从苏泽建立大都督府,出版《三经新注》这一天开始,整个东南的读书人就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地方上的官学和私人书院早就开始讲授《三经新注》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但是和明廷考上进士就一步登天不同,东南的科举只是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

这一次的科举录取人数是四百人,前一百人为甲类,后三百人为乙类。

甲类可以直接进入七部、五寺和两监的部门工作,但并不是直接授予具体官职,而是授予“见习”的职位。

见习享受九品官员的待遇,可以领到薪水,见习的期间为一年,一年之后还要参加各部门的内部考试,是为“选调”。

按照东南内阁的新规定,七部五寺两监的官员,从以下三类人群中选拔,参加“选调”考试,通过选调考试的可以成为七部五寺两监的正式官员。

第一类就是原本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吏员,工作年限达到三年的,三年考评都是优秀的可以获得推荐参加选调考试。

第二类是国子监定向规培的监生,完成国子监的学习之后可以授予州府县的职位,但是要进入七部五寺两监,则需要再参加定向的规培。

比如想要进入户部工作的监生,需要参加有关财政税收等算学内容的规培学习,完成规培才可以参加户部的“选调”考试。

第三类就是甲类进士了,甲类进士完成一年“见习”之后,就可以直接参加“选调”考试。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进士出身、监生出身和吏员出身,想要进入七部五寺两监,都必须要通过“选调”考试,而只要通过“选调”的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甲类进士比起前两种的优势在于,如果在见习部门的选调考试没有通过,可以选择继续在本部门见习一年,或者选择其他部门重新见习。

而吏员和定向规培的监生,则只能一直报考所在部门的“选调”考试。

而“选调”考试的内容,自然就不是八股文了。

主要都是以相关部门的实务为主,加上策论和政论的题目,因为选调考试的目标人群已经不是全体读书人了,而是现在或者未来的官员,所以必须要贴近工作实务。

不过选调考试虽然是各部门分开考试,但是所有的题目都由教育大臣领导礼部下的考试院统一出题,统一批改,杜绝各部门内部舞弊私授官职的可能。

后三百人的乙类进士,同样要和国子监监生、地方上的吏员一起竞争地方上的职位。

地方上的职位则以省为单位出题,而且东南的官员体系也不会给新进士直接授予县令这样重要的职位,往往是从学政、县尉这些基层的官员开始做起。

对于这样一次科举考试,东南读书人们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相比明廷的一步登天,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情不可能再发生了。

即使是前一百名的甲类进士,也需要完成见习期,还要通过选调考试才能成为七部五寺两监的正式官员,接下来还有漫长的升职之路,才有可能做到文管体系的高级官员。

而且东南已经明确取消了包括现任官员在内的,进士、举人、秀才的免税免役特权。

但是喜的是如今整个东南的官制初设,到处都缺官缺人,苏泽又扩大了各级官府的编制,增加了进士录取的人数。

如果考不上进士,还可以去考国子监,完成国子监的学业也同样能够进入官僚系统,就是需要耽误更多的时间学习。

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做吏员,也有从吏员转为官员的上升途径。

这和以前大明只有科举一条路,所有人都去卷科举不同,只要是肯读书肯做事,反而更有出头的机会。

因为还有后面的选调考试,所以进士考试取消了殿试,只考一场贡试,就在南京贡院内举行。

考不上贡试的还可以参加五月份的国子监入学考试,又或者报考各省七月份组织的吏员考试。

如今齐聚在京师的读书人,都准备留在南京好好备考,争取抓住这一次的机会。

之所以这次科举这么卷,还是因为苏泽对乡试和县试体系也进行了改革。

取消了免税免役的特权,考上秀才也能直接出来当官了,所以苏泽干脆大大增加了乡试的通过人数。

但是和以前一样,只有县试的前五十名,才能进入县学学习,这些县学生会进行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县学学习的县学生可以领到禄米和文具的补助,可以安心脱产学习,完成学业之后还会发结业证书。

县学生和其他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举人人数也大大提高,同样是最优秀的举人可以进入府学进行脱产学习。

