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

“方天地设位之初,类聚群分,以戴其尤能者为之长君。”————————【回答·上】

长安,宣平里。

虽为朝廷眼下的第一大族,声势显赫,人才辈出,但杨氏却比扶风马氏要低调谦逊许多。他们在长安的宅第没有选择达官贵人聚居的北阙甲第,而是退求其次,选择了城北的‘宣平之贵里’。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是杨氏自打西汉的时候就沿袭下来的家风,也是他们安身兴业之道。同样是汉室的顶级大族,他们从不像汝南袁氏那般高调张扬,大肆造势,搞得全天下好像只有他们家才是‘四世三公’、‘高门阀阅’似得。

真论起底蕴来,本朝才开始发迹的袁氏根本不能跟杨氏相提并论,更不用说那近五百年的传承了。

杨琦端坐主位,底下依次坐着光禄勋杨彪、五官中郎将杨众、护羌校尉杨儒、太学祭酒杨懿等人,就连作为晚辈的秘书郎杨修都落于末座。

除了屯驻郿县的护羌校尉杨儒以外,现今在朝为官的杨氏嫡系尽皆在此了。

杨琦目光扫视了一遍众人,方才缓缓说道:“陛下新设吏治之科,想来是无可挽回了。”

众人闻言,皆默然不语,这是一个所有人都预料之中、又不愿接受的结果。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吏治科无非是将这些士子入仕为官的时间延后,并没有彻底斩断他们入仕的途径。只要这些士子有真才实学,入朝为官是迟早的事,照样会补充关东士人的在朝的势力。

只要不想做个割据政权,朝廷就一定会引入关东人才以增加实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关西士人在朝中的影响力。这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就连皇帝都难以避免,只能暂时延缓这个进程,争取时间布局,好从容应对而已。

杨氏并不担心吏治科会阻拦这些士子对关东士人的壮大,恰恰相反,吏治科的出现会更好的筛选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为关东士人所用。

真正让他们忧心的,却是吏治科本身。

“吏治就是治吏。”太学祭酒杨懿说道:“此科一开,必成定制,今后但凡荐举征辟,皆入此科,学成得以授官,学不成则原职返乡。至于如何才算学成,皆由陛下裁夺,公府策试沦为空谈,这可是改动朝廷选官用人的大政。”

“但却是良政。”杨彪沉吟了好半天,方才说出这样一句话。

“照我看,这是多此一举。”杨懿说道:“陛下明摆着是不信公府策试、也不信地方荐举。如若不然,何必另行设科?受荐举上来的士人,有几个不是满腹才学、历职郡县?哪里还需去‘吏治’科,听人讲授何以施政、何以治民?”

城府深沉的五官中郎将杨众难得应和了杨懿的观点,他侧身对杨琦说道:“这话倒也没错,陛下设吏治科就是为了治吏,看来陛下不仅是要将自朝廷遣派臣工入地方为吏的做法形成定制,还要将地方荐举俊才、因能任官的途径也拿在手里。只要这上下两件事都做好了,今后朝廷选人任人,皆在于陛下一心。”

杨众工于心计,常常能从皇帝的一举一动中揣摩到更深的意图,杨氏其余人无不敬服其能。此时听他这么一说,大都面露沉思,皆以为然。

若真按杨众这么说的话,今后各地郡县的功曹、掾属皆由朝廷指派太学生担任——这样无疑是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实力,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而郡县以后举荐的政绩突出的功曹掾属、或是有德才的当地士子,皆要在吏治科学成之后方可授职。

太学生下放到地方去,又提炼到中央来,如此上下循环,往复数年,皇帝将在无声无息之间,给整个朝廷从上到下进行一场换血。

光禄勋杨彪心头微震,将这件事细细思量了一遍,缓缓说道:“吏治科所学,皆为朝廷近来施行的大政,如屯田、盐铁。按理说,让彼等熟悉朝廷政令,便于日后施政能上下通达,不至于各行其是,倒也不算坏事。只是——”

