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应对

居仁堂内,静,静的甚至都听不到人的呼吸声。

在做出“送客”之后,袁世凯便坐于居仁堂内,动也不动,话也不说,只是静坐于椅上,想到先前日置益出言相威,那双眼中流露出的尽是敌视之意。

对于袁世凯来说,从出督朝鲜起,与日本人打交道达二十余年,对日人野心袁世凯可谓是了解颇深,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在朝鲜以及随后甲午年时的对日强硬之举,再到后来日俄战后,联美、德制日,了解越深,才会对日本越加防范。

而在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在外交上依赖英、美等西方列强,对日本仍持抵制立场。英、美等国也公开希望袁世凯出来掌权,并予以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而这更引起日本的强烈不满,双方关系一直十分紧张。

而此时欧战方酣,列强无暇顾及,于是日本拟乘此千载难逢之机,意图侵吞胶澳,进而染指山东,下一步是什么,袁世凯可以说是再清楚不过,下一步,他们就是想控制整个中国。

“李致远啊”

想着李致远以“地方之名”接收胶澳,袁世凯倒是佩服起他的见缝插针,可佩服是佩服、感叹归感叹,现实总是要面对的,日人的威胁,他不能不去考虑。

就在袁世凯思索着解决之道时,他的老朋友、英国公使朱尔典进了居仁堂,两人并没有客气什么,简单的寒暄之后,袁世凯便直接切入了正题。

“公使阁下,欧洲之战,业经波及中国。”

虽是老朋友,但在提及国事的时候,袁世凯还是选择称呼他的官谓,接着又用带有诉苦及哀求的口吻说道。

“地方蛮横、妄动,陷中央于当前不利之局,日本更许以战争相威肋,现在中国盼望大英帝国能够公正地干预此事。”

朱尔典当然明白袁世凯在向英国求救,他是英国人,可他了解中国,他知道,以袁世凯的谨慎,淮海经略使李子诚跳过中央直接与德国谈判,接收胶澳租借地,并非出自袁世凯的授意。同样,他也了解日本,知道日本意欲出兵胶澳,根本就是项庄舞剑。

可朱尔典更了解伦敦,伦敦一开始求助日本,只是因为一时“手忙脚乱”,后来之所以又希望日本暂缓参战,原因正是担心日本在中国和南太平洋扩张,从而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之后则是在鉴于难以阻止日本参战,为安抚日本,才被迫同意日本参战,但仍要求日本声明“不攻击德战区以外的中国地区,不在南中国海及太平洋采取战斗行动”。那时,伦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靠牺牲中国胶州湾来换取日本不再南进的保证。

但日本却什么保证也不给,反而利用英国在胶州湾问题上的妥协,向德国人发出最后通牒,从始至终,伦敦对日本参战都是怀有戒心的,最后被迫让步,也是为了避免日本倒向同盟国,了解日本人的朱尔典明白,日本人的野心绝不会局限于胶州湾,他们的野心将会在未来扩展到全中国。

而现在,中国地方机构的“冒险举动”,却让朱尔典看到机会,日本人或许用步步进逼的狡诈手段,取得英国对其出兵山东的承诺,现是现在他们“自行宣战”,却已经让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在这个时候,作为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必须要尽可能维护英国的在华利益。

他端起茶杯,眨眨眼睛,先表示个无可奈何的架式,淡淡地笑了笑,才说。

“总统的心意,我们理解而且同情。不过,我也坦诚地奉告:日本已经加入了协约国,站在我们一条战线上。你们还是中立国。我们没有理由帮助二个中立国来抵制自己的盟国。”

“这么说来,贵国就没有办法了?”

朱尔典的回答让袁世凯有点着急,不过他却已经听出了朱尔典话中有话,他了解朱尔典,或许是在中国呆了太长时间,使得他习惯了像中国人一样卖关子。这时候还是要藏拙,这样才能显出朱尔典的“精明”,让他生出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

“办法也不是绝对没有。”

朱尔典卖了一个“关子”。

“什么办法?”

心里涌起一线希望,袁世凯连忙急声问道。

“如果中国也加入协约国,”

看着袁世凯,朱尔典开口说出了自己的建议,袁世凯曾在英国对德宣战时,提出过加入战争,但是伦敦却拒绝了,因为相比于中国,伦敦更希望日本参战,但现在的情形却发生了变化,日本——已经自行宣战了。

“情形就完全两样了。那样,中国也是我们的盟国,又是日本的盟国。我们总不能看着盟国欺侮盟国。你说对不对?”

