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

第一章、音韵

一.三十六字母:

帮滂并明 重唇音

非敷奉微 轻唇音

端透定泥 舌头音

知徹澄娘 舌上音

精清从心邪 齿头音

照穿床审禅 ★正齿音

见溪群疑 牙音

影晓匣喻 喉音

来 半舌音

日 半齿音

★在唐代守温三十字母基础上补充发展而来

二.音韵相关术语

1.跟声母有关的术语

(1)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在音节开头没有辅音的情况下,也可以认爲有一个“零声母”

(2)声类:古代韵书中反切上字的归类,是与声母有关的最小单位。

纽:古人又称声母为“声纽”“纽”或“音纽”,大概古人认为声母是一个音节的枢纽,故称之。最早提到“纽”的概念的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3)声:一般是指声母的简称,特别是在“声”“韵”对称的情况下。但有时又用它来简称声调,如“四声。”

(4)字母:是古代学者给汉语音节中分析出的声母选定的代表字。古代没有拼音,也没有音标,只好用汉字来代表。一般情况“字母”是指唐宋时期的“三十六字母”

(5)五音:唇、舌、齿、牙、喉

(6)七音: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发音部位)

2.跟韵母有关的术语

(1)开合与四呼(韵头)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韵尾)

(2)韵:韵头韵腹韵尾【(1、(2)均不把握,记得不太清】

(3)平仄:中古的诗人为了押韵,把汉语声调分为两类:平声和仄声。平声即为中古四声中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平声又叫舒声,仄声又叫促声。中古诗人写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极严。

(4)古四声的演变: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5)反切: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合音不是反切。

3.三部韵书:切韵(中古音系,陆法言) 、广韵(中古音系,陈彭年,206韵,5卷: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中原音韵(近代音系 元明时期)

4.上古声母研究的结论

(1)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2)章炳麟:娘日二纽归泥纽

(3)曾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5.古今通假

音同或音近的两字,以古音为标准,在意义上毫无关系

6.诗律

近体诗的诗词格律:

(1)字数和句数要求

-五言诗每句5字,七言诗每句7字;

-律诗全首八句;

-律绝全首四句;

-排律(长律)全首八句以上。

(2)押韵要求

-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但首句可押可不押;

-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 ;(韵字依照 “平水韵”)

-押韵句用平收式,不押韵句用仄收式;

-一韵到底,不能出韵。

(3)对、粘:同一联的两句,起式平仄相反,称为对。下一联出句第二字与上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为粘。

示例:

J1 ∣∣— —∣, — — ∣∣ — J2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仄起仄收 平起平收

J3 — — — ∣ ∣ ∣ ∣ ∣ — — J4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平起仄收 仄起平收

★一、三不论——指仄收式句第一、三字平仄可变

二、四分明——第二、四字是节奏点,平仄不能变

由此可见,辨别诗句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应依据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辨别诗句是平收式还是仄收式,应依据最后一字的平仄。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J1-J2-J3-J4-J1-J2-J3-J4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J3-J4-J1-J2-J3-J4-J1-J2

平起平收首句入韵:J2-J4-J1-J2-J3-J4-J1-J2

仄起平收首句入韵:J4-J2-J3-J4-J1-J2-J3-J4

七言句式:在五言句式前加两个相反的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4)犯孤平:近体诗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一个字,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如果是仄 ,那么除韵脚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孤平。

(5)坳救:近体诗的平仄如果违反了格律,就叫做“拗”。“拗”了以后可以“救”。具体地说,就是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经过拗救的诗句仍然合律。

----孤平拗救-A 乙种句本句自救

— —丨丨— → 丨— 丨 丨— (坳) → 丨 — — 丨 —(救)

此类句式,第三字改为平,可自救

例:溪柳自摇沙水清。

双鬓向人无再青。

故园芜欲平。

----孤平拗救-B 丙种句本句自救

— — — 丨 丨 → — — 丨 丨 丨(坳) → — — 丨 — 丨(救)

