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冯道

作为一个皇帝,李嗣源能把这么小的小事放在心里,说明他是惦念着老百姓的,能为这些苦哈哈们做一点好事就做一点。

能作小事,肯定更能做大事。

这些大事都是硬货,也很具体,可以称之为操作细则。

各地军队就近补给,节省远途运粮消耗;

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赋税;

节度使、防御使一年之中只能在元旦、冬至、端午、皇帝生日四个节日接受贡奉,但不得聚敛百姓,违者严查;

刺史以下不得接受贡奉;

选人用人文书不得涂改,遇有涂改情况,着重审查,有违规者严肃处理;

…………

类似的规矩还有很多,除了这些之外,李嗣源把之前大唐的典章制度去粗存精,延续了下来,制定了一整套行政制度。

制度制定好了就要选人用人,选人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子上去。

这次被重用的人是郑珏、任圜。

郑珏有文才,任圜是干才,两个人都被任命为宰相。

而任圜更进一步,专判三司,主管国家财政。

这是一个繁忙的工作岗位,容易让人呕心沥血,需要有大责任心的人来担当。

任圜正是这样的人。他上任以后忧公如家,简拔贤俊,杜绝侥幸,一年之间就使国家府库充实,军民安定,朝纲粗立。

牛人啊!国之干城是也!

然后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问题。

我们知道李嗣源是个文盲,文盲就文盲呗,之前是战场冲杀的猛将,目不识丁也就算了。

现在做了皇帝,你要看诏书、决事情啊,不认识字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

李嗣源想了个办法,自己不是不认字吗,让认字的人来读!

但这个人不能是一般人,必须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一来涉及军国大事,不能不慎重;二来自己身为皇帝,还真丢不起那个人。

他又不能去亲信宦官和伶人,后宫干政的路子也被他给封死了,选来选去只剩下朝中大臣。

而大臣之中最受宠信的就是安重诲。

没得选,就他了!

于是乎,安重诲平日里又多了一项工作——为皇帝读奏疏。

时间没过多久,问题出来了。

安重诲在学识方面虽然比李嗣源强点儿,但也强不到哪里去,如果说皇帝是文盲,他也就是个小学文化水平,奏疏里那些之乎者也的文字他也认不全。

这可咋办,皇帝和头号大臣都是这种水平,真是千古奇闻了。

这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多年乱世,士大夫阶层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读书人现在是稀缺物种。

没办法了,皇帝不识字,安重诲老是识白字,那就只能再找别人了。

安重诲向李嗣源进谏:

“老臣我以忠实之心侍奉陛下,得掌机要,到如今也只是粗略地通晓事务罢了(先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开脱)。像那些古今惯例、文字事务,都不是臣下能应付得来的。为今之计,应该效仿前朝侍讲、侍读,近代的崇政院、枢密院故事,遴选文学之臣来以备应对。”

说白了就是甩包袱,这事儿我老安做不来,你赶快选那些肚子里有墨水的人来干!

于是乎后唐明宗时期设置了端明殿学士职位,首次入选的就是翰林院学士冯道、赵凤。

这就有点后世内阁大学士的雏形了,不过现在的端明殿学士职权并不重,跟明朝的内阁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这些人还是可以给皇帝提提意见,指导一下治国理政方针的。

特别是那个冯道,作为唯一一位能够贯穿五代的朝廷重臣,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侍奉过从庄宗李存勖开始到后周世宗柴荣之间的十位皇帝,期间一直位列三公、三师之位,简直就是典型的官场不倒翁。

古中国的人臣推崇“从一而终”,这跟对女子的贞洁要求是相通的,在守节这一方面,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是有洁癖的。

这个洁癖还是群体性症状。

你看看人家张宪、元行钦,李存勖一死,人家跟着就死了,这就叫从一而终,人臣典范呐。

再看看你冯道,死皮赖脸地侍奉了十位皇帝,你那厚脸皮是怎么磨炼出来的?

后世文臣对冯道基本上都是众口一词的谩骂之声。

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厉害,斥责其为“奸臣之尤”。

可见大家对他是多么地痛恨、不齿!

没办法,谁让你不守臣节呢,谁让你该死的时候不去死呢,这能怪谁?

我们说过,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活出境界,活出意义才是真水平。

你为君而死,张扬士大夫阶层的正气,值得点赞。

我忍辱而生,为世人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同样也要点赞。

慷慨赴死易,忍辱负重难!

虽然冯道未必会忍辱负重(一直身在高位,被人骂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但他确实为朝廷、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儿。

他在位期间提携贤良,善待百姓,在政局不稳,换皇帝如同走马灯似的五代,拼尽一己之力维护了朝政的稳定,功莫大焉!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士人的眼睛虽然往往有点斜视,但你做的事情多了,他们也不得不正视你。

于是乎五代时期对冯道有这样一种评价:

“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对于冯道来讲,士人阶层的口碑那是最高的赞誉。

这些赞誉是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得来的。

皇帝李嗣源虽然不通文墨,但是很明事理,还很喜欢纳谏,这对于一位君主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优点。

冯道成为端明殿学士之后,开始给李嗣源上课,把对方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很是做了一些了不起的事情。

这些了不起的事情都谈不上惊天动地,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皇帝的施政理念,为明宗一朝的善政打下了基础。

经过几年的善政,后唐国内连年丰收,朝廷也没什么大事,李嗣源总算松了一口气。

冯道不能让他松气,要不然跟李存勖一样搞出什么幺蛾子出来那就完蛋了,于是在旁边进言:

