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资料(二)

三、王湾

(二)诗歌

王湾诗今存十首,多酬赠之作。湾处初盛唐之交,新旧诗风的转变,犹如其名作《次北固山下》中的佳句所描写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王之涣

(二)诗歌,王诗今存仅六首,状景高远,抒情慷慨,寓理蕴藉。

第二节 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

一、孟浩然

(二)诗歌内容

1.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的山水诗多为行旅见闻,移步换形,异于王维的静坐观照。《过故人庄》《晚泊浔阳望庐山》《宿建德江》

2.牢骚诗

孟浩然的诗颇多不遇之愤和恋阙之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岁暮归南山》

3.别情诗

孟浩然赠别怀友诗情真意挚,多上乘之作。

4.隐逸诗

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常与僧道往还,涉山水,乐隐逸。

(三)艺术特征

1.擅长五言,清淡幽雅

2.境清入画,趣多禅悦

二、王维

(二)思想

王维早年有儒家用时济世的思想。

王维受家庭影响,早年即奉佛,晚年失节事敌后,更潜心禅理,随缘任运。

(三)诗歌

1.内容

(1)山水田园诗

王维厌恶官场,在山水田园中寻找慰藉。笔下山水,多幽美之景,饶闲适之趣。《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鸟鸣涧》《鹿柴》《竹里馆》

(2)边塞诗

王维的边塞诗作在描写征战畋猎和边塞风光中抒怀寓志,雄劲豪爽,多前期之作。《从军行》 《燕支行》《老将行》《使至塞上》《观猎》

(3)幽愤诗。或直抒胸臆,或咏史寓意,多用对比,寄寓他对人生仕途不平的愤慨,揭露权贵奢华跋扈。多为前期之作。《西施咏》《陇头吟》

(4)离别诗

在问答劝慰中抒情寄意,真挚动人。多为五绝。《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2.艺术特点

(1)诗中有画

王维诗书画乐兼擅。他的山水田园诗成为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有声画

(2)诗中参禅

(3)追求自然美

(4)众体皆工

(四)王孟比较

王诗浑厚高华精警,孟诗自然疏淡朴素。

王众体兼擅,题材较广;孟专精五言,内容较单薄。

王“诗中有画”,孟纯诗人气质。

三、储光羲

(二)诗歌内容

1.田园诗,代表作为《田家杂兴》八首。

2.离别诗

3.民生诗,久为县令,部分诗反映民生疾苦,忧念时事,为王孟诗中所无。

(三)艺术特征

储光羲田园诗多写农民,乡土气浓;王诗多写隐士文人情雅。储诗淡古直朴,与王诗的高华精丽有别,有孟诗的疏淡,而深远不及。擅长五言古诗。

四、祖咏

(二)诗歌

1.山水诗,《终南望余雪》

2.述志诗,《望蓟门》

五、常建

(二)诗歌内容

1.边塞 2.山水

(三)艺术特征

清冷幽僻萧森,风格有别于王孟而开启了中晚唐诗的意境和格调。

第三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初唐边患不断,故多边塞诗。以太宗君臣为主体,作者有四五十人,作品近百篇,为盛唐边塞诗派奠定基础。多沿用乐府旧题,没有以边塞诗名世的作家,也没有形成流派。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大多有较长的入幕从军的边疆生活经历,喜欢采用七言歌行和绝句的体裁,表达时代的精神和社会心理,反映边疆战争及其所涉及的种种现实,具有宝贵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他们把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和哀怨浓丽的齐梁笔调熔铸在边塞诗中,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一、高适

(二)诗歌内容

1.表现边塞生活

(1)立功志向 抒发的报国立功的志向,有时代特色。其中不免有利禄富贵、荣亲耀祖等庸俗思想。

(2)军中矛盾 军中苦乐不均等现象。

(3)和平愿望 谴责穷兵黩武,表达人民和平愿望。

(4)边塞风光 描绘蓟北、河西风光及少数民族习俗,真切动人。

2.反映社会民生

高适早期长年不遇,久居下僚,对社会民生有所体察,较早揭示了盛世中的时弊。

后期高适看到安史叛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愤怒谴责散兵败卒的劫掠匪行

3.宣泄失路怨愤

宣泄了他长期不遇的怨愤,揭露权豪忌才和世态炎凉。

(三)艺术特色

1.沉雄悲壮

2.质直浑朴

3.体兼古近,尤工七古

二、岑参

(二)诗歌内容

1.边塞生活《走马川行》、《轮台歌》、《白雪歌》为其代表作。

(1)西域风光,飞雪风沙、火山热海在岑参笔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2)西域风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岑参诗不着力于摹声状姿,而多结合边地风光,渲染乐舞的优美旋律,动人舞姿。还表现胡汉的融合。

(3)立功的雄心,刻骨的乡思,岑参诗有立功的雄心,志壮气豪;也有刻骨的乡思,深挚凄恻。

2.社会民生

(三)艺术特征

1.奇丽峻峭

2.擅长七古

(四)高岑比较

高岑都久居下僚,高对民生疾苦更为了解;

两人都有长期边塞生活经历,但高赴蓟门、河西,岑至安西、北庭,所反映的边塞风貌不同;

两人晚年均入蜀;

艺术上都受建安文学的影响,悲壮遒劲是他们边塞诗的共同特点,但高诗沉雄劲健,岑诗奇逸俊丽;

高尚质直,岑多比兴。

三、王昌龄

(二)诗歌内容

1.边塞诗

王昌龄边塞诗不戚戚于边塞的苦寒,多表现克敌制胜的英雄主义。

揭露朝廷穷兵黩武,将非其人,同情士卒。

2.妇女诗

宫怨诗描写禁闭深宫的宫女被玩弄、遭遗弃的悲惨遭遇,蕴藉含蓄地表达出她们悲苦无告的怨恨。

3.赠别诗

王昌龄赠别诗构思婉曲,或借物寓情,或寓情于景,原是惜别,偏示慰别,化远为近,视二乡为一乡,情味隽永。

(三)艺术特点

王昌龄诗思清绪密,意幽情深。所长七绝,含蓄隽永,可与李白颉颃,人称“七绝圣手”。

四、李颀

(二)诗歌内容

1.边塞诗

李颀边塞诗不多,喜用乐府古题,表现怨恨不平之情,风格悲壮苍凉,不同于初盛唐边塞诗建功立业的题旨和雄浑劲健的风格,而更近于中晚唐边塞诗。

2.赠别诗

李颀善用人物速写素描的手法,生动扼要地勾勒出人物外貌、经历、性格的特征,在盛唐赠别诗中别具一格。

3.音乐诗

李颀不仅音乐审美能力强,而且善于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环境气氛,表现听觉的艺术感受,沟通视觉与听觉、演员与听众的心情。诗中描摹细腻生动,妙喻迭出,反映唐代中西音乐交流的成果。代表作有《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听董大弹胡笳声》等。

