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梁启超

“李致远搭乘“同心号”巡洋舰返回连云港途中,日本地中海派遣舰队鸣二十一响礼炮相待!”

在京城北沟沿胡同23号,看着报纸上的日本舰队行二十一响礼炮的新闻,梁启超整个人却是一愣,在愣神之余心下却是涌起一阵强烈的不安感。(,)

两年前,熊希龄组阁,梁启超入阁做了司法总长。入阁之初,他还存着一番志向,试图制定一个司法制度,将从未有过严格法律意义的中国司法引入正途,准备大干一场的他,开始着手整厘法律,参考日本以及欧美法律制定中国现代法律条文。

同时在进步党成立之后,梁启超被选为理事。自袁世凯登上大总统之位的第一天开始,梁启超和他的进步党同仁们,一方面不遗余力地颂扬“开明专制”,强调一个高度集权的“开明大总统”对新中国的前途是如何地重要,如何地性命攸关;另一方面则不遗余力地诋毁革命党、诋毁革命,革命党成了梁启超的语境里的“暴民”,“革命亡国”之说一时间甚嚣尘上。由于梁氏及其进步党同仁们的宣传,民国二年、三年间,“革命”简直成了一种原罪。

固然,“开明专制”在梁启超等进步党人的鼓吹下,在“在民二叛乱”之后,成为现实,可随后,国民党遭解散、议员被收缴议员证,这在鼓吹“开明专制”的梁启超眼中,这个局面却又令他极为很痛心。

国会是两党组成的,不能一党唱独角戏,没有了国民党,进步党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果然,国民党籍议员被取消后,国会开会不成,很快就解散了。进步党失去国会之后,也就明存实亡了。

后来熊希龄辞职后,他也跟着辞职了,和很多人一样,梁启超离开了京城,不过与那些倾向于革命党人的人不同,他没有前往上海,而是前往天津,入住天津租界,而袁世凯则改任他为币制局总裁。这更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职务,月支五百大洋。事实上,这勉强算是袁世凯对“功臣”的回报。

不过去年年底,袁世凯在发布国会重开的命令之前,首先给梁启超来了一封电报,随后又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前往天津请其来京,以其来京之后,两年未出中南海的袁世凯亲自前往火车站迎接其回京。

一切的尊荣可谓是应有尽有,可来到京城的梁启超却知道,袁世凯之所以对他如此厚待,原因非常简单,他需要国会、需要进步党,所以也就需要他梁启超,固然鼓吹“开明专制”的梁启超赞同“开明专制”,但他更为赞同的却是“在宪政制约下的开明专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和袁世凯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决裂了。

不过对于梁启超而言,他却把此次返京作为机会,一个重新将中国拉回“宪政”的机会,所以,在袁世凯三番邀请之后,他来到了京城,继续当他的进步党理事长,甚至还指导进步党参与此次国会补选,只不过因为“国事研究会”,尤其是国社党的强力竞争下,进步党只赢得了可怜的13个补选席位。

不过对于这些结果,他并不觉得意外,唯一让他意外的是,国社党竟然全面击败了国事研究会,尤其是可谓是国民党大本营的广东省,国事研究会是两席之差勉强赢得省议会选举,但在国会参众议员选举上,国社党又领先于国事研究会,这不能不说是意外。

“中国由此将显宪政之曙光!”

就在梁启超满怀憧憬之心,准备在国会中同国党社、国事研究会共同为国出力时,上海的三声枪响却改变了一切,和其它人一样,梁启超也本能的将袁世凯视为幕后指使人,可就在他准备通电全国,斥责此案幕后真凶时,却又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阴谋,袁世凯不会在这个时候冒天下之大不韪,派人去杀李子诚。

活着的李子诚比死了的李子诚更有用,而且李子诚还是弹压国社党、江苏陆军的唯一人选,李子诚死了,或许国社党会分裂,或许江苏陆军会瓦解,但是在瓦解之前,党、军之中的野心人士,一定会以为李子诚复仇为由,掀起一场内战,那时的乱局对谁更为有利?

是革命党!

