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兵锋所指——长安!

黄巢接下来开展了两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是对张璘行贿,这次行贿很有水平,他告诉张璘:我给你的黄金你收着,我不让你为我做什么,该打我的时候你照样打,但拜托你打轻一点,我怕疼。

对这种不是要求的要求张璘没有理由拒绝,自己不用冒任何风险就可以得到大量黄金,何乐而不为呢,带兵打仗不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吗?事实证明张璘错了,因为黄巢向他买的是更宝贵的东西——时间,草军喘息恢复需要的时间。

第二项工作是向高骈诈降。黄巢跟高骈说别打了,我要投降。这时候的黄巢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高骈没理由不相信。

接到对方投降的消息后高骈狂喜,感觉自己要成为剿匪大功臣了,接下来他做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让朝廷把援军撤回去。

原来朝廷这几年也被黄巢烦得要死,所以这一次想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将黄巢压死,命令中原各藩镇出兵会剿,各路大军都到高骈这里来报到,现在的各路援军已经在路上了。

既然黄巢已经投降了,高骈当然不想把自己的功劳分给别人,所以火速向朝廷汇报:草军已经投降了,过几天我就把黄巢押到长安去,路上的援军都回去吧。

朝廷很快接到了消息,对于高骈的战斗力大家都是很信服的,他说已经把黄巢打趴下了那一定是真的,宰相卢携便以朝廷的名义遣散了各路援兵,毕竟出兵挺浪费钱的,能不出是最好。

等到朝廷退兵的消息传到黄巢耳朵里,他笑了。

最近黄巢闲暇的时候就带兵和张璘过过招,现在双方打仗跟演习似的,官军见了草军不再往死里打,而草军也很配合官军的演出,每次都象征性地招呼两下就跑,这样官军有了战果,草军也有了休整的时间,看上去皆大欢喜。

但是等草军休整好了以后呢?这个问题似乎没人去想,而此时的草军早已经恢复了实力,它就像一只怪兽,要择人而噬了。

信州城外五十里,张璘领着自己的军队已经列阵好了,他在等黄巢,因为前两天双方约好了在这里搞搞演习。

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黄巢还没有来,这让张璘很没面子,因为怎么看自己这些人都像是准备好了让人来打似的,这样就太假了。

罢了,既然已经到这里了那就往前走走吧,打不到草军围个猎打个兔子也是好的。“回头一定要把黄巢这家伙好好修理一番,最好能再多榨出几块金子来。”张璘这样想着,扬手一鞭带着大军轰隆隆向前方开去。

向前走了没多久就看到前面大道上烟尘四起,白旗纷飞,人喊马嘶,黄巢到了!张璘很高兴,虽然战斗的地方偏离了约定地点,但现在改剧本还来得及,反正这戏怎么演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嘛。

但情况似乎有点不一样,久经战阵的张璘嗅到了一丝危险,危险出在对方出兵的规模上,草军铺天盖地而来望不到边际,而且这些都是黄巢的主力军,如果真的是来演习何必这样大张旗鼓?更让张璘感到心慌的是他感受到了对方浓浓的杀意。

张璘叫来一员裨将,让他快马回城报信,然后他又派出一支小队,让前面的黄巢扎住阵脚,不要再往前走了。

黄巢的大军没有停下,派出去的小队迅速淹没在草军洪流里。

该死,这回黄巢是要动真格的!

张璘带的兵不多,他迅速变换阵形,由骑兵护住两翼,快速撤退。然而一切都晚了,一声炮响过后,左面朱温,右面尚让两路伏兵杀出,正面黄巢又携雷霆之势而来,三路兵马将唐军围在垓心一顿猛攻,张璘带兵苦战,力竭而死。

夕阳西下,战场上横尸遍野,信州城头上已经插上了草军的大旗。

张璘一死,黄巢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他趁热打铁迅速领兵攻克池州、睦州、婺州等地,队伍进一步壮大,草军于当年七月横渡长江,进入淮南高骈的地盘。

姓高的,你黄爷爷找你来了!

黄巢打过长江来了?他不是要投降的吗?张璘呢,他在哪里?什么,战死了?!

