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嵇康之死C

嵇康的一个朋友叫吕安,也是个当时非常知名的名士,也对司马家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吕安和嵇康的关系,似乎比“竹林七贤”里的人们还要铁,据说,有时候吕安为了看看嵇康,不管多远也会驾着车来看他。自古才子风流、佳人仰慕,吕安这么一个大才子,老婆自然也是特别漂亮,而且把吕安的哥哥吕巽(逊)都迷住了,吕巽对这位弟妹朝思暮想,后来就趁吕安不在家,让人灌醉吕安的媳妇,把她给强奸了。

这种事情,在一个大家庭里,肯定是瞒不住的。不久,吕安就发现了哥哥的恶行,当然是十分愤怒了,就找去哥哥评理,嵇康认为兄弟之间还是不应该闹翻,就给当了调解人,把这件事情压了下去。谁知道,吕安的哥哥自觉理亏,反而想把吕安除掉来掩盖自己的罪行,就诬赖吕安曾经打过老娘,是个不孝的儿子。和吕安不同,吕巽是司马家族的亲信,他不仅和钟会关系非常好,还担任了司马昭的掾属(秘书)。司马昭当然是要偏向自己的亲信,就以不孝的罪名把吕安判了刑。

在大狱里吃牢饭的吕安当然打死都不服气,明明是你勾引我老婆,怎么反倒陷害我,就请和自己关系特别好、口才也很好的嵇康来向司马昭为自己证明,嵇康当然是个讲情义的汉子,就出面为吕安辩护,证明是吕巽强奸吕安的老婆,并且诬告自己的亲生弟弟。在这个时候,钟会找到司马昭,跟他说了一句话:“嵇康,是一条卧龙,不能让他飞起来。您即使不担心天下,也要担心这个人。”末了,钟会说,嵇康当年还劝山涛一起响应毌丘俭造反,幸亏山涛不答应,嵇康一个人才不敢发动叛乱,如果不趁这次机会除掉这种对司马家族不满的大名士,那么其他心怀不满的人,就会集合在嵇康的周围,司马家族的天下就永远不会稳固。

对于司马昭来说,他也知道嵇康劝山涛响应毌丘俭叛乱这种事情根本就是瞎扯,但钟会的后一句话是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把曹魏皇室完全架空,他已经做好了取代曹魏皇室的准备,但是,忠于曹魏皇室的还是大有人在,嵇康是个全国闻名的大名士,而且旗帜鲜明的不肯和自己合作,为了自己未来的建国大业,司马昭最终决定将嵇康处死,用嵇康的死,来树立司马家族的绝对权威。

此时的嵇康,对自己的命运,已经猜到了几分。在狱里,嵇康写下一篇叫《幽愤诗》的文章,在文章里,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抒发了自己对道家思想坚定不移的信念,重复了自己不肯做官的誓言,在文章里,嵇康还写了这么一句话:“人情世故变化太快,国家政局身不由己,只有一颗忠诚的心,来辨别是非善恶。越想越气愤,好像有一把刀插在心上”,可以说,这句话正是嵇康一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于自己始终不肯向司马家族低头的最后宣言,在文章的最后,他幻想着能够真正抛弃人生的所有牵挂,进入心灵至善至美的境界,离开这个充满虚伪和罪恶的世界。

嵇康猜的不错,他的人生,将要因为他的理想而结束了。司马昭要杀嵇康的消息传来,大街小巷一下子都炸了锅,三千名太学生自发的聚集起来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拜嵇康为师。在那个时代,这些太学生可是国家的第三梯队,一般毕业就提干的,这么多未来干部都如此崇拜嵇康,我们可以看出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有多高。

但是这些已经都无济于事了。嵇康已经注定难逃一死,因为他终身都不肯效忠司马家族,而且还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偶像,这种反司马家族的人要是留着,司马家族还能有未来吗?司马昭就是要拿嵇康来做牺牲品,来警告其他不肯和自己合作的人,所以为他求情的人越多,司马昭就越要嵇康死的惨。

嵇康还是被押着走上了刑场。此刻他所想的,不是生命即将结束,而是可惜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这就是那首他最喜欢弹奏的《广陵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看出了他的心思,从人群里走到刑台上,送给了他一把琴。嵇康定睛一看,这个人居然就是他仍然在世的另一个哥哥嵇喜。

看着嵇喜,嵇康感慨万千。和嵇康不同,嵇喜是司马家族的积极分子,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嵇康从来没有看起过他,对这位唯一在世的哥哥,嵇康却几乎和他断绝交情。然而,在这个时刻,兄弟之间的亲情还是难以割舍。嵇康深深的叹了口气说:“袁准曾经想跟我学《广陵散》,我常常小气的不教他,可惜今天《广陵散》就要绝传了。”最后,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他最拿手的、寄托了无限情感的《广陵散》,透骨销魂的琴声,飞扬高亢的曲调,述说着嵇康的愤怒和理想,述说着他对司马家族的不满和抗争。在《广陵散》激荡的旋律中,嵇康毫无惧色的把头伸向刽子手的死亡之刀,死时年仅四十岁。

嵇康这个人对司马家这么不满、这么不合作,绝对是有原因和有理由的:一方面,他认为,司马家族是不仁不义和忘恩负义的禽兽,这样的人怎么值得他去效忠呢?这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司马家族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娶的就是曹家的公主,他的皇亲国戚梦和乱七八糟的理想,正是随着司马家族的政变而被狠狠的击碎的,所以嵇康接受不了自己已经成为没人管的野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能回味的只有过去,不能接受任何未来;他过于一根筋,不能理解落了毛的孔雀不如鸡的道理;所以他反抗,可是凭他,这种反抗有用吗?或者说这种反抗有什么意义呢?

