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放松

第282章 放松

让连怀观出面租下几座糖厂和甘蔗园,在那里进行一些秘密的基础训练,把巴达维亚最有反抗精神的一些基干都聚到一起。

组织,是最重要的。没有组织到一起的平民,是一盘散沙,而将平民组装在一起的军队,在同等人数上是足以以一敌十的。

南洋,只能朝廷自己下场,靠大顺的海商是不行的。

单单一个资本的差距,就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差了八条街,怎么玩的过?而且就现在的情况看,去了之后,最有钱的更愿意选择给荷兰人当包税人,压榨其同胞倒是有一手。

组织起来一批人,剩下照看不到的,那就只能想别的办法了。

真要是荷兰人提前动手,只要不屠杀,连怀观糖厂里的这些人就得隐忍着,哪怕是剩下的人要被送到锡兰。

“买了糖厂之后,荷兰人真要是清查人头税,这人头税我便出了。当然不能当实诚人,十个人出三个人的人头税就好。若不然你交的太多,反倒让荷兰人认定华人尚可再压榨,你这几个糖厂就交了这么多钱,剩下的糖厂雇工要是都交钱,那不是发财了?”

“我对巴达维亚不熟,这里面行贿、送礼的门路,我也不清楚。想来你是清楚的。”

连怀观急忙点头,他对巴达维亚的这一套行贿送礼的门路很清楚。只要有钱,他知道钱该送给谁。

而且,总督制度下,没有不贪钱的总督。权力有时限,过期作废,谁不想使劲儿搂一笔钱回荷兰?

钱不用他出,他只是做一个中间人,也就明白了自己在其中的地位。

他的这个地位,不是不可替代的,许多人都可以代替他所能做的事。

刘钰摆出仪仗是震慑、领他观看军营是安心、带他去京城是为了给个荣誉,而真正可以维系合作的利益,他决定给连怀观一部分松江的股票。不用太多,但也足以让这个在巴达维亚都没有混成雷珍兰的资产的家伙,认真地投入到这番大业之中:为自己的利益。

此事先不急,待从京城回来之后再说。

叫人先带了连怀观下去休息,刘钰总结了一下连怀观诉说的巴达维亚的情况。他不是太重视太多的细节,而是在宏观层面上整理了一下巴达维亚的现状。

基本上和他预想的差不多,荷兰的国力和商业资本主义政策,使得荷兰在巴达维亚的统治岌岌可危了。

和他之前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巴达维亚政策的变化判断出的“东印度公司的现金流出问题了”,基本上可以连在一起看。

可谓是成也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败也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小小的荷兰和证券股票以及商业海运绑定的太深,只要掐断马六甲、打击东南亚贸易,必然会在地球另一端的阿姆斯特丹掀起撼动整个荷兰的巨浪。

依靠暴力维系垄断的成本太高了,而荷兰本身脆弱的手工业和金融带来的过高人力成本,又不可能走倾销模式。

荷兰人,这一次死定了。

但为了一击制敌,必须要等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开打、法荷宣战之后才能动手,如此才能彻底瓦解荷兰的殖民体系,也算是为承担着给英国放血重任的法国“盟友”做出一点贡献。

这一次连怀观跟着他入京,主要就是给皇帝打一针放心针,告诉皇帝荷兰人真的很脆弱。

可能皇帝理解不了这其中的本质逻辑,而连怀观对巴达维亚的主观印象,正是皇帝所需要的信心。

这一次回京城,倒不是他主动要回去的,而是因为今年的京城注定有诸多大事,皇帝命他必须回去。

齐国公的使节团绕道罗刹回来了,前几天接到的快马报信知道已经在京城引发了轩然大波。

今年又是松江、苏州二府的漕米第一次经过海上运输,关乎着今后朝廷对海运、河运的取舍。

加之松江那边的一些作坊已经开始生产,玻璃等新兴产业,征收的都是附加的消费税,又是一大笔的收入的同时,又涉及到一个很严重的“盐税”问题:之前盐从来都只是日用品,现在玻璃产业的中间环节制碱法需要消耗大量的盐,这些盐怎么计税也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朝鲜那边的租借地;俄国要派更高级别的公爵特使前来商定西部边界问题;苏闽粤等海关地收银币太多建议铸造银元的奏折……种种这些好的或者不好的消息,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大顺这个天朝在慢慢打开九州结界,开始融入外部的世界。

这一次刘钰要回去,要风风光光的回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连怀观的事,不过是个添头,给皇帝下最后的决心罢了。

想要在讨论朝廷政策的时候腰杆子硬气一些,这一次海运就不能出一丁点问题。

很快,刘钰叫来了陈青海和杜锋,给两人各自分配了新的任务。

这一次漕米走海运,虽然走黑水洋的路线已经相当成熟,沿途也没有海盗之类,可为了以防万一,刘钰还是决定派出军舰进行第一次海运的护航。

除此之外,在他建议下的松江的新增税银,也会用军舰运输,直接在大沽口靠港。

他要确保万无一失,哪怕做足了准备,甚至也有了皇室组织的海运保险公司,可要是半途出了什么事,还是会有大问题。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松江那边也做足了准备。

