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最终还是看天意(下)

第860章 最终还是看天意(下)

皇帝这些年没少耳濡目染一些不是很新的、被刘钰从先秦故纸堆里翻出来胡诌曲改断章取义后的道理。

对资本的逐利性这个概念,有了一个简单的类似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理解。

针对这个问题,皇帝的担忧,是绝对有道理的。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外都总会面临一个问题:国家放水发钱,希望钱流向的地方,然而钱总不往那边流。

大顺这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刘钰希望钱往工商业上流,但现实往往是钱往土地上流。

皇帝担心的就是一年五六百万两的白银,明明预想是开发南洋,解决粮食和人地矛盾。

结果呢,这些热钱,全都囤地,反倒使得人地矛盾更加严重。

刘钰设想过,逼着小农破产,逼着百姓下南洋。

但那说的是闽、粤地区,最多加上个松江府。

而真正需要下南洋的百姓,最难的一步,反而是怎么活着走到有船、有人收购人口下南洋的地方。

不管是南洋,还是南半球的新苦兀,大顺要面临的问题始终都是:有钱的不肯去、没钱的去不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有钱的认为那里能赚到钱,于是花钱让没钱的去给他们赚钱”。

所以,刘钰对南半球新苦兀的希望,寄托在金矿上,而不是寄托在那些可以开垦的上好土地上。这里面的逻辑也很简单,土地再好,粮食卖不了钱,只对穷人有吸引力。

卖不了钱的粮食只是粮食,对吃饱的富人而言毫无吸引力,除非这些粮食能换成钱。而南半球大洲能让粮食换成钱的唯一方法,就是当地的金矿需要矿工,矿工需要吃饭,种粮食是为了挖金子。

而对南洋的希望,寄托在豪商开发买卖奴工上,而不是自发移民去当自耕农上。

短期内刺激南洋开发最好的方法,就是国家从南洋收粮食。而能让国家层面收粮食的方向,也就只有京城和驻军所需的漕米。

大顺是个假的大政府,混到一年收入3000万两的程度,根本没太多的能力搞国家调控。漕米粮食算是为数不多能调控的东西。

但皇帝对现实有些了解,就不得不怀疑这么搞真的能如人所愿吗?

自从开阡陌、破井田之后,土地制度就是标准的私有制。土地是可以买卖的。

不想让钱流入到土地买卖上,就俩办法。

要么,土地不能买卖。

要么,土地收益率降低、其余行业收益率增加。

土地不能买卖,是不可能的。就大顺而言,做不到。

虽然北派大儒一直想要恢复井田,但他们给出的那办法,纯粹扯淡。而且他们是以井田为目的的井田,纯粹的反动。

刘钰不是不支持那些古儒一派提出的变种井田制,但他理解的变种井田制,不是为了井田而井田,而是为了防止小农在时代浪潮中破产无以为生导致出现天下大乱、全面反动。

变种井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工商业,等到工商业发展到足以容纳每年百万级别的破产人口的时候,再把井田一脚踢开。

这就是纯粹的道路分歧。

以儒学的意识形态而言,井田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就像是一条奔流的大河,儒学的意识形态,就像是“三代之治说,河不对,应该是一片大湖”,于是筑坝堵水,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而刘钰所接受的意识形态,则是认为,把下游好好疏浚一下,让河奔流入海。但是,如同母亲河一样,大顺的特殊性,使得这条河太狂躁了,水流太大,不先把它筑坝堵起来,下面没法疏浚。所以筑坝是手段,目的是疏浚下游,确保下游能容纳足够的洪水之后,再把坝拆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意识形态传入之后,华夏被儒学浸润导致很多人本能地亲近、出自文化本能地理解。但在完成筑坝那一步同路之后,原来的同路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这不是一个人能办成的,需要一群人、数百万拥有类似意识形态的人组成群体,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