1.救之后,首字必平。

2.常用于尾联出句。

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任是山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孤平拗救-C 甲种句拗,乙种句救

丨丨— — 丨,— — 丨丨—

丨丨— 丨 丨,— — 丨丨—(坳)

丨丨— 丨 丨,— — — 丨—(救)

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孤平拗救 D=A+C 甲乙种句拗,乙种句综合救

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孤平拗救- E 甲种句拗,乙种句救

丨丨— — 丨,— — 丨丨—

丨丨丨— 丨,— — 丨丨—(坳)

丨丨丨— 丨,— — — 丨—(救)

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孤平拗救-F=A+E 甲乙种句拗,乙种句综合救

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6)特殊情况

----一三要论-1

— — 丨丨— 易犯孤平

丨丨丨— — 易三平调

----一三要论-2

— — — 丨丨 → — — 丨丨丨(坳) → — — 丨—丨(救)

1.救之后,首字必平。

2.常用于尾联出句。

----四六不分明

— — — 丨丨 并添高阁迥(三四字可因坳救换位)

丨丨— — 丨 越鸟巢干后(第四子可坳)

(7)三平调:古体诗中,诗句最后三个字全是平声字,这样的诗句就叫三平调。这是古体诗特有的句式。

(8)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对衬的意思。仗字来源于仪仗。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就把近体诗中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称为对仗。构成对仗的两句之间在形式上互相映衬、在内容上互相补充。

正对: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反对:横眉冷对前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仗要求:意义相对、词性一致、平仄相反

常规对仗为中间两联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其余对仗。绝句不对仗为常。

----借对:利用汉字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或者借用意义,或者借用声音构成的对仗,叫做借对,也叫假对。借用意义的又称为字对,借用声音的又称为声对。

借用意义: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借用桃李之“李”的意义与“茅”对仗。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尺为寻,二寻为常,故借来与“七十”对仗。

借用声音: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流水对:出句和对句字面是对仗,意思却是前后相承,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上下文意连贯而下,如流水不断,故名。也叫走马对、串对、顺对。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附:常见入声字

一 白 浊 石 竹 独 别 急

二、训诂

1. 了解常见注解名词

传:以今言传达古言,解说或注释;解说经义

(1) 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解说经义

(2) 随著经文解说字句。“传”作为注解名称主要指这一类。

注:贾公彦:“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章句:分章析句來解說古書的意義。漢代

集解:

(1)通釋經傳

(2)匯集各家說解

疏:对于原文原注有骾阻的地方加以疏通,把经文的含义阐发出来。又叫“义注”“义章”“义证”“义略”“讲疏”

2.注解的内容

解释词义,注明读音,串讲大义,分析句读,阐明句法,说明修辞,注明出处,校勘文字

3.常用注解术语

(1)曰 为 谓之:叫,叫做。用来解释词义,区别几个相关的词。解释的词语在前,被解释词语在后。

例:【毛亨传】:山南曰阳

【毛亨传】:圆者为囷。

【毛亨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2)谓 斥:说的是,指的是。解释词义,被解释的词语在前,解释的词语在后。

谓:被解释的词属于某一特定概念。

斥:指明被解释的词语所实指的人物。

例:【毛亨傳】:天謂父也。”

【毛亨傳】:有謂富也,無謂貧也。”

【郑玄笺】:彼君子,斥伐檀之人。

(3)犹:“犹”的用法比较複杂,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

① 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释。

例:【毛亨傳】:側,猶崖也。”

② 义隔而辗转相通,被释词和用于解释的词语意义并非相同,只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被释词可以这样理解。

例:【趙岐注】:老猶敬也,幼猶愛也。

③ 以古语释今语。即用后世通行的名词来解释古语。

例:【段注】:麗爾,古語;靡麗,今語。

④ 以本字释借字。

例:【鄭玄注】:索猶散也。

(4)貌:……的样子。“貌”字一般加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状态或性质的形容词。