囤积了大量的南洋米,反正今年日本那边就要禁止运米私货贸易了,大量的南洋米囤积在松江,就是为了防止海运的损失,成为运河派反对海运的借口。

入股了海运漕米的人,都知道细水长流的道理,为此公司也做出了决断:今年拿出一定的钱,多运几成的米,抵消掉可能的海运风险,确保十成十的米运到京城。

不为别的,就为这运米能够携带十分之一免税商品的利益。

若是真能废漕改海,百万漕工的利润,都要转移到了江苏沿海,为了这等长远的利益,今年多投入一点也是值得的。

陈青海和杜锋听刘钰说的是这样的任务,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一副轻松的神色。

这条航线他们可是走过许多次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军舰爱得深沉,根本不惧可能的海盗。

况且这些年也实在没见过海盗的模样,他们这些军舰都是靠银子堆出来的,海盗哪里会有这么多的银子?

“这一次去松江,整个舰队一起出动,青海做正手,杜锋你做副。一则是为了练兵,二则也是让一些有心人心里有数,不要动歪点子。”

“这些有心人,既是国内的,也可能是国外的。可能西洋人都知道咱们在编练海军,可是包括法国人在内,也不知道咱们的海军到底是什么水平。”

“所以这一次你们要齐齐整整地去一趟松江。正好,现在是西洋舰船来松江贸易的季节,让他们见识见识。”

说出来这一次航行的目的后,陈青海奇道:“大人不是一直偷偷摸摸、韬光养晦地发展海军吗?这若是被潜在的敌人知晓,只怕心生防备。若是咱们那艘战列舰建成下水了,再如此招摇,似也不迟。”

这些优秀的海军军官们整日听刘钰讲解大航海时代的局势和世界贸易,虽然刘钰从未公开说过朝廷要对日本、对南洋动手,可和刘钰走得近的这几个,心里都清楚。

海军这么费钱,如果不是打仗,养这么一支海军根本不值得。

况且,不打仗怎么建功?不建功怎么升官?

面对陈青海的疑惑,刘钰哈哈大笑,开怀而又放松。

不再是数年前刚来威海时候一切要藏着掖着的时候了,现如今大局已定,没什么可以改变的了。

他之前跪舔日本以求贸易,为的是在朝廷投钱之前,把海军的架子和教育搭建起来,把一个对日本开战有利的群体集合起来。

海军是技术兵种,需要提前许多年的投入。等到朝廷决定投钱的时候,那已经到了最后一步了:造舰,让那些蹲在陆地上学数学的舰长们,拥有一艘真正的军舰。

现在就算是日本猛醒过来了,就算有钱,阴干的橡木柚木桧木不是空手就能变出来的;会炮击和航海的船长和军官,也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

至于荷兰……且不说能不能感知到这支海军是冲着他们去的不说,也不提东印度公司现在面临的资金和经营困境。

就算他们的神降下启示让他们知晓了一切,就现在的通讯水平,今年的消息,要到明年到阿姆斯特丹,然后第三年才能传回巴达维亚,估计那时候威海的第一艘74炮战列舰都造出来了。

荷兰人在欧洲,是很牛,舰队很强,可来不了南洋,再多也是无用。

现如今刘钰是有恃无恐,正好借着这件事,干涉一下连怀观所反映的情况:巴达维亚可能的排华问题。

对荷开战,不需要等着一个悲惨的现实以求正义性,也不用非得等到荷兰人动手杀人了才动手。

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自己想什么时候打,就可以什么时候打。

信心满满。

“我以前总说,海军建成,非一日之功。什么算是建成了一支海军?你们说说看,现在咱们的海军算是建成了吗?”

对两个心腹忽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两人楞了一阵,刘钰道:“一支海军,不只是一支舰队。”

“而是有靖海宫官学每年收人,报考的人越发的多,开始源源不断有新的毕业生。有更多的储备水手,在新式的软帆帆船上做事。”

“有大量可以造船的工匠,舰船出现了损伤只要回港就能修,有完整的伐木锯木和干料作坊。现在来看,大顺的海军算是建成了,只是存量差一些。存量问题,不就是钱吗?真逼急了的时候,朝廷会抠出钱来的。”

“所以我现在胆子大了,也不用藏着掖着的。因为我可以说,大顺终于有海军了。”