所有读书人都明白,一旦县试和乡试的改革开始,很快秀才和举人就会不值钱了,今年如果考不上进士或者监生,那明年就会更多的举人来一起卷。

按照苏泽的设计,以后县学就相当于初中文凭,府学等于高中文凭,国子监则相当于大学文凭。礼部也在逐步增加各地县学的数量和府学县学生员规模。

实际上随着大量工坊的出现,不仅仅是官府,工坊和商行也需求大量能写能算的人才。

识字能读能写的还可以选择进入东南新军,东南新军也有一套相当完备的晋升体系,在东南军人的地位也很高。

但是在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的思想,让最优秀的读书人还是更愿意进入仕途,这一点即使是苏泽穿越前的那个时代也没能改变。

苏泽能做的,只能给识字人口提供更多的选择,毕竟有选择总要比没选择好,让那些卷不过科举的读书人也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东南就能凝聚更多的人心。

四月六日,南京贡院终于打开大门,十五岁的江西临川举人汤显祖,排着队进入贡院。

汤显祖出身于江西临川的书香门第,他十四岁就中了秀才,次年就考上了举人,然后就是东南大军进入江西。

科举走了一半,头顶上的天就换了,不过汤显祖倒是很早就接触了苏泽的文章,他对于苏泽所写的《牡丹亭》《南柯梦》非常痴迷,后来也认真钻研《三经新注》,听到了南京要开科取士的消息,过完年就赶往南京参加这一届的贡试。

十五岁的举人无论是明廷还是东南都是非常瞩目的,教育大臣申时行看到年轻的汤显祖,也对他微微点头露出鼓励的笑容。

汤显祖虽然不认识申时行,但是身穿朱红色官袍被众多官吏簇拥的,肯定是东南的大员,汤显祖也回以一个感激的笑容。

虽然已经极力改善贡院的条件了,但是这么多人挤在一起考试,环境再怎么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南京贡院的考棚里还是配备了鲸油灯和火柴,还有提供热水的保温铁桶,好歹不用顶着蜡烛吃着冷食考试了。

汤显祖铺开油墨飘香的考卷,果然和经义有关的题目都是出自《三经新义》。

汤显祖更有底气了,这一次的考卷题目也都和东南新出版的书籍一样,都加上了句读来隔开句子,这大大加快了阅读的速度。

而且东南的这次科举也不需要再背大明那一套厚厚的避讳名单了,再也不会因为不小心写到避讳词句而被黜落,这也给考生和阅卷官减少了负担。

汤显祖自信的答完了经义的题目,来到最后一段策论的题目。

这道题目让汤显祖有些惊讶,因为这道题的和以往的策论都不同。

汤显祖想起贡试之前坊间的传言,听说这贡试的最后一道题目是苏泽亲自出的,现在看来这道题还真有可能是大都督亲自命题的。

这道题目的题干很长,论述的是安南的问题。

和策论简单的题目不同,这道题目的题干很长,将多段史料都罗列了上来。

从秦汉安南设交州,到二征之乱,到伏波将军马援入交州平叛。

再到汉末士燮割据交州,包括今后有关安南的大量史料都罗列其中。

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征讨安南,设立郡县后又撤出,这里面不仅仅包含了史书上的记录,还有明代实录和当时大臣们论述的奏章节选,密密麻麻的印了好几张纸。

一直到点起鲸油灯,汤显祖这才读完了所有的材料,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不愧是大都督亲自出的题目啊,这些材料从多个视角聚焦了安南问题,光是读完就让人获益匪浅。

汤显祖看完了长长的题目,他思维敏捷,很快就明白了苏泽这种新题型的用意。

以往的策论,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对寒门学子来说,想要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外,再阅读研究史书几乎是不可能的。

书籍的价格高,更重要的是很多知识都不会大规模刊印出版,都只在一些大家族内部流传。

而且寒门子弟也不可能和大家族子弟那样完全脱产读书,他们开蒙的时候往往都要比大家族子弟晚,大家一起卷四书五经是无奈的选择。

这种新出现的题型,则给了一个大家族子弟和寒门子弟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

因为这道题目需要的史料都已经在卷子上印出来了,考察的并不是考生的知识积累,而是对现有材料的分析能力。

安南的历史,现状,地理,经济,气候,历朝历代对于安南的经营,明成祖时期打下安南又放弃安南的种种考量,都公平的提供给考生们。

大家只需要根据这些材料,写出支持自己论点的策论就可以了。

太妙了!