思来想去,在沉默了长达五天之后,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的梁启超发了一分通电,一方面为袁世凯开脱,另一方面则是劝说江苏方面要保持冷静,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更需要理智,更需要冷静,绝不能让阴谋家、暴乱分子的阴谋得逞!

那篇通电昨日一发,下午袁世凯便派人前来慰问,甚至还奉上一笔“润笔”,这着让他一阵好笑,最后,他退还了那笔十万元的“润笔”之后,袁世凯又特意派人将他所住宅院两旁的宅子都买了下来,说梁家往来客人甚多,将三宅连通方才全用,对此,袁世凯到是没有拒绝,了解袁世凯为人他知道,即便是自己拒绝了,袁世凯也会另想办法,他那个人啊……戊戌年那桩事,梁启超听到各方面的传说,都说是袁世凯背叛了皇上,出卖了维新党,袁也因这次告密而得到慈禧的信任,从而官运亨通,步步高升。梁启超本人则更是坚信这一点,一提起袁,便恨得咬牙切齿,骂袁是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顶子的无耻小人。

事实上,在多年前杨度转达了袁世凯的一番辩白之前,梁启超也已经想明白了,出卖维新党的并非袁世凯,而且另有他人,一些明明白白的事实,为什么当时他自己都没有去多想一下呢?想到自己在那件事上也没有去多想,就盲目相信了大家的猜测。千百年来,总是独立思考的少,人云亦云的多。悲哀呀,这真正是人类的悲哀!

也正因如此,梁启超才会在民前几年,甘为袁世凯驱使,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出于多年对其冤枉的一种回报,而另一方面,也是因在他那看到一丝希望,只是这希望却在年前破灭了,如此而已。

袁世凯的重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可让他没想到,昨天他的通电刚发,今天这份《顺天时报》就发布了这么一条新闻,这一条新闻是什么?是火上浇油,这无疑是在向全中国发出一个声音,日本视李子诚为国家元首相待。

“天杀的东洋人!”

颇为难得的,梁启超脱口而出了一句粗话,随后整个人不停的喘着粗气,任谁都能看到这“二十一响”礼炮背后的阴谋,现在这个敏感时期,日本人却在一旁煸风点火,无疑是不置中国于内战便心不甘。

而就在这时,却有侍者通传道。

“先生,有一位顾先生拜访!”

说罢,侍者便将名帖递上去,原本无意见客的梁启超正欲说不见时,却看到名帖上的“顾维钧”三字。

顾少川!

虽说诧异顾少川来拜访自己的原因,但是考虑到他是淮海经略使公署的外务长,想到最近其经常出入东交民巷,他在这个时候来拜访自己,显然有他的用意。

穿着一身定制西装的顾维钧在进入“饮冰室”后,自然免不了和梁启超一番客套,不过分钟功夫,还是梁启超主动把话拉入正题。

……“就我自己的愿望来说,我什么政事都不想一干了,不独这个币制局长不做,就是给我一个国务卿、国务总理也是不做。这几年的国事真让我厌了。不过,每当我想起复生、佛尘,想起许许多多为中国的新生而付出生命的朋友,我便不得不打叠精神干。国家是我们自己的国家,若我们都图个人的安逸,隐居避世,不负责任,这个国家交给谁?”

梁启超这时却是感慨起来,他的这话说得沉痛,也说得实在,顾维钧同样也是对社会对国家有强烈责任感的热血之士,对这话都从内心里表示赞同。

“卓如先生所言甚是,正如经略使所言,这世上,背在我们身上最沉重的担子莫过于责任。责任是一个人的灵魂, 一个身上没有责任,也就没有了灵魂!”

“致远这番话虽是直白,但却发人省醒。”

接着梁启超又满怀感情地说。

“这十六年过去了,除复生、佛尘为国成仁外,我们活着的人都在努力,自问也无愧于岁月,可于国事啊,还是要靠致远那样的人,一来长于实业,二来又能练出劲旅。中国也就应该交给致远那样的人,年青、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

梁启超的这番话,却让顾维钧连忙解释道。

“卓如先生,经略使所事之实业,虽为个人,实为国家,陇海所长,唯国之所需重工产业,所练出的军队更决不会成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而是使它成为安定国家保卫百姓的国家武力,对此,经略使曾言“建以国军,虽死无悔”。”

“壮哉!少川,李经略使此心,实为国之第一人。”

“卓如先生所赞,有些言过。”

顾维钧并没为经略使担下这句称赞,而是又补充道。

“经略使只是尽中国人之本份而已啊!”

