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8.第948章 不详之兆

朱祁镇御驾亲征,大军在仓促间出发,走了一天才走到北京城西的龙虎台,放在后世,甚至都没有出北京城的区域。

张辅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已经没办法骑马,所以只能坐在马车上随军出行,一路上看到大军的情况,他也是眉头紧急。

因为是仓促出征,朱祁镇将京城周围的驻军胡乱抽调到一起,彼此间根本没有经过任何的磨合,甚至上下统属都十分混乱,下面的士兵不知道听谁的,上面的将领不知道自己负责哪一支军队?

这也导致大军出动时,根本没有任何的章法,反而是乱哄哄闹成一团,如果放在以前张辅带兵,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把负责的将领军法处置。

但现在的大军由朱祁镇和王振指挥,其它的将领只能听令行事,至于张辅就更别想了,他今天几次想求见朱祁镇,希望向对方提一些行军时的建议,但朱祁镇却都懒得见他,所以张辅对这种乱糟糟的情况也无能为力。

行军的时候乱成一团,晚上大龙虎台扎营就更乱了,想要评价一个将领指挥军队的能力,只要看他扎一次营就可以了,优秀的将领不但要考虑营盘的选址,大营各军的分布也都要相互响应,甚至还要考虑到敌军袭营时的应对。

但朱祁镇和王振却完全不懂兵法,大军来到龙虎台扎营,更是毫无章法,东一片西一片,因为只给了两天的时间准备,所以许多军队甚至都没带帐篷,只能一堆士卒挤在一起,幸好现在天气热,否则肯定会冻死不少。

更加严重的是,军中根本没有准备任何的粮草,所以大军走了一天,却连一顿热饭都吃不上,有些将领比较有远见,让手下的将士带了几天的干粮,晚上啃一啃干粮倒还没问题。

可有些将领因为时间仓促,根本没时间准备这些,甚至有人以为朝廷肯定会准备粮草,毕竟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几乎是件公认的事,连不识字的种地老农都知道的道理。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残酷,朱祁镇和王振根本没给大军准备粮草,他们以为只要调兵的命令一下,下面的军队就能上阵杀敌,至于大军的吃喝拉撒睡等杂事,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也导致了大军出征的第一天,有近半的将士竟然饿着肚子睡在野外,虽然现在天气热,但同时也是蚊虫高发的季节,野外的蚊子又大又毒,许多将士被叮咬的满脸都是大包。

张辅倒是有自己的帐篷,晚上家丁用自带的粮食,给他熬了碗粥,现在张辅的牙不行了,只能吃一些稀软的食物。

晚饭之后,张辅并没有休息,而是借着昏暗的灯光,亲自写了一份奏本,然后派人送到朱祁镇的大营里。

奏本上的内容不多,主要是张辅针对现在军中的乱相,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比如向周围的县城征调粮草,至少让将士们填饱肚子,毕竟这世上从来没有饿着肚子能打胜仗的道理。

虽然张辅知道,自己这份奏本就算送上去,也很可能不被采纳,甚至朱祁镇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但他还是要写,毕竟身为三朝元老,有些事情他必须要做。

写完奏本送出去,都已经是下半夜了,张辅这才躺到毯子上准备休息。

但就在张辅刚闭上眼睛,正要睡着之时,忽然只听帐篷外一片喧哗,负责他安全的家丁也全都跳了起来,将帐篷周围保护起来。

“怎么回事?”

张辅来到帐篷外问道,喧哗声离他这里比较远,隐约还能看到远方有火光,也不知道是哪支队伍出了问题。

“启禀国公,我们也不清楚情况,大营之中入夜后严禁行走,所以我们也没办法派人打探情况,只能等营中的通知了。”

家丁立刻回答道。 其实以现在大明军营的混乱情况,就算夜间行走估计也没什么人管,但怕就怕情况混乱,万一被误伤可就太倒霉了。

张辅虽然心急,也知道家丁的话有道理,只能掂着脚步向远处喧哗的地方张望,顺着清凉的夜色,隐约能够听到一阵阵的喊杀声。

“怎么会的喊杀声?这才刚出京城,肯定不会有敌人袭击,难道说是……”

张辅说到最后脸色大变,因为他想到一件更加恐怕的事,那就是传说中的“营啸”。

所谓营啸,又叫炸营或夜惊,也就是在军队晚上休息之时,因为高度紧张,导致将士在没有任何命令的情况下,集体出现的混乱和恐慌。

营啸有轻有重,最严重的营啸,甚至会导致将士们自相残杀,最终一营将士死伤大半才会结束。

而哪怕最轻的营啸,也会发生可怕的动乱和踩踏,导致大军还未遇敌,就出现不小的伤亡,而且这种营啸往往被视为不详之兆,如果大军刚出征就遇到营啸,将为这次出征蒙上一层不详的阴影。