(三)艺术特色

1.古体

李颀五七言古体卓然成家。七古尤苍劲沉雄,近于高适。

2.近体

李颀长于七律,他与王维、高适、岑参一起,将初唐七律传统的应制题材扩大到登临、赠别、咏物等,风格清炼流利。

五、崔颢

(二)诗歌

1.边塞诗

崔颢的边塞诗有报国赴难、边关乡思、息战和平等内容,风骨凛然,唱叹有情,近似鲍照。

2.妇女诗

崔颢的宫怨诗,表现宫女的哀怨深曲细腻。

崔颢学习南朝民歌,表达妇女思想感情,真率自然。代表作有《长干曲》四首。

3.行旅诗

崔颢的登临行旅诗意境壮阔,气势浑厚。名作《黄鹤楼》以歌行入律,反映歌行、七律的相互影响。

崔颢的《江畔老人愁》和《邯郸宫人怨》,以七言歌行叙事纪传抒情,平易流畅,上承卢骆,下启元白长庆体。

六、王翰

(二)诗歌

王翰诗今存十四首。其中《凉州词》二首及《饮马长城窟行》为边塞诗。

第五章 李白

第二节 李白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

儒家用世济时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染上了鲜明的纵横家色彩。

儒家大同理想也掺杂了不少道家无为而治的成分。

尊孔,又对孔子加以嘲讽。

受儒家思想影响,但绝不醇正。

二、道教及道家思想

服食炼丹、学道求仙几乎贯穿李白的一生,并曾受道箓成为道教徒。一生的重要交游有不少是道徒。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也经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李白不屑科举,以学道求仙为养誉待时、建功立业的手段。道家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也符合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性格。仕途失意后,学道求仙也是其傲世自高、鄙弃官场、排遣愤懑的方式。

道家思想对李白狂放不羁、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傲视权贵的性格和追求个性自由解放、愤世嫉俗、否定荣华富贵的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其遁世颓放、一死生、齐万物,和光同尘思想也源于道家。

三、侠义及纵横家思想

李白早期的重然诺、仗义疏财到后来的豪放不羁、抗争叛逆精神都可看作战国侠义精神在他身上的深化。李白的自信自负和干谒、养誉等做法,都有深厚的纵横家色彩。李白仰慕的对象,也大多是纵横者流。

李白功成身退的理想,是他济时用世,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用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随俗俯仰而能全身远祸的手段。

四、佛教思想

李白也涉猎佛典,与僧徒有酬唱,但佛教对他的影响远不及上述几家。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内容

一、讴歌理想、表现自我

二、抗争命运,宣泄愤恨

三、揭露窳(yu3)政,针砭时弊

四、反映民众生活

五、塑造妇女形象

六、歌颂祖国山河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总体风格是豪放飘逸。“诗仙”。

一、崇尚诗骚、追求自然的文学思想

崇尚诗骚,鄙薄齐梁

崇尚自然,反对雕琢

二、豪放飘逸的总体风格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迥落天外的想象

新鲜生动的比喻拟人

大胆真实的夸张

跌宕开阖的结构

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各有千秋的不同体裁特征

(一)乐府歌行雄奇奔放

(二)绝句清新俊逸

(三)律诗一气呵成

第五节 李白的散文和词

一、散文

李白的散文,内容以表现求荐之望、友朋之情、不遇之愤、出世之想居多,文体则以赋、书、序、赞、铭为主,行文骈散兼有。受庄子散文、纵横家言论、西汉辞赋和六朝骈文的影响,李白的散文清雄奔放,有类其诗。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

二、词

今传李白词,有《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清平调》三首等,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而这两首词是否系李白所作,千年聚讼。

第六节 李白的文学渊源及影响

一、文学渊源

李白从前辈作家的优秀遗产及民间文学的精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庄、骚、纵横家文、两汉辞赋、曹植、阮籍、鲍照、谢朓、庾信给他的影响甚大,而乐府民歌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晋乐府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北朝乐府的豪放粗犷,南朝民歌的清丽婉约,经李白熔炼,在他的诗中得到和谐的统一。他丰富并发展了民歌的传统表现手法。

二、影响

李白诗歌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泽惠万世。

当时他就名动京师,蜚声海内。可从苏頲、杜甫、李阳冰、魏颢、任华、贺知章等人的评论中看出。

从他身后至今的千余年中,几乎没有一个诗人不从他的诗中汲取滋养。

受影响尤深者如韩愈、李贺、杜牧、苏轼、陆游、高启、黄景仁、龚自珍等。

第六章 杜甫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用诗歌忠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集古今诗人之大成,开后人无数法门。被奉为“诗圣”。

第二节 杜甫的思想

一、致君尧舜、再淳风俗的儒家理想

青年时代杜甫即以稷、契自许,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安史之乱更强化了他济世拯物,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尽管以后他历经艰辛,不免有悲愤失望之情,有时安于闲适恬静,有时也嗟贫叹老,但忧国伤时始终是他诗歌的主旋律。

杜甫政治理想的内涵不外传统的儒家思想。而忠君是杜甫儒家思想的突出表现。由于唯心史观的局限,对君主他不免有愚忠和美化之处。

忠君忧国与悯时爱民的矛盾,杜甫用“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加以统一。基于爱民悯时,他揭露苛政,谴责诛求;出于忠君忧国,他勉励百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内容

一、忧念社稷,反映时局

忧国伤时是杜甫诗歌的重要内容,是其伟大胸怀的体现,也是杜诗成为诗史的主要原因。早在安史之乱前夕,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体察,预感到大乱将作,在诗中表现出他的深忧。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对社稷苍生,心忧如焚,用大量诗歌反映战事的变化,表达了他对局势的关注。

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赉志不酬,报国无路的痛苦相交织,或依托山河,或寄寓事物,或属诸友谊,或见诸亲情,无论穷老贫病,还是暂获宁静闲逸,此情不衰,此心不渝,不仅著名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而已。

二、谴责战争,希冀和平

杜甫对战争的态度,依其性质不同而异。他谴责胡汉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真诚地希望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兵车行》、《前后出塞》

安史之乱以及四川、湖南的地方军阀叛乱,造成了空前的劫难。诗人谴责叛军的烧杀劫掠,劝慰人民,勉励朋辈杀敌靖乱报国。《三吏》、《三别》

三、哀悯苍生,揭露暴政

杜诗不仅揭示出了社会贫富阶级对立,而且揭示出阶级压迫剥削是造成百姓贫穷的根源。

在反映当时的兵燹(xian3)战乱、苛税杂役带给人民的沉重灾难方面,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杜甫以仁爱为怀,推己及人,表现出高尚的情怀。在与广大人民一起经历的磨难中,他为他们的纯朴感情所感动,和他们建立起真挚的友谊。这种“民胞物与”的精神对后世文人如白居易、王安石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羌村》、《又呈吴郎》

