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睹舰下水思技术

海水沿着长达400米的石质船坞两侧的两百余个注水孔缓缓海水,在海水灌入的同时,顶住船身的浸油栎木以及其它各种浸油木料,开始沿着水面的上升浮起,船体需要用木料顶持,这是为了防止下水时船体同船坞发生碰撞。

船体碰撞这类情况在船舶下水时时常发生,船体舾装是船舶建造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下水意外则是最混乱、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一环,所以负责这艘战舰修复的德裔船舶工程师冯=艾克曼,一边紧张着的查看着每一个环节,一边在海水注入达到标定水平后,指挥着工人将机械结构的钢质坞门缓缓打开。

坞门打开时,平行的水面没有任何波澜,在船坞内,接舰的陆军海战队官兵已经开始从两侧上船,在众人瞩目之中,李子诚缓步走向坞首前搭起的高台,高台正好对准舰艏。

站在台上,看着这艘被在修复时被改造成的“大西洋舰艏”,李子诚的脸上多少带着一丝得意,可以说,从“河内号”、“摄津号”两艘战列舰被自己的部队缴获之后,中国海军的甲午之耻多少缓去了一些,自从世界进行铁甲舰时代之后,截止到现在,似乎只有两个国家的主力舰在战争期间被缴获,一个是清时的北洋水师的“镇远号”,还有一个就是十年前,在对马海峡被日本缴获的俄罗斯帝国海军的战舰,而现在,中国同样缴获了两艘主力战舰,尽管是打捞浮水的。

望着那极为明显的“大西洋舰艏”,李子诚知道,在选择这种极为特殊的“舰艏”时,自己可谓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大西洋舰艏是德国的叫法,其形式最早来源于“飞剪式帆船”的飞剪式舰艏。飞剪式帆船为美国人在19世纪设计的一种高速帆船·由于其航海性能非常优秀,各国竞相模仿。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德国海军舰只通常需要长时间活动于海况恶劣,风暴频繁的大西洋执行破交战·所以对这种舰艏非常青睐,并命名为“大西洋舰艏”寓意其非常适合在大西洋的风暴与巨浪中航行。

也正因为从纪录片中了解这段往事,李子诚才会选择这种适合远洋,能够适应恶劣海况的“大西洋舰艏”,并且从技术情报中心取出战舰资料,在对舰艏制造部分资料翻译后,便交给船厂·由船厂负责对两艘进行改造。

可是船厂在设定改造方案的时候,却发生“大西洋舰艏”的建造难度远超过他们的想象,相比起垂直舰艏和倾斜舰艏,“大西洋舰艏”不但艏部体积较大而有较大的浮力储备,且由于舰艏外飘的角度随干弦的升高而不断变大,所以在舰艏没入水中时,浮力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舰只“埋首”的问题,提高舰只的抗沉性能和在高海况下纵向俯仰稳定性。

除非了这一个优点之外,大西舰艏还带来了另一个优点·那就是“大西洋舰艏”高速的特点在其别名“飞剪舰艏”上更能体现出来。飞剪舰艏都会把艏部水线处缩窄至近乎刃状以达到所谓的“长长而尖削的曲线剪刀型首柱呈一种适合于赛跑的态势,在海上能劈浪(剪浪)前进以减小波浪阻力,故曰飞剪”的性能,配合外飘的舰艏与干舷,使舰船在高速航行时亦不会有严重的上浪,保证了舰船的强大动力能最大限换为高航速。

尽管“大西洋舰艏”的优点很多,但是“大西洋舰艏”最致命的缺点却是的制造工艺比其它舰艏复杂,需要万吨水压机等大型设备对船艏柱进行冷锻,不适合大批量生产不说,而且造价高昂。此外·大西洋舰艏加长了甲板长度,增大了干弦侧面积,在战列舰的炮战中这就意味着被敌方击中的概率增加,最明显的可以对改造前的“河内级”和采用新舰艏的“定海”,船体明显加长。