一连串的突变让高骈喘不过气来。

现在的草军号称六十万,高骈当然知道这里面的水分,他更知道黄巢是在虚张声势。但如果真的打起来自己会赢吗?高骈相信自己赢的盘面更大一些,但会赢得很惨,而且战场是在自己的辖区,瓶瓶罐罐的打坏了谁来修呢,烂摊子还不是留给自己!找朝廷报销?算了吧,皇上只知道打马球,事情过去后他才懒得管呢。想通了这一点,高骈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让开大路,放黄巢过去。

襄阳的刘巨荣主动出击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现在的高骈出于同样的目的让开了道路,毕竟乱世到来,保存实力更重要。

僖宗皇帝李儇知道后大为恼火,督促高骈出兵,高骈不为所动,皇帝再催,高骈干脆称病,撒手不管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唐王朝内部的一些微妙变化,经过几年的黄巢起义,大唐王朝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也有过一次“文昌中兴”,对不听话的藩镇节度使也曾下过杀手,所以大家明面上还都很老实。到了唐僖宗李儇这里,朝廷对黄河以南的各大藩镇还是有控制力的(为什么是黄河以南呢,因为河北有三个刺儿头,后面会讲到),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大唐中央政府和各藩镇之间维持着势力上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如果不被打破,哪个藩镇也不敢和朝廷叫板。

但黄巢起义把这个平衡打破了,他证明了中央军都是纸老虎,也证明了大唐朝廷的昏庸无能,所以现在的高骈才敢抗旨不遵,因为他现在是中原地区力量最强的一个藩镇了,朝廷想要镇压起义就要看他的脸色。

这还不算完,还有一个更让人忧心的现象出现了:武将们不安分了,他们开始杀掉(或者是驱逐)主将,自立为主。这一段时间里许州(现许昌)将领周岌驱逐节度使薛能,自立为节度使;秦宗权驱逐蔡州刺史占据蔡州,开始了自己的逐鹿生涯;徐州牙将时溥驱逐武宁军节度使,被士兵推举为节度留后(仅次于节度使的二把手);河中牙将王重荣借黄巢起义的东风控制了河中藩镇的实权,被推举为节度留后。

这里面有个问题,之前主政一方的地方长官基本上都是文臣,他们被手下的武将驱逐后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武将大多不擅长治理,但擅长打仗抢地盘,他们是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武夫乱政的局面开始了。

如果现在的大唐中央政府能够杀一儆百止住这个苗头也是好的,但朝廷现在自顾不暇,大敌黄巢已经渡过淮河兵临东都洛阳,唐僖宗只能将错就错,追认这些篡位者为节度使,指望他们能够起兵抗敌。

然而,事情并没有好转。

现在的黄巢自立为“冲天大将军”,是不是有点眼熟?你一定想起了那首《不第后赋菊》里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没有忘记自己的野心,他的目标依然是长安。

想要进长安就要先攻下东都洛阳,黄巢已经把洛阳团团围住,但他心里还有些发慌。

草军以前最大的优势就是流动性,现在黄巢家大业大,队伍扩充后开始攻打大城市,但所谓有得必有失,他丧失了流动性很容易成为别人的活靶子。

由于高骈起了个好头儿,这时候中原地区的藩镇节度使都在冷眼旁观,他们手头有兵,单个拎出来可能不是草军的对手,但如果一哄而上呢?李儇的剿匪令可都发到他们手上了,只不过他们现在还没有听令行事而已。

而洛阳是座雄城,不是那么好攻取的。

这座城可以是一块肥肉,也可以是一座坟墓,一座埋葬草军的坟墓。

黄巢不是一般人,为了消灭掉这个威胁,他喊出了一句口号:我只找长安的李儇算账,你们这些小鱼小虾们不要多事啊,谁多事儿我打谁!(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吴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

既然都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谁还会多事呢,大家只是怕你到他们的地盘上找事儿而已,既然你保证不惹我们,那你该做什么就悉听尊便吧。