远处大营的喧哗一直持续到凌晨时分,这才逐渐的平息,这时天也快亮了,张辅立刻让家丁护着自己,乘车赶往事发的军营。

发生喧哗的军营位于大营的西北角,张辅也不知道这里是谁的军队,等到他赶到这里时,只见兵部尚书邝埜已经来到这里,正在指挥着官员正在救治伤员,只见大营里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受伤的将士发出痛苦的呻吟。

“邝尚书,这里是不是发生了营啸,军中的伤亡几何?”

张辅下了马车,快步上前向邝埜问道。

“国公您怎么也来了?这些事情由我们来处理就行了,您还是先回去休息吧!”

邝埜见到张辅也急忙上前扶住对方道,他实在不忍心让年迈的张辅再为军中的事情操心。

“邝尚书你就实话告诉我吧,否则我回去也无法安心!”

张辅知道邝埜是一片好心,但他却坚持道,哪怕管不了军中的事情,他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唉,罢了,既然国公您开口问了,那我就实话告诉您,这次虽然不是营啸,但也差不多!”

邝埜苦笑一声,这才把昨夜这里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第32章 朱瞻基回来了975.第975章 大汉的援军658.第658章 夜校(上)429.第429章 风险和机遇第176章 胡濙的怀疑739.第739章 女校(下)第6章 脸长之人比较长寿?第189章 状告朱高煦(下)898.第898章 战后637.第637章 天竺见闻第54章 新的财路456.第456章 两位布政使第120章 朱棣的决断(下)894.第894章 送给朱祁镇的礼物570.第570章 朱棣驾崩(下)第259章 大型打脸现场620.第620章 赵王不见了(下)第199章 明东陵第232章 旧港之战(下)第250章 琉璃瓦与铜瓦(下)467.第467章 山根城之战701.第701章 蒸汽机的应用348.第348章 决战开始806.第806章 封赏565.第565章 朱棣病重第81章 真凶找到了780.第780章 奔赴大汉第85章 刻意抹掉的关键信息第79章 余孽762.第762章 来历不明的倭人676.第676章 邀请664.第664章 作坊(下)第281章 恢复自由(下)579.第579章 朱高炽病了(下)571.第571章 朱高燧回来了581.第581章 两京制(上)795.第795章 车上闲谈(下)868.第868章 迎接507.第507章 预订和约稿671.第671章 汉军真的会飞839.第839章 逃难(上)第239章 又见卖地(下)498.第498章 朱棣的苦衷471.第471章 一个教训(上)359.第359章 风云突变433.第433章 又见唐赛儿第211章 下落不明第281章 恢复自由(下)688.第688章 交趾叛乱与内书堂第56章 差点被毁的永乐大典第165章 谷王与建文帝863.第863章 东正教圣人917.第917章 英雄第268章 朝廷逼出来的漕运第81章 真凶找到了447.第447章 新老移民(下)469.第469章 自爆(上)607.第607章 冒险第142章 讨公道(中)第214章 溥洽保守的秘密第244章 开银行400.第400章 移民的福利(下)643.第643章 扫平日本的开端903.第903章 张太后驾崩868.第868章 迎接第111章 一举两得(到)326.第326章 张辅的最后一次出征第595章 宫中查案(下)第184章 时运不济518.第518章 永乐日报573.第573章 苦闷的夏元吉328.第328章 对马宗氏(下)827.第827章 穆法斯的求助912.第912章 重临威尼斯358.第358章 足利义嗣854.第854章 风险与收益878.第878章 海峡对岸934.第934章 兀鲁伯来信528.第528章 夹龙谷第18章 “没安好心”朱高燧668.第668章 对士气的打击304.第304章 交换人质(上)第39章 中计了第103章 天赐之地天竺306.第306章 倭寇的老巢946.第946章 朱瞻壑的警告第100章 闻风而动668.第668章 对士气的打击562.第562章 汉王妃赐刀631.第631章 皇子朱祁镇第204章 城东半山寺580.第580章 迁回南京853.第853章 两个选择第277章 朱高炽进宫364.第364章 归程756.第756章 非议625.第625章 嫌疑人朱瞻基523.第523章 朱勇回来了第106章 仆从军695.第695章 蒸汽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