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卷54章 【秦王背后】

栖霞山被破之后的种种线索都指向了秦王朱樉,人人都认为这个秦王此番是在劫难逃了。只有道衍和尚认为秦王绝不会束手待毙、要扳倒秦王可没那么简单。其实还有深的一层意思道衍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如果秦王倒了,就只会剩下太子朱标一家独大,以如今燕王朱棣的地位是万难与之争锋的。秦王一倒,就再也没人能撼动太子的储君之位了,道衍原定好的借力打力、渔翁得利的计策自然也就没法实现了。

想了想,道衍沉吟着说道:“秦王殿下是当今除了太子之外地位最尊崇、也是权势最大的一个皇子,如今人人都在看着这个案子,其实说到底,是在看着太子和秦王撕破脸。可是,嘿嘿,偏偏却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地位不可谓不高,权势不可谓不大,可是被秦王挡着,倒显不出来了。哈哈哈”

“哦?谁?”,朱棣和张玉经他一说,波光都为之一跳,异口同声地问。

道衍一双三角眼闪着鬼火一样的光亮,在昏暗的灯光下阴沉沉地可怕,幽幽地笑了笑,许久方从齿间蹦出几个字来:“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怎至于呢?”,张玉不明底细,听说这个泼天大案还将权倾一时的宰相也牵连了进来,也不禁骇然。心里想着,这个案子若是这么发展下去,还不定又会牵扯出什么皇亲国戚、功臣旧部呢,到时候不知多少家庭又要家破人亡了!

“怎么就不至于了?”,道衍淡淡一笑:“右丞相汪广洋的死状可是与当年诚意伯刘伯温的死状一模一样啊。既然汪广洋是被秦王私邸的□□毒死的,□□的源头就已找到。只需问一问,还怕当年的案子不能真相大白吗?哼哼,当年的案子,人人都知道是左丞相胡惟庸的手脚,却碍于他的权势,没人敢揭发罢了。如今有太子主审,求功心切,胡惟庸素来又亲近秦王,可没少给太子下套啊。如今能栽在太子手里,想必他是不会手下留情的......”

听道衍侃侃而谈,就连朱棣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就算事实真如大师所言,当年毒死刘伯温的真的是胡惟庸,可如今秦王的大案势必会震惊天下,皇上真的会动左丞相这个左膀右臂?要审查秦王这么大的案子,没有他,只怕不行吧?”

“哦?殿下这么看?”道衍眉毛一挑,盯着朱棣问道:“殿下觉得,皇上势必会先处理了秦王殿下的案子,而后才会腾出手脚来出掉胡惟庸?”

“难道不是吗?”朱棣奇道。

“不,不,殿下这么想,压根儿就想错了”,道衍摇着头起身踱了两步,断然道。

张玉却吃了一惊——好哇,这和尚是何许人啊?在燕王面前居然竟然敢这么说话,也太胆大,太放肆了些吧?

只见道衍却不管不顾,兀自说道:“殿下难道到现在还不了解自己的父皇吗?当今皇上是那种对臣下势力瞻前顾后、左右权衡之主吗?哼哼,在和尚我看来,当今皇帝像汉武帝刘彻,也像宋□□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何其英雄豪气的一句话啊。对一个小小的胡惟庸,皇上岂会放在眼里。况且,皇上早就有心除掉中书省了。只怕从诚意伯刘伯温惨死,朝中无人敢仗义执言那一日起,皇上就已经种下了心魔呢。试想一下,有哪个人主能容得手下有一个人见人怕、一手遮天的宰相呢?更何况是从腥风血雨里走出来的当今洪武皇帝?前些年,皇上将老宰相李善长、驻守北平的李文忠调入京师,其实为的就是分剥中书省的权利,制衡左丞相胡惟庸的。除掉他,去掉中书省,皇上就可以大权独揽。只是一直以来,缺的,只是一个借口,一个由头罢了。如今天上掉下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以皇上的谋略,又岂会错失良机?”

道衍顿了顿,忽然叹了口气:“哎,其实......以当今皇上的手段和威望,只要在位一天,就没人能做得了耗,也没人敢动什么心思。皇上要除掉中书省,只是为羸弱的朱标太子铺路罢了。为这个太子,皇上可没少费功夫,也没少杀人啊。皇上这是要将恶名担于一身,留下一个大好江山,让这个太子去以仁治天下。哎,这份深沉地心思,只怕太子都不自知,反倒时常与皇上争辩仁义,真真是可悲,又可叹。皇上这几年时常心灰意冷,甚至于对太子心寒,不就是因为太子没有参透其中的三层妙义嘛!”

这确是看得深了,也见得透彻,朱棣心中慨然而叹,面上却不显露出来,就着话头问道:“可就算皇上有心除掉中书省和胡惟庸,以如今的局面,只怕不是时候啊?一个皇子,一个宰相,搅闹不好,动了国本,可就不合算了呀?!”