“本份!”

梁启超笑着说道。

“若大的中国,若是多少一些人,知道什么是本份,这中国的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笑赞之余,梁启超却是拿出那张《顺天时报》说道。

“少川,你看过今天的《顺天时报》了吗?”

“卓如先生所指应是日本舰队鸣二十一响礼炮之事吧!”

顾维钧却是连看都没看那报纸,只是喝口茶润了一下嗓子,尔后才说道。

“这件事《顺天时报》只报道了前半段,当真不愧是日本人出资办的报纸,什么事都为日本人说话!”

话时,他语间的嘲讽意味随之越发浓厚起来,而梁启超却是一阵好奇。

“前半段?怎么,少川,这事还有后续不成?”

“卓如先生,您是只知的前言,不知后续啊,”

接着顾维钧便又继续说道。

“日本舰队与公海相遇“同心”号后,首先升旗至敬,而我舰军官军衔底于日旗舰,所以,未曾回礼,随后“同心号”以旗语交涉时,日人又鸣放礼炮达二十一声,同心舰亦未还礼,日舰队随即驶离,我等欲交涉而不得,直到方才,我才以淮海经略使公署外务长之身份向日本公使馆提出抗议!相信,很快东交民巷就会传出消息!”

“日人卑劣,可见一般!”

一听事情竟然有这种内幕,更让梁启超一阵火大。

“是啊,值此敏感时期,日人欲陷经略使与水深火热之中,其心可诛,其意可恨啊!”

“确实!”

点头赞同之余,梁启超又看着顾维钧说道。

“少川,你大可放心,日人之野心,意在促我国之内乱,梁某一定执笔为致远明辩,届时,此等妖言自可消于无形!”

接着梁启超又把话题一转。

“少川,现在致远伤势如何?可是要紧?月底,这国会可就要重开了!”

虽说梁启超表面是关心李子诚的伤势,但是实际上,任谁都能听出梁启超话里的意思,他话里的本意无非是询问此事之后李子诚会不会来京。

而顾维钧却在沉默片刻之后,语气不无沉重的点点头。

“国会重开,只要经略使伤愈,定会往京,与大总统共商国事!”

顾维钧话没说死,也没说活,但梁启超还是听出他在说话时所加重的“伤愈”两字,这两字看似简单,但梁启超多少还能是能品出一些文章。

难道……

看一眼顾维钧,梁启超却是在心里嘀咕起来。

一直以来,对于陇海的李子诚,梁启超可谓是颇有好感,有时候甚至会生出,若是李致远早生三十年,也许中国之境将大不同的感觉,这个人虽说年青有才且有能,有德且有术,可谓是难得一见的人物,也正因如此,对于其赴京任国务总理,可谓是乐见其成,而且他还多次在私下对密友称。

“若他日,李致远主政,梁某于国会,当行以在野之责,但绝不行党争之纷。”

虽说并不见得他能左右党内所有人,但以其影响,若是他配合李致远,再辅以国社党,甚至国事研究会,届时,中国之事大有可为,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袁世凯甘愿让权,不过对此,他却一直持以乐观态度。

他早已看出,无论是清末或是民初袁世凯之所以能这样为所欲为,其根本的力量在于袁的手里掌握着北洋军,而现在李致远的手中,也有一支不逊于北洋军的强军,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才会重开国会、重设国务院,他的目的是为民避免两虎相争之局。而李子诚之所以接受这个邀请,同样也是为了避免必有一伤之局,可以说,这两人一老一少,却都是能容之人。

但在返京后从杨度那里得知“府五院五”的分割之后,他多少明白,袁世凯的能容还是有限度的。外交、司法、财政、陆军、海军?这五个要害部门归总统府,而教育、内务、农林、工商、交通五部归国务院,也就是归李子诚管辖,表面上看似公平,可梁启超却深知这五五分的背后,是袁世凯尽揽中央大权。

且不说军权,单就是说外交、财政两项,国务总理一无外交之权,二无财政之权,那这个国务总理能干什么?中国之事,莫过外交,无外交之展即不展内政,而千政莫过于财,国务总理无财权,如何开展政务?