四、题画咏物,描绘山水

(一)山水诗

这类诗不仅写出了山川景物的不同风貌特征,给人美的愉悦享受,而且寓情于景,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倾注于山岳江河,把他飘零的身世、坎坷的遭遇、忧愤的情愫寄寓于登临跋涉观览之中,使他的山水诗有丰富的意蕴、极高的审美价值。《秋兴》、《登高》、《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杜甫在生活相对安定、情怀较为闲逸时也写过一些缘情体物、秀美工细的山水诗《水槛遣心》

(二)咏物诗

杜甫汲取了历来咏物诗托物言志寓怀的传统,加以发展,丰富了咏物诗的表现力。写法上多以病态(如“病”、“枯”、“小”、“瘦”等)之物喻贫苦百姓。在贴切刻画事物的基础上,暗示其象征意义,引发读者玩索言外旨、弦外音。

杜甫借物自喻的诗,多咏马鹰松柏等神俊高洁之物,写貌取神,因物见人,风采寓意,篇篇不同。

(三)题画诗

五、思念亲友,抒发情谊

诗人以社稷苍生为怀,却无妨其爱子心切,伉俪情笃,友朋谊深。他的家事亲情诗富于典型意义和时代特征。《月夜》《月夜忆舍弟》《羌村》《梦李白》

第四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美学思想和诗论,追求壮美、写真传神、取精用宏,变化创新、惊世骇俗与毫发无爽相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

三、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

四、体物工细,曲尽其妙

五、以文为诗,议论风生

六、众体俱佳,集成创新

七、千锤百炼的准确语言,精炼准确、丰富多彩、口语化,通俗化

第五节 杜诗的影响

杜甫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世无二,但要真正得其精髓,并不容易。

一、杜诗精神,沾溉万代

杜甫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和人道精神,以诗歌反映社会,哀痛民瘼的现实主义精神沾溉万代。后代诗人往往结合各自的时代和经历加以发扬光大。

二、杜诗艺术,法门无数

后代诗人们从各自性格喜好、学力才分出发,学习杜诗的艺术技巧方法,各有所得。

第六节 李杜交往及比较

二、李杜比较

(一)才学风格的差异。

李敏才思,杜深学力。李白飘逸,杜甫沉郁,李诗如海,杜诗如山。

(二)形象组合,抒情表达的差异

李诗的形象,多凭主观想像幻化而成,往往从大处落墨,作总体勾勒,犹如泼墨写意。杜诗形象,多来自生活,真实具体,且善作精雕细刻,犹如工笔。

在形象组合上,李白常以一句一联表现一个形象,疏朗而显飘逸空灵;杜甫常用一字一词表现一个形象,紧密而显沉著雄浑。

在抒情表达上,李白如江河直泻,火山迸发,势不可挡;杜甫则愁肠百结,十步九折,一唱三叹。

表现在章法上,李白疏宕,跳跃腾挪;杜甫谨细,针严线密。

(三)体裁所长的差异

李白擅长乐府歌行绝句,律诗非其所长;杜甫五七言律臻于极致,而歌行绝句稍弱。

第七章 中唐前期的文学

第一节 元结、顾况

一、元结

(二)文学思想

元结要求诗文有美刺救时劝俗的作用,风格上反对浮艳雕饰,拘限声病,崇尚古朴。这一文学思想上承陈子昂,又是时代使然,反映现实苦难、拯救民生,是时代对文学的要求。

(三)诗歌

1.内容

元结的诗歌创作,实践了其文学主张,在深刻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鱼肉人民,反躬自责方面,与杜甫相呼应。《舂陵行》并序

2.艺术特点

元结诗古质真朴,从内容到形式继承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元结忽视诗的抒情特点,过于强**化,对律诗重视不足,对藻饰声律拒斥过甚,故其诗直率近拙,古朴嫌枯,奇字涩句偏多。

(四)散文

1.内容

揭露官同盗贼;同情民生疾苦;针砭时俗淡薄;描绘山水景色

2.艺术成就

(1)文体的改造,元结之文力抗时俗,以古为新。壁记、章奏、墓表一类文章,在元结笔下,言之有物,时出新意。破除虚饰溢美、铺叙敷衍等程式。

(2)文体的多样,元结散文体裁多样,有立意新颖,含意深远的议论文,有深刻犀利的杂文,有优美动人的山水记,有寓意深邃的寓言,有短小隽永的箴铭赞颂。

(3)文风的激切危苦,元结散文的立意和手法深、新、奇,多用反语、比喻、排比、夸张进行讽刺,风格犀利、危苦、激切。创意用词,多生语奇字,既有新奇之长,又有古奥涩怪之疵。这与元结尚古好奇的文学思想与愤世嫉俗的个性有关。

(五)影响

元结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上承陈子昂,下启韩柳。

二、顾况

(二)文学思想

1.抒发感情,服务政教

2.提高修养,文行相顾

顾况这一主张是针对大历文人耽情山水嘲弄风月而发的。

(三)诗歌内容

1.揭露权贵奢靡

2.哀恤黎庶疾苦

3.题咏山水画乐

(四)艺术特征及影响

顾况诗多古体,绝句次之,律体最少,而歌行最有特色。

部分歌行学习吴地民歌,以俚词俗语写江南风土人情,以俗为奇。给元白以启迪。

还有部分歌行,奇险崛峭,对韩愈、李贺有影响。

顾诗风骨类元结,而意象词彩过之,但有古奥艰涩和粗疏生硬之病。

第二节 刘长卿、韦应物

一、刘长卿

(一)诗歌内容

1.悯时诗

刘长卿目睹安史之乱,对此他在诗中有所反映。但他没有杜甫那样颠沛流离的经历,又长期生活于较为安定的江南,所以哀叹嗟伤之情多于济危拯溺之志。这是中唐诗气骨顿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伤己诗

时代的灾难,个人两度刚直被贬的遭遇,在诗人心中留下深重的创伤,所以他在赠别、酬唱、吟景时,常抒发感伤之情、哀怨之音。

3.吊古诗

经盛历乱,使诗人的咏史吊古诗,感慨沧桑,悲叹身世,讽刺荒亡,更显深沉苍凉。

4.边塞诗

刘长卿的边塞诗苍凉悲怆,也融入个人遭际。

(二)艺术特征

1.情融景中,兴在象外

刘长卿遭乱被贬,于节气物候的变异,人事的更迁有特殊的敏感,细致的体味,善于把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追求意境完美,感情深挚,思致幽细。赠别、伤离之作,情致凄婉,尤多精品。

2.“五言长城”

刘长卿五言古律风格清淡幽冷,语言洗炼,意境疏朗。其苍老沉郁者类杜甫,而深厚雄浑不若,其疏淡幽远,间有禅意者近王孟。

3.众体皆工

刘长卿众体皆工,一般说来,他的近体优于古体,律胜绝,五古胜七古,七律亦多佳作。

(三)历史地位

刘长卿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表现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他的诗已不再有盛唐恢宏的气势,飞扬的神采,而多忧生、哀时、伤感,审美情趣也由壮美浑成向婉转纤巧转变。为盛唐余音,中唐先声。

