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程朱理学
南宋虽然只有半壁江山,而且积弱积贫,但却在哲学思想方面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形成了程朱理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程朱理学是由程颢、程颐等人开创的新儒学,朱熹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从元代到清朝,程朱理学都是官方的统治思想。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在朝廷做官,因反对与金国议和,被秦桧贬出朝廷。
朱熹自幼聪慧,求知欲很强。他刚会说话的时候,父亲抱着他,指着天说:“这是天”。朱熹问:“天上边是什么?”父亲答不上来,觉得这孩子不同寻常。
朱熹五岁时,拜师学习。老师教他读《孝经》,朱熹读完后,在书额上写道:“不这样做,就不是人”。老师感到很惊异。
朱熹不到十岁,就通读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儒学经典,打下了深厚的功底。朱熹长大后,特别喜欢理学。理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义理为宗旨的学说,由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和周敦颐、张载、邵康节等人开始创立。
理学传承于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主要特点是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信仰理念,更加逻辑化、抽象化和真理化,更加符合当时社会需要,从而取代了天命观,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朱熹是程颢、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对理学进行了潜心学习和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
朱熹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担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广开言路,鼓励臣民上书建言。朱熹上书,建议反和主战,反佛崇儒。宋孝宗很感兴趣,打算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一心只想做学问,婉言推辞了。
后来,朝廷任命朱熹为南康知军,他又推辞,但没有推掉,只好赴任。朱熹在任职期间,恰逢大旱,灾情严重,他组织民众兴修水利,抗灾救荒,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朱熹还考察了白鹿洞书院遗址,奏请朝廷进行恢复重建。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毁于战火,是朱熹把它重新建立起来的。
朱熹当了多年地方官,又入朝担任侍讲等官职。朱熹不求仕进,更不贪图荣华富贵,而是热衷于游学、讲学、读书、研究和教授学生。朱熹一生,著作颇丰,有六百多卷,总字数在两千万字左右。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对理学进行深化完善,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一门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其基本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三纲五常”。他们把天理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后世的学术界,一般将程朱理学定为客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甚至有许多人否定和反对。到了南宋后期,统治者觉得该理论对他们有用,开始推崇起来。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作为规范人们言行的标准,甚至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在中国社会数百年的进程中,程朱理学在规范人们行为、促进理论思维、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过,程朱理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作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死抱呆板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另外,不少人认为,程朱理学后来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使中国社会走向内向、保守乃至停滞,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在宋宁宗时期,发生了庆元党禁事件。朱熹在党禁事件中受到牵连,遭受迫害,程朱理学也受到冲击和清算,被斥之为“伪学”。朱熹的学生有的坐牢,有的被流放。程朱理学陷入低谷,直到南宋后期,才逐步发展兴盛起来。
公元1200年,朱熹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朱熹去世十年后,被追赠为宝谟阁直学士,谥号为“文”。后来,又追赠为太师,封为徽国公。
后世对朱熹给予高度评价,朱熹被戴上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等许多桂冠,并称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