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下)

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下)

没有政策,能让所有人都受益。

刘钰觉得他们能够想到这些,已经颇为难得了,遂笑道:“这话说的对。真这么想,确实麻烦。站在不同的角度,下南洋的意义也就不一样。说起来,要是朝廷不出兵,真就让你们自己夺了爪哇、占了巴达维亚,你们准备怎么办?”

“若是朝廷不出兵,只靠我们归义军夺了爪哇、占了巴达维亚?”牛二一怔,这个问题他之前倒是想过,但要说具体的政策,便有些模糊。

“若是这样,红毛鬼自然是要赶走的,城周围的红毛鬼的土地也要充公。但为了稳定人心,有仇报仇、有冤报冤,那些承包蔗部甘蔗园的、那些包税的、给红毛鬼当雷珍兰甲必丹的唐人,估计也要杀上一遍,将他们的家产分给百姓,取消苛捐杂税……”

刘钰闻言大笑道:“扯淡。你们真要是成了事,我看最多三五年,你们这些头领就先把糖厂占了。都不用说别人,单说我家。放在前朝,祖辈贫苦。等圣朝得了天下,还不是占了不少土地为赏赐?我家的宅子,前朝姓徐,如今姓刘,换个人而已嘛。”

“蔗部甘蔗园、糖厂、香料丘,这些嘛,基本就是新人换旧人。若是你们真的凭自己赶走了荷兰人,新人就是你们;只是朝廷既然出兵了,新人便难是你们了而已。”

“要搞这些东西,没资本怎么搞?不过,你们的思路要开阔一点。”

“朝廷既要下南洋,江南有钱的有的是。蔗部原本就是属于VOC的,那些人只是承包。如今赶走了荷兰人,真要承包出去,只要赚钱,江南的有钱人不都是拼着挤着往这里钻?”

刘钰重点不是揶揄牛二等人的“壮志”会变质。

而是稍微点了一下牛二。只是,这基本的态度,模糊了到底是朝廷的意思、皇帝的意思、还是他的意思。

但总之,香料丘、甘蔗园之类的种植园,是不可能分掉的,而是要继续沿用旧的制度,由人来专门承包。

论生产效率,大规模的种植园,出产的上品肯定是比分成小块种水稻、种咖啡要强的多。

这一点,实际上也就是变相认可了将南洋作为殖民地、而不是作为本土的治理思路。

巴达维亚糖厂雇工起义事件,很容易触动朝廷脆弱的神经。

虽然刘钰在朝中极力淡化这件事的本质,可实际上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还是看出来问题所在。

数万人从事生产某种商品的行业,一旦这种商品惊险的一跳没跳好、卖不出去,那么这数万人怎么办?

小农的话,自给自足,没有将自己的所有产品商品化。他们种的是粮食,可以卖,也可以不卖自己吃。

但糖厂、香料丘这些,一来大大小小加起来数万人规模的雇工;二来一旦卖不出去就会爆发之前已经发生过的奴工起义,朝廷的“有识之士”对此相当担忧。

毕竟,事儿已经真真实实发生过一次了。

朝廷最怕的是乱。

小农经济,无非两件事。

天灾、贪官污吏。

天灾免不了,贪官污吏朝廷还是稍微治一治。

再加上整体政策的抑兼并,虽然都知道早晚要死,但一般情况搞好了,也能混个二三百年的国祚。

可这种种植园经济、或者说工厂制萌芽,还要考虑经济规律,这是朝廷那些有识之士们的弱点。

就此时问问当朝大员,这巴达维亚的糖,为何前几年会不好卖呢?为何之前好卖呢?也不是刘钰小瞧他们,十个有九个,根本答不上来。

既然我不懂,那就干脆禁掉,不就没有危险了吗?

