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兴师问罪

“王师张挞伐;四处大征兵。”————————【送鹿伯顺年兄】

“相机行事?”马日磾蓦然转头看着董承,忽然想到了对方要说什么了。

话音刚落,董承又道:“今岁六月,陛下于高庙罪己,其诏曰:‘诸公若愿为忠良,则当赤心为国,匡朕之咎;若自甘卑鄙,则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如今此等方伯,治民无术,以致滋生寇贼;目无朝廷,自相结党聚兵。此行此举,正是益增陛下之罪!朝廷若不有所作为,将兵问罪,则天下愈将难平,还望君上思之!”

他这几句话如斩钉截铁,异常坚定,无论是黄琬、还是杨琦、杨瓒立刻面白如纸。就连坐着静听的尚书令士孙瑞,都瞪着眼盯着董承,好像见识到什么耸人听闻的事一般,却不知他要怎么‘将兵问罪’!

皇帝点点头,漆如点墨的瞳仁凝视端详了董承好一阵,这才说道:“你这话也不无道理。”

黄琬忙道:“陛下,臣非为其伸张,而是窃以为朝廷派兵只是最后事不可为,方才动兵。眼下理当责问、督促袁绍查清此事,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若是做不到,届时再兴兵不迟。”

“即便是要责问督促,朝廷也要有所作为。”马日磾起初也是被董承惊得心里一颤,渐次镇定住了。他知道董承的心意,只要一动兵,那就不单是为了惩治袁绍,而是朝廷内部的关东士人也会接连遭受打击。

毕竟朝廷里怂恿、叫嚣着怀柔关东诸侯最积极的,还是他们那帮关东士人。

于是马日磾这回与董承立场一致,也不自觉的站在了皇帝一边,他冷笑一声道:“要知道除了裴茂,襄贲侯也在邺城。”

一语既出,四座俱惊,马日磾这话比董承更直击人心,殿内众人无不僵坐。

袁绍曾图谋拥立刘虞为帝,并不是一件极隐秘的事情。尤其是在赵岐南下抚慰袁术时,袁术一是为了试探朝廷的分量;二来是为了给袁绍找不自在,特意将袁绍给他的信件交给了赵岐。

那封信随着赵岐的奏疏一并转交给了皇帝,在座众人也都阅过,在信里,袁绍曾言长安朝廷‘名有幼君,无血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并提议袁术与他一起‘东立圣君’。

这事袁绍在当时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去办,而是通过私人渠道试探各方意见,不仅没能得到袁术、曹操等人支持,就连当事人刘虞都死活不肯。所以这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当时朝廷威权大减,正处于董卓掌握之下,无力追究,只好装聋作哑。

袁绍当初没有强行给刘虞黄袍加身,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刘虞远在幽州,麾下有个名义上听命于他的公孙瓒,还有幽州数万兵马,完全不是袁绍可以硬来的。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刘虞没了幽州军队和公孙瓒的庇护,与裴茂等使团带着千余人抵达邺城,简直像是羊入虎口。虽说袁绍已经间接承认了皇帝的合法性,但很难保证对方在见到刘虞之后,拥立之心会不会再度活跃起来。

皇帝清俊的面庞上,瞧不出半点喜怒情绪,他抬了抬手,说:“刚才赵公的奏疏里称使臣居留邺城,不得成行,袁绍对此是怎样一个说法?”

先前负责诵读奏疏的尚书仆射杨瓒心里一惊,急忙拿起奏疏在眼前,快速扫视几下,方才说道:“袁绍说裴茂受到惊吓,故而代为恳请,暂且留于邺城,等病情缓和了再上路返京。”

仍对袁绍抱有最后一丝期望的黄琬,一颗心陡然落了下来,整个人如坠冰窟,他有点神情恍惚地望着摇曳的烛光,不知在想些什么。

“臣子不满其君,僭制废立,这也不是第一次了。”皇帝目光一闪,睃了黄琬一眼,方笑着说道:“我记得最近的一次,还是孝灵皇帝的时候,王芬与旁人私下谋划,勾结当地豪强,图谋弑君,改立合肥侯为帝。孝灵皇帝幸有天佑,明察此患——只是最后是如何处置的来着?”

