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欲荐州郡

“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闲居赋】

初平三年十二月初十。

京兆尹,长安。

行至雒阳,又过函谷,直到长安,杜畿才将自己的后母安置在京兆同族家中。

杜畿是京兆杜陵人,曾为县令、郡功曹等职,董卓乱政时潜逃荆州。听说朝廷再度安定,赵岐出使关东,特意带着后母与一干乡人返乡,并希望重新入仕为官。

见到后母,后母笑容满面,口口声声对杜畿说道:“你这位同族杜伯琼,儒雅谦让,恭顺有礼,侍候我非常得体。等吾儿何时为官出仕,必当回报于他才是。”

杜畿少时亡父,继母对他十分严厉,但杜畿仍恭顺侍奉,故而以孝闻名于世。如今杜畿长成,年轻有为,其继母对他的态度自然而然的温和了许多,而杜畿仍是孝敬如故。

听到后母的夸赞与叮嘱,杜畿唯唯诺诺的应了下来,然后又告别后母,走到前堂,与这间宅邸的主人杜骘相对而坐。

杜骘,字伯琼,京兆长安人,与家在杜陵的杜畿同出一系。他是大儒刘宽的门生,曾在河东郡的蒲子县任令长,后因河东战乱,故借口老病还家。

不等杜畿开口,满头白发的杜骘便笑着说道:“伯侯,这两年来你避难荆州,虽得一时之安,却错失了朝廷多件大事!眼下复得返归,今后为官受任,大可一展生平抱负,光耀我杜氏门楣。”

“杜公……”杜畿一时语噎,似乎有难言之隐。

“不知伯侯将受何职?以伯侯之才,无论是一地郡守还是卿府令长,都能做出一番事业来!”杜骘手抚长须,呵呵笑道,并没有发现杜畿为难的神色。

“实不相瞒,我到如今尚不知该授何职……”杜畿迟疑着说道:“恐怕,得要等一段时间去了。”

“这是何故?”杜骘笑容一滞,奇道。

杜畿说道:“据说是这次受荐举的士人多不识近来朝政,陛下担心他们授职之后会,因此产生窒碍。若是不明朝政施行的用意,甚至是误解、错施,都于国不利。所以陛下在太学新设吏治科,要我等先去研习屯田、盐铁等政令,策试之后方可授官。”

说着,杜畿从怀里掏出一封文书,递给杜骘:“这便是尚书台下发的凭据,让我岁旦之后就去太学。”

杜骘接过那封凭据,眼神极快的扫视完,脸上的笑容不由淡了几许:“意思是说,若策试不过,便不能授官?”

“正是如此没错。”杜畿说完,复往杜骘脸上看了几眼。

杜骘皱起眉头,有些不高兴的说道:“国家何故不信臣下?这吏治科只会让上下离心,君疑臣能,朝廷诸公难道就未曾谏阻么?”

任何信息的传播都需要时间,越靠近信息源头就越早得知,越早得知就越好让人提前布局,尤其是朝廷大政。

靠近权力中心的人比如杨氏、马日磾等人在皇帝做出决议的几个时辰后,就能知晓此事,并及时做出应对。而稍后一点的臣子如崔烈、钟繇等人则需要在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能由前者得知情况,边缘地带的臣子则以此类推。至于政策的实施对象,在得到此事的时候已经过去很久了,所以他们的影响力也极为有限。

杜骘离开官场太久了,以往的同僚、同门大都已不在朝廷,是故对这类消息如果不是主动去探听,反应一般都很迟钝。此时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政策早就已经在多方博弈之后决定下来,就等着实行了。

“听说司空黄公为此抗辩过,然后却不了了之,如今看样子已经是坐实了。”杜畿略一沉吟,道:“吏治科时间也不长,若是学得快,明年三四月间即可策试。以我多年来在郡县治民理案的经历,想必也不难通过,到时候说不得还能讨得一个好的等第。”

杜骘心头一动,他现在老弱多病,族中子弟都不成器,早已无复起之念。再加上当初董承在上林清查土地,他们长安杜氏也因此元气大损,所以他如今非常迫切的需要族中有个出色的人物替他支撑门面。

原本的意思是想资助杜畿,毕竟杜畿的名声、才能、资历等各方面都不差,虽说是杜陵人,与他并非嫡亲,但也算是同出一系。杜骘这些天来一直在照顾杜畿母子,希望如今的滴水之恩,能得到对方今后的涌泉相报。

此时知道杜畿入仕要经过这么多程序,他本来有些失望,不过听得杜畿这么一说,又很快反应过来,面上仍是笑道:“这倒无妨,左右不过耽误些时日罢了。这些天你大可在此住下,你我同宗,在此不要将自己当客人。”