在巴达维亚已经出过这么一次事的情况下,刘钰说对于蔗部和香料丘,还是原来的政策,只是新人换旧人。

那便是说,南洋暂时不会当做本土,真要是出了事也不用担心烽火连天,只要海军在,最多也就糜烂一岛而已。

他这么稍微一提点,牛二内心立刻先把昨日商量时候就觉得不太“对”的想法给否了,比如分掉种植园和甘蔗园的土地。

于是便将昨夜讨论的最多、也觉得最为合适的制度,试探着说了一下。

无非就是延续荷兰人当初在勃良安万隆地区的政策,稍微加了一些变动。

“若朝廷将南洋做本土,一切依着国朝的理想制度,按说应该将土地分成小块于个人。去掉中间商,朝廷官员直接收租。”

“但此事虽好,可就如同古儒一派设想的三十年租佃归己制度一样,听起来好,但做起来难。”

“而且,这么做,既得罪了村社的村长、又得罪了酋邦的贵族。”

“我们便想着,要是既讨好村社社长、又讨好酋邦贵族,那这岂不就是羁縻?毫无意义,这也不叫下南洋。”

“而若是能讨好村社社长、压制酋邦贵族,似乎便简单了许多。”

“由村社社长,或者有钱人,承包土地。只要缴上税,其余的总督不管。他们承包的土地,再租佃给村社的村民。他们收多少税,咱们也不管,只要交足了总督规定的,剩下的由他们折腾。”

“这样的好处,有三点。”

“一来,赚钱,保证利润。”

“二来,村社村民若是不满,反对的也就是本地的承包土地者,他们头顶上的老爷。总督府可以适当地杀几个,以平民怨,还能被百姓交口称赞。”

“三来,如此一来,村社村长、本地有钱人,就和咱们站在一边了。而原本他们头顶上的酋邦贵族,说话就不好使了,要履行的封建义务也不用履行了,因为有咱们撑腰。也就是说,咱们让村社村长、土地承包者、本地有钱人,来对抗那些酋邦贵族,瓦解他们。”

“流水的总督、铁打的老爷。而且也不需要太多的人手,就能管理。”

“对村民来说,村社村长,是沟通他们和总督之间的中间人;对咱们来说,他们也是替咱们收税的中间人。缺了这些中间人,朝廷很难统治这么大、大部分都是夷人的南洋。”

“甚至,可以给他们完全支配村民的权力。”

“不过,我们也能感觉到这样做会有很大的问题,将来说不定要出大事。”

说到这,牛二悄悄看了看刘钰的脸色,希望从刘钰的表情上看出点什么。这不是正式的考教,只是试探着说说自己的想法。

他没有全然肯定自己的想法一定可行,而是说考虑到会有问题、将来会出大事。

然而刘钰只是静静地听着,并没有立刻表态。

不从道德上去做批判,某种程度讲,可以说是帆船把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后的某种必然趋势。

如同巴西和美国内战前的南方种植园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者推行最最最野蛮的奴隶制,目的却是向当时最先的生产方式提供原材料。

之前巴达维亚的一些蔗部糖厂,所使用的华人奴工,已经基本类似于变种的奴隶制了。为的,也是向最发达的商业资本主义的西欧商人提供商品。

又或者,类似于三十年战争后的中欧的再版农奴制。

看上去是倒退,但从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角度看,再版农奴制,不过是一种“商业资本主义的一种变态”。

之前的农奴制,是为了维系自给自足的庄园。

而再版的农奴制,是村社村长、大地主,充分参与到世界市场中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各种原材料。

中欧的粮食、牲畜、葡萄、木材,不是为了庄园自己用,而是为了投入到西欧的资本主义市场中赚钱的。

整体上,他们还是为阿姆斯特丹或者伦敦的资本家们服务。

牛二设想的这种在爪哇实行的政策,就本质上讲,是在为松江等地聚集的大顺资本家们服务的。

因为大顺的商业资本,需要靛草、香料、棉花,咖啡。

将那些村社的村长,强行扭曲为农奴主,将村社的村民扭曲为农奴,固定在土地上。利用他们,来生产世界市场、大顺的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嗜好品。

