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第299章 各有稻粱谋

第299章 各有稻粱谋

都堂的熟状省劄送到宫中的时候,赵煦正陪着两宫,从庆寿宫视察回来。

庆寿宫的工程,已经基本完成。

太皇太后,大抵可以赶在新年前搬进去。

而向太后这边,也会旋即开始保慈宫的修葺。

两宫看完了都堂熟状,向太后想了想,就微笑着道:“娘娘,开封府的事情,本就该是六哥家事,不如以后和开封府有关的事情,就让六哥处置吧?”

太皇太后自然知晓,向太后的意思——这几天,她们私下也商议过了。

开封府,自太祖之后,就是储君成年后的理政之地和学习之地。

太宗、真庙,都曾是开封尹,以为亲民官,亲自处置开封内外之事,积累经验,也积累班底。

然而,真庙之后,就再也没有成年的储君了——仁庙即位前才十三岁,根本无力处置政务,英庙和先帝,则都是在即位前,才匆忙正位储君。

如今的情况,与仁庙类似,都是天子幼冲,但又有不同。

如今的官家,已经通过即位这大半年的表现,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和信任。

已经没有人怀疑,这个年幼的天子的政务水平。

所以,将开封府有关的事情,完全交给他处置,对于两宫来说,都是好事!

一是可以向朝野上下表明:天子成年,既行归政的态度。

免得有些人在下面嚼舌头根,甚至怀疑、揣测,乃至于将来有人以此来离间天家骨肉!

二则是将开封府交给他,可以让他慢慢熟悉国政,也慢慢的积累一批信任的官员、班底,如此将来亲政后,可以第一时间使用他信任的大臣。

不至于要像英庙、先帝那样,从头开始。

以至于,有大臣敢在君前直言:伊、霍之事,臣能为之!

三则是,哪怕出了什么差错,危害也只在开封府,可以及时修正。

这些道理向太后早已经和太皇太后暗示过。

而太皇太后身边的人,特别是高家的命妇们,也在她面前说过些只言片语。

所以,太皇太后只是笑了笑,就道:“太后所言,甚合老身之意!“

便看向赵煦,道:“往后便让开封府,一切大小事物,皆先禀官家,让官家拿主意,官家拿不定的主意,再来和老身、太后商议……官家觉得可以吗?”

赵煦立刻起身,拜谢道:“孙臣恭遵太母、母后慈旨!”

两宫都笑了起来。

向太后是欣慰的笑,而太皇太后的笑声中,多少有些苦涩。

她是知道的,心里面也明白的。

随着这个孙子越来越大,表现的也越来越成熟。

朝野上下的人心,已经陆续归附了。

前些时日,官家圣节,皇城司的亲事官、亲从官们,纷纷上贺。

殿帅燕达、马步军副指挥使苗授、侍卫亲军的指挥们,也纷纷上贺表。

就连远在延州的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刘昌祚、泾原路的兵马都总管姚兕、熙河路的兵马都监王文郁等,也都陆续上表称贺。

这意味着,天子羽翼已丰!

军心归附!

至于士大夫们?

太皇太后知道,即使是那些在野的士人,早就在传颂官家的贤能、聪俊与仁孝了。

唯一让这位太皇太后感到欣慰的是——这个孙子真的是孝顺。

好多事情,哪怕是她不问,对方也会主动汇报、请示,问过了她和太后后,才会真的下诏。

这种细节方面的处理,真的让她感觉很舒服,也感到了被尊重。

果不其然!

只听着官家道:“不过,开封府中的大事,孙臣年幼,恐怕好多事情,还得让太母、母后保佑拥护、赐教、指导才行!”

太皇太后于是终于欣慰的笑道:“官家以后有事,可以直接来找太母还有太后商议!”

向太后也微笑着颔首。

于是,两宫当即带着赵煦,来到集英殿,传召翰林学士承旨邓润甫。

命邓润甫草制诏书,以天子聪俊、贤能,人所共知,而祖宗故事,素以太子兼开封牧如今,天子幼冲,两宫思虑祖宗智慧,一致认为,要培养天子对国政的理解和熟悉,莫过于,让天子先从开封府开始。

乃命权知开封府蔡京、开封府判官李士良、开封府推官胡及、权提点开封府府界诸县镇公事范峋、开封府左右都巡检等,今后大小事务,皆请旨于天子。

同时,诏以御龙左直指挥燕辰、御龙骨朵直指挥狄咏等为天子圣驾巡幸使。

诏以来年开春,天气暖和后,天子五日一临开封府视政。

换而言之,明年开春以后,赵煦每五天就可以出宫,到开封府中视察一次。

搞不好,还能亲自裁决一些案子——这是赵官家们的传统。

太宗当年判过一个百姓的丢猪案,也亲自处置过许多案件,真庙则判过数桩争产案。

当然了,这些案子其实都精挑细选出来的案子,政治意味浓厚,简单的来说,就是作秀。

……

诏书很快就草制完成,然后送到了都堂。

都堂上的宰执们,在看到了诏书后,立刻第一时间上表,一致称颂两宫慈圣的慈德。

消息传开后,汴京城中,原本那几个已经写好了恭请天子亲政的奏疏的大臣,默默的将自己写好的奏疏,藏了起来。

两宫,都已经天子亲自处置开封府了。

他们这个时候再上书,请求天子亲政,那落在外人眼中,就是离间天家了。

至于开封府?

