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病亡离世(下)

四月,宣帝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自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病逝以来,霍光主持朝政长达十九年。他这一下甩手走了,西汉王朝如何向前走去,朝廷百官、天下百姓、周边邻国,无不观望着。

此时的朝廷还是没有霍光的“霍光朝廷”。霍光侄孙乐平侯霍山领尚书事总揽朝政,儿子霍禹担任右将军,还有侄孙霍云、六个女婿都在朝中位居要职,皇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皇后是霍光的小女儿,还有一些霍氏家族成员、霍光的心腹亲信都在朝廷重要岗位任官。

宣帝亲自主持朝政后,没有高兴失持高枕无忧,反而更加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分别召集自丞相以下各部门的主管大臣,听取他们汇报所负责事务的情况、措施以及对朝政事务的意见,然后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并随后考察、检验其功效。如此一来,朝廷机构健全协调,制度严密完备,人员配置得当,上下用心尽力,官员们没有人不能也不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整个朝政处于正常有序运行之中。

“皇上,臣上的奏章您看了吗?”御史大夫魏相在汇报完御史府的事后,向宣帝问道。

前几天,魏相就朝廷人事安排给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见宣帝几天了没有作出反应,着急之下,便利用皇上约谈的机会主动询问。

“朕看了。”宣帝平静回道。

“自皇上亲自主政以来,朝廷运行流畅有效,大家都纷纷称颂。自大将军霍光大人病逝后,大将军之位已经空缺数月了。”魏相说罢,望着宣帝。

“你说。”

“大将军之位长时间空缺,臣担心会引起朝臣争权。皇上应选任一个大臣为大将军,既对有功大臣明示尊崇显扬,又可镇抚各诸侯封国。”

“你认为张安世爱卿最适合?”宣帝反问道。

“对。臣认为应任命车骑将军张安世为大将军,不要再让他兼领光禄勋事务。”魏相果断回答说。

“那谁来担任光禄勋?”宣帝又问道。

“张安世大人之子张延寿稳重厚道,臣建议皇上任命为光禄勋兼领宿卫职务。”魏相马上进言回答。

魏相见霍光死后,霍氏家族仍位高权重,就给宣帝上秘密奏章,名为安排大将军职位,实为打压霍禹、霍山和霍光两个负责宫中宿卫的女婿。他知道张安世的哥哥张贺对宣帝有抚养照顾之恩,揣测宣帝有报恩之心,就推荐张安世父子。

宣帝接到魏相的秘密奏章后,正中下怀,他正想通过任用张安世父子来报他哥哥张贺的恩情,更想通过这种安排来牵制霍氏家族,正在思考之中,魏相又来催问,于是决定按魏相的建议办。

魏相赶忙向张安世透露卖好,张安世一听,知道宣帝和魏相的真正用意,向魏相拱手致谢后,赶忙进宫面见宣帝,再三坚辞大将军一职。

“皇上,老臣胡乱听说,特先来将事情说出,我不先说明情况就不好办。自己实在是自量不足以居重要官位,继任大将军之职。希望皇上裁定可怜我,以保全老臣性命。”张安世跪在地上流泪说道。

宣帝听了,搀起张安世笑着说:“张爱卿就是太过谦了,你要是不可以,还有谁可以呢?”

“皇上要是不恩准,罪臣就跪在这里不起来了。”张安世连连跪下叩头说。

“唉,好吧,朕就应了你。”宣帝搀起张安世说道。

宣帝见张安世态度如此恳切坚决,采取了一个变通办法,取消大将军称号,几天后,加拜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领尚书事。

张安世的职位与霍光生前一样,只是将军称号有点不同而已,但他知道宣帝的用意,处处小心谨慎,事事从不专主,一切听从宣帝的旨意,同时特别注意与魏相和许广汉等不发生矛盾。他知道一旦得罪了魏相、许广汉等人,他们就会说他是霍光心腹,后果不堪设想……

张安世的

担忧是对的。魏相很执着,一直在为削弱打压霍氏家族动着脑筋。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把他想到的一招写成秘密奏章。为了让宣帝重视采纳,也为了让宣帝不疑心他在泄私愤,奏章上不署上自己的名字,利用宣帝的前岳父许广汉因女儿封皇后、自己封侯仇恨霍家的心理,通过许广汉向宣帝递上这道奏章。

宣帝见是前岳父上的奏章,连忙打开一看,只见写道:

《春秋》讥讽由贵族世代为卿的制度,憎恶宋国三代人都做大夫,反对鲁国

季孙氏专擅国政,因为这都使国家陷于危难祸乱之中。我朝自孝武皇帝后元年间以

来,王室子弟能得到俸禄,朝政大事却都由职权最高的辅臣决定。如今霍光虽死,

但他的儿子仍为右将军,侄孙掌管中枢事务,子侄女婿们都身居权要、掌握兵权,

霍光的夫人显以及几个女儿都在长信宫门录有姓名,出入宫禁自由,甚至半夜也能

叫开宫门出入。霍氏一门骄横奢侈,放纵不羁,恐怕会渐渐难以控制,所以应设法

削弱他们的权势,消灭他们可能会生出的阴谋,以巩固皇家的万世基业,也可保全

功臣的名节家世。

“昌成君,这奏章是谁写了托您交给朕的?”宣帝一看就知道,自己这位前岳父即使想得到,也无论如何写不出这奏章,于是就直接问道。

“皇上,是御史大夫魏相大人。”许广汉知道这瞒不住宣帝,直接回答说。

“这个魏相真是。”宣帝摇着头说。

“这魏相大人说的对啊!”许广汉小心看着宣帝的脸色说道。他心里清楚明白,眼前这位已经不是困境之中需要他家帮助的穷女婿刘病已了,已经是完全掌控朝廷和整个天下的精明大汉皇帝。

“对与不对,朕心里有数。这奏章的内容一定要保密,您千万不要告诉他人。”宣帝对许广汉嘱咐说。

“老夫明白。”许广汉点头应诺。

许广汉走后,宣帝叫来魏相故意问道:“魏爱卿,你上奏章怎么不署名直接送给朕,反而要匿名通过昌成君啊?”

“皇上,霍光大人生前因丞相田千秋儿子一事,曾把我撤职关在狱中,臣怕皇上和同僚认为我一再上书,是为了泄私愤报私仇。”魏相神情尴尬地说道。

“哈哈!”宣帝听后笑着说,“只要真是为了朝廷,出于公心,哪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

“皇上,说到上书,臣还有一个建议,不知可讲否。”

“你说。”

“皇上,依照惯例,凡上书朝廷都要把奏书写成两份,其中一份注明为副本,由主管尚书事务的人先打开副本审视,如所奏之事不妥,就会把正本搁置起来不上报皇上。臣认为这种规定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容易让居心不良的人阻塞言路,从而蒙蔽皇上。”

“是啊,爱卿说的很对。那你说如何改进?”宣帝高兴地站起身来,打断魏相说道。

“臣建议取消奏章副本,所有上书奏章不经尚书主管官员开阅,全部原本原样转报给皇上。”魏相脱口而出。

“好。”宣帝认为魏相的建议很对,立即下诏取消奏章副本,并给魏相加官给事中。

宣帝在重视朝廷机构、人员、运行机制调整改革的同时,极为重视州刺史、郡太守、封国丞相等高级地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对丞相韦贤、张安世、霍禹等人说道:“老百姓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没有忧愁怨恨,主要就在于朝廷为政施策公平清明,处理诉讼合乎情理。能与朕一起做到这一点的,不正是那些优秀的郡太守和封国丞相等二千石官员吗?”

“皇上英明。”丞相韦贤拱手说。

“皇上有什么诏示?”张安世问道。

“凡郡太守和封国丞相等二千石官员到岗任职前,朕一定要亲自面见,请二位爱卿注意安排并提醒朕。”宣帝回答说。

凡是选拔任用的高级地方官吏,宣帝一一亲自召见询问,观察其言行举止、抱负打算,随后再跟踪考察他到任后的所作所行,看是否与他当初说的一样。凡查出言行不一的,便责成相关官员追究原因何在。

渤海郡每年出现饥荒,盗贼并起,而时任郡守却一直不能有效治理。丞相韦贤、御史大夫魏相推荐龚遂可以胜任,宣帝于是让龚遂担任渤海郡守。

龚遂已七十多岁,宣帝任用前召见龚遂,见他个子矮小,与他所听到的形象不大相符,内心里一下就有点看不起他了,于是担心问道:“龚大人,渤海郡动荡不安,朕非常担忧。请问爱卿去后打算采用什么办法来平息那里的盗贼,实现那里的长治久安呢?”

龚遂从宣帝脸上表情看出了宣帝的心思,他平静自信地说:“皇上,海滨离朝廷遥远,未蒙圣上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困扰而当地官吏却不加悯恤,所以使得海滨百姓被迫闹事,好像幼儿盗窃兵器,戏弄于池畔一样,并非有意为乱。”龚遂停了停,接着向宣帝反问道,“现在皇上您打算让我以武力制服他们呢,还是让我用德化安抚他们使他们得到安定呢?”