既然世界市场被帆船联系在了一起,那么这种“商业资本主义的一种变态”,出现也就是某种必然。

若不拆开来看,这只是东方这边以大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体系内的一个零件,虽然即便大顺也还只是处在一个非自发萌芽的状态。

只是,中欧地区的再度农奴化,外因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等,对粮食原材料的需求激增;内因是市民阶层和商人阶层的实力不足,使得封建主惯性于过去的简单粗暴的统治方式,又因为距离西欧太近不得不充分参与到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爪哇这边,则纯粹是外力强势干涉导致的。可能要用暴风骤雨般的速度,完成这种村社村长自己无意识的转化。

刘钰对于为什么下南洋,与皇帝所想的并不一致。但站在他的角度上来看,牛二的想法,倒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手段。

虽然他并不是很支持,但他不支持的原因,也不是出于良心。

而是因为这么搞,会让南洋的市场狭小,适宜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对已经搞出来了蒸汽机的大顺的工业将来的发展不利。

大顺内部的市场过于狭小,而且对小农经济的冲击,可能会导致大顺朝廷被吓到,迅速开倒车。

不管是下南洋、求印度、还是想着与荷兰人合作,刘钰一直在找的东西,是市场。

但牛二设想的政策,对扩大市场,并无什么益处。

刘钰并不站在商业资本的一边。

(本章完)

第1135章 假装心怀社稷第1197章 木牛流马(四)第1351章 你们准备好了吗?第967章 转正第926章 战前舆论准备(上)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179章 无处可抄的体系第363章 最难的三件事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兰西(中)第1240章 三战定印度(七)第95章 任侠士第332章 可压榨的第279章 中转港的尴尬地位第496章 高规格的宴会第527章 作孽则心忧第1358章 国富论(一)第1350章 三角贸易(下)第682章 打印第513章 皇帝的职业病第176章 十三张第723章 墙头草(中)第2章 枯燥第1189章 理藩学(下)第953章 步步危机第861章 哄一哄第1369章 里病外治(五)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1176章 启蒙跃进年(中)第742章 巴达维亚新政(三)第1384章 凡尔赛和约(十一)第1167章 备战(六)第868章 我是来监管你们的(四)第980章 决胜千里之外(三)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330章 谁的责任?第687章 帮助盟友第726章 昨日投名状 今日罪名簿第524章 怀疑对象第733章 朋友第345章 画饼第1264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十)第1343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三)第1187章 理藩学(上)第623章 大顺在欧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168章 当初的戏言第1349章 三角贸易(中)第783章 作死第1108章 上国心态(二)第131章 以霸道 兴王道第148章 鱼第1222章 开战(一)第784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一)第735章 咱们(下)第1109章 上国心态(三)第416章 和谈无胆 战胜无望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199章 报捷第337章 见过第1367章 里病外治(三)第746章 巴达维亚新政(七)第466章 为何要抑商第978章 决胜千里之外(一)第533章 荷兰人也会以史为鉴第629章 西进南下,互为信任第570章 上党归赵之旧事第636章 鸡肋第1438章 分歧(四)第1509章 终章 九三年(廿七)第59章 四兄弟第976章 猜疑链(中)第1057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一)第591章 不如归去第1128章 志向第1023章 割裂(一)第171章 萌芽第668章 分赃大会(五)第499章 洗头第378章 还是朝贡第340章 宿命第880章 区别对待(上)第836章 赌国运(上)第1499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七)第119章 昂贵的马屁第722章 墙头草(上)第383章 两全其美第1418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九)第949章 欧洲贸易区(下)第741章 巴达维亚新政(二)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约第919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三)第287章 女人的视角看政事第504章 善胜敌者,胜于无形第221章 先知第1031章 显学胚子第578章 信了个寂寞第1260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六)第722章 墙头草(上)第1098章 工业革命(十一)第1188章 理藩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