蔡京等人,在得知了这个事情,先是一楞。

旋即,弹冠相庆!

蔡京甚至直接跑回府衙的内宅,先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用袖子遮住了脸,胸膛剧烈的喘息起来。

勉强将心情平复后,他才放下袖子。

然后,他开始写奏疏,对两宫慈圣的英明决定,进行赞美。

什么女中尧舜、大宋太似、太任,千古贤后……

总之就是吹捧!

奏疏写完,蔡京将之收到袖子里,这才慢悠悠的踱出书房,然后召集了全家,宣布了立刻开始搬家的决定!

天子要亲自处置开封府大小事。

自然,这开封府,不再是大臣的地盘。

而是天子御驾所在,龙撵驾临之地。

臣子是不可以,也不能再居住在开封府府衙的,不然就僭越!

赶快找个地方搬出去,才是臣子应该做的事情。

做完这个事情,蔡京才踱出府衙内宅。

……

蔡京还能沉稳,还能忍住。

开封府的其他官员,则已经癫狂!

胡及、李士良、范峋等人,更是在府衙中,连做事都已经没有心思了。

他们的脑子里,嗡嗡嗡的。无数想法不断浮现,无数念头来回摇动。根本就静不下来!也完全没有精力再去做事了。 低头看的文字,似乎都已经扭曲。

满纸只有四个字:天子近臣!

官家临开封府视政,他们这些开封府官员,岂不就是天子近臣了?

而天子近臣将来是个什么待遇?

傻子都知道!

闭着眼睛都可以升到待制!三省两府,也未必不能指望!

开封府的其他大小官吏,就更不用说了。

这对他们而言,是天上掉馅饼了!

在汴京城里,原本就已经很热闹的开封府僧录司官吏招考,更是变得无比火热。

现在,就连那些本来在京,准备备考的士人,也都将视线投向了这个机会。

毕竟,大家辛辛苦苦的考进士是为什么?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现在,有一个可以直接给天子办事,甚至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天子的机会。

这对一些人来说恐怕比进士还香!

因为进士,假如不能考到前十,那么授官的时候,其实起点也就是州县幕职官。

那些排名靠后的,甚至有可能一辈子都得在选海沉浮。

而开封府的这个吏员呢?

首先,大宋并不禁止,已经出官的人,再次参加科举。

然后,哪怕这个吏员本身,并不能见到天子。

可这也是金身啊!

日后,若能考个进士出身,光靠着这个天子近吏的身份,恐怕也能混个堂除。

升官速度是别的的好几倍。

即使考不上进士,靠着这个金身,怎么着也能混个官身。

这前途……

是个人都动心!

于是,整个汴京城里的官宦人家,都盯上了那十几个最多二十个的僧录司吏员名额。

同时,朝堂上无数视线,也都看向了开封府。

“权提举开封府府界诸县镇公事范峋,似乎曾经被人弹劾过?”有人轻声问道。

“嗯!”在其对面的人,轻轻点头:“范峋当初上奏乞免山陵官……户部不许,于是范珣与户部之间争论不休,最后范峋才主动乞任……”

顿时,一双双眼睛都红了起来!

“好贼子!”立刻就有人说道:“这范峋竟敢乞免山陵官……不忠不孝之臣也!”

“必须弹劾他!狠狠的弹劾他!”

开封府府界诸县镇公事,本来就是要职!

一般都是选待制,至少也是有着馆阁的朝官出任。

所以,范峋的寄禄官尽管已经是朝散郎,更有着直龙图阁的馆职。

但他也只能权提点。

更何况,现在天子要亲处开封府,这个位置就更加显贵了。

在很多人眼中,甚至堪比中书舍人、给事中!

于是,这个范峋就太碍眼了。

正巧,他竟昏了头,敢上书乞免山陵官。

这是最好的借口!

赶紧滚,给真正的贤良大臣让位置!

“还有胡及……”

“此人,曾被弹劾,一度落职,根本不适合为开封府推官!”

……

“李士良是治水的能吏……都水监之中,如今不是阙官吗?”

“能不能让想办法,将其调入都水监?”

……

“开封府的蔡元长,不好动啊……他已经陛见过天子,还领过旨了……”

“事在人为,试一试呗……万一成功了呢?”

……

纷纷扰扰中,都堂的熟状,就已经被批复下来。

可!

本来,这个事情都堂没有放在心上。

原来的打算是,选派几个低级的官员,去开封府那边观摩。

都堂本也只是想要观察罢了。

但,随着两宫的圣旨,就连这个差遣,也变得炙手可热了。

一个个故旧亲朋,都差人上门游说。

而都堂上的宰执们的心思也变了。

在大宋,虽然宰执们喜欢提携年轻后辈,但真正的肥差、美差,永远都是留给自己人的。

至少是和他们关系亲密的故旧子弟——现在,我提携你的子侄,将来你到了都堂上,自然也会提携我的子侄。

所以,一时间,都堂上对派谁去,争执不休。

章惇在旁边,冷眼旁观着,同时也在心中讥笑着:“且看随阳雁,各有稻粮谋!”