李儇被手下的骄兵悍将们抛弃了。

既然没有援兵,死守洛阳也就毫无意义,在被草军围困十七天后,洛阳的城门从里面被打开了,洛阳留守刘允章率百官降巢。

黄巢拥有了洛阳城也就有了自己的基地,他迅速给军队补充给养,停留十几天后进攻潼关。潼关背后就是长安。

潼关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雄关,说到潼关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函谷关。战国时候的秦帝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达成“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壮举,多赖函谷关。

当时秦国想打六国的时候兵出函谷就可以了,可六国如果想打秦国必须先打下函谷关,而此关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加持。说简单一点:我想打你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你想打我要问一下我乐不乐意,因为我有函谷关!

而函谷关在秦汉之后就逐渐失去了效用,取而代之的就是潼关。

潼关比函谷关更险、更大、更复杂,此关一出,函谷关就被比下去了。

三国的时候曹操和马超大战的地方就在潼关,此关翼护关中,是长安城的天然屏障!

现在大唐王朝有个最优的选项,那就是派精兵驻守潼关,把黄巢的大军耗死在这里,等到草军筋疲力尽的时候,感觉有利可图的各路藩镇必定会听从唐王朝的号召群起而攻之,那时候墙倒众人推也好,痛打落水狗也罢,黄巢只能止步于潼关之前。

然而这只是假设,唐僖宗李儇会这样做吗?

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掞的落幕第一百三十七章 短命的李存矩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战前夜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一样的太监——张承业第九十四章 南汉帝国发家史(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魏州之乱第一百六十五章 德胜之战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伐蜀第二百零一章 郭从谦第一百二十七章 锁城术第四十二章 郓兖之战第五十六章 东征西讨第八十八章 王牌对王牌第三十六章 疯狂的李茂贞第六十一章 杭州之围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五十七章 奇人王茂章第二十九章 河阳之乱第一百三十四章 耶律阿保机发家史第一百八十四章 名将李存审第九十三章 南汉帝国发家史(一)第四十八章 贱贱二人组第一百七十六章 乱政第一百章 柏乡之战(二)第九十九章 柏乡之战(一)第四十九章 可怜的昭宗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龙(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闹心的魏博第九十六章 周本的威力第二百一十六章 阿保机第一百二十二章 魏博的麻烦第一百八十七章 好商好量来投降第九十九章 柏乡之战(一)第一百八十六章 打仗过家家第一百三十二章 贝州城最终结局第二百零二章 一塌糊涂第七十三章 张颢和徐温第一百六十一章 精明的符习第六十六章 大话士族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决战第二百一十五章 书生意气第一百八十三章 风雨飘摇第一百七十九章 悲催的郭崇韬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与阿保机第一百零七章 朱温之死第一百九十五章 郭崇韬之死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战第一百二十八章 刘掞的苦恼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团乱麻第一百二十一章 拳来脚往第一百五十七章 王处直的悲剧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六十章 杨行密手下的悍将们第一百二十章 徐温父子第四十章 王镕的魅力第七十章 奇葩父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卢文进第七十八章 李克用之死第二百一十九章 宰相之争第二十三章 海龙王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进的陨落第九十四章 南汉帝国发家史(二)第七十章 奇葩父子第七十二章 淮南之变(二)第七十八章 李克用之死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四章 兵锋所指——长安!第一百零六章 没落的朱温第十三章 乱战中原第八章 黑鸦军第五十七章 奇人王茂章第一百八十四章 名将李存审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温的手段第一百三十六章 韩延徽第一百七十九章 悲催的郭崇韬第一百五十九章 晋将之冢第一百五十章 严可求的算计第四十九章 可怜的昭宗第七十三章 张颢和徐温第五十六章 东征西讨第一百三十一章 晋阳保卫战第三章 北伐第五十六章 东征西讨第四十七章 清口战役第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七十三章 张颢和徐温第八十八章 王牌对王牌第九十四章 南汉帝国发家史(二)第八十八章 王牌对王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战之后第一百九十四章 百姓第三十章 群殴李克用(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八十五章 三国开撕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掞的落幕第一百零七章 朱温之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无法无天徐知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