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第901章 七年(中)

朱瞻壑站在新修的帝国图书馆楼顶,俯视着整个西京城,心中也不禁生出万丈的豪情。

这座图书馆是朱瞻壑特意吩咐让人修建的,采用的是最新型的建筑材料,也就是钢筋和水泥,水泥当然也是朱瞻壑让人搞出来的。

有了钢筋和水泥,就可以修建更高更坚固的建筑,比如这座图书馆,就高达六层,每层有数万册藏书,甚至连朱棣让人编写的永乐大典,都有一套收藏在最顶楼。

之所以修建这么大的图书馆,主要是为了显示大汉对教育的重视,自从当初建立小学后,大汉国内的识字率直线上升,现在已经接近百分之五十了,这个数字放在后世虽然不算什么,但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一件十分惊人的事。

教育的提升,也为大汉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各行各业的新发明新技术,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比如蒸汽机的改进,朱瞻壑已经完全插不上手了,全都是新一代的工匠在研究。

这座图书馆的建立,就是方便那些喜欢读书百姓前来借阅,只要花点钱买张借阅证,就可以免费在图书馆借阅书籍,毕竟随着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喜欢读书的人同样快速飞涨,而书籍的价格可不便宜,哪怕是富豪之家,也不可能什么书都有。

因此图书馆的需求早就被提上日程,之前朱瞻壑也曾经让人在学校里开放了一些小型的图书馆,直到今天,这座大型的公共图书馆才终于建成。

“殿下,图书馆刚开业,这才不到一个时辰,就已经借出去上万图书了,再这么下去,我担心会把馆里的书借光,到时可就无书可借了!”

正在这时,国子监祭酒郑礼快步上前,一脸担忧的向朱瞻壑禀报道。

“无妨,图书馆刚开业,许多人都是图新鲜,过个几天热度就会下来,到时只有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才会跑来借书。”

朱瞻壑低头看了看图书馆门前黑压压的人群,随后却毫不在意的一摆手道。

无论哪个时代,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就算喜欢读书,也可能因为家庭和事业的原因,根本没时间读书,因此他并不担心图书馆里的书不够借。

“殿下说得有道理,不说普通的百姓,就算是在国子监中,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其实也不多,大多都只是想借读书而为自己谋取前程。”

郑礼说到最后时,也有些感慨。

“不必太过苛刻,无论是喜欢读书,还是借读书谋取前程,对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朱瞻壑却十分豁达的道。

说到这里时,朱瞻壑忽然想到一件事,于是再次向郑礼问道:“各城的大学都修建的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困难?”

大汉的教育改革,早在当初建立小学时,就已经开始了,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汉的教育已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小学、中学和大学,其中大学是从国子监分离出来的,设立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学科。

大汉的第一所大学,也就是西京大学,其实就是将国子监下面的教育机构,直接划分出来成立了大学,使得国子监成为一个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部门,而不再负责教书育人的事务。

“启禀殿下,现在北征港、狮子港等几个重要城市的大学都在修建之中,其它的倒都十分顺利,唯一的问题还是教师的数量不足,不过等到西京大学这两届的学生毕业后,应该就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了。”

郑礼立刻禀报道。西京大学其实也才成立没几年,第一届的学生数量不多,而且毕业后大都分配到国家的各个衙门里任职,只有少数才会留在大学任教。

不过第二届和第三届的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他们的数量更多,等到毕业就能分配到其它的大学任教,到时就能缓解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很好,如果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你也要及时上报,教育关乎到大汉的国本,这点绝不能疏忽!”

朱瞻壑听后夸赞一声,随后又十分郑重的叮嘱道。

大汉注定是要走一条教育强国的教育,这也是朱瞻壑当初决定离开大明的原因,因为在大明境内搞教育改革,阻力实在太大了,哪怕以朱瞻壑的身份,想要推动这件事也希望渺茫。

相比之下,大汉做为一个新生帝国,连人口都是一点点迁移过来的,自然也没有什么传统的阻力,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能按照朱瞻壑的设想向前推动,这才是他需要的。

“下官明白!”

郑礼答应一声,随后似乎犹豫了一下,接着这才说道。

“其实要说难事,倒还真有一件!”

