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李自成

把视线转回之前的燕京。当太原失守,周遇吉死节的消息传到京师后,崇祯帝感到脖子上的刀口是距离更近了。心中就又升起了‘南迁’的念头。

恰好这时李邦华上了一道密折,求崇祯帝固守京师,同时仿照永乐年间的旧例,让太子到南都监国。过几天没得到回复,李邦华又请求把定王、永王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杭州广州),让他们拱护两京。

彼时的崇祯帝是又气又恼,因为他心中想的是自己与太子诸王皆南下,哪怕两人中必须有人留守京师,那也是把太子留在北都,自己带领朝廷上下南迁金陵,现在李邦华的提议正好相反,这等于是让他自我牺牲。

当即愤愤不平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

但崇祯帝身边早就被人渗透成了筛子,李邦华的奏折根本保不住秘密,如此策略赢得了不少官员的赞同,比如那周延儒,还有陈演、魏藻德、蒋德璟等。

如此力量应该说已经很强了,即便很多北方官员拿出了“遗弃国土,放弃北方”的由头阻止,也不能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但崇祯帝很不满意啊,于是,他就给了官阶中下的言官们开口说话的机会,还是那个兵科给事中(从七品阶)光时亨,他站出来反驳道:“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这一句治正确的口号,又有谁还敢再说话?

所谓的“得失”在这次的朝会之中彰显的淋漓尽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士大夫阶层和皇帝的无耻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自成把周遇吉大块分尸之后,姜瓖已经秘密派人送上降表,李自成大喜过望,马上打点军队,越雁门,占朔州,直向大同。

兵不血刃而夺得了大明一座重镇,这让李自成得意非常。但他最得意的却是刘芳亮在中原的进展——洪承畴根本无力招架刘部大军,崇祯皇帝的南逃路线已经被掐断了大半了。

年初颁布北伐幽燕诏书时候,李自成最担心的三件事——一、担心崇祯会将一部分守宣化和大同的人马调回京师守城,使民军屯兵坚城之下。届时万一不能攻克燕京,事情就不顺利了。

二、崇祯不惜割地给建州鞑子,调回关宁铁骑入卫燕京。

三、崇祯万不得已时溜之大吉,留下几个重臣守燕京,自己走齐鲁和津门,两中选一,逃往金陵。

现在大同不战而下,齐鲁的运河也被刘芳亮给掐断了,宣府的明军丝毫未动,这当日的三条担忧可不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了么。

“天琳兄弟,坐。”李自成见到张天琳后招呼道。

“陛下,你找额?”张天琳毫不客气的坐了下,张口问说。

“大同的事儿。你劝额不要杀姓姜的,有道理,额就不杀了。但姜瓖额信不过,人骚情,面上卖乖,滑的很。额要把你和柯天相、张黑脸留下来掌控大同。姜瓖也还是总兵,但你们要握着实权,要把他手下的兵给掏空了。留做个样子就好,省的麻达。”

“额晓得,陛下你放心。”张天琳拍着胸脯向李自成保证的道。

但他遂即又道:“额们三个留下大同,兵马也尽都留下?”

李自成当然会把他们的兵马都留下。

“那你军中兵马就更少了。号称五十万,去了额们也就十几万人,何不多带些人马前去?”

李自成当初的担忧,他手下诸将是都清楚的,现在大同、宣府不中用了,但东北还有关宁铁骑,外加上半道里杀出的郑芝龙。

“若是顺利,这些兵都已经够了。要是不顺,再多的人也没用。”李自成这时候脑子里还很清醒的。他身边的军队虽然才十万,可却都是大顺军中的精锐,尤其是数万老营,那是他最大的本钱。

这些人若还拿不下京城,再拉起十万人也不当事。

何况他就是真的想聚拢兵马,实力也不允许啊。

近半年的时间来,民军的人马很快占领了大半个中原、湖广北部、晋西全境,还有关中和西北,现在刘芳亮军又向东进到齐鲁境内,哪儿不需要兵?

原来有几十万人马,不分散很够使用,一分散就力量薄了。

像他离开湖广以后,德天府、承天府、襄阳府不是分去了很多兵力吗?

现在湖广、中原的许多府、州、县局势都不很稳,有很多人在左顾右盼,伺机而动。能够反叛,他们都会反叛的。

郧阳巡抚高斗枢更是一个硬骨头,从十五年末就与民军纠缠不休,李自成数次发大军进攻,都被其挫败,至今郧阳上空依旧飘着大明旗号。

李自成还清楚自己与士绅阶层的矛盾依旧没有化开。

只是从之前的你死我活变成了现在的大致和平,只是缓和了下来,但想要真正的化开,还需要他彻底的拿下燕京,然后召开科举,如此才好真正的收拢人心。

这一点他心中很明白,牛金星、宋献策和李岩等人也很明白。

所以,要短期内维持着现下的局面,李自成就只能把手里参差不齐的数十万大军撒面一样撒开。一如现在的大同府,不如此他不放心,也掌控不了局面。

就好比眼下,要是没留下张天琳他们,大同府有什么改变?姜瓖万一不稳了呢?这风险太大。

至于兵马不够用,为什么不招兵?

