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

“蒙茏荆棘生,蹊迳登童竖。”————————【七哀】

司马懿被王辅看的莫名其妙,低头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衣着,奇道:“这么看我做什么?”

他心里其实有了个大概,只是配合着露出不自在的神情。

王辅定定的看了他好几眼,直到心头奇怪的感觉逐渐消失,这才一屁股坐在司马懿身旁,还把对方往边上挤了挤,埋怨道:“不是说你病了么?亏我一出宫就急着赶过来,连家都没回……”

“你若不来看我,那我就是病了。”司马懿慢慢悠悠的说着,丝毫没有欺君瞒友的愧歉:“你若来看我,那我病就立时好了。”

“好好说话。”王辅觉得位置不够,又把司马懿往旁边挤了挤:“你到底要做什么?”

司马懿被王辅报复性的挤到一边去了,无奈之下,只好顺势站了起来,把位置让给了他。他冲王辅抖了抖两只胳膊,显示单薄的身子,“当然是养病了。”

“你养什么病?”王辅皱起眉。

“是要养两个月才能好的病。”

看到王辅有些恼怒的眼神,司马懿不得不敛去笑意,正色道:“你可知朝廷会何时出兵么?”

“夏五月吧。”王辅重重的合了下眼,不假思索的回答道:“那时春耕结束,又不到盛夏农忙的时候,气候也还好,正适宜大军出动。如若不然,就得等到秋后,可那时就晚了。”

“天子亲征,像你我这些近侍郎官,必然是要随军前往的?”司马懿说了一句废话,不等王辅回答,他很快又接着说道:“可我不想随军去关东。”

“你不想去关东?”王辅不可置信的瞪着眼,看着对方:“这些年来,关东各地牧守分割郡县、拥兵为重,看着朝廷虚弱,退避关中,于是断朝奉、绝贡输,各自征战,没一个能真正恪尽为臣之礼!为了这次出兵,朝廷可是整整隐忍了五年!兴复汉室,荡除逆贼,这可是天大的功劳,一旦错过可就再也没有了,朝廷上下谁都想跟着沾点光、捡便宜,可唯独你……”

王辅这些年待在皇帝身边,又日常与裴潜等秘书郎们共同学习、研讨,品性虽仍是磐石难转移,但是才智与见识却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刻听他侃侃而谈,絮絮的说道:“仲达,你到底在想什么?”

“收复关东、惩处二袁的功劳是很大,但是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听王辅难得一派慷慨陈词之后,司马懿仍无动于衷,冷静的说道:“论行军方略,国家身边有荀君、贾公,就连去汉中参预过军务的法孝直都比我们有说话的资历。论领兵征讨,且不说你我的年纪,就说是前将军朱公、护匈奴中郎将张辽、抚军中郎将徐晃等等无不是善战之将。再论治民安土,颍川、陈国等郡守谁不是堪任一方之重?”

看着王辅眉头皱紧又松开、旋即又拧在一起,司马懿施施然将两手交握,负于背后,笑着在原地踱了几步:“你说朝廷此战甚巨、功劳尤著,这话的确不假。可你也要知道,事情再好、东西再大,这些都是唬人的,关键还是我们能得到什么。若我们随军去了关东,整日里做的是桓范那些人如今在承明殿做的琐事,入山林而只得一叶,我还不如坐卧家中来的自在。”

“话是如此,你去了,兴许还能参与其中,觅得机会。”王辅心里头宛如被浇了一盆冷水,他本来以为此次跟着皇帝去关东,必然大有作为,可经过司马懿这么一说,却根本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有能力、有资格去分一杯羹的人那么多,哪里会留给自己多余的?

可他仍是有些不解,抬起头,目光追随着司马懿的身形而移动着:“可你故意装病不去,岂不是凭白错过了,什么都得不到?”