现在肯定是不现实的。

既然不现实,那刘钰宁可发洪水,也绝对反对筑坝,搞反动。

皇帝的担心,是从大顺王朝的稳定性考虑的。

小农经济越稳定,王朝也就越稳定。

对皇帝而言,对外扩张,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搞钱。搞钱,是为了让王朝更稳定。

但刘钰骨子里就对王朝稳定没有丝毫兴趣,尤其是以小农经济稳固为基石的王朝稳定性,不但没兴趣,其实一直在挖坟来埋大顺。

但这个坟地,不是这么好挖的。

而且皇帝现在担心的这个问题,看似只是担心具体细节,实则本质上还是对工商业发展的隐忧在作祟。

这种隐忧的根源,源于土地的私有买卖合法。

商人越富、越有钱、赚钱越快,皇帝就越担心,大量的工商业的钱用来买地,使得土地兼并问题加剧。

而大量的资本用来买地的担忧,又源于土地收益率太高。

大顺的地价奇葩的低、地租奇葩的高,都导致了买地的收益率实在是太高了。

既然商人逐利,那么,明显的,钱会往买地上流动。不只是皇帝担心的这一年几百万漕米的买扑钱,还包括任何工商业从业者。

皇帝不是站在古典的“大家都是做生意了谁来种地”的角度考虑的,而是纯粹站在“商人这么有钱买地兼并怎么办”的角度考虑的。

除非,土地不能买卖,使得钱除了流向工商业之外,没有别的钱生钱的途径。否则,这种事是很难禁止的。

去和商人讲道理:哎呀,不要囤地造成兼并,应该把钱投入工业,只有发展工商业才能让国家富强。

商人看看土地的收益率和风险性、再看看工商业的收益率和风险性,心道我可去你吗的吧。

靠情怀和道理,解决不了问题。

现在皇帝担心这个,刘钰也只能实话实说。

“陛下圣明,所虑极是。”

“此事既是因为治水而起,臣也请以治水喻之。”

“钱流动起来,可称资本,资本就如流动的水。”

“流到此地,便要分叉。”

“一边是天朝内的土地。”

“一边是工商与南洋荒地。”

“古来治水,无非一堵一疏。”

“这事也是如此。”

“堵者,或抑兼并、或行手段使买地收益降低……亦或惊天动地,拼着天下大乱,均田不得买卖。”

“疏者,便让工商南洋之利,高于在国朝买地的收益。商人逐利,自然会去。”

“这一堵一疏,皆关乎国家大政,非一州一府所能为也。”

“加税、减摊派力役,这是堵。臣对天朝内部的事,所知不多,亦不曾为政地方,非臣之所能。”

“但在工商一事上,臣自信还有一些手段,能保证这些钱流向南洋。亦可保证这些钱,有一部分是以安置流民灾民的方式花掉的。”

“陛下所虑,其实是天大的事。商人固然囤地买地,那么各地士绅乡绅地主就不买地囤地了吗?这件事要解决,恐非人力所能。”

“既非人力所能,臣以为,何不另辟蹊径?买地囤地,是因为人们爱土地吗?不,只是爱钱。”

“既如此,想办法让他们有更好的赚钱的路,这才是治标之上策。至于治本,除非古儒一派复井田之议,否则无解。

“百姓是因为没有地而活不下去吗?对也不对,但更准确来说,是他们除了土地之外,再无其余可行的谋生手段。若是另有手段,或做工、或从军,或出海,便无土地,他们也饿不死。”

“既如此,便给百姓找一条拥有自己的小地之外的谋生手段,亦是可行之法。”

“南洋广阔,土地肥沃,一年多熟。”

“既不可井田,有些事是早晚的。但,疏通至南洋,亦可延期。”

“臣既有手段,让他们把钱投入到西洋贸易上;便有手段,让他们把钱投入到南洋。”

“至于说,钱越赚越多,将来利润大的都赚完了,又来考虑土地……臣以为,既不能治本,那就不如在默认必然如此的情况下,想办法控制在沿海几州几府的范围内。”

“即便兼并,百姓亦可去南洋求活,沿海方便。或者,亦可救济。”

“与其假装能够解决,假装卖力去做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实在不如不要讳疾忌医,便认了这件事解决不了,想办法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对此,臣已有一些想法,或可控制在沿海或江南几州几府之内。但尚需细思。”

皇帝眼前一亮,心道既有办法,那就好说。若只是控制在江南或者沿海各地,确实好解决。怕就怕这些商贾赚的钱,跑到河南山东京畿湖北陕西等地囤地买地,以至于百姓无可活、又没法下南洋,那就只能造反了。

福建广东各地既能下南洋、闯台湾,这些地方造反的就少。而且即便造反,多半也成不得事。倒是河南陕西安徽等地,若真兼并过重,必出大事。

刘钰只说这想法尚需细思,皇帝也就没有再问。

心里权衡了一下各方的利弊,本就有倾向性的想法,最终敲定。

于是将廖寒辉召到身前,语重心长。

“卿也听到了。”

“治水一事,关乎海军、贸易、南洋、漕运,乃至土地、井田、赋税……凡此种种,哪一个都是社稷大事。”

“无海军,不可海运。”

“无海运,不可废河。”

“不废河,不可治水。”

“无钱,不可治水。”

“无稳固的漕米来源,不可治水。”

“不能安置漕工,不可治水。”

“不能处置废运河后的贫苦百姓,不可治水。”

“治淮,非是驯服黄河这般的旷古功绩。但其背后,亦是牵扯甚广。”

“说是举天下廿年之力,也非虚言。”

“朕非不爱惜两淮百姓。之前或不可为,如今既可为,自要为两淮百姓行仁善大政。”

“卿切记,治淮一事背后到底担负了多少、牵扯了多少。万勿辜负朕的苦心!”