袁世凯点点头,朱尔典的这句话使得他意识到,英国,至少朱尔典,在中国参战的态度上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或许和现在的局势变化不无关系。

宣战,早在二十天前,英国向德国宣战之后,政府就已经达成了参战的共识,只不过在征求英国态度时,英国一开始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中国参战的要求,原因就是日本人干涉。

“再说,都是盟国了,日本就没有理由再来欺侮自己的伙伴。:”

“中国加入协约国是可以的。但是,中国没有力量出兵欧洲呀!”

袁世凯明白自己的国力和兵力,之所以想要参战,根本就是为了想用“盟友”的名义,从“盟友”那骗点东西,对于打仗,还是免了。

袁世凯的问题只让朱尔典摇摇头。

“出兵不出兵,是无所谓的,只要中国人在精神上和物资上尽可能支持我们,就可以被认为尽了盟国的义务。”

事实上,在中国参战的问题上,伦敦一开始并不反对,后来之所以反对,全是因为意图染指中胶澳与中国的日本强烈反对中国参战,而为了促成日本参战,才有了伦敦反对中国参战,在将“中国地方政府越过中央政府同德国谈判,业已收回胶澳租借地”的电报发出后,朱尔典更希望袁世凯能利用这个机会——自行宣战。

袁世凯点点头,这是一件有利无害的事,在国际上,可以争取盟国保护,不至被侵;在国内,还可以以参战名义扩张军队。至于之前提出的加入协约国的三个条件——由协约国垫款整顿中国兵工厂;协约国不得签定与中国有关的条约;中国租界不得包庇中国政治犯。

现在看来并不重要,而且这三个条件英和法国也曾原则上同意了,以后还可以利用其它的机会再提出这三个条件,现在最要紧的是……

“那公使的意思是?”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袁世凯反问道,而朱尔典却不再说话,他只是喝着茶,终于在一杯茶喝完后,他才看着袁世凯说道。

“我的朋友,我希望你知道,日本对德宣战,并未得到英国的同意他们是自行宣战的,事实上,作为一个国家,在宣战问题上,完全不需要征求他国的意见”

朱尔典的话只让袁世凯的眼前一亮,他立刻意识到,或许这是现在最好的选择了,向日本一样,选择自行宣战,从而成为协约国的一员,至于过去提到的那些参战条件嘛反正英法两国已经同意了,现在自行宣战之后,虽说未同他们签署协议,但是以后还可以再继续向他们争取,有些事情只要他们松个口就行,没准以后两国还有求于中国还不一定,德国人就是那么好打败的?

更何况,这英国让中国帮他们代造两万条步枪,就说明他们自身军工产能不足,既然自身产能不足,那么垫资帮助中国整顿兵工厂,中国再以武器偿付垫资,便是事关英国自身利益的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国对德国宣战,那英国再同日本签署任何同中国有关的条约,他们就需要考虑一下,同一阵营的盟友互相出卖,这只会引发内部的混乱,英国不会那么蠢,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但中国自行宣战,英国为了维持协约国内部的稳定,他们即便是再不情愿,恐怕都得插手中国的事情。

嗯宣战

在朱尔典的劝说下,袁世凯瞬间便做出了决定——立即对德宣战

东京,首相府会议室内,在对德、奥宣战后的第二次紧急内阁会议,再一次召开了,相比于上一次会议的轻松与欢喜,这一次参会议的内阁成员们面上大都带着怒色。

“消息确认了吗?中国军队真的进驻青岛了?有多少军队?”

会议一开始,大隈重信便向海军大臣八代六郎询问道,

日本图谋青岛的野心已久,也是垂涎已久,日本的外务大臣、关东军司令、大连民政署长(时大连为日本殖民地)、驻南京总领事等重要官员先后来青岛,窥探青岛德军情况。日本第二舰队也曾往青岛寄泊。

好不容易有了现在这么一个天赐良机,当德国人意欲将青岛转给中国时,日本才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但谁曾想千算万算,竟然事到临头时,被中国地方政府,甚至那连一个地方政府都不算,给摘去了桃子。

“就现在掌握的情报,不少于一个师,至少1.5万人以上”

相比于陆军,海军反而有着更多的情报,八代六郎然后又神情凝重的说道。

“同时德人将全部要塞无加破坏的低价售于中国人,而且其还在进一步增兵之中”

充足的兵力、完整的要塞,对于任何进攻者而言,都是一场恶梦,八代六郎甚至都有些担心,青岛会成为第二个旅顺。

“嗯……”

沉哼一声,大隈重信又朝着陆军大臣冈市之助看去,他的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虽未开口但那意思已经再清楚不过,就是问他陆军能不能打下青岛。