虽说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当时李子诚之所以选择这种舰艏的原因非常简单·一是中国海军的战舰有限,即便是在战争时派出军舰进入太平洋或其它大洋,就要担负起长时间,甚至长达几个月的破交战,所以舰只的适航性必须要非常良好,而由于破交战的特性,使得中国战舰无需面对火力强大的日本战舰,因而,对于中弹毁伤的考虑就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虽说“大西洋舰艏”适应中国海军的当前需要,但是相比于德国,中国却没有自诩冶金工业和重工业的一流,虽说握有德国二战的技术资料和开发数据,选择大西洋舰艏也就不难理解,但选择“大西洋舰艏”对连云港的冶金工业和重工业而言,依然是个极大的挑战。

最终的结果是,在建造新的舰艏部分时,其耗时甚至超舷侧的防鱼雷带耗时,可在另一面,对于“大项目推进工业技术提升的效果,李子诚从来就不曾怀疑过,正如当在修复两舰时,有人提出可以向美国购买装甲钢以及炮坯,而且伯利恒钢铁公司也乐意向鹰游门船厂提供装甲钢、炮坯,但最终这个提议还是被李子诚否决了,理由很简单—买不如造。

中国人向来有一个毛病,但凡能买到的,就绝不用心研究,只有买不到的东西才会用心研究,这一点,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上对比极为明显,鸦片战争以后,满清的洋务运动经历了长期而缓慢地认知和理解西方科技的过程。在半个世纪排斥西方文明和崇洋媚外的两种茫然模糊认识中,孤陋寡闻的满清,最终输给了在相同起跑线上的日本小国。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清国从抗击外来侵略的失败中看到了东西方战争文化的差距。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认识到,蒸汽动力和火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近代战争方式的变化。战争已经从兵卒面对面的冷兵器格斗,转化成远距离热武器的对抗。清国人对洋枪、洋炮、洋舰船的热情急剧上升,国家投入大量银两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在进口武器的同时,政府也在各地兴建兵器制造厂,计划通过全面仿造外国枪炮军械,实现增强清军战斗力的目的。清日战争爆发前·清国已经拥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金陵机器制造局、湖北枪炮厂、四川机器局、山东机器局、吉林机器局、广东制造枪弹厂以及福州船政局、黄浦船坞、大沽船坞、旅顺船坞等军工企业。

在洋务运动风潮中,清国政府无统筹、无计划地盲目引进,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各地总督管辖的陆军,通过多种渠道从欧美各国购买西式武器·由于缺少章法、各自为政,以致购入枪炮的国别、种类、规格繁多且新旧混杂,造成清军中普遍存在枪械种类繁多、弹药各异、操作复杂的状况,给战斗作业、弹药补给、枪械维修带来极大困难。各兵工厂仿造生产的枪炮器械更是五花八门且工艺不达标,许多枪炮无法安全射击,自制的弹丸即使可以发射却缺少精度。工厂生产效率低下、进度缓慢,仿造的枪支尚未定型投入使用·国际上又出现性能更好、价格适宜的新枪械。汽船仿造的情形也大体类似,自制的数艘舰船成本高昂、速度缓慢,燃料消耗过大。

满清和日本在接受西方军事技术的观点上,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和态度。

满清的国家财力雄厚但观念愚昧,在朝廷官吏的眼里,只要拥有了和西方同样的军事器械,就自然有了强大的国家。为此,满清坚持走购买与仿造之路·几十年下来没有独自创新的技术成果。日本的国家财力单薄,明治维新的军队意在彻底摆脱陈腐的军事观念,在购买欧美各国的近代化军事技术过程中·走吸收消化的创新之路。十九世纪末,日本在许多科技领域内,已经成为能与西方列强比肩的后起之秀。清日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在战争中得到了不同结果,满清大员为顽固迂腐的观念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满清大员走单纯仿造抄袭之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军方拒绝购买品质低劣、价格昂贵的国产武器,以致各军工企业滥制的枪炮弹药大量积压滞销。失望的政府和军方开始转向另一个极端,采取紧随国际武器发展新潮,实时购入外国最新式武器的策略,满清因而成为当时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大买家。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军火市场·在一批批拖着长辫子的满清官吏采购团附近,混杂着许多相同肤色的亚洲人面孔。他们身着西洋服,头戴洋礼帽,颇具绅士气度,是在武器工学方面具备很强专业知识,对最新武器技术充满兴趣的日本学者。前者貌似钱囊充裕·大有买回欧洲所有新式武器的豪气;后者显得谦逊好学,试图将欧洲的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在对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获取态度上,日本人采取了与满清完全不同的考虑。明治政府在完成了军事体制构造的转变后,接着下大气力在新世代战争技术领域刻苦钻研,发展本国的武器工业,企图打造一支拥有先进科技支持的近代化军队。