汤显祖对苏泽更加的崇拜了,竟然能够想出如此绝妙的方法来筛选人才,大都督真是天才!

收起对苏泽如滔滔江水一般的崇敬之心,汤显祖开始写自己的文章。

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年轻人,自然是向往开疆拓土,汤显祖提起笔在稿纸上写道:

“自古以来,安南为我中华故土。”

汤显祖明白这道题目并不是让他罗列资料,他又写道:

“明永乐年退出安南,概因治理安南耗费多进项少,士兵常驻安南思归,安南百姓又不心向中华,叛乱不断而军费日糜。”

“若要不重蹈明廷覆辙,则必须要要让安南殖产兴业,让安南不成为我东南累赘,反成为东南裨益。”

“安南百姓日足,则思叛之心日熄,安南欲富足,则中原不敢再有议弃安南者。”

汤显祖又从安南的物产,提出以交趾糖业为基础,将安南经营成东南的粮仓和糖库。

洋洋洒洒写完,汤显祖检查无误,誊抄完试卷走出了贡院。

他信心满满,这次一定能取得高第,只等着放榜的日子。

考生离场之后,申时行带领阅卷官们开始了紧张的阅卷工作。

当一名阅卷官看到汤显祖的卷子,只觉得眼前一亮,连忙勾上圈交给另外一名同僚,这表示他推荐这份卷子中第。

而等这位阅卷官看到下一份卷子,拍案叫绝,反复读了三遍依然觉得这篇文章极为精妙,可这份卷子上有些内容他却看不懂。

这一次他没有交给同僚,而是直接带着卷子去找到了主考官申时行。

第641章 攻占陕西第273章 天工开物第241章 朕的钱!第312章 “苏汝霖!干恁娘!”(加更)第001章 穿越第678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156章 “倭”乱未平第158章 冤案第069章 县令第604章 山东“大捷”第018章 船坞第139章 良配第213章 “一道德”的野心第420章 张居正变法第369章 改土归流第183章 南平乡野调查其一第044章 大明神剑第262章 明亡于开中法废第573章 三大法王第553章 解散国子监第415章 潜伏的新阶层第594章 如南北朝故事第071章 破题第514章 “皆大欢喜”第466章 争湖广第267章 要不要造反?第576章 李成梁的抉择第311章 从“贼”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343章 骄兵和悍将第530章 父母之爱儿,则为之计深远第348章 嘉靖西狩第461章 人才“诅咒”第521章 破坏圣像运动第83章 练铳兵第495章 阳谋第609章 做空第349章 裕王从唐肃宗故事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022章 亩产第557章 钢材期货第237章 水战第223章 冲天大将军第449章 威权主义第601章 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第371章 有朋自远方来第139章 良配第97章 再破题第622章 果然草台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广州第471章 蛮夷也,不辩经第024章 械斗罚银第588章 低道德优势第615章 仇国新论第066章 山雨欲来(三更)第660章 大一统的曙光第675章 宣传战第653章 滚雪球第040章 蓝色被动(晚上还有)第86章 大明平均战力第504章 政治的妥协第506章 发展不平衡矛盾第331章 还政于民檄文(卷末求票)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第626章 秩序解体第413章 新务救不了大明朝第488章 婆罗门和回教第385章 安南故土,自古以来第365章 嘉靖退位第254章 大婚(求月票!)第220章 走哪条道?第110章 活字印刷的优势,人市第303章 鄢懋卿!冒青烟!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024章 械斗罚银第052章 海瑞的县学新制第065章 购糖(周末三江,加更,晚上还有)第340章 目标,南京!第324章 转进如风第219章 关中大地震第307章 两场大捷!第162章 染布,天文,书法第417章 睿智的作战计划第265章 归有光第120章 抢购一空!第596章 睢阳之战的战后总结第574章 欧陆来信第84章 射击技能第358章 大沽血战第666章 弃辽第451章 僭主第169章 过年,县试报名开始第458章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第164章 谁是绝户?第195章 投宿西禅寺第456章 乏味的时代,激荡的世纪第557章 钢材期货第063章 月港船会第042章 去县城(二合一章节求追读)第425章 兼并崩溃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