“支那人……他们并不是俄国人,即使是青岛有十万支那军队,以皇军之威名,六个小时就可攻下青岛”

就在这时首相府书记官匆匆走进会议室。

“首相阁下,驻支那大使馆发来急,支那共和国向德国宣战了”

1912年初面对汹涌澎湃的各省反清独立之潮,清帝宣布退位,随后中华民国成立,对于世界其它国家而言,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国,但是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规定:今後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称呼中国,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共和国。

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中国留日人士在排满情绪中,往往不再自称“清国人”,那么改称什么呢?——当时多半只有叫做“支那人”,可今日不同往日,过去是因民族情绪而不认同满清为祖国,迫不得已选择支那,而现在,中华民国已成,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共和国,而其又以官方为中国定名“支那共和国”,则就是对中国尊严的侵犯了,可日本却依然如此,依然称中国为支那,甚至连外交文件上亦是支那或支那共和国,这会书记官先是支那,又是支那共和国,便是日本政府规定。

“什么……”

惊慌之余,加藤高明立即向首相进言道。

“阁下,我们必须要立即向支那、英国提出外交照会,通知他们,以后凡与支那有关的问题,必须先与日本磋商。否则,日本不能认为有效。同时向青岛地方以及淮海经略使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撤军”

接着他又把视线投身海军大臣。

“舰队什么时候能到达青岛,一但到达青岛,如果其超出最后通牒而不撤退,就立即开炮”

“这个……”

加藤的建议却只让大隈重信一阵犹豫不决,御前会议只通过对德宣战,而对胶澳行动则是对德作战的一部分,现在德军不在青岛,守卫青岛的又是支那军队,如果开炮的话,会不会造成日支冲突?

“首相阁下,支那绝不敢向日本宣战,只要要不宣战,就是胶澳冲突”。.。

更多到,地址

第132章 广播电台第210章 期待第88章 日本的反应第63章 出征第59章 谁的未来 公司人别第149章 以拳迎夏第49章 为我掌控第302章 炼狱第164章 最后一刻令强攻 强攻之前又奇袭第188章 两人之未来第4章 忽悠第139章 保安部第186章 夺他的刀第215章 法属中南的竞争第37章 肉票的开始第272章 第一舰队第133章 云与肉第58章 连云之利第223章 交易第172章 南坡愿一试第114章 笔的故事第13章 连云谋定最底线第268章 阵地仍在第46章 建议第18章 另一个选择更!第198章 两人第190章 杨度的建议第74章 默兹河两岸第34章 宴无好宴第80章 招商局第1章 时代的开局第94章 不过如此第38章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第142章 英模会第96章 张季直第96章 张季直第159章 有办法!第3章 有意思的人第70章 釜底抽薪第90章 致友军于何境?第57章 宋老实第12章 不愧是袁世凯第138章 子弟兵远征欧罗巴 琪紫二人遇于海第14章 各有心思第286章 中国的土匪第67章 欧罗巴的欢迎方式第185章 前夜第35章 算计第365章 二十一响礼炮第77章 凡尔登开局第224章 台风第96章 张季直第125章 应该如此第171章 魏子栋的心思第149章 以拳迎夏第24章 持以公无偏私收军为已有第132章 连岛为屏塞为防 禁区鲨居择他地第162章 人造丝第19章 新的设想第3章 嘱咐第228章 难题第34章 观念第18章 车厢之内起争持 鹰游门内睹新舰第138章 子弟兵远征欧罗巴 琪紫二人遇于海第104章 推进置腹第251章 空战第175章 失望之心第174章 根本第130章 学工第22章 一番小天地第205章 合肥魂第380章 卢沟桥第135章 这就是天堂第49章 为我掌控第123章 一个模范第274章 匪与兵第165章 第一个被记住的人第39章 杨府关杨秘会议 总统府以伪待诚第97章 连污巷第152章 倪嗣冲的奸与厚第58章 连云之利第294章 今时不同往日第153章 敌后穿插战事忙 乘车飞夺铁路桥第185章 大人物的幻想第131章 荣誉第161章 索姆河绞肉 军官初被俘第14章 上帝知道,我知道第249章 航母第157章 机车制造厂第154章 烧鸡与荣誉第211章 中南海第290章 固执第161章 索姆河绞肉 军官初被俘第220章 造船厂第278章 像训练时一样第138章 子弟兵远征欧罗巴 琪紫二人遇于海第163章 战地医院平静且尊严第66章 开创第68章 尊严是靠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