“哦,什么事?”

朱瞻壑立刻追问道。

“其实这件事不用我禀报,殿下很快就会知道,那就是各国的使节都对西京大学十分感兴趣,甚至还试探过我,想派自己国家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对这件事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复他们?”

郑礼说到最后也向朱瞻壑再次行礼。

大汉重视教育,国子监将大学分离出去后,在朝堂上的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现在几乎与六部齐平,国子监的权力也增加了许多,只要是与教育有关的事情,几乎都归他们管辖。

“他们想派留学生?”

朱瞻壑听到这里也露出凝重的表情,当初唐朝强大时,日本以谴唐使的名义,向大唐派了不少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也从唐朝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文华和技术,但大明之前倭寇之患,以及后世的侵华战争,这些倭人可没有因为当年的师生情分而手下留情。

大汉的大学之中,可是集中着这个时代最顶尖的知识,如果外流到别国,谁也不知道会引发什么样的变化,万一有人从大汉学习到知识后,研发出先进的武器,再转过头对付大汉,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殿下,大学中关系重大,要不直接拒绝那些使节吧?”

郑礼看到朱瞻壑面带犹豫,于是开口提议道。

631.第631章 皇子朱祁镇324.第324章 对马岛(下)第137章 上元佳节(上)第176章 胡濙的怀疑第119章 朱棣的决断(上)856.第856章 朱瞻壑要去欧洲第220章 曹贼第269章 表示一下931.第931章 使团到来932.第932章 二手战舰第203章 朱瞻圻的身世(下)796.第796章 晴晴第100章 闻风而动435.第435章 白莲教徒第41章 小倔驴925.第925章 麓川之战507.第507章 预订和约稿584.第584章 离京536.第536章 余百户的毒计(上)631.第631章 皇子朱祁镇327.第327章 对马宗氏(上)625.第625章 嫌疑人朱瞻基第76章 武臣入阁342.第342章 九州大名450.第450章 安置新移民(下)724.第724章 神秘金先生第266章 皇帝也得交税467.第467章 山根城之战746.第746章 抵达埃及954.第954章 追兵将至415.第415章 赎金加倍第178章 只差三岁第109章 杨士奇上任443.第443章 将计就计580.第580章 迁回南京825.第825章 面谈?第51章 好人没好报754.第754章 告状的方法891.第891章 搭配着卖872.第872章 朱祁铠的人生规划531.第531章 反转466.第466章 目光短浅的倭人673.第673章 常威的儿子879.第879章 物资524.第524章 安远侯柳升第214章 溥洽保守的秘密749.第749章 开罗之战(上)第6章 脸长之人比较长寿?第21章 世子上街第30章 一车促织第233章 粮船北上505.第505章 新闻报(中)第263章 官船商用780.第780章 奔赴大汉756.第756章 非议第136章 珠钗会287.第287章 别罗里之战(上)第171章 这世上最缺的是机会第172章 谷王朱橞970.第970章 土木堡之败(下)460.第460章 报仇(下)878.第878章 海峡对岸884.第884章 朱瞻圻要人421.第421章 抓捕绑匪298.第298章 海上遭遇(下)第105章 大忽悠朱瞻壑(下)573.第573章 苦闷的夏元吉426.第426章 堆满火药的仓库第103章 天赐之地天竺722.第722章 王通的困境(上)第165章 谷王与建文帝722.第722章 王通的困境(上)695.第695章 蒸汽机(上)第227章 程济第16章 好弟弟(上)290.第290章 生与死的距离第276章 寿宴(下)834.第834章 海军的任务979.第979章 回京306.第306章 倭寇的老巢第92章 打草的棍子725.第725章 去大汉吧441.第441章 流放天竺955.第955章 杨善的质问第231章 旧港之战(中)405.第405章 山东灾情第267章 又见宋礼第54章 新的财路650.第650章 报纸的问题第275章 寿宴(上)608.第608章 杀进京城(上)580.第580章 迁回南京第234章 疯狂的北京806.第806章 封赏第213章 意外的线索614.第614章 消息传来293.第293章 香皂814.第814章 威尼斯总督(上)808.第808章 清剿沙盗449.第449章 安置新移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