“从昔年建海军开始,朕就在等这一天。如今这件事交在你身上了,但愿朕没有看错人。”

刘钰闻言,心道毛线,建海军的时候你压根就没想这么远。

然而看破不说破,皇帝这番话,已经让廖寒辉泪眼婆娑,跪在了地上。

“来人,取笔墨!”

呼喝一声,皇帝御笔亲提了一句话。

微禹,吾其鱼乎!己亥月十三。

泼墨写完这几个字,皇帝只淡淡道:“朕给你留着,若真治成了,卿也当得起这句话。”

“兴国公昔日复唐时一别千年的西域,因功封爵。你若能复宋时一别六百年的富庶两淮,封爵何难?”

“历朝历代,未有因治水而封爵的。朕愿爱卿敢为历代先!”

只是随便的几个《左传》上的字,廖寒辉并没有惶恐地表示自己当不起之类,而是感情迸发伏地大哭道:“臣,定尽全力!”

一旁的刘钰见状,心想皇帝这是准备赌一把大的啊。听这意思,漕运改革还要加税改,就要靠治淮成功来压。若成,威望冲天,事事皆成;若败,上天预警,事事皆废。

大顺可不差会画流民图的。

如今也只能默默祈祷,但愿老天爷给两淮百姓一条活路,要是修的途中就发特大洪水,这天人感应、上天预警的大帽子一扣,估计皇帝再也不敢搞什么敢为历代先的事了。

刘钰暗暗祝祷道:“老天爷啊老天爷,这也算是你和耶稣打架的关键时候。你可得给点力啊。人能谋划的都谋划了,成不成还得看你啊。”

(本章完)

第954章 钓鱼第1007章 皇权的超然第1420章 事已毕(上)第911章 南洋大开发(六)第526章 也不想背锅第838章 赌国运(下)第112章 绝缨第92章 钦定?第214章 另起炉灶办新学第756章 表演战(六)第828章 海牙惨案(五)第1253章 复辟的代价(下)第1348章 三角贸易(上)第333章 礼部谈利 军方谈礼第97章 风波起第874章 从长计议第185章 提前交兵权第60章 思维差异第1182章 剃须 易服第689章 建议投降第166章 不知为何而战的强军第561章 启蒙工具人(上)第1280章 死与复仇(一)第833章 中荷友谊(下)第831章 海牙惨案(八)第1082章 为利而战第106章 喊最响的口号第1394章 优势第675章 科学院(上)第1452章 “帝”(四)第1294章 死与复仇(十五)第1066章 恶龙残影(一)第447章 幕府的底线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1224章 开战(三)第1491章 终章 九三年(九)第908章 南洋大开发(三)第913章 南洋大开发(八)第1115章 上国心态(九)第298章 道德绑架第827章 海牙惨案(四)第557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三)第97章 风波起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618章 十月的圣彼得堡第1492章 终章 九三年(十)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1223章 开战(二)第516章 南进之前定北疆(下)第143章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第660章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上)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294章 礼贤下士第998章 看得见的手第1047章 大改第678章 做美梦的皇帝第220章 双簧保底第352章 二虎竞食第911章 南洋大开发(六)第450章 放低姿态,麻痹对手第194章 卸力第230章 科技攻关小组第1108章 上国心态(二)第954章 钓鱼第974章 照旧第736章 机遇(上)第1493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一)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438章 分歧(四)第947章 欧洲贸易区(上)第680章 隐喻(上)第1124章 乡约村社(五)第3章 出事了第516章 南进之前定北疆(下)第1022章 事物的两面性(下)第839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一)第1037章 大获成功(二)第295章 自信的开端第1200章 木牛流马(七)第767章 扩大影响力第1108章 上国心态(二)第1116章 脉络第94章 八股策论实学和没钱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24章 奇怪的圣旨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中)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决于脑袋第1412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三)第974章 照旧第737章 机遇(下)第312章 偶然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五)第1110章 上国心态(四)第247章 海参崴第737章 机遇(下)第914章 南洋大开发(九)第1027章 割裂(五)第1324章 冒犯第691章 棱堡时代的终结 会战时代的开启第422章 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