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耕田”陶渊明
毛伟人有句名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陶令,就是大名鼎鼎的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他性情直率,不慕名利,不愿做官,归隐田园,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晋书》记载,陶渊明,也叫陶潜,是江西九江人。陶渊明的曾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名将陶侃;他的祖父当过武昌太守。
后来,陶家逐渐没落了,到陶渊明的时候,家中更是贫困不堪。陶渊明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和道家思想,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和写赋,为乡邻所称道。
陶渊明为人洒脱不群,不拘小节,直率任性,自得其乐。他曾经写有《五柳先生传》,自我描述道:“我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姓名,因宅边有五棵柳树,便自号为五柳先生。我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喜欢读书,却不求甚解;酷爱饮酒,但家贫买不起;家中四壁徒然,不能挡风蔽雨;穿的是粗布衣,时常补缀打结;吃的是粗淡饭,还经常断炊。然而,我坦然面对,心静如水,靠写文章自娱。”大家都觉得,他的确是这样。
陶渊明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亲人衰老、家道贫穷,不得已去做小吏,当了州祭酒。但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没过多长时间,就辞官归田了。后来,陶渊明又做过建威将军的参军。当时,朝廷混乱,官场腐败,陶渊明不愿意同流合污,时间不长,又辞职不干了。
到陶渊明四十多岁的时候,最后一次去当官,担任了彭泽县令。他任职不足三个月,有一次,郡督邮到彭泽县督察。督邮,是郡里负责督察的官员,很有权势,经常仗势欺人。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怒打的那个人,官职就是督邮。这次到彭泽县来的督邮,粗俗而又傲慢,素有恶名,他一到彭泽旅舍,就差人去叫县令,让县令即刻来见。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但督邮差人来叫,又不得不去。陶渊明刚要动身,差人却拦住他说:“参见上司,必须身穿官服,束上大带,以示恭敬。”
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长叹一声说:“我不能因为有五斗米的俸禄,就向小人折腰。”说罢,交出官印,拂袖而去。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便流传下来。
陶渊明始终不能融入黑暗昏庸的官场,于是下决心彻底断绝仕途,归隐山林。后来,朝廷又多次征召他入仕做官,陶渊明终究不为所动,再也没有踏入仕途一步。
陶渊明一面自己耕田,维持生计;一面作诗写赋,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展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这样的内容,在过去是很少出现的,特别是在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森严的东晋,更显得特别可贵。因此,陶渊明被公认为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除了田园诗之外,还有他的散文和辞赋,尤其是《桃花源记》,更是体现了他的思想和情怀,成为千古名篇。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所想的多是个人的进退清浊,抒发的是个人感情,到写《桃花源记》的时候,他已经不局限于个人,而是想到了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的出路,这标志着陶渊明思想境界的升华。
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空想,但在那个时代,能够提出这个空想,也是十分可贵的。随着社会发展,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早已实现,而且还要好过不知多少倍。
公元427年,一代文豪陶渊明与世长辞,有的史籍说他活了六十三岁,有的说他活了七十六岁,在那个年代,都属于高寿了。陶渊明虽然一生贫困,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因而受到世代人们的尊敬和推崇。
在中国南方,东晋朝廷历经百年,虽然政局不稳,但以书法、绘画、诗赋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却有一定发展,这是令人欣慰的。
而在中国北方,主要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着,政权林立,形成了十六国。他们之间相互攻打,战火纷飞,政权交替频繁,局势更加混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