二、韦应物

(一)诗歌内容

1.怀恋盛世,讽刺奢华

2.谴责割据,鼓励平叛

3.揭露诛求,哀恤民瘼

4.吟咏山水田园

(二)艺术特征

1.高雅闲淡的审美情趣

擅长山水诗,崇尚高雅闲淡,自然幽远。反对刻意雕饰,主张直抒性情。

2.寓浓于淡的艺术风格。

抒真情,寓厚意,情韵悠长,善写景,鲜隶事,多白描,绝雕饰,有景中情、画外意,故能寓浓于淡。

3.长于五言和古体

(三)渊源和影响

上承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大历诗歌冲和、淡泊的风格,宁静、幽远的意境和重视提炼警句、秀句的首倡者。

韦诗对白居易、柳宗元有影响。

韦应物的《王母歌》、《采玉行》对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和《梦天》诗的构思也不无启迪。

第三节 大历十才子

一、所谓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的成员,记载歧义纷出。以姚合《极玄集》所载最早,《新唐书•文艺传•卢纶传》所载同,故后人多以此为准。

李端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

二、诗歌内容

(一)边塞生活

十才子中卢纶的边塞诗写得较多且好。

(二)社会现实

十才子诗对战乱后城乡的荒败贫苦,有些客观的反映,个别诗有一定深度,但数量少,且不能代表他们作品的主要艺术风格。

(三)赠别吟景

初唐多应制之作,盛唐多边塞之篇,中唐多送别之什。赠别酬唱、题咏山水在大历十才子诗中约占三分之一以上。

三、艺术特征

(一)刻画深细,描写精工

(二)意境淡远幽冷,表达委婉含蓄

(三)律绝工整炼饰

十才子诗工巧有余,浑厚不足;重炼字句,疏于铸意构篇。

第八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先驱

唐代古文运动在贞元、元和间形成**。

在此之前的酝酿过程中,倡导者除武后朝的陈子昂外,中唐时期先后有元结、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权德舆等。

第二节 韩愈

二、思想

(一)以道统自居,弘扬儒道

(二)道统不醇,兼容诸家

(三)用世干时,拯溺济危

1.尚兼济,鄙独善

2.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割据僭乱

3.主张仁政,抨击时弊

4.独抗流俗,力排佛老

5.弘扬师道,培养人才

(四)唯心思想

三、文学理论

(一)文以明道

韩愈以仁义道德为道的内涵,以文章为明道的手段,从而阐明了古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重道而不轻文,这是韩愈高于前辈及宋代理学家的地方。

(二)不平则鸣

韩愈强调诗文是不平则鸣的产物,把明道与批判社会不公,抒发郁愤结合起来,把古文的实用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是其理论之精华。

(三)重视修养

韩愈重视作家个人修养,包括思想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勤学苦练,提高学养和艺术水平两方面。强调只有在这两方面

(四)含英咀华,出奇创新

主张于六经之外,对诸子散文、骚赋、史传乃至骈文中的精华,兼收并蓄,含英咀华,在此基础上,创新出奇。

四、散文思想内容

(一)明道之文

表达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

反割据文:《平淮西碑》、《论淮西事宜状》、《张中丞传后序》、《曹成王碑》……

斥佛老文:《原道》、《论佛骨表》……

哀民瘼文:《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送许郢州序》……

(二)不平而鸣之文

自鸣不平:《进学解》、《送穷文》

为人鸣不平:《送孟东野序》、《柳子厚墓志铭》、《杂说》、《原毁》

(三)杂文

传记人物、抒发亲友之情,论述文学主张等

《祭十二郎文》、《蓝田县丞厅壁记》

五、散文艺术成就

(一)文体革新

1.碑志,历来碑志,多用骈体。不外历叙官秩,铺陈阀阅,歌功颂德,华而不实。韩愈多数碑志则巧于摹写,各肖其神,写法因人而异,剪裁得法,议论得当。

2.序记,前人多以流连光景、刻画山川,间以叙说事由,发抒感慨,类似辞赋,率多浮浅。韩愈用而为夹叙夹议之杂文,可以议政,可以论文,可以论学。

3.传记,韩愈的传记师法《史》、《汉》,并有创造。《毛颖传》类传奇小说。

4.书信

(二)风格立异

1.气盛言宜,奇崛矫兀

2.构思运笔,云谲波诡

3.论事析理,雄辩明快

4.修辞造语,巧妙灵活

六、诗歌

(一)内容

1.忧虑国计民生2.哀伤忠直遭贬3.讴歌山水4.吟咏事物

(二)风格特征

1.雄奇狠重的风格2.以文为诗的倾向3.七古雄杰,律诗工丽

七、诗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韩文成就高于诗。苏轼认为文起八代之衰,过于夸张,刘开谓集八代之美,差近之。其诗文开奇崛险奥一派,虽不无矫厉过当之处。

中唐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变革夭折后长流不赦,成为其一生的转折。

思想上倾向于唯物主义,批判天命、符瑞,但亦不免有唯心主义的影响,晚年更奉佛自遣。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大力提倡古文,并为领袖。

诗歌风格近韦应物,并称韦柳。

第三节 柳宗元

二、思想

(一)唯物无神的宇宙观

(二)重“势”的社会历史观

(三)兴圣人之道、利安元元的政治理想

(四)统合儒佛

三、文学理论

(一)文以明道,褒贬讽谕

(二)修养志行,深入社会

(三)主张文道统一,反对浮藻夸饰

(四)旁推交通,各取其长

四、散文思想内容

(一)抨击世袭割据,主张中央集权

柳宗元的《封建论》、《平淮夷雅》、《辨侵伐论》、《段太尉逸事状》等抨击藩镇割据,宦官统军,主张中央集权。

(二)抨击吏治,主张任贤

(三)反映民生疮痍,讽刺世俗时弊

(四)抒写不幸遭遇,表达内心幽愤

(五)刻画山水,寄寓情意

五、散文艺术成就

(一)思想深刻,立意新奇

(二)嬉笑怒骂,牢骚甚盛

(三)雄深雅健,简明峻洁

(四)杂文游记,尤擅胜场

六、诗歌

(一)内容

1.反映社会生活

2.抒发个人愤悱

(二)诗歌艺术特色

1.风格简淡幽峭,感情浓烈深沉

2.刻画工细深婉,意境孤寂幽峭

第九章 新乐府运动和元稹、白居易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的产生的理论

以元稹、白居易为领袖;

政治上以振兴李唐政权为目的;

艺术上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纲领。

主要参与者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

一、新乐府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安史乱后的大唐帝国,藩镇叛乱迭起,外患频仍,苛税杂役,农民不胜负担,社会有改革要求。

政治上出现了永贞改革,文学上掀起了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

永贞革新虽遭遇失败,但某些措施却在元和初年得以实施。

整顿两税法,平定几次藩镇叛乱,抗击吐蕃入侵,出现了所谓的“元和中兴”。

二、文学渊源

新乐府运动继承诗经及汉魏乐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发扬了从陈子昂、杜甫到元结等人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形成文学史上乐府诗创作的高峰。