而最终的结果是,满清的军事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缺少消化、吸收、创新的观念,只想通过购买和仿造的捷径,一举增强自国的军力。结果满清从来没有真正掌握到欧洲人的枪炮技术,本国的基础科技工业也与日本拉开了距离。清日两**事科学技术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枪炮武器领域,在后勤支援、卫生医疗、食品供给、物资投送等与战争密切相关的领域,差距也日益加大。当日本明治维新向西方科技看齐,国内拥有数千公里的近化铁路时,自恃傲慢的满清,却在铁轨上奔驰着独创的“铁路马车”。

而这种短视心态,甚至直到百年之后,依然是中国引进技术的缺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日两国的工业几乎同时起步,而相比于日本引进技术的远见,以及通产省产经联规定的“钢铁、化工产业一年只批准一项设备引进投资的决定,并得到首相认同”以及“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化、三号机国产”的“引进、吸引、改进”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开始·在引进技术上日本更为重视的是技术上的引进,而非硬件设备的直接进口。

除了引进苏联技术初期的系统化、科学化,到了八十年代引进外国技术,全变成了一锅蜂式的上马·各地竞相购买外国设备,完全忽视对引进设备的技术吸收,从改革开放初期西服生产线一窝蜂式的引进,到后来市场饱和,服装厂倒闭,再到各省引进家电生产线,再到后来的钢铁生产线、汽车生产线、城市的型像工程等等·都是“大跃进”粗旷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特点都差不多:用国家人民的血汗钱投资,成功了是自己的升官的“政绩”;失败了却不用自己负责。其最终的结果却是大家都有目共睹,不言而寓。

像钢铁企业,从80年代末以来,各家企业无不以“低价”引进欧洲各国因人员、原材料成本过高,失去竞争力,又遇到市场饱和,关停出售的旧钢铁厂为荣·号称是“为国家节约外汇”、“为企业节约资金”,而根本不考虑国家整体的硬件技术吸收,甚至造成冶金研究所研究同类设备卖不出去的局面·最终的结果极为明显,中国或许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但是大多数设备或者设备核心却是进口的。

再到后来所谓的国产化,依然是那个众人皆知的“国产化个壳子”,或许正是因为了解中国所谓“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以及技术引进的真相,李子诚才会固执的追求“国产化”,甚至达到不惜成本、不计代价的地步。

不过也正是这种固执,才会使得连云钢铁公司在继民国二年生产出st42造船钢后,炼出st52造船钢,而在“河内级”战舰的修复过程中·实现了ww高弹性匀质钢、wh高强度匀质钢的批量生产,同时还实现了kca表面渗碳硬化钢的小批量生产,尽管相比于德国二战标淮仍有一些差距,但相比英德美三国同类钢材不仅毫不逊色,甚至主要指数还超过三国同类钢材。

而这三种战舰钢材的生产,却意味着·中国在建造战列舰时可以提供全部所需要的钢材,而在战舰装甲钢技术上,中国甚至超过了现在的德国,只要进一步研究,再过几年,至多十年,战舰装甲钢技术就能够达到二战德国水平。

而如果没有当初的坚持,没有“修复两艘战舰相当于建造两艘新舰的巨额投入”,那来的连云钢铁公司技术上的突破,这种技术上的突破拿再多钱也买不来,而且现在,自己所制定的产业发展道路,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借鉴了后世的日本。