杜畿不敢接这个话,他当年趁乱南逃,家中田宅尽失、奴仆散尽,可谓是一无所有。此时不得不仰赖亲戚相助,寄人篱下,又哪里敢真的把自己当主人看。

暂时安抚好了杜畿之后,杜骘不敢耽搁,立即轻车赶往宗正刘松的府邸,结果却被告知刘松不在家。无奈之下,他只得又去董承府里找董凤,他二人彼此都是长安本地豪强,又曾同在刘宽门下就学,情谊深厚。

虽然他心里对于董凤投奔董承有些不齿,但好在没有划清界限、断绝往来。此事关乎他们杜氏今后的存续,杜骘不得不屈身折节的寻董凤,看看这件事还有没有别的法子可想。

“吏治科这个事已经定下了,就不会再有收回成命这一说。伯琼,你别再想什么上疏谏阻的主意,这个没用。”董凤开头就是这么一句话,彻底断了杜骘最后一丝侥幸之心。

杜骘定了定神,复又说道:“那、可还有别的法子能想?既不用入吏治科,又能授职任官。”

“怎么?你信不过你家那位的才干?”董凤不由奇道。

“诶!”杜骘重重的叹了口气,道:“谁知道啊,杜伯侯虽然理案治民有一手,但他做事谁也信不过,就信自己。说得好听是胸怀锦绣,自有主张,说得不好听则是刚愎倔强。一旦遇见能力比他差的上官,或是州府下发的公文他瞧不上眼,他便理也不会理……”

“伯琼。”董凤及时打住说道:“朝廷的政令,无不出自中台及诸公之手,就连陛下都不曾挑出错处,你家那同宗也敢指摘?”

杜骘说道:“屯田、盐铁无不是精心筹划的大政,他哪能挑出纰漏来。我担心的是……吏治科的教习。”

王斌没有一天治民的经验,他的能力确实值得质疑。只不过谁让他是皇帝的亲舅父,即便底下有许多人不情愿,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接受,不然的话连吏治科都进不去,更遑论朝廷授官了。

董凤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他说道:“你是担心,他进了吏治科后,会瞧不上……他?”

杜骘点了点头,又赶紧摇头说道:“也不是担心他瞧不上,他这人也算知道好歹,不会做那样的事。我就担心他会因此不听人劝,在吏治科白白蹉跎时日。”

在吏治科策试不合格的,要么是打回原籍,要么是继续重修,极大的制约了关东士人与董承试图扩张势力的举动。

董承近来也在为此事苦恼,他在河东、上党等地征辟了不少士子,就准备这次上表朝廷授官。没料到皇帝设了个吏治科,把他们全给弄进去了,非得要策试通过了才许录官。

眼下上意难违,众人只得想别的法子,比如在吏治科正式开班之前,先以公府、郡县的名义征辟为官。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虽然不用让那些士子去什么吏治科进行筛选,但无疑是要跟皇帝唱对台戏,所以谁都有这个心思,但谁都不敢第一个出头。

董凤这回看着杜骘,不由想起了杜畿的家望,心里突然有了一个主意,既能卖杜骘一个人情,又能为董承解忧,而且说不定能替董承坑对头黄琬一把。

“你看,这样行不行……”

第十九章|奈何茕独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静第七十八章 传续之典第三十章 试策甲科第二百零七章第二十四章 难得宠渥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战之败第六十八章丨贤师良士第三十七章 皆赞所见第四百零二章 后悔无及第四章丨决事省禁第五百六十六章 择人任势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龟长第三百三十一章 郁郁繁森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五百六十九章 涣兮若冰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战之败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四百零六章 尊长之命第二百零五章 尔虞我诈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倾谈第三十二章丨覆车悟真第十七章|万年公主第五十九章 夏阳扶荔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八十六章 节慕原尝第一章 试骑虎豹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六十八章 乘间袭我第七十五章 遗学伟迹第八十一章 振师整众第五十四章 一举多得第五十六章 快马一鞭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于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规则第六十二章 议论不一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乱第九章 想君小时第十章丨忠义余烈第五百一十五章 鸣金暗鼓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四百一十章 驻曹制用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四百一十章 驻曹制用第八十三章 设心积虑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九十九章 嗟乎义士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礼第六十一章 临阵语旧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孙不存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四十九章丨见利忘义第二百二十八章 灵前惊变第二十一章 龙返其乡第三十七章丨早释猜嫌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八十一章 当防隳坏第三十六章丨萧索宫道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辞恳切第一百三十章 鱼帛狐声第五十三章 控驭抚绥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龟长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烟第十一章丨垦辟上林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三十章 台阁生风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虚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隐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八十三章丨连根拔起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九十二章 议论钱货第五百四十五章 声势促起第六十八章丨闾里民生第三十六章 热汤沃雪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十二章 师友相从第三百二十九章 绝义安后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闯营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礼贤第一百一十章 数往知来第七十六章 务期实用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从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十七章 京室为墟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四十五章 刚卯既央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辞第八十章丨轩波撼岳第四章 轻哀薄敛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