三、文学理论

(一)文学的社会作用

元白强调诗文为现实政治服务,重视其美刺褒贬的功能,主张为时为事而作,目的是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二)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元白认为诗文创作应植根于现实,反映生活。

(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白居易以情义为内容,言声为形式,反对淫辞丽藻,为适应讽谕劝谏的需要,他对乐府提出真切通俗的要求。

(四)矛盾与局限

元白在力主儒家正统的文学教化说、讽谕说的同时,也宣传了缘情说,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以诗歌说教的偏颇。在他们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与他们的政治生涯一起受挫之后,他们的创作实践就转向了缘情遣兴感伤。

元白新乐府运动的文学理论有着明显的局限,并导致创作上的瑕疵。

如过于强调诗文的美刺褒贬等教化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美感作用,造成部分乐府诗抽象说教,诠解理念,有直白浅露,强聒不止之嫌,削弱了其艺术价值。

对程式风格规定过于死板,忽视了风格形式的多样活泼,同时对中唐以来诗歌的意境说重视不够,部分诗形象单薄,了无意境。

另外在文学批评上,也由于持论狭隘绝对,而对屈宋乃至李白的评论有欠公允。

第二节 元稹

二、诗歌

元稹一生,著述甚富。今存诗八百余首。主要成就在新乐府、艳诗和悼亡诗。

(一)内容

1.揭露税役无度,同情百姓悲苦

2.揭露边将,同情边民

3.借玄宗故事,讽当朝权贵。其长篇《连昌宫词》受白居易《长恨歌》启发,全用对话体铺叙连昌宫的今昔盛衰,说明致乱原因,讽谏之意十分明显。

4.咏物寓言,针砭奸邪

5.悼亡、艳情。元稹与薛涛、刘采春等女诗人有歌诗往还,其《赠双文》、《春晓》、《莺莺诗》、《会真诗三十韵》、《梦游春七十韵》均为艳情诗。其悼韦氏所作三十余首,感情深挚动人。代表作有《三遣悲怀》等。

6.酬赠唱和。元稹这类诗多为律体,数量不少,而内容单薄。次韵排律为其首创,也因逞才炫博,空泛敷衍而价值不高。

(二)艺术特色

1.浓笔重彩,渲染铺叙2.细节描写,刻画心理3.寄托比兴,褒贬善恶

三、传奇

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一般认为是其自传性小说。李绅有《莺莺歌》述其事,杨巨源为赋《崔娘》诗。元稹有《会真诗三十韵》与传为一体,盖所谓小说中之“诗笔”也。元稹还为白行简的《李娃传》写过《李娃行》。他是唐传奇的创作和倡导者。

(一)莺莺形象的悲剧美

1.容貌出众,才艺过人;2.几经动摇,勇决藩篱;3.终遭遗弃,怨而不怒

(二)张生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节 白居易

二、思想

(一)儒家思想

达则兼济,穷则独善,这一儒家的出处原则,白居易终生奉守,而谪守江州前以兼济思想为主导。

白居易的政治主张,也是儒家仁政惠民推己及人的思想,不外乎爱民节用,进贤远佞、重农抑商、轻赋减税、偃兵修政、纳谏采诗等内容。

(二)佛道思想

白居易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元和十年谪守江州之后,他深感宦海风波,党争不已,故以远祸全身为原则,以奉佛礼道为手段,明哲保身,调和佛、道、儒,过着悠哉游哉的中隐生活。

三、诗歌

白居易存诗近三千首,以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及《长恨歌》、《琵琶行》影响后世尤大。

(一)内容

1.讽谕诗

(1)讽谏君王(温柔敦厚)《骊宫高》《海漫漫》

(2)讽刺时弊(锋芒毕露)《杜陵叟》《轻肥》

(3)哀恤黎庶(民胞物与的情怀)《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

2.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3.闲适诗、杂律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中流连光景、平庸肤浅者不少,与元稹的往复唱和,更多矜才炫博、为文造情之作。当然,也不乏清新工丽、情致宛然者。《钱塘湖春行》《暮江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

(二)艺术特征

平易、通俗、浅近、随物赋形、直抒胸臆,是白居易各类诗总的风格特征。

对于不同内容的诗歌,白居易有不同的艺术追求。

1.讽谕诗

(1)主题专一、人物事件典型化

(2)细节描写,塑造形象

(3)对比手法

(4)叙事议论相结合。

2.感伤诗

《长恨歌》、《琵琶行》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以来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手法,在叙事写人方面,与新乐府诗一样,善用细节描写,还长于渲染气氛,描摹场景,衬托心理,借鉴了小说的描写手法。

3.闲适、杂律诗

白居易的闲适杂律诗平淡自然,颇有恬淡闲适之趣,深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

(三)影响及缺陷

1.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有其比。因为白诗风格平易近人,易于在广大市民中传播;其闲适诗的情调投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口味;而感伤诗的内容则道出了中唐社会普遍怀恋盛唐的心理。

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和创作对晚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人影响不小。白体,在宋初风行一时。