“谁说我什么都得不到?”司马懿轻笑一声,停留在原地,两只眼睛特别的有神采:“不久之后,关中就会有一场大功,虽比不上收服关东,但也足够让我等脱颖而出,甚至是……独当一面。”

“关中会有什么大功?”王辅不明究竟的说道。

司马懿这时停顿了下,他想起王辅的兄长王端这几日从河东回来,每日都要抓着王辅耳提面命,说的都是些河东、并州的故事。联系起皇帝向来对王氏的重视,司马懿不难猜出皇帝是打算在出兵伊始,就将王辅派往河东或者并州,在一支偏师中经受锤炼。王辅的人生其实根本就不用发愁,只是他偏偏喜欢自行其是,又不如他兄长沉稳,所以才会被司马懿抓到机会。

看来得在王辅听从皇帝与王氏的安排之前,先把王辅与自己困在一根绳上,不然自己的计划就是水中月。

“什么?韩遂造反?”王辅一脸不可置信,甚至是匪夷所思:“朝廷兵势强大,凉州区区一地,随时可灭,他还有什么胆子造反?”

“此人勾结羌氐,为乱西陲十数年,俨然已是羌患祸首。朝廷饶不得他,也势要拿他的人头,给百年羌乱做最后的交代。前代人遗留的积弊不复再有,天下生气兴旺,这才是国家想要的新朝气象。”相比起来,早已预测出此事的司马懿就很处之淡然了:“对韩遂而言,若不想坐以待亡,那么起兵造反就是他唯一的选择。于他来说最合适的时机,就是朝廷东征,无暇西顾的现在。”

“可他近年对朝廷无不恭顺,今年甚至还派兵玉门关,费了好大功夫,才为君上进贡了近千斤瑞炭……”王辅反驳的话说到一半就戛然而止,他这才意识到:“难道他都是假意奉承?”

“不止如此。”司马懿摇了摇头,说道:“玉门关乃西域门户,地接酒泉、敦煌、居延三郡。酒泉太守徐公、敦煌太守马公皆忠国之士,虽地处偏远,哪怕道路扰乱,也常有奏疏上计。韩遂既已出兵玉门,就说明他不只平息了前年凉州因旱蝗而起的动乱,甚至是制服了河西。”

www★Tтkд n★¢○

“这么重大的事,怎不见你言于君上?”王辅急的站了起来,下意识的就要回去禀告皇帝。

司马懿适时地拦住了他,轻声说道:“韩遂自以为聪明,画蛇添足,奉承贡输什么不好,偏偏要进贡西域才有的‘瑞炭’,还说什么是敦煌郡自西域采买来的。这些事情,你以为国家不知道么?”

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风铎音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五百九十章 将军弃钺第四十五章丨赞拜稽首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伤三伏第三百六十八章 窥觑南人第六章 先屈义声第五百零一章 赋与有疾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贵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齐发第一百章 度支审计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决第三百八十章 参决议事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虚第八章 杜渐防萌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后失人第二百章 丧将失恃第四十三章 郡国正卒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预则废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陈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颜面第三百七十二章 严合双卯第四百零四章 窃观风气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还寒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六十八章丨闾里民生第一百二十七章 轻车介士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难而上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争献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七十九章 名动人心第五十二章 随人作计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杀人第三十章丨蓝田雄鸣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谋身陨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一零七章丨灞桥折柳第三十七章丨早释猜嫌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为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势也第六十四章 胜而不骄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三十四章 百年树人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声中第四十四章丨维王不豫第二十九章 虑周藻密第三百七十六章 计出无聊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祷雨第三十三章 赂遗金钱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五百六十章 声东击西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剑第五十四章丨以结同好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谬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势跌宕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难改第一百一十一章 祸机殃流第三十七章丨早释猜嫌第二十章丨诏旨相违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胜负第五十三章丨尊长之训第五百七十七章 尽忠任事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顾后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暂寝之第八十六章 节慕原尝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九十四章 询于刍荛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三十三章 赂遗金钱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赞微言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怀少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六十一章 初来乍到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谋第四百八十一章 权智有余第九十九章 钱谷出入第一百二十八章 画无失理第十五章丨夜见中台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终追远第八十二章 摇头稾脑第二十二章丨治国治民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势跌宕第四百三十二章 闲尝商酌第十三章 剖符宁境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八十二章 摇头稾脑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三百一十三章 难得闲适第七十三章 有备无患第三十二章 燕戒与者第十六章 变生不测第五百二十一章 刚而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