他先是公允的评价了一番,然后扫视了众人一眼,复又说道:“就怕这里面会与太学其余五科一般,有所夹带。”

虽然皇帝几次提及吏治科只是划归太学名下,不在学科之列,但它的学习内容、学成标准、考核方式大抵相同,也皆是出自于皇帝的心意。今后太学与吏治科出来的人才,无不是只有拥护皇帝的政策、与其政见一致的才能任用,长此以往,对他们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吏治科不设博士,只设教习,内容也简单。不比太学五科,至少还有我等置喙的余地……”杨众慢慢盘算着,这句话说到这里,他自己忽然停了下来,问道:“吏治科的教习,陛下可有透露口风,由谁担任?”

这也不是件难猜的事,吏治科关系紧要,非亲信不得任,皇帝若是不想它受到关东关西任何一方的影响,就只能从既中立又亲近、既与那些士人无关,又有一定影响力的臣子里找。

于是,杨彪很有把握的说道:“不会有人比北军中候更适合教习吏治了。”

“王斌?”杨懿毫不客气的说道:“一个从未治过民、理过事的人,要教别人如何治事?岂不可笑?”

说着他话锋一转,矛头竟隐隐指向了杨琦:“公挺就不应在陛下面前轻易表态,认下此事。若是不然,单凭王斌教习吏治这一项,就足以引发公论,让陛下收回成命,何来无可挽回之说?”

“还想着公论?”尚书仆射杨瓒在一旁怫然说道:“承明殿的那场公议才过去多久,结果又如何了?如今陛下强势,此政尚无大弊,董承等人又与我等有了隔阂。你还想挟公论以迫上意,真以为王斌是昏聩老朽、不能提刀杀人?”

杨懿起初任太学祭酒,也是意气风发的想做出一番事业来,结果发觉在太学不能一呼百应,处处受太学仆射潘勖、以及顶头上司太常赵温掣肘。尤其是在皇帝强制实行‘调剂’之法,强行分配五科学子,不许一家独大。

种种限制,让杨懿举步维艰,大感拘束。

此时多日积怨一时激发出来,话语里都带着些大逆不道的意味了:“他敢!士人议论朝政,是将有所裨益于朝廷,若是严行不许,与周厉王又有何分别?”

第六十章丨见困豫且第二十九章 垂意经纶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余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进退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后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四百三十二章 闲尝商酌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离拥肿第二百四十章 夜缒还降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六十六章 解衣趋镬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尽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三十章 台阁生风第九十四章 近而间亲第七十二章 邻女詈人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赖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祷雨第四十二章丨月晕础润第三十六章 热汤沃雪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车停辇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五百二十五章 蚁可测水第六十五章 白波垒筑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伤第一百零四章 渭桥踏麦第一百章 度支审计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五百八十七章 辙乱旂靡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纹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习第五百九十一章 兴替所存第九十三章 太学新科第八十四章 深谋勿疑第三十章 试策甲科第七十一章 无宜追罪第十六章丨万事俱备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兴第五十四章丨脱颖时至第四百六十七章 抛头露市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风铎音第十一章 奋勇争先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拨还无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妇尚主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贵第十章丨忠义余烈第三十一章 己饥己溺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泾渭之流第二百二十九章 凄风冷雨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四十八章 思精韵高第五百二十九章 劳于心计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儿第三百六十章 义何如生第一百零二章 燕处危巢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从第八十九章 披坚执锐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针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犹疑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论莫及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三十七章丨早释猜嫌第八十六章 织作文绣第三十七章 教于宗室第一百六十七章 骆谷行军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十二章丨自谋出路第三百一十七章 胁肩低首第五十一章 缘定珠结第二百一十三章 张施帷幙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枭獍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四章 轻哀薄敛第三十二章 贵道以专第五十八章 塘水渐漫第三十六章丨萧索宫道第五十六章 周密温树第十三章 势危而走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五百五十六章 舍身取义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九十六章 费力劳心第九十七章 丝恩发怨第四百六十章 无介于怀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