而袁世凯却是集军权、财权于一身,在这种情况下,李子诚既便是来京,也是心不甘情不愿,更何况现在还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从顾维钧话里的意思,梁启超多少明白一些原因,李子诚不愿来京,但却不能不来,因为他不愿背信,现在他受伤了,对他而言,却是一件好事,可于国呢?

月底国会重开,如届时李子诚不就任国务总理,那么骑虎难下的袁世凯势必将任命他人作国务总理,以李子诚为人,定会发电祝贺,从此中国必将呈不分实裂之局,李子诚又会重新回到过去他那一套“自发扬其实业,自教育其子弟”的作法。

而这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了!

那最坏的结果呢?

未及去想,梁启超却在心里立即阻止了这个念头再想下去,以当今中国之势,一但两虎相争之局一成,不知会有多少人冒出来举兵乱国,而曾被江苏陆军、中央陆军联手痛打一番的日本,为陷中国于内乱之中,势必会竭力扶持各方势力,到那时,可真就国将不国了!

Www▪тт kǎn▪co

沉吟片刻后,梁启超却是开口询问道。

“不知致远何时能到连云?”

“大约明日吧!”

顾维钧略加思索后答道。

“明日、嗯!明日!”

心下思索着,梁启超便在心下作出一个决定,在他看来是一个再正确不过的决定了。

第89章 苏维耶堡第188章 两人之未来第117章 些许小事第250章 航母第72章 在途中第24章 部门第290章 固执第186章 夺他的刀第11章 总统府内论运势 袁氏让权外交部第109章 公债风潮第342章 出“奇”第374章 双雄会第246章 志愿军第86章 老朋友第26章 连云谋租界 克定思黑金第293章 大国领袖的滋味第3章 嘱咐第263章 一个民族的觉醒第350章 野心第125章 应该如此第55章 公而无畏第83章 法军溃兵如潮退 远征军临无公平第222章 公署内第133章 云与肉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258章 海军的忧虑第122章 晋身之道第17章 鹰游门内议新厂 新厂要为新陇海第187章 英雄末路第307章 阳谋之计第7章 匹兹堡第354章 上海第138章 宋教仁第133章 东瀛之地奢风显 食虎大会首相忧第120章 至高点第124章 能救一个是一个第19章 司徒美堂第149章 以拳迎夏第94章 论法第219章 响亮第40章 筹划(下)第301章 伦敦的雾第127章 灾,百姓苦,丰,百姓忧第343章 普及第115章 成功的机会第199章 丝第48章 河南劝业再劝业第40章 筹划(下)第122章 为什么不是日本人第14章 上帝知道,我知道第25章 送上门来第182章 风云际会第170章 应对未来第144章 弱国之大国民第276章 改变第171章 魏子栋的心思第88章 日本的反应第198章 两人第333章 先天不足第337章 改变第38章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第62章 逃兵的感悟第35章 算计第330章 敲打第135章 琪玉心烦恼亦忧 府内舞会迎致远第114章 启航第33章 外交突破新历史 血铸责任不敢弃第76章 改变第111章 专员之访第72章 在途中第365章 二十一响礼炮第19章 司徒美堂第132章 广播电台第119章 开拓者第276章 改变第205章 合肥魂第328章 各取所需第233章 改编第16章 秦王扫六合第376章 公使们的浮想第250章 航母第11章 是忠?是奸?(上)第259章 功成第306章 文刀第207章 予名利为我驱第285章 叹第24章 持以公无偏私收军为已有第157章 战时会议定以策 战场纪律酷无情第31章 条件第78章 告诉他,守住凡尔登第12章 袁氏忧局暗失望 梁扬献计施以谋第65章 地中海上的龙第119章 开拓者第349章 兼并第56章 施以谋第84章 “内忧外虑”第104章 推进置腹第86章 老朋友第332章 国会之用第147章 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