嵇康临死前,给他唯一的儿子嵇绍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这个后半辈子都极度宣扬道家无为思想、生活极度潇洒随意的玄学名士,却一反常态的反复教导他的儿子一定要小心谨慎,他还说:“不要对某一个人卑躬屈膝,而要对所有人谦虚恭让;不要固执于某一方面的廉耻,而要顾全大节;像在朝廷任职却推让官职,在大义面前舍生忘死,在危难面前替亲人去死,这才是真正的忠臣烈士的节操。”在最后时刻,真正的嵇康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相对于司马家族那些只讲究孝道的伪君子们来说,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忠于儒家伦理道德的人,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认为的正人君子。

从是否对社会有用的这个层面来说,嵇康其实早已经死了,他只剩下了一副肉体,被杀只不过是司马昭对他的一种成就和成全。他的死,对于整个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最终使得这些知识分子们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效忠,或者成为废人,和司马家族继续对着干只有死路一条。

嵇康死后,他的哥哥嵇喜一直以司马家族重臣的身份继续活着。相对于嵇康这个只留下千古傲骨名声的名士来说,嵇喜倒是做了很多实事儿,尤其是他不仅擅长做官,还擅长打仗,在公元282年7月,也就是他的弟弟嵇康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以后,他还在徐州刺史(安徽、江苏北部最高行政长官)任上消灭了前东吴帝国将领莞恭、帛奉的叛乱,之后担任太仆(皇帝仪仗部长)、宗正(祭祀部长)。如果把忠于司马家族这些事抛开不说,嵇喜其实倒是一个更真实的人、对国家和老百姓更有用的人。

嵇康走了,他从此可以摆脱苦恼和忧愁,但是剩下的竹林好友们还活着,而活着就要面临人生之路的抉择,看着好友的鲜血,他们该何去何从呢?

2 、醉酒的阮籍A1、大器晚成的愣头青B2 、最后的平民一品D3、贾家党三巨头A5 、痛苦的思念者——向秀5、西北守护神A4、孙皓投降B5、淮南三叛——诸葛诞自立A3、钟会邓艾之乱A2 、最后的平民一品B6 、司马懿的悲剧4 、曹囧的信——司马炎封王B1、刀枪入库、马放南山1、遥远的过去3 、现任皇族、前任皇族、前前任皇族2 、最后的平民一品C1、无人性的孙皓A4、含恨而死B4、高平陵政变B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A2 、西晋政治的核心制度——九品中正制3 、废立大权A2、在乱世中崛起A3、王濬!前进!B4、去留之争A4、高平陵政变B1、无人性的孙皓A序言2、在乱世中崛起B5、举国欢庆B4、孙皓投降B4、含恨而死C4、夫妻双进鬼门关3、王濬!前进!B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B2 、以德服人B4、建功立业的封疆大2、如愿以偿6 、热心做官的贤人——山涛A1、灭吴战争的迷雾3、伟大的全才A5 、内忧外患中的顶级重臣A3 、现任皇族、前任皇族、前前任皇族2、如愿以偿1、千年鲜卑人B4、魔鬼皇后A3、贾家党三巨头B3 、现任皇族、前任皇族、前前任皇族3、王濬!前进!A3、千年西北血泪史B3 、决裂3、贾充的谢幕B1、灭吴战争的迷雾4、伟大的羊祜2 、醉酒的阮籍A6、二王争功——名将们的结局B6、 失败的道德改革4、含恨而死C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B3、最后的直臣——无效的忠言C5、流放C2 、以德服人B3、钟会邓艾之乱C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B1、无人性的孙皓A6、计划外的辅政大臣4 、曹囧的信——司马炎封王B6、杨家党的兴起B4、孙皓投降A3 、决裂1、曹髦之死5、清谈误国5、西北守护神A2、名门千金——皇后杨艳和她的低能儿B3、贾充的谢幕B4、建功立业的封疆大3、伟大的全才A4 、曹囧的信——司马炎封王A2 、司马炎的禅让3、贾充的谢幕B8 、战功可怜的大将军B3、自掘坟墓A2、名门千金——皇后杨艳和她的低能儿A2、艰难幸运高官路A5、过于优秀的弟弟C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A5 、搞定老爸和他的亲信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B2、司马师的大屠杀B2、司马师的大屠杀A4 、军权帝国——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B3 、空有其名的国学宗师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B3、钟会邓艾之乱B1、德才兼备的帅哥B3、钟会邓艾之乱B1、导火索——封王归国B5、贾南风的政变C4、去留之争B1、刀枪入库、马放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