“动摇国本?这一条,殿下大可以放心。只要皇上在一日,国本就动不了,也是垮不了的”,道衍似乎精神耗尽,病怏怏、缓缓地说:“而且,是否真会动秦王,只怕还未可知呢。且看秦王的后招吧,但有说得过去的理由,皇上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的。皇上杀人无数,其实对几个皇子,却是护犊情深得很啊。将你们打发到封地守边,却把太子团团保护在京师护侍起来,这是极高明的一招啊。皇上难道不知《汉书》吗?难道不知道汉朝就是因为分封诸王于封地,而至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不得不杀了一代贤臣晁错?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皇上不会不知的!可既已知分封诸王的弊端,皇上还是要如此做法,殿下就不觉得奇怪吗?”

其实自从燕王被派往封地,这个谜团就一直缠绕未解,此时道衍自己说了出来,不禁放了酒杯,侧耳静听。

“哼哼,当今皇上的分封诸王和东汉时候有些不一样”,道衍四肢一摊,软绵绵地依靠在椅子上,似乎已经累极,只一对眼睛精光闪烁,声音很沉,却犹如金石之音,在这吟风楼里响彻:“东汉时各地诸王的权柄太大,如今皇上分封诸王于封地,名爵极高,却有一条——兵权极薄。兵权在哪儿呢?在朝廷的手里,在皇帝的手里。这就可以免了东汉时期诸王自成体系,敢于朝堂叫板皇帝的弊端。而且,诸王分于各地,可保朱氏血脉繁衍,就算皇权动摇,江山也不至于落入他姓之手。哼哼,皇上这一招,恐怕妙谋了不知多少年了,也斟酌了不知多少年了啊。”

二卷16章 【调兵遣将】三卷12章 【才能出众】第二十五章 【寺庙姻缘】五卷第1章 【费尽心血】五卷14章 【不似人间】三卷51章 【纪张会合】五卷第9章 【夜宿飞霜】五卷39章 【后起之秀】三卷33章 【晴天霹雳】五卷第9章 【夜宿飞霜】第二十一章 【东宫论道】四卷31章 【道衍随行】二卷14章 【扶危救困】第五卷25章 【太子死因】三卷49章 【一劳永逸】五卷17章 【夜宿潼关】五卷43章 【事成定局】三卷14章 【佐证之人】三卷18章 【监察御史】四卷33章 【敕立世子】五卷48章 【建文登基】四卷18章 【虚虚实实】二卷42章 【角山设关】四卷38章 【烧鹅传说】四卷第11章 【深夜来访】五卷56章 【燕王大败】三卷46章 【情愫暗生】四卷13章 【灰白锦囊】三卷38章 【大厅搅闹】四卷35章 【暴雨前夕】第十五章 【奇谋救朝】五卷40章 【同胞兄弟】第四十二章 【小试牛刀】第四十一章 【柳庄居士】三卷27章 【巧遇熟人】四卷35章 【暴雨前夕】第九章 【于皇寺内】三卷42章 【鬼话连篇】第二十六章 【杨府灭门】三卷15章 【谋之以诈】五卷48章 【建文登基】四卷28章 【计议离京】第四十七章 【雌雄难辨】二卷四十六章 【奉旨回京】五卷28章 【入宫请见】第六章 【丞相当朝】第二十一章 【东宫论道】五卷第6章 【油壶茶香】四卷47章 【历史之谜】第二十五章 【寺庙姻缘】第十二章 【父子相疑】第二十三章 【离家出走】三卷30章 【步步为营】四卷13章 【灰白锦囊】第二十章 【皇帝提亲】三卷22章 【宦海老吏】四卷18章 【虚虚实实】四卷第3章 【小人伎俩】二卷28章 【火德真君】第四章 【兄弟相争】三卷10章 【慧眼识主】四卷19章 【升帐点将】四卷45章 【贪墨真相】二卷45章 【再袭朝阳】五卷17章 【夜宿潼关】三卷49章 【一劳永逸】五卷31章 【太子人选】二卷27章 【巧言设谋】二卷29章 【疯癫道士】二卷29章 【疯癫道士】二卷31章 【绕道昌平】二卷6章 【燕王请罪】三卷18章 【监察御史】三卷33章 【晴天霹雳】四卷15章 【算无遗策】第四十一章 【柳庄居士】二卷31章 【绕道昌平】三卷4章 【父子重逢】五卷17章 【夜宿潼关】四卷29章 【皇帝情深】二卷19章 【天德将台】四卷40章 【骨肉相残】三卷21章 【夜闯茹府】第十三章 【太庙重逢】三卷30章 【步步为营】三卷26章 【短兵相接】二卷22章 【无双力士】五卷38章 【百官跪迎】第四十七章 【雌雄难辨】五卷第2章 【太子西巡】四卷35章 【暴雨前夕】三卷45章 【前朝宫人】四卷22章 【皇后薨逝】第二章 【剖析造化】二卷18章 【奇招解困】第三十一章 【夜审杨英】二卷27章 【巧言设谋】二卷20章 【老将争雄】四卷46章 【理财奇人】第二章 【剖析造化】