元白所创的七古新调,史称长庆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2.缺陷

(1)议论与形象结合较差,部分诗缺少蕴藏含蓄的韵致和抑扬顿挫的气势。

(2)敷衍拉扯,意多重复,多见于联韵和韵及部分闲适诗中。为凑韵足句,意多重复,境无创新,令人生厌。

第四节 李绅、王建、张籍

第十章 中唐后期文学

第一节 孟郊、贾岛等韩派诗人

从贞元后期、元和至长庆、大和年间,

诗坛上出现了韩愈、孟郊、卢仝、李贺、贾岛、姚合等诗人。

他们大都出身贫寒,仕途坎坷,性格狷介。

他们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流派。

一、孟郊

(一)诗歌内容

1.诉苦泄愤2.忧国伤时3.哀恤民瘼

(二)艺术特征

1.以凄幽衰败之景物,表达愁怨愤激之情

2.平中显奇,变常为新

3.锤炼语言,创新句式

(三)艺术特点的形成原因

1.苦吟2.美学追求

(四)缺点

题材狭窄,思致偏涩,有时说教议论过多,形象不够完整。

二、贾岛

(一)诗歌内容

1.诉说怀才不遇的幽怨

2.描绘穷愁潦倒的境况

3.抒发宦旅赠别的情思

4.吊亡

(二)艺术特征

1.奇险瘦硬的风格

2.其他风格受陶谢、王孟影响,平淡自然。《寻隐者不遇》

雄豪悲壮。《剑客》

(三)郊岛比较

1.郊岛并称

郊岛生活遭际相似,贾岛有意学习孟郊的苦吟和诗风。史称郊岛。

2.郊岛之异

岛工律绝,郊长古体

(四)影响

岛诗矫元白之轻俗,对当时和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姚合

(一)诗歌内容

1.反映时事民生

2.摹写僻邑官况

3.赠别酬唱

(二)艺术特点

1.苦吟尚尖新,状物求精工

2.与贾岛的异同

第二节 李贺

二、诗歌内容

(一)揭露社会弊病

(二)反映民众生活

(三)塑造自我形象,抒发孤愤感情

(四)感喟沧海桑田,寻找声色麻醉

三、艺术特征

凄幽、浓艳、奇幻、险峭,风致独标。

(一)以心造的幻境,抒发现实的情感

(二)驰骋想像,建构诗体

(三)修辞撰语,浓艳冷峭

四、渊源及影响

(一)渊源

李贺诗上天入地的想像、香草幽兰的取譬、哀怨孤愤的情怀,深受楚骚、李白的影响;清丽浓艳则近南朝乐府、宫体。

(二)影响

李贺诗风靡当时,对温李影响很大,流风及于元明。

第三节 刘禹锡

二、诗歌

(一)诗歌内容

1.刘禹锡长期流贬巴渝、湘沅等少数民族地区,写下了大量反映少数民族风情民俗的诗歌。

刘禹锡多方采集民歌民谣,并采用民歌的曲调进行创作,题材相当广泛。

2.咏史怀古是刘禹锡集中另外一类很有特色的诗歌。

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怀恋盛唐、反思历史、鉴戒盛衰的社会心理,以卓然精深的史识总结历史教训,提示历史规律,议论警策,运笔苍劲,感慨深沉,韵味隽永。

3.刘禹锡的抒情诗具有极其鲜明的思想和个性特色。

4.刘禹锡也有一些吟咏时事之作。

(二)艺术特点

刘禹锡的诗雄豪苍劲,被白居易誉为“诗豪”。他重视识度,又有辩证思维,所以对于国家隆替、人世沧桑、事物代谢,识见精深,议论警策,诉之于诗,则多慷慨奋发之调,少凄苦哀婉之音;有挺拔之力,无衰颯之气。

刘禹锡注意向民歌学习,又受皎然的意境说影响,主张静心观照。

刘禹锡的七言律、绝成就最高。他的七律苍劲流畅,在杜甫之后、李商隐之前与杜牧并擅胜场。他的七绝议论精警,寓意深长,承李益而启杜牧。

第十一章 晚唐文学

第一节 杜牧

二、文学主张

杜牧论文重班马韩柳,评诗崇屈宋李杜,认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反对骈文只重形式、追求艳丽的弊病,主张文章应经世致用,有为而作。所为之文,多有的放矢,论列现实政治中的重大问题。

三、诗歌

(一)内容

1.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早雁》

2.咏史怀古诗;《泊秦淮》

3.书怀言志,发泄怨愤。也有少数轻薄之作,如《遣怀》、《赠别》等。

4.题咏江南景色,寄情寓意

5.与李商隐、温庭筠、张祜等人的唱和之作

(二)艺术特色

1.杜牧的诗以俊爽豪宕、雄姿英发的风格在晚唐独标风姿。

2.杜牧的七律,立意新奇,情致顿挫,议论精辟,声律拗峭。

3.杜牧的七绝,幽美隽永,可与刘禹锡、李商隐鼎足而三。

第二节 李商隐

二、诗歌内容

1.抒情言志诗

《风雨》(凄凉宝剑篇)《锦瑟》

2.忧国伤时诗

甘露之变:《有感》、《重有感》、《曲江》

宦官干政:《赠刘司户蕡》、《哭刘蕡》、《哭刘司户蕡》、《哭刘司户二首》

藩镇割据:《赋得鸡》

哀悯民生疾苦:《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3.咏史、咏物诗

杜牧怀古多感慨兴亡,咏史好翻案出奇。

李商隐咏史不就史论事,而旨在借古讽今,警戒荒亡;或托古抒怀,宣泄赍志难酬的郁愤。《瑶池》、《马嵬》

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也常寄寓身世之悲,不遇之愤。《筹笔驿》

李商隐的咏物诗,既以刻物精细称工,又以托物寓志见长。《蝉》

4.爱情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唐代诗人中是最高的。其中一部分是写给其妻王氏的。《夜雨寄北》

另一部分是写给他所追求和怀恋的其他女子的。对象、时间都难以考定。多以“无题”名篇。

三、艺术成就和影响

“深情绵邈”、“沈博艳丽”的风格特色

李商隐诗构思缜密,善用象征、比兴、拟人、托物等修辞手法,表现绵邈深曲的寓意和复杂曲折的感情,构成扑朔迷离的意境。

李商隐诗用典使事,精工灵活。

李商隐诗在词语锤炼、句式运用上也颇具特色。

众体皆有佳作。七律成就尤高,师承杜甫,独步当时。七绝寄托遥深,神韵隽永。

对后世影响深远。北宋西昆派直至晚清近代。

第四节 聂夷中和杜荀鹤

一、聂夷中

聂夷中,字坦之,河南沁阳人。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后任华阴尉。

聂夷中存诗不多,以怜贫悯农诗著称。

揭露豪族贵胄的骄奢淫逸。

也有愤世嫉俗之作。

二、杜荀鹤

杜荀鹤,字彦之,池州人。黄巢起义,隐居庐山约十年。后取悦于朱温,大顺二年,进士及第。存诗三百余首,都是律诗、绝句。

杜荀鹤出身微贱,生逢乱世,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有所反映。《山中寡妇》

杜荀鹤有大量诗歌表现举业辛酸,游子思亲。多是下第后的哀鸣悲吟。

杜荀鹤的五七言律、绝自然流畅,浅**易,善用口语俗词,很少用典隶事,素朴而本色。

第五节 韩偓和司空图

一、韩偓

韩偓早期诗歌,多写男女之情。还有一些效六朝宫体,写士大夫狭邪之情的。

韩偓被目为香奁诗人,因他早年写过不少吟咏男女之情的诗,也由于他成年之后所作的大量感时忧国的诗长期湮没散佚。

即使在后期的写景咏物诗中,韩偓也常常借景抒情,忧国伤时。

韩偓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在晚唐温李派诗人中,最得李商隐的真传。

韩偓的香奁诗,善借景物、环境、动作,烘托、暗示、象征女子的心情,含蓄宛曲,细腻传神。师承义山,对五代花间词及宋代婉约词颇有影响。

韩偓的诗沉郁慷慨,幽眇悱恻近于李商隐,雄健浑厚不及,而悲凉痛楚过之。

二、司空图

司空图诗论的成就及影响远远大于他的诗作,代表作是《诗品》(称“二十四诗品”,以区别于钟嵘《诗品》)。他在盛唐、中唐诗歌全面繁荣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汲取了前人,特别是殷璠、皎然诗歌理论的成果,发展了皎然《诗式•辨体》、皇甫湜《谕业》的形式,首次用诗歌的形式,以二十四品概括形容了诗歌的不同风格、意境,兼及诗人的思想修养和表现手法。

他综合了释、道两家的审美观,论诗崇尚味外味、韵外致。激赏陶潜、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的诗风,而对浅易近人的元白贬抑过甚。对后来严羽的妙悟说、王士禛的神韵说,影响极深。