“臣下以前在太原的时候,曾经奉命到中山出差,路过井陉关,这个地方地势险要,臣下担心马匹失足,走得十分小心,所以安然无恙。过关之后走到了平坦大道上,心神放松,也就没那么小心了,反而让马匹给颠下马来。

这是件小事儿,但也能说明大道理,说通俗一点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天下丰收,但还不是放纵享乐的时候,希望陛下能够兢兢业业,更加小心谨慎才是。”

李嗣源没文化,这种先讲故事再摆道理的劝谏很合他的胃口,边听边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随后李嗣源这个好学生主动提问,向冯老师问道:

“如今天下丰收,百姓是否富足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说不富足吧,这说明朝廷的治理有问题,变相地贬低了李嗣源的施政效果;你若说富足吧,这就有点违心了,有给明宗皇帝涂脂抹粉的嫌疑。

冯道的回答很有水平,他不正面回答,反而从侧面讲道理:

“粮食贵了,百姓就要挨饿;粮食便宜了,百姓换不来钱,也很受伤。臣下记得举子聂夷中有一首《伤田家诗》,是这样说的: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

陛下您可以想想,百姓不易,容不得一点折腾啊!”

李嗣源真是个好学生,找人把这首诗抄录下来,经常诵读,引以为戒。

有一次,李嗣源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个玉杯,上面还写着一串字:传国宝万岁杯。

从古董行当的角度来看,这狗屁杯子肯定是个赝品,不知道是哪个缺德冒烟儿的玩意儿溜须拍马给送来的。

李嗣源还很高兴,把杯子拿给冯道看,意思是说怎么样,赶快夸我几句。

冯道看着李嗣源那张笑脸,根本提不起夸人的兴致来,于是运了一会子气,又开始打铃儿上课:

“这杯子是前朝的有形之宝,而作为帝王的您,有无形之宝。仁义就是帝王之宝,所以才会有‘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说法。陛下呀,杯子有价,您的德行才是无价的呀。”

李嗣源把头点得跟小鸡啄米似的,实际上根本就没听懂冯道的意思,但又不好意思说听不懂,于是装出了一副恍然大明白的表情。

对于这个表情,冯道很满意,心满意足地走了。

对方前脚刚走,李嗣源立刻不耻下问,对身边的侍卫说:“他刚才说的是啥子意思,我咋听得云山雾罩的?”

这个侍卫很会提炼重点,一句话就把问题说清楚了:

“冯学士的意思是守住皇位要靠仁义,不能靠杯子!”

烤瓷,我咋就没琢磨明白呢,这话有道理啊,要好好记住。

从以上的这几个小故事来看,冯道这家伙很有一些做老学究的潜质,这应该是个不苟言笑的人。

实则不然,这家伙肚量很大,而且富有幽默细胞。

第一百一十六章 立储风波第一百三十二章 贝州城最终结局第二章 反了?反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胡柳坡之战第一百六十七章 悲催的王彦章第一百四十四章 王建的最后时光第一百零九章 新的造反天团第五十章 王建与李茂贞第八十六章 王重师的悲哀第七十五章 闹市杀人事件第四十一章 角力河中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十章 李克用与朱温第一百八十三章 风雨飘摇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知诰的崛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岌岌可危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一百二十七章 锁城术第一百八十七章 好商好量来投降第七十五章 闹市杀人事件第二百零四章 造反的李嗣源第一百六十三章 张承业与李存勖第六十五章 可怜的大唐第二百零八章 善后第一百三十六章 韩延徽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与阿保机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一百一十四章 王建的江湖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与阿保机第八十七章 造反的刘知俊第六十八章 大唐晚钟第一百三十六章 韩延徽第四十八章 贱贱二人组第二百零五章 二李之征第一百一十章 变天第一百八十章 罗贯第八十九章 王彦章出场第一百四十七章 猛人朱瑾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四十二章 郓兖之战第六十六章 大话士族第四十五章 巨能作的李罕之第一百四十五章 岌岌可危第一百四十五章 岌岌可危第一百六十七章 悲催的王彦章第八十九章 王彦章出场第七十四章 极品刺客第一百八十一章 千年老二孔谦第一百七十五章 刘皇后第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八十八章 王牌对王牌第一百零四章 朱温的独角戏第一百零三章 杨守光登基第一百七十五章 刘皇后第一百一十七章 乱战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谦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掞的落幕第九十五章 苏州之围第七十八章 李克用之死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七十六章 潞州之围第一百六十八章 存亡之战第五十六章 东征西讨第一百七十七章 郭崇韬第一百六十三章 张承业与李存勖第四十六章 杨行密的安排第二百零三章 烽烟四起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杨刘第三十三章 战神李存孝(二)第一百零五章 枣强第十二章 两个皇帝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进的陨落第三十八章 李存孝的怨气第八十章 暗流汹涌第六十六章 大话士族第一百八十章 罗贯第三十三章 战神李存孝(二)第五十章 王建与李茂贞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变(一)第一章 愤青是怎样炼成的第七十八章 李克用之死第一百零五章 枣强第一百二十五章 刘掞第一百二十八章 刘掞的苦恼第一百一十六章 立储风波第一百二十五章 刘掞第五十六章 东征西讨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边儿那点儿事儿第六章 忠武宦官杨复光第一百零五章 枣强第四十二章 郓兖之战第一百八十九章 我要投降第七十五章 闹市杀人事件第一百九十七章 死局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决战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龙(二)第一百零九章 新的造反天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