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幽你一默

后晋的时候有人在市面上牵了一头驴,驴身上还挂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两个字,啥字儿呢——冯道。

这就有点儿缺德了,骂人归骂人,你拉着一头冯道游街这像话吗。一般人也办不出这种事儿来,肯定是一些瞧不起冯道的士大夫在搞鬼。

文人不能惹啊,这群家伙一肚子坏水儿,损人都能损出新高度来。

冯家的家奴听到消息,赶快去跟冯老爷汇报,说不得了啦,有人牵着您老人家招摇过市游街呢!

冯道问明情况,不动声色,半天憋出一句话来:

“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得是,这很有可能是有人在为驴子找失主呢,有啥好奇怪的?不去管他!”

确实,这种事儿眼不见心不烦,越闹丢人丢的越大,还真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忍了。

这是一桩,还有一桩,发生在后唐时期。

当时工部侍郎任赞散朝的时候曾经在背后讥讽冯道。这家伙指着冯道的背影对众人说:“如果冯道走得急了,肯定能从身上掉下一本《兔园册》来。”

百官哄堂大笑。

为啥笑呢,这要先弄明白《兔园册》是个啥子东西。

这是一本书,而且是一本教科书。

既然是教科书,冯道带在身上也不掉价。

шшш ⊕тт kǎn ⊕¢ 〇 问题是这本教科书的受众有点特别——儿童。

说白了就是幼稚园的启蒙读本。

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要骂冯道没文化就直接说,这拐弯抹角的也太损人了!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骂人都不带脏字儿的。

这种事儿冯道肯定听到了,当时也不发作,由着这些人闹去。

事后把肇事者任赞给找来了,请对方喝茶。

喝茶不是目的,坐下来聊天才是正经。

冯道耐性是极好的,煮水、洗茶、泡茶、倒茶一丝不苟,也不吭声。

时间久了,硬是把任赞磨得没了脾气,手足无措,紧张起来。

冯道看火候差不多了,慢悠悠地说了一句:“任大人感觉《兔园册》内容如何?”

任赞暗叫一声:这就来了!然后嗫嚅了半天,答不上话来。

冯道也没想着对方能说出什么来,慢悠悠自顾自地接着说:

“《兔园册》嘛,虽是儿童读本,但也是名儒所著,内容丰富,并不是浅薄之作。反倒是现在的读书人,只知道钻营科举文场的华章丽句,用来博取功名,窃居高位,这才是真正的浅薄!”

任赞羞得满脸通红,低头道歉不止。

消磨人于无形,牛掰啊。

冯道经常被人戏弄,但偶尔也戏弄一下别人。

这个别人特指和凝。

和凝这个人很了不得,小时候是个神童,长大了是个文豪,写诗、写词都很牛掰,《全唐诗》录了他的诗24首,《花间集》录了他的词作有20首。

这就很了不起了,但是更了不起的还在后面。

这家伙不仅文学造诣奇高,还喜欢发展一些业余爱好,而且还把一项业余爱好玩儿出了名堂,达到了名垂千古的高度。

这项业余爱好就是法医学。

法医可是个实打实的冷门啊,一般文人肯定嗤之以鼻。

法医在古代还有个专业名词——仵作。

这种活计一般平头百姓都不会去做。

和凝倒没有混到仵作那种地步,但是他写了一本书,专门描写诉讼断狱、平雪冤屈的事情,取名为《疑狱集》。

这种书放在当代应该也是畅销书之类的东西,很有卖点。

然而这不是最重要的,重点是这本书开了我国法医学的先河,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法医学著作。

这本书更为后世的宋慈撰写《洗冤集录》创造了条件

所以说和凝这个人不简单啊。

这个人估计跟冯道的关系比较好,两个人还一起在政事堂共事。

有一天,和凝看到冯道穿着一双新买的靴子,问了一句:

“你这靴子多少钱买的?”

冯道抬起左脚,来了一句:“九百!”

和凝大怒,回头冲着跟随的小厮就开始狂吼:

“人家靴子只花了九百,为什我的却花了一千八!”

潜台词是:多出去的钱是不是被你给贪了!

和凝是文化人,骂人不带重复的,别人还插不上嘴,这一骂就是半天。

好不容易等到和凝骂累了、消停了,冯道又凑了过来,慢慢抬起右脚:

“这只也是九百!”

满堂哄堂大笑。

好嘛,不带这么戏耍人的,和凝前边儿用力过猛,现在连骂人的力气都没了,只能干瞪眼。

如此看来,冯道也是一个蛮有趣的人。

然而这还不全面,温和、有趣只是一方面,冯道还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梁晋争霸的时候冯道也经常随军出征,行军打仗能有什么好环境呢,住处肯定别讲究了,冯道和士兵一起睡茅草屋,睡觉的地方也别苛求,一群大老爷们把喂马用的干草往地上一铺,倒头就睡。

人家冯道虽然是文臣,但对这些环境安之若素,和士兵们打成一片,同一个锅里挥勺子,吃得津津有味儿。

非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身边的大兵们改善伙食,人缘好得不要不要的。

大头兵们心眼儿直,谁对他们好,这些人就对谁好。冯道既然这么上道儿,那总要报答一下人家嘛。

怎么报答?这些大老粗把战后劫掠的美女偷偷塞到冯道帐篷里去,给他暖床。

冯道见到美女动没动心不知道,但他颇有柳下惠的定力,把美女放到别的屋里安置下来,然后派人寻访女子主人,私下把人给送了回去。

这就有点意思了,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理,这句话用在美女身上也适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冯道是个君子。