那个时候黄琬身为太仆,正在为孝灵皇帝预备北上巡幸河间旧宅的车驾,亲身经历了这件未遂的政变。此刻所有人知道皇帝问的是谁,所以都识趣的没有说话:“王芬自解印绶,逃至平原,惧而自杀。”

“是了,畏罪潜逃,然后自杀。”皇帝像是才知道似得,点头说道:“若不是后来他家有人告密,就连谁都不知此等名士还有如此大逆之心。只可惜他自杀了,其余人没有受到任何牵连,此事轻轻揭过,不加株连,本是体现孝灵皇帝宽宥之德。谁知反倒让人愈加藐视法纪,还真以为朝廷不能严惩了。”

皇帝的语气平淡至极,甚至像是在念诵经书一样毫无感情。但杨琦这半年跟皇帝打了无数次交道,又算是第一个接近、效命于皇帝的臣子,所以他深知眼前的皇帝,看似温和柔仁,敏而爱士;其实性子极为刻薄,他愈是想要发作,说话就愈是寡淡平和。

杨琦很担心皇帝会借此大动干戈,他有这个想法并不是包庇袁绍等人,而是出于当前朝廷所处的环境;凛冬将至,关中几番大战早已粮草不足,实在不是动兵的好时机。

他不禁紧缩了眉头,思量着如何陈述,转眼看见黄琬时,却发现对方眼睛不住的眨动着,显然也是在打这个主意。

“正巧,他当时就是冀州刺史,也是在冀州图谋废立的。”皇帝说完这话,寓意更加明显了:“冀州真是个好地方啊。”

“启禀陛下。”黄琬身子斗震了一下,又立时收起怯色,从容说道:“如今使臣虽然羁留邺城,但也未见袁绍有何非分的举动,反倒是与公孙瓒等人接连交兵,至于如今这般不利的局面。此外,若真是抱有此心,那襄贲侯又何故会在冀州遭遇寇贼?”

“说得有理,但凡事都得防微杜渐。”皇帝阴郁地一笑,话里终于带了些感情:“我也不是要拿袁绍怎样,他既已奉承印绶,就说明心里还是在乎朝廷的,我自然要相信他的用心。”

黄琬刚松了一口气,便听皇帝接着说道:“拟诏,命朱儁屯兵孟津、董承带兵赴河东,观察局势。再派太医前往邺城看望,看看裴茂到底病成什么样了。”

◆ тt kдn◆ C 〇

不好意思,最近晚上没办法熬夜码字,以后更新时间延缓到12:30吧,(。?_?。)?i’msorry~

第一百四十四章 为山止篑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五百零一章 赋与有疾第三十一章 己饥己溺第八十三章丨连根拔起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无存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九章丨未雨绸缪第二十八章 试策伊始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门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骤破第五百九十一章 兴替所存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误身第九十五章 铸山煮海第五百零三章 筹画所料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时息虑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独坐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三十七章 皆赞所见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残守孤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难改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五百二十七章 声催黄叶第五十三章 控驭抚绥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宫树第六十八章丨贤师良士第九十八章丨钻营冀望第一百章 碗转麹尘第七十八章 金兰若契第十三章 势危而走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进异途第六十七章 遭际险衅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余殃第一百零三章 远迄南郑第六十九章 风扶关西第二十三章 应答如响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七十五章 撰集经传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五百零三章 筹画所料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梦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进取第四十七章 御临二院第三百零四章 浅藏辄止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马迟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云波第十三章 剖符宁境第二百一十七章 试取粗通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三百九十七章 试议权衡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细故第七十三章丨时候未到第二十一章丨暂缓急难第三百零九章 暂告靖安第五百九十六章 义薄人恶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忧第五百八十章 如鸟之集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机伏莽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难逃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乱第三百零四章 浅藏辄止第二百一十三章 张施帷幙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齐发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职乃决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顾景第五百六十章 声东击西第七十章 凶终隙末第二十九章 虑周藻密第二百零一章 仰凭仁君第五十五章丨密谋颠覆第一百三十六章 机不可失第十四章 勉为厌难第三十六章 趋庭之下第五百零九章 作计自量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赖第五十一章丨风起微末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四十四章丨维王不豫第四十八章丨竖子与谋第六十一章 临阵语旧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势跌宕第六十八章 临歧片言第八十三章 难逃定数第五百四十五章 声势促起第四百三十二章 闲尝商酌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八十一章丨计熟事定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