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无介于怀

“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淮南子·修务训】

温室殿中,那只炭火烘着的茶壶所冒出的热汽忽然急促了些,空气里隐隐出现哨声。

殿内的温度高了些,皇帝又穿得厚实,一张脸被热的发红。此时他坐正了些,抖了抖袖子,使唤穆顺将窗子开条缝,放些风进来。穆顺怕皇帝吹了着凉,又赶紧唤人搬了架屏风立着围着,宫人来来去去,有这么一个插曲,刚才的惊人之语倒像个丢入泥水中的石子,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文教之事,非一时之功,当计于长远。眼下仍需权衡缓急应需,尤以关东为重。”荀攸谨慎的提醒道,加大对医学生的培养以及对医术的研究,实在是一桩有利于天下百姓的好事。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士人,在抛去私利与立场后,荀攸心里也是很支持皇帝的。

只是在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统编医术的事情在荀攸看来并不是当下急务,皇帝或许是一开始料错了脂习与华佗的应对,低估了那帮太医因私忘公、泥古不化的程度。

皇帝轻笑一声,从榻上站起身,抖落肩头大氅,露出内里的深衣皂缘。他微微挺起胸膛,修长身躯绕过桌案,在殿内漫无目的的走着。

“关东自然是当务之急。”皇帝在殿内走走看看,一只手藏在袖子里,放在腰部:“只是此事若无个措置,只怕会助长此风,日后愈加难办!”

“太医署积弊已久,光凭脂令一人,恐难遂陛下之意。何况这次三辅寒症虽却,焉知以后不会再现?”荀攸忽然想起一事,试探着说道:“臣浅见,正如当年外诏华佗等医,从外入内,分太医署而立太医院的故事。不妨下诏再征求民间医术精深者,征入医署,也好引活水冲淤潭,换一片清白澄洁。”

皇帝眼前一亮,拊掌称是:“善,这次脉案中据说有不少是民间医者所撰,若是有一颗无私医心,大可如彼等所愿,或入太医署奉职、或入太医院教授。”

荀攸则顺势说道:“臣倒是想起一人,陛下可记得张机?”

“南阳张仲景?”皇帝大有印象,他当年征辟华佗的同时也曾下诏搜寻过此人,只是张机没有华佗那么对功名官爵的热衷,只一门心思的隐居长沙、一边治人一边编书。朝廷使者没有在南阳寻到张机,而刘表当时将其视为朝廷对地方的一次试探,也不愿开这个由朝廷任意征辟的口子,几番推脱之下,便将此事糊弄过去了。

荀攸此时是早接到了荆州的消息,势要出手暂时缓和荆州剑拔弩张的局面,所以才有了这么个主意:“听说此人托庇于长沙太守张羡府下,彼等互为南阳同宗同亲。张机为人清正,据说又善治伤寒,正是适于陛下所需。”

皇帝蓦地停下脚步,若有所思的看了荀攸一眼,忽然笑道:“张仲景于我而言,有大用!既如此,就再遣公车去征,这回他不会不来。”

荀攸轻轻颔首,也不接话。

说罢,皇帝又点了点地上散落的脉案:“脂习进呈的这些东西,且都原样发回去吧,批答也不给了,董承手下不是有能人么?让他们想去。”

“说起来,臣也没有料到卫伯觎会入太尉幕府。”荀攸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接过穆顺从地上清点整理好的脉案。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故意不将视线随着皇帝的身形而移动,君王的表情几乎永远沉静不变——有时就连语气都有欺骗性。能读出对方心思与情绪的,只能通过话语。

“天下之大,难道还会无路不成?”皇帝缓缓踱着步子又走了回来,他伸手提起冒着沸腾水汽的茶壶,向荀攸走了过来,一手拢着袖子,一手为荀攸面前的空茶碗内倾倒了一注热水。

荀攸下意识的想起身接过茶壶,表示不敢弗受。怎奈皇帝先伸手拦了一拦,旋即只见那道热水冲进了茶碗,碗底的深绿茶叶一簇簇的被水荡起,再次舒展开来。

“卫觊当年为黄门侍郎时,我曾与他相处过一段时日,其人才干是有的,也懂得变通。当初理盐政,他也提了不少良策,如今王邑在河东施政有术,盐榷年入巨万,其中不可说无他的一份功劳。”皇帝给荀攸倒完水后,仍提着茶壶站在原处,低头看着那只黑漆朱纹的茶碗,轻声说道:“河东之乱后,卫氏牵连不小,我本以为他从此会一蹶不振,息了仕途之心,没想到……”