心下沉思着,突然身后却是传来沈鸿烈的咳嗽声,这时,李子诚才注意到,现在不是自己浮想联翩的时候,今天是个大日子,是“平海号”战列巡洋舰下水的日子,望着那漂亮的“大西洋舰艏”,先清了一下嗓子,随后李子诚走到扬声话筒前。

“懿维平海,光耀晨曦,五牙制伟,重瀛飚驰。鹰扬展绩,龙跃肇基,威宣楼樯,色壮旌旗。

飞云宏略,翔凤盛仪,无远弗届,履险如夷。横庚卜,洗甲相期,鲸波恬静,瑞兆吉时。中华民国国务院国务总理李子诚,民国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军舰下水需要作诗一首,读罢此诗后,满面欢色的李子诚便拿起系于舰艏的红绸下的香槟酒,猛的一下将大瓶香槟酒向舰艏砸去,伴着玻璃瓶的碎响,一时间酒花四溅。

掌声、欢呼声、军乐声、鞭炮声随之时响起,沿着船坞两沿排列的鞭炮响起时,“平海”号战列巡洋舰在拖船的拖曳下徐徐下水。

此时,站于高台上,听着耳边传来的军乐声,李子诚的唇角轻扬,现在这只是开始,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中**舰乘风破浪进入大海,在大海上悍卫这个国家的利益,而中国的国势势必也将如同这战舰一般不断前往,任何人、任何国家也别想阻止他的脚步。

明天,想到明天那几个英国人就会到达连云港,回过头来,望着沈鸿烈,李子诚认真的说道。

“成钧,明天,明天可就看你们的了!”

第40章 袁氏兄妹议奇事 致远谋定内务事第154章 落迫公子第76章 警察第44章 鹰降第194章 扬州第27章 黑金隐患他人忧 仰山出面大包揽第21章 总长有所图 总统亦有谋第237章 应对第314章 为了……第86章 蠕动第214章 一堆玩具第190章 京城变第291章 淬炼灵魂第344章 大总统的决断第182章 风云际会第206章 绿色革命第102章 张三第382章 就职仪式第116章 杀招第343章 普及第233章 改编第119章 捧杀第3章 邮轮上第52章 父与子第8章 车厢内的讨论第140章 哈特菲尔德演武 武官睹新欲拥新第229章 奇迹第70章 法金汉的选择第102章 张三的建议第305章 中国之幸第176章 二年第193章 我要的是……第16章 逐梦第99章 现形记第238章 回答第109章 德华大学第96章 张季直第81章 他们可以吗?第82章 大国商第121章 劣第67章 天堂在那第194章 扬州第222章 公署内第245章 好好干第314章 为了……第71章 中国的需要第62章 逃兵的感悟第191章 谋其短第83章 送上门来的……第46章 建议第307章 阳谋之计第97章 出自于私 谋之以国第83章 送上门来的……第285章 叹第176章 工商部内的演讲第182章 风云际会第12章 不愧是袁世凯第104章 列车浮想第172章 对应之策第17章 制约第25章 送上门来第53章 试探第347章 首义之都第56章 施以谋第16章 秦王扫六合第21章 车厢内他人为我用 北京城公使自上钩第110章 文化远征第297章 秋山真之的选择第184章 巴黎之夜第146章 阴冷第93章 已变之局第139章 保安部第150章 官邸思考今明日 芝泉顾虑重重难第107章 汇丰帝国第25章 列强谈判持以强第185章 大人物的幻想第42章 地第17章 以资奖励第123章 言法第78章 告诉他,守住凡尔登第65章 地中海上的龙第52章 先手更!第233章 改编第100章 中村无为第117章 电第270章 父与子第316章 投降第211章 中南海第39章 杨府关杨秘会议 总统府以伪待诚第262章 觉悟第173章 奉天第3章 邮轮上第24章 部门第83章 送上门来的……第253章 东西方第152章 倪嗣冲的奸与厚第16章 秦王扫六合第30章 断其命脉第13章 连云谋定最底线第174章 驱虎吞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