这和杜锋与陈青海所理解的“真正的海军”不太一样,按他们想,一支真正的海军应该是遮天蔽日的舰队。

但刘钰从一开始就认为那样的海军是一次性的,算不得有海军,只能算是有了一支舰队而已。

就像法国,四万吨的战舰,现如今英荷舰队十分之一的存量,可真打起来数年之内又能成为世界第二海军。

法国的世界第二海军,不在海上也没在港口里,而是在军校、科学院、加拿大的木材、以及水手登记和服役制度上。

威海,如今多少有了个底子,这才是刘钰眼中的海军初成。

“这一次到了松江,返航的时候,青海带队回来。杜锋还要去一趟广东,护送一些人去一趟。陛下拨了一笔钱,允了我上奏的在广州附近建造一个海军港口的奏疏。要能修船,还有修筑一些炮台。这不是你的事,你只要把人送到就好。”

“到了松江,去贸易公司那边,让他们借几条船。去广东、福建招募一批水手和陆战队士兵。广东那边少收一点,福建那边多招一点,具体人数我也写好了,你照做就是。”

听到这话,两人都兴奋起来了。这再明显不过了,是要对南洋动手了,所以才要征召大量的广东和福建的人来当兵。

南边气候太热,威海现有的这群海军和陆战队,根本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而且南洋华人,多以闽粤为主,语言不通也是个极大的问题。

皇帝允了刘钰在广州附近的海港建造一个军港的奏疏,这便足见对南洋生出兴趣了。真要是打起来,总不能把船开回威海来修,肯定要就近找一处能修船的港口。

两人相视一望,均在对方的眼神中看出来了兴奋。终于要打起来了。

海军军官们又不打仗,整日除了练习航行就是在学数学知识,一个个闲的极点,也是私下里打了不少赌约。

有东进派、有南下派,两边互相赌注,到底海军的第一战是东进倭国,还是南下西洋,亦或者两者都要打?

杜锋和陈青海都在“先打倭国后下南洋”的赌注上,压了不少钱,如今看来,显然是赌对了。

如果志不在南洋,这个港口应该修在台湾,而不是广州。如果不是要打倭国,不可能提早在虾夷地筑城赖着不走,囤积粮食。

海军上下,虽然打赌有赌东进还是南下的,可内心谁都盼着下南洋。毕竟,打倭国,还是陆军唱主角;而下南洋,海军终于可以唱一回主角了。南洋的陆上军队,威海的海军陆战队就能收拾了;倭国的陆军,靠陆战队可赢不了。

(本章完)

第211章 撬动的杠杆第178章 钓鱼先撒饵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1139章 “温柔”的殖民者(下)第73章 法理问题第1470章 最后的闹剧(十七)第360章 敌在本能寺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346章 埋雷第27章 临行第974章 照旧第1043章 新危机(上)第382章 春秋大梦第52章 模棱两可第249章 暂借第305章 外交无用论第1223章 开战(二)第66章 认可第1490章 终章 九三年(八)第666章 分赃大会(三)第365章 垄断权的军事义务第73章 法理问题第1023章 割裂(一)第355章 对骂第207章 西域不过小事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29章 雪盲第1463章 最后的闹剧(十)第1260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六)第926章 战前舆论准备(上)第1218章 轮台之思(五)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1171章 备战(十)第1311章 死与复仇(三二)第1090章 工业革命(三)第1371章 里病外治(七)第1375章 凡尔赛和约(二)第1177章 启蒙跃进年(下)第936章 绑定(下)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277章 凶狠而聪明的敌人第1330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一)第1059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三)第51章 小小批评第124章 女无脂粉闺中态第1313章 逼着商人赚钱(上)第1337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八)第1045章 平衡第951章 撒旦与震旦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037章 大获成功(二)第215章 海军部第977章 猜疑链(下)第77章 入吾彀中第993章 直钩第1369章 里病外治(五)第1355章 英国的总崩溃(四)第1377章 凡尔赛和约(四)第1196章 木牛流马(三)第16章 震动第1368章 里病外治(四)第1214章 轮台之思(一)第33章 边军第1208章 洋务运动式思维第857章 决心第706章 海战(四)第424章 卧薪尝胆还是毫无骨气第1042章 国运(下)第1390章 凡尔赛和约(十七)第888章 东学西渐的诡异产物(上)第262章 纸老虎第612章 抢人才第92章 钦定?第857章 决心第944章 南洋印度贸易区(中)第724章 墙头草(下)第561章 启蒙工具人(上)第572章 蓝狗子第1194章 木牛流马(一)第33章 边军第1280章 死与复仇(一)第679章 北方的最后一件事第153章 锁国第251章 压力第428章 精锐对精锐第886章 恐吓第1250章 钻石湾屠杀(六)第595章 缺钱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988章 拍马屁(上)第1195章 木牛流马(二)第1306章 死与复仇(二七)第1193章 皇帝第712章 反击第1372章 里病外治(八)第656章 光荣复辟(上)第987章 止步(下)第597章 下西洋第1379章 凡尔赛和约(六)第240章 纳税做个好商人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兰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