要征召更多的兵马很容易,北地有的是流民难民,兵源多的是,可困难就在于李自成无钱养兵呀。

吃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是李自成的政治口号,在他的崛起过程中,这句口号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从去年开始,民军所到之处,州县望风而降,百姓苦大明久也。可同时这也是他身上的一层沉重的枷锁。在百姓手里收不来钱粮,他就只能拿士绅官僚开刀,就也造成了民军现下的困境。

李自成已经很清楚这口号的负面作用,但自己喊的口号,跪着也好喊下去。至少在他杀进燕京之前,这口号他还要继续喊下去。

那就像是后世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一样,看是先把手里的钱烧完,还是先烧钱烧出成绩来。是一场生死时刻的激烈竞争。

看李自成是先就山穷水尽了,还是他在山穷水尽之前就把大明朝给干倒了。

不然,他就也只能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第二了。不如此,他凭甚来养军干仗啊?

再直白的说,大军杀入京城了,李自成夺取半壁江山了,那要不要犒赏全军?如果他带着几十万人杀入京城,光是犒军的花销就能压死个人勒。

所以,李自成现在的这些人就已经够用了,甚至大军途中还要分兵,真杀到燕京城下的时候,能有个十万人就足够了。

看历朝历代,局面已经走到眼下这一地步时,新朝对旧朝那讲究的并非是一味的军事,还有人心。

朱明已是土崩瓦解之势,不堪一击。

人心散了,小弟不好带了,那新朝兵进,可不就是人常说的摧枯拉朽么。

第二百三十二章 咆哮的德川家光第三百六十八章 接下该怎办是好?第五百六十三章 太子与藩王第一百七十三章臣愿效犬马之劳(求订阅)第四百二十二章 建康城不健康第四百四十一章 买命钱与卖命钱第五百七十五章 浓郁的挫败感第一百四十三章 来年……第四百三十章 首辅赐教第一百六十九章 三选一?不,是二选一(求订阅)第二百六十四章 南明伐北清,这还真有点虚幻第五百四十八章 试炮场,赵构教子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城费·续(求订阅,4/10)第三百九十五章 明智想选择第五百二十三章 草原(上)第二百九十一章 北复中原一场空第一百一十章 战争的准备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城费·续(求订阅,4/10)第四百八十八章 离开草原第四百六十九章 为王前驱第五百零七章 嘴强王者第三百二十二章 野心勃勃之辈第七十九章 猪队友(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七章 全都往狠里杀第二百五十五章 士绅之敌,士林之敌第四百八十三章 皇子第五百四十四章 好演员,好演技第三百八十六章 燕王的雄心壮志第四百三十七章 纸钞第四百四十六章 文武分歧第二百二十一章 日女不入中原?(求订阅)第一百一十八章 荷兰人的本钱第二百一十六章 房地产很刺激吧(求订阅)第十八章 罪该万死第五百六十二章 有数了第五百六十三章 太子与藩王第三百六十章 大战来临第五百一十四章 招女婿第三百六十章 大战来临第三百五十八章 诏书第四百四十章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州港第七十三章 丢尽老祖宗的颜面第四百三十九章 遗老遗少第五百八十二章 雇佣兵第二百九十九章 郑芝龙道尽心声第五百二十六章 士林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家都是旗人第四百零二章 开挂人生第一百五十四章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耳!第五十二章 万胜(求收藏)第四百五十四章 南洋暗刃第三百零七章 是满万不可敌,还是撼山易,撼郑家军难?第一百零八章 秩序第五百一十八章 叫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这是为了崇祯好,为了大明好……(求订阅)第二百零一章 金陵城爆炸了(求订阅)第四百八十二章 计划第四百四十七章 上天有好生之德第二百六十七章 仓惶不安曲阜孔第一百三十六章 郑芝龙想干啥呢?第一百八十五章 武英殿上话东虏第三百五十九章 赵构的枪杆子第二百六十一章 郑家的底气第一百五十二章 李自成第一百四十九章 是南迁,南迁,还是南迁呢?第二百三十三章 二儿子的前途第二百九十四章 春风得意阿济格第一百九十四章 迟到的金手指?(求订阅)第二百五十章 西班牙人的血第一百三十七章 人不磨,不成器第四百九十二章 over!第五百六十六章 继续教导第三百七十五章 燕王赵构第三百九十二章 我军必胜!第五百三十六章 高丽的归二代第三百零六章 排枪击毙与排队送死第二百六十二章 朕要挥师北上,重兴大明第三百五十七章 与赵构小儿一会第九章 闽地来的海蛮子第九十九章 完了,全完了第一百七十二章 这点贼兵算的了甚?(求订阅)第三百七十章 赵官家第二百九十三章 何去何从郑芝龙第九十八章 过河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尔衮的得意第二百一十五章 天主要靠鞑靼人(求订阅)第二百一十三章 这是为了崇祯好,为了大明好……(求订阅)番外1第五十二章 万胜(求收藏)第二百零八章 忠心的好奴才(求订阅)第八十五章 攻敌必救!第四百三十九章 遗老遗少第五百八十七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第二百五十二章 指鹿为马的乐趣第一百四十八章 崇祯十七年开篇第三百三十一章 幸与不幸第五十二章 万胜(求收藏)第五百四十六章 对塞北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