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威权主义

王世贞看向张敬修,刚刚那番话也不知道是他的想法,还是他父亲张居正的想法。

不得不说,这个年轻人说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服了在场众人。

不过还是有人对张敬修说的这一套不舒服,佟安站起来说道:

“同学,我们北方人多是不假,但是人多也不代表这些人就愿意进工坊啊。”

同学会的人互相之间都称呼同学,这是佟安成为同学会领袖后所做的事情。

张敬修虽然不是同学会的成员,但也经常参加同学会的聚会。

佟安不愿意提起他相府公子的身份,所以以“同学”相称呼。

张敬修说道:“这就涉及另外一件事了,要让百姓能安心的进工坊做雇工,还需要一个稳定的粮价,这也是我父亲执掌内阁之后,一直在做的事情。”

“稳定币值,降低粮食价格,百姓才能安心的去工坊做事。”

佟安却皱眉说道:

“降低粮食价格,不是让农民的收入更少吗?这是要用低粮价逼着农民去工坊?”

张敬修露出一个笑容说道:“我可不是这个意思,难道佟同学希望看到高粮价吗?”

在场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没种过地,也不了解乡村的情况,他们基本上都是住在城里的,自然希望粮食价格越来越低。

他们附和说道:“张相国这个可是仁政啊!”

张敬修又说道:“此外重农抑商的舆论要改变,无论是商是农,对于我大明都是有贡献的。”

“农民耕种,为国家生产粮食,这是对国家有利的。”

“工坊主投资设立工坊,为国家生产商品,这同样也是对国家有利的。”

“工坊主也是勤劳苦干的,我准备在《皇明新报》上开设一个版块,专门介绍我们大明这边的优秀工坊主,我也建议父亲,给那些著名的工坊主授予勋职,鼓励更多的人来投资开设工坊。”

听完这话,佟安觉得更别扭了。

同样是提倡农商平等,东南那边讲究的是四民道德,提倡的是建立评价商人的道德标准,给商人们一个道德的指引。

怎么到了张敬修嘴里,就成了商人有德了?还要给商人授官,宣扬那些大商人的“勤劳”?

谁不知道现在明廷这些有名的商人,哪一个不是和官府有着密切的关系,哪一个不是靠着工部和兵部的订单才发家的。

京师那些私人工坊的工坊主,哪一个不是手上沾满了雇工的血汗,他们到底有什么“德”?

可是佟安偏偏也找不到攻击张敬修这番话的理由来。

作为崇尚新学的年轻人,佟安也说不出“商人唯利”这种旧思想的口号。

但是张敬修这番话总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

张敬修继续说道:“给这些商人授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今是大争之世,非常之时要用非常手段,既然要鼓励这些富人办工坊,也要打消他们的顾虑。”

“勋位也是官位,还可以用来荫及子孙,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办工坊。”

“而且按照规定,有勋位的官员如果犯罪,是无权由地方官府审理的,需要直接交给大理寺来审。”

“有了这一条,也是为了保障那些兴办工坊的商人不会被构陷,减少他们被地方的盘剥。”

“对于我们明廷有贡献的商人,朝廷还是要保护的。”

这话听得佟安更别扭了,保护商人也不是这么保护的吧?

可偏偏佟安也说不出张敬修这一套有什么不对。

张敬修又说道:“从东南的经验看,投资也是很重要的。父亲已经筹备建立大明钱庄了,要以朝廷来主导投资一些大的产业,尽快的建立更大规模的工坊。”

“只要工坊大起来,以我们北方的人力成本优势,就能生产出比东南更价廉的产品。”

“东南逐利,我们的东西也可以卖给他们!”

这下子有学子说道:

“可是张相国不是禁止和东南交易啊?”

张敬修说道:

“一看你就是没有仔细研究过贸易禁令,我父亲说的不是禁止和东南交易,而是禁止购买东南的商品。”

“除此之外,还禁止将战马、火药原料、棉花原料这些事关国本的商品卖给东南。”

“可是对于布匹这些东西,朝廷是不禁止出售的。”

“而且东南不是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吗?总是抨击我们的政策,那如果我们的商品比东南物美价廉,他们也不能拒绝吧?”