例:【王逸注】:冉冉,行貌。”

(5)浑言、析言:“浑言”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两词的共同点而言,又称“统言”“通言”。“析言”是分析地说,即只就两词各自的特点而言。这组术语常用来辨析同义词,说明同义词的“同”和“异”,也说明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义所表现的粗略和精细的不同。

“浑言”也可称为“散文”,即不相对而言的文辞;“析言”也可称为“对文”,即相对而言的文辞。

例:《說文•鳥部》:鳥,長尾禽總名也。

【段注】:短尾名“隹”,長尾名“鳥”,析言則然,渾言則不別也。

“隹”和“鸟”是同义词,它们的区别是短尾的是“隹”,长尾的是“鸟”。若是析言它们有异,若是浑言它们可相通用。

《说文•贝部》:赐,予也。

【段注】:赐者,予之通称。《禹贡》:“纳赐大龟”,乃下与上之词;又《玉藻》言:“赐君子,与小人”者,别言之。统言则不别。

“赐”和“予”都是“给”的意思(“予”与“与”通),但二者又有区别。给尊贵的人称“赐”,给低贱的人称“与”。笼统地说两者可以通用。

(6)之言,之为言: 这两个术语常用于声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除了释义之外,释者和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係,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係。表示释词和被释词因音相通而有意义的联繫。

例:《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杨倞注】:谄之言陷,谓以佞言陷之。

《论语•季氏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

【何晏集解】: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杨倞注】:谄之言陷,谓以佞言陷之。

《论语•季氏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

【何晏集解】:萧之言肃也;牆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牆

《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7)读若、读如:

《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吕氏春秋•制乐》:饬其辞令。

【高诱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读如有时也可用来说明假借字。

(8)如字:这个术语常用来爲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它强调的是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本来的读音来读。

例:《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陆德明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是去声,第二个“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之“恶”,旧读 入声。第一个“好”字读呼报反,是去声,第二个“好”读它本来的音,即“美好”的“好”,是上声。

《春秋•隐西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杜预集解】:段不弟,故不言弟。

【陆德明经典释文】:弟,又音悌,又如字

《庄子• 逍遥游》: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且适,如字,旧子馀反

(9)读曰读为(辨析):这两个术语往往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假借字在前,本字在后。

例:《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泮”是假借字,“畔”是本字,爲“畔岸”之义。

《尚书•舜典》:播时百穀。

【郑玄注】:时读曰莳。

“时”是假借字,“莳”是本字,爲“种植”之义。

----“读如”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可见,读曰(读爲)和读若(读如)两者有区别,但其界限并不很严格。

(10)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

4.《毛诗正义》注解体例

《说文》收小篆9353个,古文、籀文1163个为重文,共收10,516字。

《说文》被解说的正文用小篆,下面用隶书解说,后改隶为楷。

正文下有的还列出“重文”,“重文”指古文和籀文。先推究字义,其次分析字形,其次再说明字音。

例:丕,大也。从一不声。

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5.十三经注疏

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二十卷,魏•王肃、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

三、修辞

1. 比喻=譬例:比喻是通过两类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打比方、以此喻彼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比喻大致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隐喻)、借喻。

2.借代=代称: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这种修辞方法叫代称,也叫借代。借代不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代替,即以另一名称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名称。

以特征代事物、以部分代全体、以原料代物品、以专名代通名、以人名代事物

3.夸张=夸饰

4.并提: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也叫合叙、分承。

例:观鸟兽之毛羽。=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师之耳在鼓,师之目在旗。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否焉,大遗。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5.互文:为了行文简练或适应韵文对字数的限制,把本应合用的词语前后分用,其义互相呼应,彼此关照。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也叫互言、互体、互备、参互、互见、互文见义。

例:不薄今人爱古人。=不鄙薄今人和古人,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6.倒置: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和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例: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怒于室,色于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