司空图发展了殷璠、皎然、刘禹锡等人开始涉及的诗歌意境说。主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超越事物的表象,施展艺术想象。这对意境的创造是极其重要的。

关于艺术创作的方法,司空图强调厚积薄发的艺术修养和静心观照。

第十二章 唐代诗僧及敦煌文学

第一节 唐代的诗僧

僧侣作诗,魏晋有之,而僧以诗名,则盛于唐。《全唐诗》列名者多达百十人。

僧诗的内容,不免佛教内容,但一些出身下层,饱经忧患的诗僧也不管揭露社会黑暗,讽刺世道不公的诗作。另一方面,诗僧不忘世情,反映唐代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世俗化倾向。

就风格而论,一类俚直明快,大量运用口语俗谚,幽默讽刺等手法,有通俗白话的倾向;另一类着力于幽远闲淡意境的刻画,表现悠然出世的情趣,风格清丽。

一、王梵志

(二)诗歌思想内容

王梵志诗作,久湮没,仅片断散见于唐宋笔记诗话,敦煌藏经洞中发现其诗手抄本,才引起重视。今人辑录《王梵志诗校辑》计六卷近三百五十首诗。

1.揭露贫富对立、赋役沉重,宣扬因果轮回,以德报怨

2.揭露世态俗相,劝善戒恶

3.鼓吹佛经禅理,讽刺僧侣欺世,道徒虚妄

(三)艺术特点及影响

1.文白掺杂,口语俚词,不避粗俗

2.善诙谐嘲讽,寓讽谕鉴戒

3.擅长白描漫画,勾画各色人物世相。

二、寒山

(二)诗歌内容

1.讥讽时弊,警励流俗

2.同情贫苦大众,讽刺贪婪富翁

3.揭露举业弊病,官场黑暗,假隐士虚伪,读书人无能

4.吟咏山林幽隐

(三)艺术特点及影响

1.通俗质朴,形象生动

2.变雅成俗、寓庄于谐、化深为浅

3.风格形式多样

4.影响

王安石等人皆曾拟作。近代日本、西方,更有寒山热,模仿其人,译介其诗。

三、皎然

(二)诗论

1.意境说

2.灵感说

3.贵含蓄,尚自然

4.贵独创,鄙模拟

(三)诗歌内容

1.酬赠吟景

2.论书品画

(四)艺术特征

皎然论诗重意境,故诗中山水,清淡幽静,契了悟之机,多隐逸之趣。

第二节 敦煌通俗文学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中发现两万余卷写本,为斯坦因掠至伦敦者六千卷,现藏大英博物馆;为伯希和掠至巴黎者一千五百卷,现藏法国国民图书馆;藏北京者有八千六百卷。其它散佚尚不少。形成世界范围的“敦煌学”。

敦煌通俗文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曲子词外,大致可分为讲唱经文、变文、俗赋、词文、话本等几类,均是说唱文学的底本。

一、变文

(一)俗讲

佛教东渐,僧徒为弘扬教义,讲经化俗,在佛寺进行“俗讲”。由都讲唱经,法师讲经,两人互相配合进行。“俗讲”之名最早见于中唐,实由六朝唱导、转读等发展而来。

(二)俗讲的底本

俗讲的底本,可分为三类:押座文(缘起)、讲经文、变文,而以敷陈经文的讲经文为正宗,押座文(缘起)不过是引子,变文则为吸引听众听讲经文而说唱的民间故事。

(三)变文

1.变文的起源和种类

变文,省称“变”,始见于中唐,今存敦煌卷中题为“变”或变文者,一类与佛经故事相关,一类演唱历史故事;另一些吟唱时事,又具变文特点的,则由《敦煌变文集》编者拟称变文。

变文这种韵散说唱相兼的形式,可追溯到荀卿《成相》

2.变文的体制特点

变文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韵散相间、诗文结合,逐段铺叙,有说有唱。散文用骈文、浅近文言或夹杂口语的白话;韵文以七言为主,间有三四五六言的。

散文与韵文的关系,有的以散文串起情节,用韵文抒情铺叙,两者互相配合补充;有的是以散文讲述故事,韵文重复歌咏散文叙述的内容,达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3.演出特点

变文的演出特点是变文与变相相辅而和。演唱变文称为“转变”,同时配合展示卷收画卷(变相),犹如近代说唱曲艺中的“拉洋片”。

4.变文的思想意义

变文中除佛教故事外,也有反映爱国思想的,歌颂道德行为的,讴歌经磨历劫、万死不悔精神的。

5.变文的艺术成就

发挥想像,塑造人物形象。善用烘托渲染,描绘人物内心活动。语言通俗生动,自由灵活。

二、词文

所谓词文,乃全是唱词而无散文的记事诗。

今存《孝子董永传》和《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后者是根据《史记》、《汉书》季布传的记载演绎而成的长篇七言叙事诗,一韵到底,没有说白,由一人演唱。故事曲折起伏,铺叙详赡生动。

三、俗赋

敦煌写卷中还有几篇叙事体的俗赋,如《韩朋赋》、《晏子赋》、《燕子赋》等。用白话韵文赋体和问答式的韵文来演绎故事,故称俗赋。

其渊源可上溯到对话体的荀卿的《成相篇》、枚乘《七发》,故事赋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等。但它们又是民间文学。

四、话本

敦煌话本小说是唐代民间艺人说讲故事的底本。与变文的说唱相间不同,它以散文说白为主,唱赞诗词为辅。今存《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唐太宗入冥记》等,均为反映当时人民理想愿望的历史题材。

用白话俗语撰写,不同于唐代文人传奇。为宋元话本之滥觞。

五、敦煌通俗文学的影响

(一)对唐传奇的影响

唐传奇中诗文相间或诗文相辅而行的形式源自变文。

(二)对宋话本的影响

宋代说话分为说经、讲史、小说等几类,它们都源于俗讲变文。话本的入话像俗讲的缘起和押座文。

(三)对说唱曲艺戏曲的影响

第十三章 唐传奇

一、所谓传奇

(一)唐人以传奇为小说篇名或集名

唐陈翰《异闻录》载元稹《莺莺传》,题曰“传奇”,而裴铏则以传奇名其小说集。后人用以通称唐代文言小说。

(二)宋金元称小说、野史、诸宫调、杂剧为传奇

(三)明清称传奇述异的小说、南戏为传奇

二、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一)城市发达

(二)行卷风行

(三)古文运动崛起

(四)唐代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

(五)唐代佛道的盛行

(六)史传文学和魏晋小说的影响

三、唐传奇与魏晋小说的主要区别

(一)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魏晋志怪小说,意在证明神道不诬;志人小说,重在记述事实,称不上现代所谓的小说。唐人才开始有意识运用想像虚构等艺术手法创作小说 。