皇帝站在面前,荀攸也不敢安坐,推辞不了皇帝亲自倒水斟茶,便伸腿要站起来回话。然而皇帝偏像没看到一般,自顾自的又转身走了回去,顺道将茶壶搁在炭盆边上煨着。他没有给自己倒茶,反而站在自己的桌案边,弯腰将先前拿在手上的书拾了起来。

这时候皇帝正好就瞧见刚站起来的荀攸了,他讶然的看了荀攸一眼,伸手轻轻压了一下,示意他不必拘礼。于是荀攸又坐了回去,皇帝接着刚才的话说道:“他的眼光一向不错,不用人支招就明白该拉着谁。在太尉属下任事也好,屯曹掾虽没有曾经的黄门侍郎尊贵,但最为实际,也适合他施展才华。只要任事勤恳,把军屯办好了,以前的事,谁还会揪住不放呢?”

荀攸心中一动,董承向来轻慢士人,得罪过不少关中豪强高门,其麾下亲信大都是豪强末流、鄙陋小人之辈。以卫觊的家世,在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看得上董承的,可如今……卫觊闯入董承门下似乎不是无的放矢,背后恐怕关西士人做了把推手,想拉董承下水。想到这里,荀攸下意识的看了眼皇帝,不动声色的揣摩着对方刚才这番话,那不以为忤、反而尽随其意的态度让荀攸才有些紧张的心,又再度平复了下去。

“陛下宽厚,用人唯才,不拘一格,是臣等幸事。”荀攸有些幸灾乐祸,有些人恐怕永远也想不到,皇帝一开始需要扶持的,不代表会一直扶持;而一开始难以割弃的,不代表会一直不会割弃。正如皇帝这回对董承辟卫觊为掾的态度一样,越是平淡、不放在心上,对董承来说就越危险——因为皇帝已经开始不将他放在心上了。

第七章 公孙伯圭第九十八章丨钻营冀望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谬第六十三章 去来有定第三十七章丨游侠胆气第九十九章 嗟乎义士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于催攻第一百六十四章 阴雨之期第九十二章 丝茧瓜蔓第三十九章 荐璧朝觐第三百四十四章 云来深远第四十六章丨骑虎难下第六十八章 临歧片言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梦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离拥肿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顾景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齐发第九十四章 近而间亲第五百二十七章 声催黄叶第十六章 变生不测第三百七十章 树下班荆第一百章 度支审计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决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谬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六十章丨见困豫且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国基第三百一十四章 圆体修颈第二百八十五章 时尤未晚第八十一章 振师整众第二十二章丨治国治民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松柞第四百五十九章 时否俗薄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绝伦第一百四十章 实情错落第六十八章丨闾里民生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声同矣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义凛然第五十三章 参商之虞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剑而行第八十章丨轩波撼岳第六十三章丨贼势甫定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严整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松柞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乡遇贵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论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忧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机决胜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应走耳第三百一十四章 圆体修颈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七十八章丨各奔东西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五十七章 舍身相代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湿第四章 尔牧来思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狈失据第三十六章丨萧索宫道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员第八十二章 摇头稾脑第九章丨未雨绸缪第一百三十九章 运筹定策第五百三十二章 驰疾惊人第十三章丨相见恨晚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难改第三百七十七章 众议从安第六十二章 驰高鹜远第七十四章 人无常满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五十一章 缘定珠结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锋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问第二十五章丨案验户口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势突然第五百二十八章 华阳道上第二百一十九章 国子之制第四百六十一章 辅马相依第一百零五章 火伞高张第五百九十一章 兴替所存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欲熏心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厘千里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四百零八章 风止云起第七十七章 一网打尽第三百八十四章 语循循然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为薪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难得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百五十八章 骄矜不恤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烟第一零六章丨三军听命第四百八十九章 斩将却敌第四十八章 思精韵高第三十七章 皆赞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