于是,章惇慢条斯理的喝起茶来。

这个事情上,他没有立场,也不会举荐什么人。

所以,可以安心看戏。

在他眼中,这都堂上那一个个天下知名的宰执贤臣,如今就像是一只只围着稻田盘旋,垂涎欲滴的大雁!

若有可能,章惇挺想拉满弓,吓他们一跳的!

注:北宋已经出官的人,可以参加科举,而且他们的发解试和一般人分开,称为锁厅试。

此外,还有照顾各路转运使司的亲朋的别头试,照顾官员直系子弟的漕试。

录取比例都很大!

我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不是说说而已!

注2:在京的京朝官的子弟,可以直接参加开封府府试,录取名额更多,也更宽松!所以,通常一个在京为官的大臣,可能会有十几个家族子弟投靠……

嗯,相信读者们都知道这是什么。

注3:胡及前文提到过被弹劾、落职,但因为和情节无关,所以没有提及八月胡及复职的事情。

注4:此时范峋,在正常历史时间节点,应该已经被刘挚弹劾落职,出知临江军。

现在因为刘挚已经滚蛋,所以范峋还在。

但他的罪名不会消失。

注5:李士良在元丰三年为权都水监主薄,主持了都水监改革,淘汰了一百多个根本不懂水利的官员。

(本章完)

359.第340章 朕祈雨成功了!196.第186章127.第122章 司马光:为了少主,便受此委屈第486章 蔡京:我就只值三千贯吗?309.第294章 颗粒火药第630章 大宋的城市化太快了236.第224章 元祐字典284.第270章 仁多家来投431.第408章 感动的群臣第524章 命运的纠缠365.第345章 转世之约180.第171章 吕公著的上书230.第218章 社牛刑恕第72章 外戚(1)第490章 好人就会被人拿枪指着217.第206章 再次打窝348.第330章 司马光:交趾瘴疠不毛之地,得351.第333章 锦囊妙计225.第214章 开心的王安石233.第221章 这条鱼有点大107.第103章 想要为国捐躯的赵煦第507章 两宫的不同444.第421章 爱干干,不干滚第589章 绝杀368.第348章 交子务299.第284章 不可治罪101.第98章 平章军国重事379.第359章 宝津楼会议(3)第493章 端午众生(二合一)146.七月总结,八月展望。241.第229章 被激怒的向太后 (9500月票加更第53章 陈美人316.第300章 苏颂第560章 封赏(1)172.第163章 沈括:饼有点大!263.第249章 新役法(2)106.第102章 章惇在暗中观察 【四更12000字250.8月总结,九月展望。第499章 熙河(2)415.第393章 耶律洪基:朕欲法南朝,与士大472.第448章 司马光在行动(1)307.第292章 苏轼在登州314.请假条484.第458章 开门!市场经济!第625章 赵煦:尔等竟敢孩视于朕?245.第233章 太医局改革160.第151章 倾轧423.第401章 大兴土木吧!太皇太后!335.第318章 开战!开战!(3)第598章 西北狼烟(3)第16章 王珪的心思169.第160章 钱荒396.第376章 欠了朕的钱不还,还想白嫖朕?396.第376章 欠了朕的钱不还,还想白嫖朕?484.第458章 开门!市场经济!200.第190章 赐进士出身第15章 高太后:果然都在称颂六哥纯孝吗?第1章 花有重开日,人回少年时140.第134章 司马光:连尧夫也已经退缩了吗234.第222章 辽国还得感谢大宋 【9000月票加284.第270章 仁多家来投第1章 花有重开日,人回少年时414.感冒了。第36章 命运之日(3)322.第306章 猛踩油门246.第234章 黄河秋汛第637章 御花园中的新菜地第520章 辽国想嫁公主?90.第89章 至善至仁(1)【求月票】496.第470章 唯恐天下不乱的赵煦245.第233章 太医局改革226.第215章 罢三路保甲445.第422章 廷推之议第534章 仁义在口,刀剑在手(1)349.第331章 潜移默化第484章 卧龙凤雏 (为了道歉而加更)501.第475章 李师师的手段第532章 招安潮下的海贼们(1)477.第452章 血手人屠章子厚第488章 机会第503章 断尾求生382.第362章 奇兵突起231.第219章 辽使的算计297.第282章 招考吏员148.北宋弓箭手营田制度第1章 花有重开日,人回少年时第637章 御花园中的新菜地430.第407章 虚空造牌198.第188章 赏要快396.第376章 欠了朕的钱不还,还想白嫖朕?356.可以订阅了!245.第233章 太医局改革239.第227章 西夏使者的惊魂一日(2)152.第143章 吕公著入京358.第339章 王安石:少主是否有一个大计划第556章 现实的天龙八部241.第229章 被激怒的向太后 (9500月票加更237.第225章 赏罚要速第18章 母子(2)359.第340章 朕祈雨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