王世贞看向张敬修,没想到他竟然有这番见识。

通过贸易禁令保护本国产业,这是如今世界各国都奉行的原则。

欧洲大陆上的那些国家,更是动不动就发布贸易禁令,这条政策听起来也没什么问题。

张敬修又说道:

“最后就是鼓励地方官员办事了,父亲原本也下放了一部分权利给地方上,就是鼓励他们因地制宜殖产兴业。”

“马上内阁要发布命令了,这三年内,朝廷不会向地方上派出巡案和御史,吏部和地方布政使司的考核,也以发展多少产业作为重要依据。”

御史和巡案是派往地方上巡查民情的监察官员,负责巡视地方接受冤假错案的诉讼。

虽然很多时候,这些御史和巡案到地方上也是盘剥地方,但这项制度也切实保障了地方上在胡作非为的时候会有所忌惮。

这项政策如果实行,好处自然是地方上的官员没了约束,可以发展经济。

可是往坏处说,也等于朝廷纵容这些官员为了发展产业而不择手段,以佟安对于明廷地方官员的了解,这几乎等于是放任这些官员。

可偏偏佟安也说不出什么具体不对的地方,张敬修说的这些话可以说是句句在理,可又句句不对劲。王世贞连忙将这些记录下来,从张敬修刚刚那番话看,这些政策应该是他父亲张居正的意思,因为很多政策都已经制定好了,张敬修这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不可能影响明廷内阁的决策。

张敬修组织这个文会,不过是要将张居正的新政策传播出去,试探读书人的反应。

这不是大都督常用的手段吗?张居正施政果然要比高拱圆滑,而且更有手腕。

就连王世贞也觉得,这一系列的政策也说不上哪里不好。

等到佟安从张家府邸出来,冷风吹在了他的脸上,佟安这才明白了哪里不对劲。

张敬修说的所有内容,都是站在“大明”这个庞然大物的立场上的,可那些农民和雇工会怎么样,张敬修是只字未提。

佟安更是觉得迷茫了。

与此同时,苏泽在宣布琉球内附后依然没有离开南京,徐州前线的战事依然僵持着,陈璘的第五旅和李成梁的新军在前线对峙,双方都没有在陆地上进攻。

第一旅的舰队不断袭击明军沿海的据点,李成梁也反应过来,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而是在沿海设立烽火台,在各地驻军随时支援。

但是这么一来山东的军费花费更大了,李成梁一天到晚写信给张居正要钱。

而苏泽没有离开南京,而是来到了户部。

户部也经过改革,明廷的户部以各省为单位,成立清吏司。

比如浙江清吏司,就是负责浙江的钱粮赋税,是浙江布政使司对接户部的部门。

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个清吏司都对自己管理的省有着很深的了解,对于各地税赋的变化有着更好的掌控。

但是在方望海执掌户部之后,将原本通过地区划分的户部,改为了通过税种划分。

钞关税司、田税司、商税司、印花税司,以各种税种来划分的税司,统筹的是整个东南的某一项税收,这样的方式让吏部的各司更专业化。

如今户部最强大的部门,自然是当年方望海主政的钞关税司。

钞关税司的主司范发甲,原本只是苏州府的一名小吏,他很早就开始追随方望海,后来明廷罢钞关税后,范发甲就随着方望海退隐。

这之后苏泽在东南起事后,范发甲就一直跟随方望海,如今得到了钞关税司主司的职位。

对于苏泽这位东南大都督的视察,范发甲非常重视,他带领手下迎接苏泽一行人,热情的介绍钞关税司的成果。

如今钞关税已经取代了田税,成为东南第一税种,而且随着东南贸易的发展,钞关税在财政收入的比重是越来越大。

对于范发甲的介绍,苏泽一言不发,等到范发甲介绍完毕,苏泽向方望海问道:

“方计相,您对钞关税有什么看法?”

方望海虽然是苏泽的丈人,但是苏泽在工作场合,还是用内阁的称谓,计相,宋代就有之,那时候是称呼三司使这个财臣要职,如今东南都用这个来称呼财政大臣,意思是掌管全国生计的副相。

实际上方望海这个财政大臣,在权力上确实是内阁第二,仅次于掌管吏部的首相。

方望海有些疑惑的看着自己的女婿,当年钞关税改革就是苏泽提出来的,他竟然问自己有什么看法?

如今的东南钞关税体系,可以说是苏泽一手构建的,他对这个体系有什么不满吗?