这个君子向来做好事不留名。

当时冯道的父亲死了,他到景城去为父亲守丧。

守丧期间恰逢灾荒,乡里饿殍遍野。冯道看不下去了,把家里的钱全部拿出来赈灾救人。

家里钱财都散光了,活计就要自己干。于是乎冯道开始亲自耕田砍柴,维持生计。

按说好事做到这个份儿上,也就可以了。然而这还没完。

乡里有一些老弱病残,地也没法种,只能在家里等死。

冯道不忍心不管,问题是咋管呢?

偷偷地管。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冯道就扛着锄头出门了,到哪里去?地里干农活去。

这个地肯定不是自己的地,而是那些老弱病残的人家荒废下来的地。

冯道每天去种一点,时间长了也就把这些地都种好了。

地种好了,主人就很开心了,然后就要问呐,谁帮忙种的?

若说是天神下凡帮你来种地那就有点扯淡了,神仙也是有尊严的,人家好不容易下凡一次给你撒点钱花花也就够意思了。种地?这活儿人家干不来。

大家仔细推敲,细致求证,得出结论,是冯道种的。

然后就是登门致谢送大红花的场景。

这就是冯道,读书种地都很有水平。

这是一个务实的人,也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心里见不得百姓受罪,所以他就要为百姓做点子事情。

但是乱世中想做事情还能做好事情不容易,需要你有两把刷子,要斗得过恶人才能保得住百姓。

在今后的从政生涯中,冯道挥舞刷子的能力和水平与日俱增,他的注意力在底层百姓的疾苦上,至于帝王谁来做,他不管,也不顾。

手段和气节是次要的,能够为弱者做点实事是最重要的。

想通了这一节,冯道的为人处世也就能够看明白了。

这里之所以费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冯道,一来是这个人值得称道;二来这是一个几乎贯穿五代全时期的一个人物,在别人一出场就死掉的情况下,他能一直活着,可以作为我们连系剧情的一条线,大家可以记住他。

总之吧,李嗣源这个新皇帝在冯道、任圜、安重诲这些人的辅佐下开始了新的征程。

当然,征程并不太平。

毕竟是刚从动乱中走出来的朝廷,一些事情不是你一番励精图治就能快速解决得了的。

比如说魏州的赵在礼。

第十五章 决战汴州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五十九章 昭宗之殇第二百零五章 二李之征第一百三十二章 贝州城最终结局第二百零三章 烽烟四起第二十八章 朱珍的结局(二)第八十三章 好员工牛存节第七十四章 极品刺客第九十八章 祸起镇州第一百五十七章 王处直的悲剧第二百零二章 一塌糊涂第五十六章 东征西讨第五十八章 征战鲁东第一百九十三章 内斗第一百三十一章 晋阳保卫战第二章 反了?反了!第三十六章 疯狂的李茂贞第一百一十一章 灭燕(一)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诈的周德威第八十七章 造反的刘知俊第五十三章 河东之战第四十四章 闹独立的刘仁恭第二章 反了?反了!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阿保机第四十二章 郓兖之战第八十九章 王彦章出场第一百六十九章 灭梁(一)第四十九章 可怜的昭宗第一百五十三章 刘掞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一样的太监——张承业第十七章 崛起一个杨行密(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灭燕(一)第八十五章 三国开撕第二十三章 海龙王第四十九章 可怜的昭宗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三章 乱战魏博第一百二十二章 魏博的麻烦第一百四十四章 王建的最后时光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八十三章 好员工牛存节第五十五章 凤翔之围第四十四章 闹独立的刘仁恭第一百四十七章 猛人朱瑾第一百二十一章 拳来脚往第一百八十二章 牛人孔谦第四章 兵锋所指——长安!第八十三章 好员工牛存节第二百一十二章 幽你一默第二百零三章 烽烟四起第一百五十二章 德胜渡第一百一十七章 乱战第九十九章 柏乡之战(一)第九十七章 钱镠的那些事儿第六章 忠武宦官杨复光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横冲第一百二十九章 朱友贞其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八章 王牌对王牌第一百九十九章 魏州之乱第一章 愤青是怎样炼成的第一百四十五章 岌岌可危第七十章 奇葩父子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袭的威力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战之后第九十九章 柏乡之战(一)第四十四章 闹独立的刘仁恭第十七章 崛起一个杨行密(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边儿那点儿事儿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一百一十六章 立储风波第九十九章 柏乡之战(一)第一百零八章 朱友珪的局第八十三章 好员工牛存节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知诰的崛起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一百一十四章 王建的江湖第一百八十二章 牛人孔谦第一百六十一章 精明的符习第一百八十五章 伐蜀第二百一十四章 无耻房知温第九十八章 祸起镇州第二百章 死伶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灭梁(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刘掞第七章 两个人的舞台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一百零八章 朱友珪的局第七十五章 闹市杀人事件第一百六十八章 存亡之战第九十四章 南汉帝国发家史(二)第一百零七章 朱温之死第四十七章 清口战役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战第九十八章 祸起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