(二)追求艺术美:虚构想像、文采藻绘

(三)情节曲折,篇幅加大

四、唐传奇的发展及分期概况

(一)初期

从唐初到唐代宗朝,是魏晋小说向唐传奇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题材以神怪鬼异为主。

王度《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陈玄祐《离魂记》

(二)全盛期

从德宗朝到宪宗朝,是传奇的全盛期,作家辈出,佳作荟萃。出现文人创作的诗歌与传奇相辅而行的局面。题材由志怪转向男女爱情。

沈既济的《枕中记》、《任氏传》

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东城父老传》、《长恨歌传》

(三)中晚期

从穆宗朝到唐朝灭亡是唐传奇发展的中晚期。这一时期的传奇侠义和历史题材增多而爱情题材减少。其次,神仙鬼怪题材复炽。另外,出现大量传奇集是这时期的又一特点。

牛僧孺的《玄怪录》、裴铏的《传奇》、袁郊的《甘泽谣》、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五、唐传奇的影响

唐传奇的题材、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对后世戏曲、小说影响深远。

第十四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唐代的词和词人

一、词的特点及起源

(一)词的特点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当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它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以后文人创作渐多,晚唐五代日趋繁荣。

词在音节、句式长短和用韵方面有固定的格律模式,是依曲拍调谱填制的,与先作辞后配乐的乐府在制辞程序和所配音乐上均有不同。

(二)词的起源

1.民间词曲

敦煌曲子词中的《云谣集杂曲子》所列十三种曲词,有十二种见于盛唐崔令钦的《教坊记》。可见民间词是文人词的始祖。

2.音乐与词

隋唐音乐集南北、胡汉、雅俗、宗教世俗等各种音乐之大成。尤其是西域音乐的传入,需要歌辞与之相配。词正是伴随着新兴的隋唐音乐繁荣而兴盛的。

3.诗歌与词

六朝以来,以乐配诗的形式有杂言歌辞和五七言律绝。前者虽内容与曲调名、句式长短与曲调制式较为一致,但声律宽泛不定,所配音乐也以清商曲为多。后者的体制与乐曲抵牾颇多,歌伎不得不以添和声、泛声、散声和数章联咏、复章迭咏的办法相就。

二、敦煌曲子词

(一)思想内容

1.爱国情怀

2.思乡怀远

3.时局世事

4.妇女题材

5.文人生活

(二)艺术特征

1.质朴明快,生动形象

2.形式创新

在形式上多有创新,如联章铺陈叙事,将人物性格化、故事情节化;用问答形式叙事抒情;为表情达意需要,对词牌调式时有突破和创新;早期文人词中罕见的长调也为数不少。

三、中唐文人词

(一)主要内容

1.边塞题材;戴叔伦、韦应物《调笑令》

2.咏史怀古

3.妇女题材;刘禹锡《竹枝》

4.文人生活;张志和《渔父》

5.风物人情;白居易《忆江南》

(二)艺术特征

中唐文人词受民间词曲的影响,也不事雕饰。但敦煌曲子词质朴俚直,而中唐文人词自然清新,流丽婉转,无民间曲子词粗俗稚拙之疵。

四、温庭筠的诗词

(一)生平

温庭筠是晚唐重要诗人,花间词派的鼻祖。正史载其士行秽杂,试场鬻文、狎妓蒱饮,故淹蹇终生。其实温飞卿恃才傲物,文多讥刺,才是其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二)诗歌内容

1.感伤讽谕时事

2.抒发怀抱、愤懑

3.妇女题材

(三)诗歌艺术特色

1.浓艳绚丽的乐府七古

2.精工清丽的律诗

(四)词作

1.艳丽婉约的风格

(1)缘情体物、寄托婉深;遣词琢句,绮靡精丽

(2)着色艳丽,刻画精细;形象繁富,转换突兀

2.白描清丽的风格

五、韦庄的诗词

(二)诗歌内容

1.秦妇吟

2.伤乱诗

3.咏史诗

4.题赠诗

(三)诗歌艺术特征

韦庄学杜甫,沉郁类之,雄劲顿挫不及。《秦妇吟》是元白长篇叙事诗的发展。部分律绝和七古,接近白居易。

(四)韦词的内容

1.故国之思

2.怀旧之情

(五)韦词艺术特征

1.主观抒情,风格疏淡

2.情深语秀,善用白描

第二节 花间词

五代十国(907~960)。中原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更替。南方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等十国存在。

北方战乱连年。南方相对安定,各国对北方大国称臣进贡以图苟安,君臣耽于逸乐,醉生梦死。为花间词、南唐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一、所谓花间词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所谓花间词

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不过偶一为之。到晚唐五代,诗风衰微,而倚声之学日盛,出现了文人词选集《花间集》。其中十八名作者,蜀人和游宦于蜀者居多。词的内容,花前月下,男女之情约占十之七八。风格以剪红刻翠、香软浓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

(二)花间词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统治者苟安享乐,君臣狎妓宴饮,声色犬马。

2.审美原因

受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的爱情诗影响。“词为艳科”

二、花间词的历史地位

是第一部文人词选集,标志着词的成熟。

题材以男女艳情为主,树立了“词为艳科”的樊篱。

它的风格婉约,确定了词的“当行本色”。

使许多词牌调式趋于定型、规范。

第三节 南唐词

南唐小朝廷偏安江南,社会相对安定,城市经济繁荣。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雅好文学。

南唐词稍晚于西蜀词,而其社会背景、题材内容略同于花间集。

所不者者,南唐词不仅写艳情而且抒真情,如好景不长、人生易逝的感叹,故国之恋、亡国之痛。开始突破艳科的樊篱,拓宽了词的意境和内容。

在风格上,南唐词以清丽淡雅白描见长,有别于花间的香软浓艳雕饰。

一、李璟

中主词大都散佚,仅存四首。《浣溪沙》两首于伤春伤别中寓身世命运之慨。

二、李煜

(二)词的内容

1.游宴声色之作,《玉楼春》

2.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浪淘沙》之二(帘外雨潺潺)、《虞美人》之一(春花秋月)、《乌夜啼》之三(无言独上西楼)

(三)艺术特色

1.白描的手法

2.通俗而精炼的语言

3.抒情任真形象,结构缜密自然

(四)地位和影响

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在词调的运用上也有改造创新。被奉为宋词的开山祖师。

三、冯延巳

(二)词的内容

冯词内容不脱“佐欢”、“娱乐”的艳词范围,是花间词的延续;但较少对女性服饰容貌的描写;增加词的抒情成分:在狂欢享乐时流露好景不长,人生易逝的悲叹,对党争中升沉不定的身世及朝不虑夕的国运的忧伤,兆示了词的内容开始变化。

(三)艺术特点

1.寓情于景

冯正中是位极敏感的词人。善将其情思寄附于物,融化入景,给人情具意浓的感受。

2.清丽秀雅

冯词委婉含蓄、吐词典雅清丽。

(四)影响与地位

冯词为花间词向北宋词转变之过渡。写艳情而不失雅,抒哀愁而思之深,对北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人影响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