不会吧?钞关税的政策,整个东南上下都没有人不满。

百姓减少了田税,商人交税但是得到了保证,地方官府也从单一的田税征收考核改成了商税统筹,地方上也有了发展工商的动力。

这政策有什么不好吗?

方望海没有回答,苏泽环视一圈问道:“大家说说看,对钞关税有什么看法?”

这时候,范发甲身边的一个年轻人说道:

“大都督,我对钞关税有看法。”

“江干!”

范发甲立刻对苏泽说道:“大都督,这是我们钞关税司的观政进士,名叫江干,他对钞关税的事务还不熟悉。”

苏泽看向江干问道:“我又不是问如何征收钞关税,而是问问大家的看法,江进士你说说看。”

江干吸了一口气说道:“大都督,我认为钞关税有一个最大的问题。”

“哦,是什么?”

“不公平。”

范发甲不顾苏泽在面前,他做吏员时候的脾气上来了,反驳道:“你是失了心吧?钞关税哪里不公平?!这世上还有比钞关税更公平的税制吗?”

苏泽露出喜色,问道:“说说看,哪里不公平?”

江干吸了一口气说道:“不公平,钞关税是对商品流通的过程征收的税,税是征收在货物价格中的,所有人人购买东南的商品的时候,也在同时给我们东南纳税。”

苏泽点头,这个认识已经很深刻了。

江干继续说道:“可天下的货物,穷人和富人都会买,穷人买的少一点,富人买的多一点,但穷人一天也吃两餐,富人一天也吃不到十餐。”

“同样是穿衣,穷人一年穿两套,富人一年也穿不到两百套。”

“更不要说我东南的工业品耐用,有些东西能用上几年都不坏。”

“如果只是对货物征税,大都督这样做公平吗?”

第587章 物价再涨第325章 高拱献策第150章 敏捷属性的用处(加更求票)第567章 论资排辈第426章 梁山好汉东渡朝鲜第537章 人事办人事第524章 连根拔起第006章 黃金時代第321章 谭纶欺天了!第304章 圣质如初第053章 虎狐犬第236章 秘传真传第318章 两头下注第591章 千年变局第431章 蒸汽机第479章 惯性和溢出第668章 总需要一场决战第677章 毫无诚意第四卷总结第447章 琉球内附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场会第387章 仅有一名兽医的医院第643章 自由通航和门户开放第680章 电报和铁路带来的改变第179章 来了的,走了的第174章 府试前的集市第187章 愚智对答第561章 崇明岛度假村第421章 水晶宫制宪会议厅第237章 水战第631章 以史为鉴第211章 冲绳第94章 节妇苦,织布事第343章 骄兵和悍将第661章 兰州易帜第605章 这个办法好第585章 弹幕徐行战术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022章 亩产第540章 挖人第055章 算卦第509章 陆上丝路第463章 红丸第273章 天工开物第584章 备战睢阳第281章 讲武堂第233章 门庭若市第406章 祖宗之法的回旋镖第551章 李春芳倒台第88章 火器制造技能到手第171章 县试(求月票)第525章 分产令第041章 螳螂和黄雀第388章 印花税第022章 亩产第645章 教皇有几个兵?第448章 后发赶超之法第469章 浑浊世道,如何来救?第406章 祖宗之法的回旋镖第128章 海上来船第307章 两场大捷!第142章 采生折割第334章 钻膛炮第90章 贪上史书第330章 大都督让我给您带句话第296章 水清水浊论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第010章 赶海第443章 “固若金汤”第202章 新钱发行第054章 抵捐第573章 三大法王第134章 倭乱的根源第356章 北归和南归第064章 二探鬼市第585章 弹幕徐行战术第023章 芦田第427章 汤显祖考申论第116章 数学查账,降维打击第401章 于二公子的天使投资(一)(5k5,求第661章 兰州易帜第359章 敌军气衰第682章 最后一战第221章 五星连珠第632章 富者恒富,弱者恒贫第368章 新思想,新学说第517章 不行就投了吧第231章 当家难第152章 飞翔的荷兰人第395章 父与子,夫与妻第281章 讲武堂第667章 政治仗第556章 内阁议事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苍蝇第638章 筹码第455章 将军和参谋第587章 物价再涨第158章 冤案第293章 照明推动启蒙第224章 徐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