宣帝听到龚遂的问话,微微一笑,非常高兴回答:“朕选派有德行的人去治理,肯定是打算用德化安抚,使他们得到安定。”

宣帝的话音一落,龚遂就接着说:“微臣我听说治理叛乱的人就好像清理没有条理的绳子,不能心急;只能一步一步地来,然后才可以治理。我希望朝中丞相、御史不要用法令条文来限制我,让我完全能见机行事。”

“哈哈,人还没去就在要权啊!”宣帝听后笑道,“行。”宣帝当场答应,并赐给他黄金和专车。

龚遂到达渤海地界,郡中官吏听说新太守到来,派兵迎接,龚遂将护送迎接的人全都打发回去,立即下发文书到所属各县,要求全部撤回追捕盗贼的官吏,宣布凡手执兵器的人定为盗贼一见就抓,所有手持锄镰等农具的人都是善良百姓,官吏不得盘查过问,更不要抓捕。

郡内许多抢劫掳掠的盗贼团伙,听到龚遂的命令后马上解散,放弃兵器而手持锄镰回家种田。随后,龚遂要各县打开粮仓将粮食分给贫民,选拔起用有德行的官吏到各地安抚管理百姓。

龚遂到各地视察,发现风俗奢侈,喜从工商,不务农事,于是亲自施行节俭以作表率,并鼓励百姓致力于农桑,规定每一个人必须种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每一家喂养两只母猪、五只鸡。见有人携带刀剑,便让他们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经过治理,渤海郡内每家都有积蓄,吏民都很富裕,官司逐年减少,动乱完全平息,百姓安居乐业。

重灾区渤海郡尚且稳定发展,宣帝完全统治的整个国家可想而知。

没有霍光主政,太阳仍正常升起,地球仍正常运转,天下官民不再担忧,周边邻国不敢小视,西汉顺利完成了两个时代的交替。

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十九章(上) 重构朝局第十八章 险遭谋害第十四章 提拔贤能第二十一章 自埋隐患 (下)第十五章 秉规拒私第二章 出塞参战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三十章 病亡离世(上)第二章 出塞参战第二章 出塞参战第十五章 秉规拒私第十四章 提拔贤能第二十九章 恤民宽刑(下)第十二章 接受终托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灭(下)第十一章 经历动乱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九章 恤民宽刑(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二章 出塞参战第二十九章 恤民宽刑(下)上篇:勤慎精干的贴身谋臣 第一章 相见入京第三十二章 要人结局(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灭(下)第十二章 接受终托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上篇:勤慎精干的贴身谋臣 第一章 相见入京第二十六章 从严治吏(上)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下)第二十一章 自埋隐患 (上)第八章 丧侄失子第九章 奉旨建宫下篇:果敢废立的铁腕强臣第十章 两友蒙难第二十章 内强外硬 (下)第二十七章 对匈决战(上)第十章 两友蒙难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灭(下)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上)第二十章 内强外硬 (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灭(上)第十七章 和亲索人第十二章 接受终托第七章 秘密跟踪第十九章(上) 重构朝局第三十二章 要人结局(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灭(下)上篇:勤慎精干的贴身谋臣 第一章 相见入京第二十一章 自埋隐患 (下)第二十一章 自埋隐患 (上)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灭(下)第二十一章 自埋隐患 (下)第十六章 维稳安民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灭(上)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上)第三十一章 家族被灭(上)上篇:勤慎精干的贴身谋臣 第一章 相见入京第二十三章 断然废帝(下)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下)第二十章 内强外硬 (上)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三十章 病亡离世(上)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上)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上)第十六章 维稳安民第二章 出塞参战第五章 娶妻亡兄上篇:勤慎精干的贴身谋臣 第一章 相见入京中篇:承前启后的主政辅臣 第十三章 扶君即位第十九章(上) 重构朝局第二十四章 再立新君(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下)第十九章(下) 重构朝局第三十二章 要人结局(上)第九章 奉旨建宫第三十章 病亡离世(上)上篇:勤慎精干的贴身谋臣 第一章 相见入京第四章 朋友生嫌第十六章 维稳安民第二十八章 妻毒皇后(上)第十二章 接受终托第十一章 经历动乱第二十二章 葬帝选君(下)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第五章 娶妻亡兄第十章 两友蒙难第二十七章 对匈决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